上一篇〉是什麼讓我寫出這些文字呢?(上):connecting the dots
讀者提到了一個問題,直覺給了一個答案。大腦看了看,不滿意,動用邏輯給了好幾個不同的「可能答案」。
然後球又回到了感覺手上。
感覺老神在在地說:「嗯~~~是啊,『遇到 H、焦慮依戀的困難、從臉書淡出、小學的日記』—— 現在回頭看,這些對妳固然都有影響,但在每一個拿起筆來、拿出電腦準備打字的當下,妳心裡想著的是這些嗎?」
—— 嗯⋯⋯不是。
我從未強求、也不曾分析
我從未想著:「喔,H 可以給我寫作的靈感,所以我要待在他身邊!」
也從未想過:「我小學就開始寫日記了,如果繼續寫、寫出來的東西應該可以不錯吧?」、「我會寫日記,所以我可能蠻喜歡寫作的?」
我從未有意識地強求「讓我寫得更好」的生命際遇,也從未透過分析決定「因為具有某種相對優勢,所以我適合寫作」、「根據種種現象,寫作就是我喜歡的事」。
—— 在每個當下,我就只是想寫(I just wanted to,),然後我去寫了(so I did.);沈澱、修改、思考、書寫、感受。如此重複。
寫一篇文章之前,或是寫完之後,我可能會有一些「想法」,像是:我還能分享什麼,可能會對其他人有幫助呢?但在開始打字的當下,我不是被「我要幫助人」的想法所激勵,而是被「一股想寫點什麼的衝動」所推動。
我去回應了內心想表達的衝動、回應了這個感覺;一次又一次地。
一部分的原因也是:這是我唯一會的方法 —— 我無法被「給定題目」、也不喜歡用「固定架構」去寫,我好像就只會寫「當下想寫的東西」。
我喜歡、也只能「順著感覺」去寫。[1]
寫作這件事,是「感覺」和「行動」的反覆,帶著我前進的。就像〈恢復感覺的練習〉裡的這張圖:

[1] 當然,需要的時候,我還是會遵循架構:比如寫論文的時候。
有人也許會好奇:完全「順著感覺去寫」,會不會讓別人很難看得懂呢?—— 當然會。怎麼解決?把文章靜置一段時間後,回去檢視可讀性;接受無法一次完美;反覆練習、試錯。
一開始,我也不確定自己的感覺
至於我為何能夠一次次地去回應,是因為書寫帶給我一種其他事物不會給我的感覺;這種感覺令我著迷。但這不是我有意識的選擇;我一開始也不確定自己的感覺。
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喜歡寫東西。
高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名文采優美的同學,是校內文學比賽常勝軍、詩社副社長,連名字都非常有詩意。在我心中,「喜歡寫東西、會寫東西」就是要像她那樣;像我這樣只是寫寫日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唸書和練舞上,連小說都不讀的人,自然不能算是喜歡寫、更不能算是「會寫」。
那時候的我絕對沒有料到,三十歲後,我會想著:管他的,雖然我寫不出厲害的小說,但不管最後會變成什麼,想寫的時候我要繼續寫。
我也是後來才明白,寫作就跟繪畫一樣,有很~多種發展方向。寫出厲害的小說、得到文學比賽首獎,是一種;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是另一種。就像在繪畫中,素描出擬真的人像,是一種;以簡單的筆觸描繪人們的心情、做成 Line 貼圖,是另一種。
除此之外還有好多種。每一種有每一種的好、也各需要不同的技巧和特質。
而我是哪一種呢?我可能得要邊做邊摸索,在實踐中,才會發現「我的樣子」。
我可以執著於自己的文辭不優美、寫不出會得獎的小說;但我也可以專注在「我真的想表達的是什麼?」這件事情上,然後想盡辦法、邊做邊學,地去做。
所以,是什麼讓我寫出這些文字呢?上一篇花了一篇去「連結線索(connecting the dots)」,找出相關的背景和機緣,但在每一個當下,我所跟隨的指引,其實就只是感覺。
就如同心底給我的那第一個回答:
感覺說:因為你之所以寫到這裡、寫到今天,是一個又一個跟隨感覺的決定,所以試著用邏輯去理解時,會發現難以解釋;就跟喜歡一個人一樣。不是嗎?
我們需要「不知道」
繞了一圈後,回到最初的答案。
我覺得這裡有一件很有趣的事:
因為如果我們「什麼都知道」,那我們就會使用「當下的意識狀態、偏好、能力」,去決定未來的道路。我們會有一條很安全、可預測的道路;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會失去意識轉變、成長的機會。
這就像是:假設三歲的我,很喜歡吃棒棒糖,並且能夠預知未來,知道怎麼樣的人生可以讓我吃到最多的棒棒糖。那我就會用三歲時的意識狀態,選擇一個「最大化棒棒糖所得」的人生。然後我會錯過其他的我、其他的意識狀態。
你可能會想:但三歲的我既然可以預知,應該也能預知到自己的轉變吧?—— 是的,但是「知道資訊」和「明白理解」是不同的。「明白理解」是一種感覺,且人生中有很多本質上相斥、「感覺到這個」就不可能「感覺到那個」的狀態轉變。
例如:我不可能同時處在「焦慮依戀」和「不焦慮依戀」的狀態。即使我知道我「未來可以變得安全」,但在焦慮的那個當下,「知道」對我沒有幫助,我還是無法想像那樣的我,會有什麼「感覺」。在一個時刻,我就只會有一種感覺。
「焦慮依戀」的我(所處在的意識狀態),會做出的關係選擇,顯然會和「不焦慮依戀」的我相當不同。
如果十年前的我,可以預知到「如果繼續和 H 在一起的話,十年後也不會有『結果』(不會結婚),還會因為一種全球性的肺炎,可能兩年都無法見面喔!」,我應該會嚇死、認為自己絕對無法處理這樣的狀況,而馬上斷絕聯絡。
如果五年前的我,可以預知到「即使現在回去寫部落格,五年後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一直寫下去的是什麼,也不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喔!」,我可能會擔心投資下去的時間沒有回報,而繼續走社會期待說「最好的」那條路。
但什麼也不知情的我,就這樣傻傻地走到了今天。狀況不討喜,但我確實可以處理;因為在過程中,我也長成一個不同的人了(fortunately)。
科技的進展、資訊的發達,讓我們越來越渴求「知識」、「資訊」、「確定性」,彷彿擁有這些,才能緩解我們對未來的焦慮,才能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但生活卻告訴我一件相反的事:「知道」只是讓我重複舊的自己,「不知道」才能讓新的自己有機會存在。
回頭看得出邏輯,但前進靠的卻是感覺
當我回望走過的一條「有意思的路」,都不是跟著「知道」或「資訊」走過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成功」難以複製:故事在回溯的時候,看起來會很有「道理」、事情都相互關聯,推動了主角前進;但從中歸納出的「原則」,並無法任意套用在另一個人身上,然後取得類似的「成功」結果。
除了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家庭不同、時代背景不同,也因為我們無法複製主角處於每個當下時的那股「心理動力」—— 感覺、突發奇想、靈感、好奇、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 —— 常常是這些難以言喻的東西,推動了我們前進;而我們無法用邏輯選擇自己會有什麼感覺、什麼境況會激發我們的靈感、什麼主題讓我們打從心裡好奇。
全部的東西,我們都要在路上才會慢慢發現。
跟著感覺走過來,回頭看雖會發現很多邏輯、公式:
- 啊,遠距離剛好有自己的時間,讓我有時間寫作
- 啊,遠距離剛好刺激到我最弱的焦慮依戀,是直觸我內心的主題、是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主題
- 啊,因為小學就開始寫日記,所以習慣以文字表達自己
但並不是這些公式推動了我前進。我當時也不可能知道這些、以及各種事件在我身上產生的效果。
如果我想透過「邏輯分析」尋找方向,那我得徹底分析過去的每一個細節、甚至還要預測未來,我其實不可能取得、也無法分析這麼多的資訊;但,如果我跟著感覺(直覺)的腳步走,回過頭來,我會發現:所有事情都已經以最恰當的順序出現了(connecting the dots)。
我已擁有所有我需要的(機緣、背景、幫助),而那些我以為我「缺乏」的,我並不需要;那些我以為我「缺乏」的,正是我需要發揮創意的所在。
回頭可以歸納出邏輯,但前進靠的卻是感覺。
另一個答案
關於在〈因為消失就是存在的證明〉裡提到的這個問題:「所有的道理別人都說過了,我為什麼還要寫呢?」,我後來又找到了一個答案。
在文章中提到,我最先「知道」的那個答案是:
但在「鎖喉」之後,我的心裡多了另一個答案:
我並不是想告訴他人「1+1=2」這種純粹邏輯的「道理」;表面上看起來是「資訊」、是「方法」的文字,同時也是一種「感覺」。
是我能帶給人的感覺。
就像「我愛你」
當我忘記文字不只是邏輯,也蘊含著一個人靈魂中乘載的情感時,我的感覺想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提醒我:
——「我愛你」。
「我愛你」這句話,其中的「資訊」,在第一次被說出的時候,就已經夠清楚了吧。但為什麼人還是一直互相訴說「我愛你」呢?是因為對方「不知道」你愛他嗎?—— 當然不是。對方已經知道了,但是透過「我愛你」這句話,你可以把當下的情感再「播放」一次。就像一首好聽的歌曲,放第二次、第三次,那樣。
除此之外,「我愛你」這句話的「資訊」很固定,但其中乘載的「情感」卻非常個人化、並且隨著時間變化。戀人之間的「我愛你」、親子之間的「我愛你」、一年之後的「我愛你」、和五十年之後的「我愛你」⋯⋯每一句都是相同的話,也同時是一句不同的話 —— 每一句都因乘載了不同的生命故事、獨特的情緒感受,而截然不同。
也許人的所有表達:一句話、一首歌、一個行動、一篇文章,都像「我愛你」這句話一樣 —— 大腦知道我們傳達了資訊、做出了行動,但在感官世界的表面下,彼此的靈魂讀著的、卻是那蘊藏其中的情感狀態。
眼睛看到的是資訊,心靈感受到的是情感;而看不到的或許比看得到的重要。
——「去傳達那模擬兩可、難以名狀,看不見卻影響著的」,不正是你開始時的願望嗎?[2]
我的心說。
(腦中的 OS:可惡,你說的沒錯⋯⋯你怎麼想起那張小紙條的啊?)
我繞了一圈又一圈
從心裡直覺的回答開始,到腦袋不滿足的提出質疑、和一個個新答案,唏哩呼嚕繞了一圈之後,又重新回到:「是很多很多小小的『去感覺』,讓我寫出這些文字」這個答案,我會不會覺得中間質疑、思考的過程浪費時間呢?如果橫豎都要回到感覺一開始給我的答案,邏輯、大腦、分析,是不是根本就沒有必要存在?我是否應該乾脆壓制大腦提出的任何質疑呢?
—— 正這麼想的時候,心理出現了一張意象:那是一個又一個同心圓,拉出的一個三角錐。

這句話像泡泡一樣,從我的心底浮上來。讀起來是那麼熟悉,我還搜尋了一下是不是以前哪篇文章早就寫過了。
邏輯大腦讓我們以為「答案」就是最重要的事、必須避免「浪費時間」;但或許時間生來就是要被「浪費」的,就像唱片生來就是要被播放,一樣。只有邏輯資訊的「答案」本身並沒有力量。
我想起一個名字,我在這個人身上可說是「浪費」了不少時間,但我並不覺得那是浪費;恰恰相反。能夠想起一個短短的名字、卻召喚出這麼多豐富有層次的感受,是很珍貴的感受。
—— 你的名字我第一天就知道了,可是我們相處的時間,卻一次又一次改變了這幾個字對我的涵義。
—— 你的「名字」是一個我需要知道的「答案」嗎?還是促使我出走、又不斷回來的軸心呢?
他在談論一段旅程,其唯一的終點就是渴望再度啟程。[1]
——《夢遊的大地》
或許那些我好奇的問題、吸引我的主題,就像你的名字一樣,指引著我繞過一圈又一圈的生命:得到答案、失去答案、又得到答案。
邏輯大腦說:別浪費時間了,直接給我答案不是更快嗎?
靈魂會說:傻瓜。所有答案早就在你心裡了。我們是為了這個過程而來的。在這過程中,我們不是為了讓哪個名字深刻的留在心上、或在哪個主題上得到一個前人都沒有的天才答案,我們是在這追尋的過程中,一次次體驗著自己是誰,一次次丟失⋯⋯然後又重新回到一個不同的、更大的自己。
好奇心會引領你向前,但答案並不是真正的目的。
—— 因為靈魂並不需要答案,靈魂只想經歷所有的感覺。
後記
就這樣,〈是什麼讓我寫出這些文字呢?(上)、(下)〉這兩篇文章的結構(得到答案 → 質疑答案、失去答案 → 重新回到原本的答案,帶著不同的眼光),巧合地呼應了〈因為消失就是存在的證明〉裡所說的「離開再回來」。我又⋯⋯繞了一個圈。
在繞圈的過程中,我又想到了另外兩個問題:
- 「為什麼我們以不同的話,說著相同的道理?」→ 後來寫在這篇。
- 我在文章中,有時會寫「我的感覺說」、「我的心說」,也許有人會好奇:「你是怎麼聽到『心』說什麼、『感覺』說什麼的?要怎麼樣可以像你一樣『聽』到這些呢?」「之前有一篇〈如何分辨直覺的聲音?〉,『直覺』跟『心』跟『感覺』又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時候用這個詞、有時候用那個?」→ 後來寫在這篇:〈「直覺、感覺、心」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
附註
[1] 我看不太懂《夢遊的大地》這本書;看完之後,印象最深的還是一開始被吸引、印在封底的這句話:「他在談論一段旅程,其唯一的終點就是渴望再度啟程」。
我喜歡它給我一種「莫比烏斯環」的感覺:「旅程終點」通常被想像為一個確定的地方,但在這句話中,卻是一種「感覺」、一種「渴望」—— 從一個具體的旅程想像出發,來到了一個抽象、抓不住的感覺作為終點。然後這個感覺又驅動了下一趟的「具體」旅程。一圈又一圈。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