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感覺、心」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

以前,如果我在書上看到作者寫「我的心說」、「我的感覺說」,好像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覺得很玄,疑惑作者為什麼不「講得更清楚一點」?若我急著想找到「答案」,則會出現另一種反應:失望,還有隨之而來的惱怒、生氣。我生氣作者沒有告訴我明確的下一步,淨寫些「說了等於沒說」的抽象東西。

因為,如果作者寫「我會知道後來要這樣做,是因為『郵局的辦事員告訴我』」⋯⋯ 我就知道,我可以去找「郵局的辦事員」問答案;但作者說「直覺、感覺、心」這些詞,實在太玄了,我完全不知道要怎麼找到「直覺、感覺、心」問答案。

我很好奇:作者到底是如何感覺到自己的「直覺、感覺、心」說什麼的?

(Advertisement)

[ 今天聽這首歌 ]

隨著時間過去,我也開始在文章中寫起了「我的心說」、「我的感覺說」這種語焉不詳、定義不明的東西;所以想要來寫寫:「直覺、感覺、心」對我來說,差異是什麼;以及我是如何「知道」、「體驗到」、「感覺到」我的「直覺、感覺、心」說什麼的。

「直覺、感覺、心」的差異

對我來說,「直覺」和「感覺」是短的、淺的,它們是關於我現在當下正好奇的問題、正要採取的行動、目前正在探索的環境;「心」則是比較深層的。

1. 直覺:他人、行動

「直覺」——

  • 通常和「他人、行動」有關。
  • 通常是 (1) 沒來由的一個想法、一個去行動的衝動 (2) 針對外界訊息、互動的回應。

如果我感覺「現在內心有一股衝動,想要去做某一件事」,這樣的感受,我會稱呼它「直覺」(或「靈感」)。例如:不知道為什麼,想要打開這篇文章的草稿,繼續編修;不知道為什麼,想要重新粉刷這面牆壁;不知道為什麼,想要在文章底下加上一張這樣的配圖。

這種「不知道為什麼」,不會有「非得這樣不可,否則就會有糟糕的事情發生」的焦慮感;它是中性的,像是一種溫和的建議。

當讀者留言給我、問問題時,我也是憑直覺回答的:讀者問了問題,我心中會出現一個答案,然後我回答。

聽起來簡單,但這個過程中,我也有過自我懷疑。

直覺 & 自我懷疑

有一次,我看著某篇文章的留言串,看著氛圍迥異的對答內容,心想:

這些問題,看起來其實很類似,為什麼我的回答卻如此不同呢?另一個角度來說,我的回答其實很類似、大方向似乎就是那樣,但為什麼氛圍和具體細節如此不同呢?—— 我怎麼知道這時候要說 A,那個時候要說 B?
當對方問我一個問題,我有一個想說的答案,這個答案到底從哪裡來的?@@ 我怎麼能夠憑藉對方短短的文字敘述,就了解對方的處境呢?—— 如果我搞錯了怎麼辦?我會不會太自以為是了?

⋯⋯就這樣陷入自我懷疑的迴圈。

後來,當我又回到了「能自在於自己」的狀態後,決定用一個「緣分說」封印這個沒答案的迴圈:

閒聊中穿插的直覺

「讀者問了問題,然後答案會自動在心中出現」聽起來好像有點玄,但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和朋友閒聊時,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不需要打草稿、也不需要思考下一句要說什麼,對方丟來一句話,我們內心自然就會蹦出下一句想要說的話。

當然,不是每一句「自動蹦出」的話語都是「直覺」—— 有時候,那可能只是我們的「慣性反應」或「限制性思想」。例如,當我焦慮依戀時,遇到某些地雷,就會自動回應「我就知道你根本不在乎我」;行動也是類似的 —— 每天上班,先打開臉書滑滑,準備好上班的心情 —— 我們可能只是被制約了。

要觀察一個「沒有多想」的回話、一個想去行動的「衝動」,是不是「直覺」?往往需要足夠覺察當下自身的狀態。

去感覺:現在的我,處於什麼狀態?這個「突然出現的念頭、衝動」,又帶給我什麼「感覺」?

  • 是平靜確定、無所求?
  • 還是慌亂、需要被安撫?

當我無法確定時,我會心想著「嗯,我覺得可能是直覺(或者不是)」、存在我的「暫存答案」區,然後繼續觀察後續的想法和感受。

允許模糊和不確定;一次又一次,在經驗中磨利感受的能力。

2. 感覺:自己、環境

  • 探索自己、體察環境
  • 帶有「情感」色彩

「感覺」對我來說,比「直覺」圓潤一點、慢一點,比較偏向自問自答。當我思考一個問題,然後內心浮現一個答案時,我會覺得我感覺到了答案。

感覺「老神在在」

「感覺」的回應,有時候會像邊爬山、邊看一路上的樹木花草一樣,順著思路出現。在寫文章時,常常是這種情況。例如〈是什麼讓我寫出這些文字呢?(下):回頭看得出邏輯,前進靠的卻是感覺〉裡面那老神在在的感覺:

在我的心裡意象中,「感覺」就是老神在在坐在山腰,等我爬過前面這一段路、用邏輯發想了好幾個可能的答案後,轉過頭發現祂就在那,的角色。

我不知道祂在那裡,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祂,但順著我好奇的思緒往下走,文章寫著寫著,祂就會自己出現。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感覺「RPG 解鎖」

感覺出現的方式,有點像是玩角色扮演遊戲:如果你依序問對了該問的 NPC,就會啟動某一種情節;只是這個被啟動的情節是一則內在訊息、或一幅內在意象。

例如,在〈är det jobbigt? 坡路上的一次崩潰〉這篇的:

感覺的聲音都是來自自己的心底,但是會比我所認知的「自己」又更有智慧一點,更能跳脫出既有的思考框架。

如果「直覺」是帶來一個眼睛看得到的「新的行動」(在物理空間的活動擴展);那「感覺」,帶來的就是眼睛看不到的「新的情感」—— 更能體會、更能理解自己或他人(在心靈世界的感覺擴展)。

當我能夠「翻過」原本的觀點,體會到對方的立場時,常常不是我「終於夠聰明」、「邏輯終於轉過來」了,而是我終於能體會那種感受了。

感覺藉由帶來一種新的情感,也帶來了一種新的觀點;感覺是我在心靈世界的「情感擴張」和「觀點移動」。

感覺「與環境共振」

「感覺」對我來說,除了像是和心底的聲音自問自答,也像是「去體察環境」,不過這裡的環境是心靈的、狀態的;可能是我自己、也可能是別人。

靜心冥想時,我是慢慢地在體察自己的狀態;重複閱讀一段文字時,也是一邊走在字裡行間,一邊去感覺人們寫下這段文字時的心境、感受。

文字「字面上」有個意思沒錯,但「字裡行間」會有一種感覺。我們以為自己是「讀著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但我們的靈魂也同時讀著「字裡行間」的感受,與之共振。

截自《時空旅行者》第二季第四集

因此,我們會在婚姻版看到某則求救伴侶情緒勒索的文章中,「感覺到」其中的壓力,並推文:「光是讀你的文章,我就覺得壓力山大⋯⋯」。

—— 我總是覺得這件事很有趣:寫字時,我們無法避免把當下的感覺混入文字之中,但我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放進去的。

不僅僅是文字中會充滿感覺,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點完餐,我趕快閃到一旁,躲避這「慌亂感覺」的戰場。

你可能會想到日文的「讀空氣」、中文的「察言觀色」,但我覺得這不只是去分析「眼睛看得到的物理實體」;而像是一種內在感受力。

有時候我會想像:我們的心靈,在意識底下是相連的。「處於那個現場」(being there),不只是為了利用五官「收集資訊」,然後藉由這些「資訊」來理解;要能夠真的理解,光憑五官收集到的「資訊」是不夠的。

「處於那個現場」(being there),也是一種意願的展示 —— 藉由這個意願的展示,心靈的連結會為意識敞開大門;如此,我們才得以真正理解彼此

3. 心:療癒、核心的渴望

  • 和「直覺、感覺」相比,又更深層
  • 無法隨 call 隨到,但出現時不可能被錯認

我似乎比較常收到「直覺」和「感覺」的訊息,比較少收到「心」的訊息。所以,有時候看到人家說「聽從心的渴望」時,我不知道如何跟隨這個建議,我不知道 —— 要如何「感覺心的渴望」。

和「心的渴望」相比,我比較知道的是:去「感覺」接下來要做什麼、想做什麼。(有的時候,我連這個能力也會失去;會失去慾望和動力。)

心「總是能撼動你」

我覺得「心」是關於靈魂的渴望;當心說話時,會震動到我們的內心深處,有種被一箭穿心的感覺;那可能是邏輯大腦完全沒預料到的一句話,但一聽到之後,卻會覺得「沒錯,真的是這樣」地愣在原地。

例如〈是什麼讓我寫出這些文字呢?(下):回頭看得出邏輯,前進靠的卻是感覺〉裡面的:

在寫文章時,我會自然地打出「我的心說」,而不需要經過頭腦的思考或判斷。寫文章時,我的心中有一個狀態,我選擇最適合的文字描述這個狀態。

所以,當我對用詞不確定時,並不是用邏輯去判斷,而是用「感覺」去分辨哪個字詞比較貼近。

比如上面的那句話,我雖然可以硬把「我的心說」刪掉,改打成「我的感覺說」:

但這樣感覺就不對了。會覺得這段文字不協調,覺得「這段文字讀起來的感覺」,和「我內心感受到的那股感受」,並不相同。會覺得這段文字對我來說,並不是真的。

這就像是,當你默念「我很喜歡吃培根蛋」這段文字時,你會知道這段敘述對你來說是不是真的。然後,你可以依照其感受決定保留文字不動,還是要把培根蛋改成「火腿蛋」、「漢堡蛋」?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有其「窗口」、「有效期限」,當我的感覺緩慢移動到下一個路口時,上一個路口寫的東西就會不想發表了。覺得:這是誰?你是誰?

我像是用文字在「寫生」我心中的一股感覺:我打字,然後我讀;讀著這些文字,我感覺這些文字產生的感覺,和我內心正瀰漫著的那股感覺,是否足夠接近?

在這「寫生」的過程中,有時候,我會捕捉到心的聲音。

心「一小步一小步靠近」

對我來說,「心」並不是一個通訊錄上的名字,我可以隨時打電話給她,問她:「哈囉!我的心,妳到底想要什麼呢?」然後得到一個爽快的回答;我常常會困惑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麼。

比起跟隨心的腳步,我更像是跟隨一個又一個的直覺、感覺,然後透過這樣的過程,慢慢去靠近我的心。

就像在關係中,我沒有能力在第一眼辨識出「真愛」,而是透過一天又一天、很多小小的「去感覺」,去理解自己渴望的關係;在自我探索中,我也沒有能力直接感受「心的渴望」,而是透過一個又一個、很多小小的「去感覺」,去靠近心的聲音。

「直覺」和「感覺」像是一個一個小兵,「心」是他們身後的那位深藏不露的女王。

「心」不是我能隨 call 隨到的對象;可是當我聽到心的聲音時,我一定能辨識出來。

「心」是那個不用自報姓名的人,他會說:

「喂,是我」。

—— 然後我就知道他是誰,他也知道我知道他是誰。

心的聲音是:深埋在海底的電纜被接通了。

如何學會分辨?

「直覺」、「感覺」和「心」這些名詞並不是絕對的,我的區分方法,只是我過程中的感受、和我的一種分類方法;你也許會有其他的分類方式。

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區分,最好的方法是:開始觀察 —— 開始觀察心裡出現的念頭和感受,直接開始分辨。相信自己已經具備能力,就像踏出步伐過馬路時不用思考肌肉要如何協調那樣,直接開始。雖不(如腦袋想像的)完美,但在過程中會越來越接近。

帶著這個意圖,在生活中練習,一次又一次。

科學理性的教育系統讓我們認為:做什麼事,都要「先知道、先了解」,才能做得好;但了解自己的「直覺、感覺、心」這件事,方法卻是要反過來:無法準備好才出發,要直接開始。如果一直想「準備好」才出發,那永遠哪裡也去不了。

那具體來說,要怎麼「出發」呢?提問。

提問,問自己真正困擾、好奇的問題;問「google 不到」的重要問題。

提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直覺」、「感覺」、「心」的訊息,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祂不像推播廣告,硬是要找空隙塞資訊給你;也不會主動來煩你,告訴你要怎麼做才對。你必須先主動要先去問 —— 在心裡記得你的意圖、在行動中展現你的意圖;然後,祂才會回答。

這樣說聽起來很「大」、很「哲學」,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早就在很多地方使用著「感覺」能力:不管是找一本書來讀、找一部影集來追、還是決定午餐要吃什麼,都有「邏輯的方法」和「感覺的方法」。而我們都用過「感覺的方法」。

邏輯的方法感覺的方法
找一本書來讀看「推薦好書」名單、
暢銷書名單、經典書目⋯⋯等。
到書店逛逛,憑感覺拿起「被吸引」的書翻閱。直接開始讀,感覺其中的文字氛圍是否吸引你,是否讓你「想繼續讀下去」?
找一部影集來追找 IMDB 評分高的、找自己喜歡的演員主演的、找朋友推薦的、最近最熱門的⋯⋯等。隨意瀏覽幾部影集的說明(或預告),然後感覺一下:看了這些,我直覺想看的是哪一部?

答案可能會讓腦袋覺得「拜託,這看起來不好看啊!」但還是跟隨那「不知道為什麼」想點點看的「感覺」。

看十分鐘,然後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

看一集,隔天看看還會不會有「繼續想看」的感覺。
決定午餐吃什麼「要吃蔬菜才健康」⋯⋯去自助餐買好了。「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吃熱呼呼的餛飩麵耶。」

「昨天晚上吃太多了,身體感覺很不清爽。現在想來個清爽的沙拉之類的。」

「邏輯」和「感覺」可以互相輔助:我們可能先用「邏輯的方法」找出一些「候選名單」,然後用「感覺的方法」做最後的決定。

我們所感受到的「感覺」不見得都是我們的真實渴望,因為我們可能會被舊有的慣性制約。所以我們可以:

  • 再深入去探索 —— 從表層的情緒,找到底層的感受
  • 用「邏輯」去挑戰感覺 —— 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是相反?
  • 恢復(reset)感覺 —— 睡一覺、斷食、戒糖⋯⋯等

一個「感覺文字」的小故事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關於「感覺文字裡的感覺」的有趣體驗。

最近偶然發現《老神再在》這本書,對這本台灣版的《與神對話》很好奇,就找了電子書來看。我買的是 epub 格式,自己轉成 mobi 格式後,再放到 kindle 裡閱讀。

《老神再在》是作者和神互相對話的一本書。

閱讀時,我雖然曾經好奇:奇怪,怎麼沒有把「作者的問題」和「神的回答」以不同字體區分呢?就像紙本的《與神對話》那樣,用標楷體區分開。但因為「作者的問題」和「神的回答」,讀起來感受很不相同,所以即使字體都一樣,讀起來並不困擾。

讀著讀著,終於讀到一句太短的段落,我覺得有點分辨不出來,便回去查看購買的 epub 原版是怎麼顯示的。

一看才發現:原來電子書的確有以不同字體區分「作者的問題」和「神的回答」,像這樣:

只是我自己耍笨,在轉檔的過程中,選了舊版的 mobi,而舊版的 mobi 沒有「保存字體樣式」的功能。要選擇新版的才可以。

因為我手上的 kindle 已經十年了(還非常健壯),只能吃舊版的 mobi、無法保存字體樣式,所以我想了一個解法:利用 calibre,把原本的字體設定,替換成文字的「神:」,用以區別。像這樣:

我本來得意洋洋的認為自己「找到了好方法」、「得到了我要的資訊」;結果卻發現,雖然只是多了一個說話者的標示 ——「神:」 —— 讀起來感受居然差別非常大。變得⋯⋯很干擾閱讀。

於是我退回原點,以完全無字體區別、無額外標示的方式:

繼續讀完了這本書。

我發現,因為誤打誤撞而失去的「字體區別」,讓我閱讀這本書時,不自覺地更認真去感受一段話。我會讀著一段文字,然後感覺這是「作者的問題」還是「神的回答」。因為必須去感覺,所以我不能只動用邏輯大腦,還必需頻繁地調用感受才行;卻也因此,覺得更能融入內容。我意識到:

這樣「透過感覺去猜」,其實就很像日常生活中,我去辨識心中出現的一句話,是「腦袋的聲音」還是「直覺的聲音」一樣。

這也像是:看電影時,如果把字幕拿掉,耳朵就會自然打得更開,一樣。

留著字幕,不管我們如何提醒自己「要認真聽」,都會下意識地去依賴視覺上看到的字幕。當有一個標準答案在那裡時,我們那個「去感覺」、「去猜」的感官,就不會那麼活躍。

如果問:「你希望自己感覺的能力更強、更敏銳嗎?」我想大家應該都會說「Yes」吧。但如果這代表:「你必須放棄已知、放棄資訊,去『猜』—— 因為唯有透過這樣的『猜』,感覺的能力才會被喚醒。」

你會願意嗎?

說穿了,「去感覺」的能力,也是「允許模糊」、「允許未知」、「承擔風險」的能力和意願,而這樣的能力和意願,底下鋪著一層信賴。

相信並仰賴 —— 不是特定的人、特定的境況 —— 相信並仰賴生命本身。

這裡的「放棄資訊」當然不是「禁止 google」,而是,我們必須放棄「有完整的資訊可以幫我們解決眼下問題」的依賴,放下「一直搜尋更多資訊、更多專家說法」的資訊癮、答案癮,憑藉著「我們能得到的資訊」,和「當下的感覺」,去做一個決定。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