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網友匿名訊息:
「請問有什麼品牌可買到平價、涼爽親膚、素雅的棉、麻、嫘縈衣服?我一直在找。謝謝。」
一開始我非常苦惱,因為這位網友雖然問了一個問題,卻沒有留下任何聯絡方式,我不知道該去哪裡回答她⋯⋯;再來,我覺得要平價、又要涼爽親膚、素雅,會不會⋯⋯要求太多啦?
但定下心想想,其實這不也是我的問題嗎?我也是一直在找「平價、涼爽親膚、素雅的棉、麻、嫘縈衣服」。我會覺得有點惱怒,可能就是因為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卻還沒完全找到吧。
「原來我是在對我自己生氣啊。」
—— 意識到這點後,我冷靜下來,開始思考:「如果我沒有完全的答案,那我目前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起之前心裡有股衝動,想要點名一下那些穿起來很舒服的家居服。
與你分享:我最常穿的夏天家居服。
[ 2022.05.07 更新 ]
— 目錄 —
- 1. 我的身形與穿衣偏好
- 2. 對夏天居家服的要求
- 1. 黑色九分嫘縈寬褲 —— Q:NUV值得買嗎?如何避免色差?
- 2. 花草圖案黏纖家居服套裝 —— Q:SHEIN值得買嗎?
- 3. 貼身棉質短褲
- 4.(剪過的)灰色棉質 T 恤 —— Q:稍微蓋到屁股的長版衣服怎麼挑?
- 5.(修改過的)咖啡吊帶上衣
- 6. 黑色基本羅紋背心
- Q:有鋼圈的胸罩可不可以自己改成無鋼圈?
- 7. 蕾絲無鋼圈內衣 —— Q:很多無鋼圈內衣只有出 AB cup,C cup 的人可以穿嗎?
- 8. 羅紋小可愛
- 煩躁的真正理由
- 錢不能代替我去做的事
- 誰需要時間?
一、關於我
1. 我的身形與穿衣偏好
我的身高 160 公分,體重在 48-52 公斤之間飄移。上身、下身都是 S、M 都穿,看版型和想穿寬鬆還是合身。沒有明顯的腰。大腿粗、小腿細。
根據二神弓子的《骨架分析X基因色彩》這本書,我判斷自己最接近:自然型X秋季型。不過我沒有非常「瘦長」,可能不是標準的自然型,大概在「自然型」和「直筒型」中間,所以兩者的建議我都會參考,看哪個適合自己。可以確定的是,不是纖細的波浪型。
我覺得我的肩膀寬厚、舉止粗魯,所以不太喜歡穿「優雅細緻」的衣服。我覺得自己適合(也喜歡)的衣服特色是:
- 帶有自然感、質地寬厚或粗糙
- 設計簡單、線條俐落
- [ 不要有 ] 光澤
—— 我覺得自己像一棵樹幹紋路明顯的樹。當我穿上「優雅細緻」的衣服,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好看、感到沒自信時,我會這樣鼓勵自己:「難道一棵樹披上輕薄的塑膠袋會好看嗎?不管塑膠袋的花紋再美,總是不如一塊棉麻布搭,對吧。你們只是不適合彼此。」

不太穿裙子,覺得悶熱、行動不方便(我很喜歡盤腿坐;坐久累了偶爾也會蹲在椅子上用電腦)。不喜歡穿有鋼圈的內衣,不在意自己的胸部挺不挺、集不集中;覺得自然胸型就很好。
以前夏天都穿短袖;三十歲後,夏天最喜歡穿無袖。
喜歡穿很薄很薄的長褲,勝過短褲;因為我蠻會流汗的,穿短褲一流汗,腿就會黏在椅子上,感覺很差,也會有種「把汗在各個傢俱中沾來沾去、弄髒弄臭東西」的感覺。
2. 對夏天居家服的要求
- 平價:但如果很耐洗、穿起來又好看舒服,可增加預算。
- 好洗、快乾。
- 舒服,但又不能太邋遢 —— 至少快遞或餐點外送來去應門時,不會覺得尷尬的衣服。
老實說,我知道衣服價格太便宜其實不是一件好事:我可以明顯感覺「以前的衣服材質比較好、比較耐穿」;但我也能明白「想要便宜」的心情 —— 因為不知道到底合不合適、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歡、適合什麼,所以如果花很多錢買了一件不實用、不能穿的衣服,會非常嘔,的那種感覺。
目前我平衡這兩者的方法是:告訴自己盡可能「買慢一點」,把買平價衣服當成一種學習過程。
如果買錯了,要找出「為什麼錯?哪裡我不喜歡?」的答案;如果買對了,則可以開始慢慢看類似款式、品質更好的衣服。
二、對我來說實用舒適的夏天居家衣物
接下來,要分享幾件在我衣櫃中出場機率很高的家居服。
下身篇
1. 黑色九分嫘縈寬褲
雖然說夏天穿黑長褲很奇怪,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喜歡腿被布料圍繞的感覺,也穿得住 —— 當然前提是:剪裁要合適、材質要夠薄。同樣是嫘縈,如果是縮口褲,就會太熱,一定要寬寬鬆鬆的寬褲才行。
寬褲有個好處:通風,然後坐下來的時候,可以把褲管拉拉拉拉到大腿,變成五分褲。所以它其實不會比短褲熱多少。
但寬褲也有個壞處:上廁所的時候手要抓牢,不然褲腳會沾到地板。
我有兩件黑色嫘縈寬褲,分別來自 NET 和 NUV:

- NET 抽繩垂墜九分寬褲(商品頁已移除;通常會有類似款,可搜尋:「軟料寬褲」或「綁帶寬褲」)
- NUV 抽繩嫘縈寬褲
我在 NET 門市發現這件褲子的那天,店面也在宣傳 NET 的網購品牌「NU Value」。NET 這件褲子回家實穿後很棒,我就上網看 NUV 有沒有類似的褲子。一找,還真找到了。
尺寸、材質、產地都和 NET 買的這件一模一樣。於是我就訂了兩件:一件黑的、一件濁綠。但濁綠本人色差太大,照片看起來是軍綠,本人看起來真的是很濁的「濁綠」,就退了;最後留下黑色的。
實穿一年後,我覺得兩件感覺差不多,但 NET 似乎縫得更好一點點、鬆緊帶鬆得沒那麼多、布料的柔軟感也維持的比較好(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兩件褲子實際上穿起來,都比較接近左邊 NET 的商品圖(尤其我又是大腿粗小腿細的身形);看起來會略胖一點,會覺得整個人變成長方形的。商品名稱雖然是九分褲,但穿起來比較接近八分褲。
除了 NET 和 NUV,其他品牌的類似款還有:
- UNIQLO RELACO七分褲(關鍵字:RELACO)
- Lativ 嫘縈印花七分褲
- MUJI 女嫘縈混棉天竺七分褲(商品頁已移除,今年可能會出類似款)
共同特色就是材質為:100% 嫘縈、無彈性、八分左右的寬褲設計。

Q:NUV值得買嗎?
從這件褲子開始,陸陸續續買過三、四次 NUV 吧,有幫自己買、也有幫媽媽買;失敗的機率(退貨)大概一半。
它們真的很便宜,材質基本上也都是舒服的,但剪裁感覺還沒那麼成熟;要小心網頁色差;基本款比較能安心買。
不過因為它退貨不囉唆、是直接退款到帳戶(而不是只能在同家店消費的購物金),加上它又是 NET 的副牌,基於我對 NET 的好印象,會蠻希望他們的網路牌可以做起來,所以有機會會繼續支持。
Q:如何避免色差?(以 NUV 為例)
因為每個人的螢幕顯色不同、加上有些衣服材質、顏色,其實不容易拍出它「眼睛看到的顏色」,所以色差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避免?通常一半靠運氣、一半靠經驗 —— 例如:(如果有評論可以看)多看其他人的留言和照片;如果和這家店買過不只一次,也會大概知道它的色調狀況。
買過幾次 NUV 後,我發現要買他們家的話,可以注意兩點:
- 1、一定要參考款式的「顏色名稱」
- 2、看看這件商品在其他「非主角商品」頁面的顏色
例如這件「復古領綁帶短袖襯衫」,灰綠款,在主角商品頁面看起來有點像是「青蘋果綠」,有種粉嫩的感覺,但在非主角商品的頁面,就比較接近灰綠。實際上也比較接近灰綠。

又或是這件「鬆緊綁帶軟料縮口褲」,褐色款,在主角商品頁面看起來有點像是「軍綠色」,但在非主角商品的頁面,比較像是「咖啡色」。實際上接近咖啡色,但在夠亮的白色光底下,會看出帶點黃綠色調。感覺 NUV 會給帶綠色調的咖啡「褐」字,其他則會稱為「棕色」、「可可色」等。

另外,似乎人工纖維比較會出現這種「亮光下」、「普通看」的複雜色澤差異(?),後面會講到的一件「咖啡吊帶上衣」,也是平常看是咖啡色,但是在亮白光底下看,會覺得帶點梅紅色;當時賣家說是「姨母紅」,我覺得很精準。
2. 花草圖案黏纖家居服套裝
另一個我很常穿、天天穿的夏天下身,是來自 SHEIN 的睡衣套組。這就是我的睡衣。
以前睡覺習慣穿舊 T 恤和短褲,這兩三年才變的「手臂很怕熱不想穿短袖」,「腿又變得比較不怕熱可以穿長褲」。不過我夏天穿的長褲都是寬褲,有時候一覺起來也是整個 Q 起來變短褲。
夏天睡覺穿薄長褲的好處是:可以減少換床單的頻率,保持床的整潔。畢竟洗衣服換衣服,還是比洗床單換床單簡單一點。

去年發現這個三件套組,買了一組來穿後,發現很適合、很喜歡;今年又多買了一套來替換。
為了買到自己真心喜歡的花色,兩次購買時都花了一點時間,仔細地看過各種花色、並想像哪種顏色最適合我;最後拿到時都很滿意。
我喜歡它上衣澎澎的剪裁和印花,單穿底下不穿內衣也不會太明顯*;澎澎的上衣很涼快。上衣的細肩帶銜接處沒有縫得很好,洗一次就斷掉,但自己縫縫沒問題。褲子的鬆緊帶是細的,稍微有一點點勒肚,但不會到不舒服。
* 我心中的夢幻逸品睡衣:材質親膚、夠薄,但是單穿不會激凸,或至少不太明顯。透過剪裁(皺褶)、印花(視覺混淆)、布料特性(不能太軟,要有一點挺度;但同時又不能硬到不舒服)都有可能做到。我有兩件洋裝有這個特性,我覺得超神奇,一直想解開這個謎題,知道如何更好地判斷、選購這樣的衣服。
因為它價格便宜,所以縫紉上不完美,我覺得完全可以接受。我喜歡的是它的「印花圖案選擇很多元,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和「又薄又親膚」。我買的是那塊布。
我通常把睡袍的罩衫當成小被子,睡覺時就蓋這個。
SHEIN 的網站上有很多類似的衣服,但並不是每一款都是黏膠纖維,記得查看材質資訊。
Q:SHEIN值得買嗎?
這套衣服讓我愛上黏膠纖維這種便宜又涼爽、親膚的材質,但我最近沒有(像剛認識黏膠纖維時)那麼愛這種材質了,也開始盡量不在 SHEIN 上買衣服。原因是:
1、品質不一,太花時間:SHEIN 的衣服要花蠻多心思挑的,有時候很好、有時候很不好;不過只是想看看衣服時,就很適合去欣賞各種稀奇古怪的設計。
2、環保疑慮,擔心皮膚過敏:最近發現黏膠纖維雖然是「天然材質」,但加工過程中,如果工廠沒有遵守相關規定,也可能造成化學污染。就像棉花雖然是天然的,但大量栽培的過程中也非常耗水、使用的農藥也會汙染土染。所以黏膠纖維和聚酯纖維有點像:不要買「太便宜」的 —— 太便宜的生產過程可能造成較多污染,也可能造成穿著時皮膚過敏。但 SHEIN 的品項太多了,要花蠻多心思去過濾、判斷;有時候有點好玩(作為一種偵探式的娛樂);有時候花了時間心力、結果判斷失誤,就會很沮喪。
對我來說:SHEIN 適合買睡衣、和探索自己適合怎樣的衣服的「平價測試品」。但長遠來說,如果能找到喜歡的品牌,或更了解 UNIQLO、MUJI、NET 等常見品牌的衣服特點,感覺會是更划算的(時間與金錢)投資。年輕時比較不在意,現在倒是蠻喜歡品牌帶來的「信賴」、「可預測的品質」、「明確的設計方向和重點」。
3. 貼身棉質短褲
除了長褲,我還有三件超短褲,是居家運動時穿的。一件沒有洗標也沒有商標,應該是在襪子專賣店或夜市買的,摸起來像是棉+聚酯纖維。
另外兩件如下:

左邊是 H&M 的 leggins,應該是 2010 年(!)在瑞典交換學生時買的,材質很舒服、彈性又好,但 XS 號後來穿不下了。靈機一動把它剪短(剪短就穿得下了),變成很好用的安全褲。
宅在家的時間讓我發現:「安全褲」就是平價又舒適的居家運動短褲,根本不需要特別買運動褲。安全褲純棉、舒適,夠貼身,可以看得到身體的動作正不正確;因為居家,也不需要顧慮外人眼光。所以後來就買了右邊的這件 NUV 來替換。
上身篇
最近喜歡的居家上衣是:露出肚臍的裝扮。
可能是因為下身穿寬褲,所以必須露出肚臍來散熱平衡(露出肚臍真的涼,推薦給大家😊 );也可能是因為下身已經寬寬的,如果上身也寬寬的,整體感覺太鬆散沒精神。如果腰的上方收緊,會讓我覺得比較俐落、有精神。
同時露出肚肚也可以提醒自己:現在我的啤酒肚有這~麽大了。節制點啊。
整體來說,我喜歡的夏天家居上衣特點有:寬肩、領口不要太低、不要扣子(設計越簡單越好),腰上收緊。

「寬肩、簡單」這幾點,我之前就隱隱約約有發覺了。但「腰上收緊」這個特點,是今年的新偏好。
我是怎麼發現的呢?—— 從修改現有衣服來的;或說:
從「讓不再適合的衣服可以重新被使用」的嘗試來的。
/
4.(剪過的)灰色棉質 T 恤
一切應該是從這件灰色 T 恤開始的。
2018 年(吧)去瑞典的時候,換洗的衣服不夠,就去買了棉質 T 恤替換。在瑞典平價運動品牌 stadium 買了黑白灰三件一組的套裝,兒童最大尺寸(大約是女生 XS-S,中性剪裁)。
這組 T 恤驚人的好穿,舒服、薄、柔軟,又不會太軟。版型我也很喜歡(但當時我還沒意識到自己原來喜歡中性版型)。
我太喜歡它了,就千里迢迢把它帶回來穿。
可是⋯⋯回台灣穿著穿著,越來越覺得肩膀、胸部、脖子的地方好卡,覺得自己好壯、衣服穿在我身上好憋。偏偏我又非常喜歡這件衣服的質料,捨不得丟。
於是就賭一把,把我覺得很卡的袖子、很憋的脖子剪掉。然後它就變成一件「看起來不怎麼樣」,但很實穿、也很舒服的「下綁帶背心」。

是家居服也是運動服
- 想要穿去運動時:
就直接穿,搭緊身褲;上衣長度夠長不會尷尬。對我來說,這個「夠長」的長度大約是 70 公分。T 恤剪開的背心,手臂的洞會比較大;因為運動會穿運動內衣,所以稍微露出來也比較沒關係。我不喜歡領口太低,所以我會反著穿,把背面穿在正面。
- 在家穿時:
就綁起來,搭寬褲;感覺俐落、肚肚露出來也好涼快。
台灣買的類似款
後來這件 stadium T 恤越洗越薄越爛,就退休了。要怎麼找到我的下一件類似款背心呢?
條列一下需求:
- 理想背心
- 款式:寬肩、領口不要太低、素色
- 尺寸:胸寬 44-48 cm,衣長 70 cm 左右
- 材質:純棉(棉/嫘縈/莫代爾的成分 > 90%)、夠軟、夠薄
- 價格:平價(希望 < 200 NTD)
我試過買蝦皮上 150 左右的純棉寬肩長版背心,穿起來就是有種不順感。所以後來決定買「有牌子的」衣服。我的「牌子」定義是:常見品牌,或是蝦皮上賣的有牌子的衣服(例如:United Athle、Glidan 等);比較有保障,也可以一邊確認「這個品牌/牌子」的衣服我以後會不會再買,就不用每次都從頭找起。
因為「寬肩 + 領口不要太低」的背心選擇不多、價格通常較高、衣長也通常會不夠,所以我決定找平價的純棉短袖 T 恤剪成背心來穿。因為是 T 恤剪成的背心,所以自然領口不會太低、也會是寬肩的。
除此之外,因為有「有時候想要綁起來」這個需求,所以一定要夠薄才好綁,一般大家喜歡的「厚磅質感 T 恤」就不適合(通常價格也較高,捨不得剪啊)。當時在找類似款的時候,每當看到有人評論「這件很舒服,但就是有點偏薄」,我反而會開心地研究起來,心想:太好了,是薄的!😆。
目前我找到的「夠薄夠軟又不要太貴」T 恤是迪卡儂的「男款純棉短袖上衣 NYAMBA」(NTD 129)。我平常穿女生 S 或 M,買男生的 XS 和 S 來試,都可以,但 S 更舒服。照片中是 S 尺寸。
這款 T 恤版型偏長,因此很符合我的需求。我買了黑色和灰色,黑色稍微又更軟一點。(可能是製造上的需要,無論品牌,很多灰色 T 恤都會稍微和其他顏色有些差異)
這件的領口很剛好,目前就沒有再剪。

Q:稍微蓋到屁股的長版衣服怎麼挑?
如果不穿 oversize,我的 T 恤胸寬一般是 44 cm 左右,最早的那件 stadium 也差不多是這個尺寸。因為怕太大會很好笑,而且不要過大,外面要再加衣服才比較順,所以我一開始買了迪卡儂的男 XS(胸寬 44.2 cm)。後來才發現:喔,我還有屁股!(怎麼會忘記)。如果 T 恤版型基本上是「直直的下來」那種,就要在胸寬和臀圍中間取平衡。我的臀圍是 88 cm 左右,所以平量 44.2 cm 太小了。後來買男 S(胸寬 46.7 cm)就 OK。
5.(修改過的)咖啡吊帶上衣
另外一件被我開刀過之後就穿的蠻開心的衣服是這件:咖啡吊帶上衣。
它的肚子被我剪開了一條線,看起來還蠻搞笑的;但穿起來比看起來好很多。

去年夏天被「咖啡色」燒到,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瘋狂想買咖啡色的衣服;最後買了這件吊帶上衣。
拿到實品後,和照片差異不大,但有兩個小問題:
- 雖然肩帶可調,但調到最短對我來說還是太長(可能因為我想穿得特別高吧)。
- 內裡到胸部一半,所以會露出很尷尬的一條線;坦白說,深色的聚酯纖維其實不需要內裡也不太會透,反而完全不要內裡還比較好。(我買的是 2020 年版本,也許後來廠商有改過版型)
於是我就自己修改了一下,但改完之後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會把這件衣服的下襬綁起來穿,於是索性剪開衣服的肚子,讓它更好綁。
這種澎澎的聚酯纖維不好改,所以改好之後,縫線凹凸不平的,看起來非常搞笑。但改好之後,我穿這件衣服時,愉快多了。
大概是因為衣服很滑順、優雅,但我不是纖細優雅的體格,所以總覺得哪裡不搭吧?加上綁帶後,感覺粗獷了一點,就比較適合我。
然後,修剪之後,綁起來又更容易啦;一件「容易穿」的衣服,也會增加穿這件衣服時的愉悅感。
6. 黑色基本羅紋背心
經過一番摸索,知道自己最近都很喜歡露出肚肚;我終於覺得可以來試試看買件短版上衣了。
除了前面講的「寬肩、領口不要太低、不要扣子」,我知道我還喜歡/適合「有紋路」的衣服(例如:羅紋、華夫格、麻、不平的布料),所以最後選了這件羅紋背心:

實際收到後,除了領口穿起來有點太緊外,其他都跟我想像的差不多。領口的問題也可以調整:用力扯開、拉鬆後,就好多了(野蠻人的暴力調整法)。
同樣是有彈性的、偏合身的黑背心,「寬肩、高領、羅紋」就比「較細的肩帶、大U型較低的胸口、平滑棉布」更適合我。這件衣服我很喜歡,買得很滿意、穿得也很高興。
有時候會很想再買一件一樣的,但都會克制住。
衣服雖然不貴,但因為我的穿衣喜好、體型可能會改變;如果類似的衣服買太多,喜好體型一改變時,就會困擾又浪費。
以前 P 說「不喜歡自己的身體改變」時,我不能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困擾感覺;一直到自己過了三十歲後才發現:三十歲後身體的改變,真的和十幾二十幾歲時很不同。十幾二十歲時可以吃蛋糕吃到飽、晚上不睡覺、吃炸雞薯條,身體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三十歲後做同樣的事情,啤酒肚馬上就蹦出來給你看,然後身體會疲勞、沒力氣。
而且身體一改變,穿起來舒服、適合的衣服也可能會跟著改變;要重新尋找適合的衣服,真的⋯⋯蠻累的。
內衣篇
在內衣上,我可說是一點品牌忠誠度也沒有。
我的第一個內衣品牌是黛安芬。一路上我穿過:sloggi、EASY SHOP、皮爾卡登、passionata、玉如阿姨、H&M、ginatricot、奧黛莉、VC維娜私物⋯⋯等內衣。
從專櫃穿到平價,又從平價穿回專櫃,尋尋又覓覓。
一直到去年買完奧黛莉的鋼圈內衣後,我才突然驚覺,我覺得最舒服的內衣款式是「無鋼圈 + 蕾絲」。有鋼圈的內衣,我可能這輩子再也穿不下去了;然後我偏愛「蕾絲」勝過「素面」。

在我心中,內衣分兩類:「素面」和「蕾絲」。我主要的區分標準是:看胸部內側的這個 V,和皮膚接壤的部分,有沒有蕾絲。
「素面」和「蕾絲」要選邊站的話,我是蕾絲派的。原因是:
- 我偏好「粗糙不平」的材質
- 我覺得蕾絲很美
- 蕾絲的內衣通常更薄、有更多洞,感覺涼爽
而最關鍵的一點是:
- 蕾絲內衣通常穿起來,「邊界較不明顯」。
在胸部內側的這個 V,可以順順地從內衣接到皮膚,不會因為身體移動、內衣走位而出現空洞感。穿 T 恤的時候,也比較不容易出現內衣的形狀。(但當然,品質不好的蕾絲內衣,可能反而會出現凹凸不平的蕾絲形狀;所以最好帶著你最薄最容易透的衣服去試穿看看。)
一方面大概也是因為蕾絲材質比較薄軟,容易服貼肌膚。我喜歡這種服貼的感覺。
「素面」內衣其實也找得到「柔軟服貼的材質」,但比較不好找。我曾經穿過皮爾卡登的素面內衣,剪裁類似水滴狀,罩杯非常服貼柔軟,很舒服。但後來再回去買時,已經沒有同款;後來的款式罩杯相對較硬,不服貼,讓我很失望。
近年來有另外一種設計,我覺得跟蕾絲有異曲同工之妙,像是一種「蕾絲」的變形款,常被命名為「網眼/網紗/水滴」。

這種內衣的優點是:內側 V 和肩帶部分用網紗取代,穿起來比一般肩帶更無感、舒服,柔軟的材質可以服貼包覆胸部。
缺點是:可能無法調整肩帶長度(看各品牌設計)。我自己會擔心因為只有網紗、支撐度和耐久度會較差,所以會不自覺地少穿,避免損耗太快。
Q:有鋼圈的胸罩可不可以自己改成無鋼圈?
我試驗過「有鋼圈的胸罩可不可以自己拿掉鋼圈之後,變成無鋼圈?」—— 沒辦法。因為「鋼圈的有無」會影響內衣版型的設計方式。有鋼圈的內衣,原本就設計好有個堅固的鋼圈擋在那裡,所以把鋼圈拿掉之後,原本的施力點不見了,穿起來會覺得內衣一直要往上跑的感覺。
我拿來改的內衣是「奧黛莉」。當時看 ptt 上蠻多人推薦,就買來試試看。他們家的內衣很漂亮、很精緻,穿起來會覺得像洋娃娃,很美,但不適合我。精美的胸型背後付出的鋼圈代價,也讓我非常不舒服。
如果有人好奇:試穿時不知道嗎?—— 對我來說,內衣真的要買來穿才會知道。要長時間穿(穿一整天)、在不同活動狀態、天氣下穿,才會真的知道適不適合自己。我猜女生應該大部分都是這樣。就是因為無法在試穿時知道,所以才會想要詢問他人的意見。
7. 蕾絲無鋼圈內衣
說了這麼多,我衣櫃裡最常拿出來穿的兩件內衣,自然就是「蕾絲無鋼圈內衣」啦。
這幾年很流行的 Bralette 是無鋼圈、無襯墊內衣,但台灣許多廠商還是會做薄襯。厚襯一般是下厚上薄。個人喜歡均勻薄襯,穿起來舒服、涼快,又不用擔心激凸問題。
我買過最貴的內衣是 passionata,一件 3,000 左右。再高我真的買不下手了。
passionata 的薄襯很薄,如果搭配太薄的衣服,還是有激凸風險。他們家的內衣真的很美,像藝術品一樣,穿起來會覺得自己超美、超性感。但久穿的話,並沒有比較舒服。
後來我也買了一件約 600 的平價品牌,覺得平常穿已經很夠用了;雖然沒有那麼「藝術品的美」,但是比較舒服。
當時會覺得 500、600 應該就可以賣到不錯的,也是因為我碰巧買到這件 ginatricot 的無鋼圈內衣:

ginatricot 是瑞典平價品牌。在瑞典大概和 H&M 差不多,但稍微貴一點點、品質也好一點點。這件當時買應該台幣 500 左右,可能還更低(記得有打折),但已經相當好穿,穿起來胸型也好看。
它的剪裁讓它即使沒有鋼圈,胸部也會被收的好好的,不會亂跑。唯一比較麻煩的是肩帶比較寬,有時候想藏肩帶的時候藏不起來。
另一件則是VC維娜私物的:

我第一次買他們家是買前扣式的 bralette,買了之後覺得前扣式無法調鬆緊不是很方便,稍微胖一點就覺得內衣變的太憋、太緊。但那件 bralette 的觸感真的很好,柔軟又舒服,所以又回購了同品牌的兩件內衣。一件是這件,另一件就是上面的網紗款,最後比較常穿這件。
Q:很多無鋼圈內衣只有出 AB cup,C cup 的人可以穿嗎?
因為 ginatricot 給我的好印象,讓我後來也買了 H&M 的無鋼圈蕾絲內衣來試。結果很悲劇。
試穿的時候很舒服,但:肩帶洗沒兩次就 Q 起來。我穿 32C,因為當時沒有 32C 了,我又聽說 32C 的人其實也可以穿 34B,就拿了 34B。但實際穿下來覺得:穿是穿得下沒錯,但越看越會有一種「我的胸部被壓扁了」的感覺,感覺胸罩不僅沒有讓胸型變美,還把自然的胸型壓得更醜了。

不過這次經驗也讓我學到很多,除了「我不會再拿 34B 來穿了」之外,還有:
- 店面有很多看起來都很像的無鋼圈蕾絲內衣,但穿起來效果差很多,差別之大令我非常驚奇 —— 明明看起來很類似的蕾絲設計,一件會讓外衣凹凸不平很醜,另一件卻不會;明明看起來差不多美的設計,一件好看,另一件穿起來卻變得很搞笑。所以我推測無鋼圈胸罩大概很吃胸型,胸型不同的人,適合的剪裁可能很不同。
- 當時買的這件內衣,胸墊是可替換式的。好處當然是可替換,或有些人想要直接拿掉穿無襯的。但我沒有要替換的需求啊,所以對我這個懶人來說就是個壞處:每次洗完都要重塞一次,有夠麻煩。這讓我意識到:我喜歡縫死/固定的那種薄襯。
8. 羅紋小可愛
除了無鋼圈內衣,今年夏天我還有個新歡:不穿內衣 —— 穿小可愛。
去年夏天,想找一件好穿的平口內衣或平口小可愛,但找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得出:我不適合穿平口內衣/小可愛。原因有兩個:
- 沒安全感:不管平口內衣做得再緊,有兩條細線的安全感就是不一樣。
- 山谷流汗:穿平口小可愛的時候,胸部中間的山谷好悶、好容易狂流汗,我不喜歡這種感覺。也許夠好的平口內衣不會有這個問題,但我覺得我可能還是克服不了「沒安全感」的問題,就懶得繼續買更貴的來嘗試(例如網路上很多人推薦的 PEACH JOHN)。
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既然我穿不慣平口,真的要穿細肩帶、怕露出內衣肩帶尷尬的話,大概是「肩帶很細很細、無法調整長度(因此看起來不會像內衣肩帶)、圓圓細線」的那種小可愛,最適合我吧。
然後在蝦皮上找到了這款:

雖然成分中有聚酯纖維、價格也很便宜,但穿起來是舒服、親膚的。鬆緊程度對我(32C)來說也剛剛好,不會太鬆(例如:有罩杯的背心*)、也不會太緊(例如:運動內衣),是我喜歡的感覺。
不過因為價格真的很便宜,所以內襯的邊邊沒有車縫,洗幾次之後會虛邊、上面有一層會 Q 起來。可以自己用鎖邊縫* 解決這個困擾。

不過縫歸縫,我後來還是沒有用原本附的一片式襯墊。
當時,我手上剛好有「買失敗的平口小可愛」剩下來的魔法e裳三角薄墊,就替換成這個。沒想到搭配起來剛剛好,而且穿起來比原本附的襯墊更透氣。平常裝洗衣袋丟洗衣機洗,不用手洗內衣 —— 耶!又來了,我這個懶人的福音*。
- 薄長褲,流汗不會沾床單,減少換床單的次數。
- 上衣的肚子剪開,更好綁。
- 小可愛裝洗衣袋丟洗衣機,不用手洗內衣。
懶人如我,小可愛丟洗衣機洗時,我原本連襯墊都不想拿出來,最好洗好都不要走位我也不用重新塞。但這樣穿了一陣子之後發現,小可愛上開始出現一點一點的黑色斑點,猜想可能是因為襯墊沒有拿出來,導致衣服不容易乾造成的。所以現在我都乖乖拿出來了。
後來回購小可愛時,我也又加買了魔法e裳的三角薄墊。類似的有兩款:一款沒有特別強調透氣(NTD 80)、另一款有強調透氣,布料上有透氣孔(NTD 100)。我兩者都買了,穿下來覺得差不多;即使是沒有特別強調透氣的那款,夏天穿也不會覺得悶熱。也就是:不會特別去想到、感覺到「啊,我今天穿的小可愛胸墊是沒透氣的那款,難怪比較熱」。
小可愛的肩帶很細、很圓,沒什麼支撐力,因此穿起來很舒服。洗了一年之後感覺有稍微鬆一點。
雖然到頭來,襯墊比本體還貴,感覺有點搞笑;但其實只要在能接受的價格內,買到穿起來舒服實用的衣物,我就會覺得很開心。我想多數人應該也是如此吧 —— 在物資充足的台灣,我們追求的其實不是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多功能的商品,而是在「可負擔、可接受的價格內」,買到自己「最享受」、「最適合」的商品。
回過頭來看一開始的問題
說也奇怪,寫完這篇後,再回頭思考開頭的那個問題:
「請問有什麼品牌可買到平價、涼爽親膚、素雅的棉、麻、嫘縈衣服?我一直在找。謝謝。」
我已經不煩躁了。
我意識到,其實很多品牌都有做「平價、涼爽親膚、素雅」的棉麻嫘縈衣服,例如開頭的「黑色嫘縈寬褲,NET 有(輕便鬆緊綁帶軟料寬褲、鬆緊綁帶軟料寬褲)、NUV 有(抽繩嫘縈寬褲)、UNIQLO 有(女裝 RELACO七分褲),MUJI 也有(女嫘縈混棉天竺七分褲)。
真正困難的好像從來都不是「找到這樣的品牌」,而是知道在這些品牌出的衣服中,「怎麼樣的衣服」我真正喜歡 —— 穿起來舒服、符合我的預算和需求。如果我清楚知道自己的需求,卻找不到,好像反而不會那麼困擾。
因為當我可以具體描述自己的需求時(例如:我想要材質是很薄很薄的那種棉,像市場裡的阿罵褲,但是是素色的),我就能根據這個需求,著手尋找解決方法。
/
・煩躁的真正理由
當我以為我因為沒有「答案」而煩惱時,我其實也無法把自己的「需求」說清楚;而「找需求」絕對不會比「找答案」簡單。
- 讓我煩躁的不是「沒有這樣東西」、「沒有這個品牌」,而是「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別人也沒有一個「簡單答案」可以給我(例如:反正去X這個品牌找,買了一定喜歡!)的那種感覺。
-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我試圖讓衣服去做「衣服做不到的事情」—— 可能當下我的心情很毛躁,我不喜歡自己的身體看起來、感覺起來的樣子,我希望有一件衣服可以讓我穿起來很美、感覺很棒。但我因為太煩躁了,沒有心力去運動、去照顧身體、去吃適當的食物,也等待不了,因此希望有個魔法商品可以用金錢交換「現在・馬上」的滿足。
所以讓我煩躁的真正罪魁禍首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具體需求」和「我不喜歡自己/我感覺不好」。
/
・錢不能代替我去做的事
「具體需求」要從哪裡找呢?得從「對自己的了解」下手。
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少了時間,再多的錢也買不到「我對自己的了解」。「了解」需要「我」帶著意識去探索、去感覺,去發問。
「我」要去問:
- 為什麼我不喜歡這件衣服?
- 為什麼我喜歡這件衣服?
- 如果可以修改一個地方,我希望修改什麼地方?
然後「我」也要去回答。
以「親膚」來說,就是個乍看簡單、但一點也不簡單的問題。同樣是「純棉」,每個人可能喜歡不同的厚度。有人覺得嫘縈跟棉一樣親膚,有人覺得嫘縈好像多少還是有點人工感。有人覺得麻親膚又自然,但也有人覺得麻會刺膚。
所以,說出「親膚」可能還不夠,我可能還要知道「我覺得 50% 亞麻 50% 棉夠親膚,但 100% 亞麻太刺了」;或者「必須是經過強撚或者後整工序處理的棉麻」;或是「雖然 100% 亞麻太刺了,但洗過幾次、穿過幾次,就可以接受了,就像新鞋會有點磨腳那樣」。
像這樣,每一個抽象的需求都可以繼續分解(break down)成更具體的描述與經驗,這些就是圍繞著我們自己的「衣服學」。我的喜好會慢慢匯聚成 soidid 衣服學,你的喜好則會成為 _______(填入你的名字)衣服學。
而這些偏好也不是絕對的,還會隨著時間改變。
例如,我發現自己在生理期的時候,會非常想穿純棉的衣服;但非生理期的時候,可能會覺得這些衣服有點太厚,想穿更薄、更平滑的嫘縈。在不同時候,我的身體會渴望不同感覺的衣服。而我是否能在自己的衣服裡感覺舒服,除了依賴「我擁有的衣服」,也需要「我對自己的理解」。當我對自己了解越多,越知道如何照顧自己此刻的想望,並根據擁有的物品去動態平衡。
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一樣重要的是這個「去問」和「去回答」的過程。當我重複這樣的過程越多次,下一次就能更快從「我找不到適合的衣服」中恢復過來*,在自己的衣服裡感到舒服自在、在自己的生活裡感到舒服自在。
/
・誰需要時間?
「買慢一點」乍聽是個為了環保而提倡的口號,但所有對自然好的事情,最終也會對我們自己好;因為我們的身體是自然的、情緒是自然的、感受是自然的。
我以前覺得,儘管認知上我能理解「環境保護」是很重要的議題,但「十年後的溫度上升」是一件太遙遠而難以去感覺的議題。如果我感覺不到,我就不能自然地做到;我可以用「應該」來約束自己,可是這樣的做法同時會給我一種「被限制」的感覺,而難以抒發。(關係中也是如此:之所以有批評、指責,之所以需要「資訊」和「規則」,是因為我不能完全感覺對方的感覺;我需要能感覺對方,才能理解對方。)
後來我發現:「很遠很遠的未來」和「當下全部的感覺」似乎是同一件事情。當我慢下來,「買慢一點」時,我(在每一個當下)的感受覺察能力會增加,我會更意識到自己「為何而買?」、「底下的需求是什麼?」,這是我以前「買很快」的時候,感覺不到的。這就像是,
「很遠很遠的未來」啊,就是「很當下很當下」的事,是「全部的當下」的事;「很遠很遠的未來」,就是「最多最多的感覺」。
「最多最多的感覺」,是當下我們能夠同感的「感覺的集合」。這個集合從表層的自己,到底層的自己;從身邊親愛的人,到遠方陌生的人;從窗前的盆栽,到地球上的每一棵樹木。
這個集合是一個,一次人生走不完的旅程 ——
當我們去感覺「表層的自己」時,我們的感覺能力會擴展,向「底層的自己」延伸;當我們去感覺「底層的自己」時,我們的感覺能力會擴展,向「身邊親愛的人」延伸。如此不斷向外延伸,如此不斷向「他者」延伸,直到所有的「他者」,都成為「在我之內」;感覺的擴展,就是意識的擴展。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感覺世界上存在的每一種感覺,我們不可能會有環保問題;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感覺每一種感覺,我們的當下利益和未來利益,就會是一致的。如果痛苦在我們身上,我們不可能寅吃卯糧。
於是去感覺自己,就是為地球著想;我們也許沒有與生俱來的豪情壯志要當「環保尖兵」,但誰會不想去感覺自己、更了解自己呢?
於是給地球時間,就是給我們自己時間;給我們自己時間,就是給地球時間。
地球需要時間去恢復,我們則需要時間去感覺。
延伸閱讀:生活的變化題
- 表層的自己說著「情緒」;底層的自己唱著「感覺」→ [感覺是安靜的確定]
- 生活就是在「抽象需求」和「具體解法」中發揮創意 → 如何用設計模型吵架
- 找到這句話背後的「理由和意義」了嗎?→ 「我難過,我走開」是逃避還是冷靜?
阿姨的衣櫃
- 洗標已經被洗成這樣了,你就知道有多常穿 → 衣服的十年賞 — 穿到舊的實用保暖衣物
- 大叔的二手衣原來很實用!→ 天氣變冷了,買件羊毛衣?— 我的針織衫購買選擇
阿姨的衣服煩惱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