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的故事:手帳|日記本

我是一個熱愛本子的人。

當我看到一本設計美麗的本子,紙質好寫、同時每一頁都可以優雅地攤平時,我就會覺得很喜悅 ——「啊!這樣就對了!」地在心裡讚嘆,像強迫症患者看到排列整齊的商品一樣,彷彿某種癮獲得了滿足。

相反的,若看到無法 180 度劈腿的本子,即使設計再好看、再美,我也會馬上放下:「Sorry 啦,如果連這個細節都不能夠重視,其他地方再美也沒用。」—— 根本沒人在意,我還是鄭重地在心裡宣佈分手理由。

(Advertisement)

[ 今天聽這首歌 ]

我會收集設計漂亮的本子,即使我並不需要、也不知道自己可以用在哪⋯⋯我只是想要看到它們、擁有它們。我只是喜歡看到這些漂亮的本子,和它們漂亮的設計。(前一陣子斷捨離終於都清掉了)

大學時,我每年都會仔細準備手帳:有時候選擇喜歡的設計,有時候從全白的本子開始自己手繪月曆、週曆。我會細心地用色鉛筆描繪,剪貼上自己喜歡的圖片、標語,然後把所有的秘密都寫在這本本子裡。

不過這樣的熱情,畢業後就懶了;好幾年都沒有認真的寫手帳,一直到最近幾年才又重拾。

現在的生活,不像大學時有一個「學期行事曆」可以追尋,必須畫出自己的時間軸;因此,日常的記錄更顯重要:每個當下的思考、感受,所累積成的自我理解,將幫助我想像未來。生活像是一個自我反饋的迴圈,我把輸入和輸出都寫在本子上。

寫單一主題的文章時,我喜歡用電腦:它讓我能最不費力的探索、修改、一鍵全刪。但當牽扯到「時間維度」和「不確定性」時,我喜歡傳統的紙筆:關掉螢幕,我可以真正靜下心來寫;摸得到的本子,也方便翻頁,能夠輕易查找過去、未來。

我覺得寫在電腦上的東西像是「種子」,是一個有點樣子的、想要發展的想法或感受;而寫在本子上的東西是「混沌」 —— 日常瑣事、約定、待辦事項、計畫目標;還沒想清楚的問題、和還沒搞懂的感受。

「混沌」看起來很沒意義 —— 也可能真的沒意義;但若有任何「種子」,都是從「混沌」中隱約成形的。

但並不是抱著「我想要種子」的心情,記錄著「混沌」。

I just want to write. Write it down, and see what happens.
我只是想要寫;寫下來,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I just want to observe what happened, and write it down.
我只是想要看看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寫下來。

手帳 + 薄日記

現在的我,平常寫兩本本子:

  • 一本「手帳」:目前使用 MUJI B6 直式手帳本,約 1 公分厚。
  • 一本「薄日記」:最喜歡的尺寸是 B6 slim,空白,也就是 B6 的長度,但是窄一點。約 0.5 公分厚。
無印良品 B6 手帳 +  B6 slim 空白筆記本

「手帳 + 薄日記」的記錄法,聽起來非常平淡無奇;但沒想到這麼平淡無奇的方式,我居然也花了好一段時間兜兜轉轉才明白,這就是目前適合我的方式。

我的起點是:MUJI 手帳。

起點:MUJI 手帳

重拾手帳時,我已經沒有學生時代的閒情逸致手繪本子,所以直覺地選擇了之前也用過、覺得不錯的 MUJI 手帳。學生時代的我,用的是 A6 尺寸,現在的我,則用 B6。年紀增加,就是開始疑惑以前為什麼可以把東西寫進那麼小的空白裡 —— 前陣子整理東西,發現高中時的我,居然有本名片大小的月記事本!真是瘋了。

MUJI 月週筆記本的設計是這樣:每一週有兩面可以寫。

MUJI 上質紙月週筆記本|圖片來源

沒有發生太多內心小劇場時,剛好左邊寫行事曆,右邊寫 TODO、一週反思、日記⋯⋯之類的。但內心小劇場大爆發時,就完全寫不下。

1. 寫不夠就加紙

一開始,我不覺得「寫不下」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 不夠?那就另外填貼單張的紙,加到夠寫為止 —— 不就好了嗎?

這個方法很有用 —— 只是,五個月過去後,本子已經整個炸開變形,變得既不優雅、也不好寫了。

2. 子彈筆記⋯⋯沒有想像中美好

看著炸開的本子,我意識到我和 MUJI 手帳有著根本的嚴重問題;我們可能得分手。

那時,我剛好讀到「子彈筆記」的書:這種筆記寫法號稱「自由又客製化」,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設計內頁撰寫方式。

—— 聽起來很不錯!於是我買了一本方格本,打算回到學生時期自「自己畫」的日子。

我想得很美:每一次,我都只畫一週的日曆,然後後面就寫日記、筆記、TODO⋯⋯自由發揮;等這週過完了,再畫下一週。這樣,我就可以「需要多少空白頁、就有多少空白頁」,多自由啊!

我買的子彈筆記用本:眼色 32 K 格紋經典筆記本。13.2 x 19.2 x 1.5 cm,5mm 格紋。

但人,都是有了自由之後才發現「限制」的好 —— 沒有了預先畫好的日期,固然可以自由增加日記的幅度,卻也有隨之而來的三個困擾:

① 未來的待辦事項無處安放

不能直接寫在該週的「週曆」,因為週曆還沒畫。要先寫在月曆,或是某個 TODO List,到時候再轉移過去。好⋯⋯麻煩。

② 無法快速看出模式或趨勢

兩頁一週的好處是,我知道我翻一頁就是一週,所以可以很快地看到:這週很忙、這週很混、這週生病、這週瞎忙⋯⋯。我很喜歡這種可以快速統整「一週過得如何」的感覺。

當頁數變得自由、變動後,就必須要「找一下」或是「貼上一週開始的標籤」,才能在「週與週」之間瀏覽。這兩者都讓我覺得很麻煩而乾脆作罷。

③ 太忙或低潮時無法提筆

最後一個困擾是,太忙或心情很低落時,我還真的提不起勁畫下一週的行事曆。這件事雖然很簡單,但心情真的很低落時,我連拿出筆在行事曆上寫下「我今天很低落」都覺得提不起勁。

預先畫好的日期雖然是一種限制,但在我心情低落無法移動自己、積極採取行動時,卻能成為一種輔助框架,讓我扶著前進。

就像人為什麼要買日曆,一天撕一張,而不是每天畫一張。因為有時候,你就是累到只有撕日曆的力氣。

幾週過去,我已經知道「彈性日期」的子彈筆記不是我的菜。美夢破碎的同時,我也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矛盾難解的問題。我:

  • 既需要「固定日期」的「方便看出模式」、「方便規劃未來事項」優點
  • 又需要「彈性日期」的「可以隨心情狀況,想寫多少就寫多少 —— 不會有空白浪費沒寫,也不會不夠寫」優點

—— 到底要如何整合這「既固定又需要彈性」的需求呢?

3. 一本手帳、一本日記

我改變做法,把這本「子彈筆記」當回單純的日記,然後用回 MUJI 當成手帳本。這樣,我可以有固定的日期框架,某幾天心得特別多的時候,就拿出日記本。

奇怪的是,我發現,我常常很不想拿這本日記本出來⋯⋯。

① 紙筆不合拍

一來,這本本子雖然可以攤平,對我來說並不好寫。我用一般的原子筆寫在無酸紙上,很容易手不小心碰到就糊掉,弄的髒髒的。

我用的是三菱 0.38 的自動鋼珠筆。這款筆寫在眼色的筆記本上不太適合,容易出水太多、糊掉。

② 太厚了!—— 什麼?太厚也是個問題?

二來,這本本子 1.5 cm 厚,無形中給我一種「慎重」感:好像我得有什麼「真的重要」的事才適合拿出來寫。它不是手帳旁邊隨意塗鴉的空白,而是一種「有點慎重」的存在。

我可以拿一本 1~1.5 cm 的「手帳兼日記」出來記錄,但卻懶得拿兩本 > 1 cm 的本子出來。

聽起來或許有點誇張,但我注意到本子的形式和厚度,的確會影響到我使用它的方式:正式、精美的本子,會讓我覺得寫正式、慎重的想法;而自己裝訂成的本子,卻又因為不夠「正式」,讓我「也不想認真寫什麼東西」。(在我斷捨離時,因為有許多「沒有用完的本子」,所以曾經試著自己把這些剩下的頁數併起來,組合成一本新的,想要物盡其用。)

本子太正式,我會有壓力而不想拿出來;本子太隨便,我內心也跟著隨便。我需要一種介於其中的、剛剛好的舒適感。

4. 一本手帳、一本薄日記

後來有一天,我在無印良品無意間發現了一本 B6 slim 的空白筆記本,H183 x W105 x D5 mm。(商品名稱:上質紙長型筆記本(空白)/40張.B6.米

我因為熱愛收藏設計優美的本子而把它買回家,結果發現:這本本子就是設計來和 B6 的手帳本搭配使用的。因為厚度不厚、寬度又稍微窄一點,很適合夾在手帳裡面,記錄那「溢出當週兩頁」的心情。紙質也是我寫得很習慣的上質紙。

這個解法,最後成為我目前喜歡的日常手帳使用法。

無印良品 B6 手帳 +  B6 slim 空白筆記本

後來有好一陣子都買不到同款本子,所以我目前使用尺寸接近、但稍微長一點(H210 x W110 x D5 mm)的旅行者手帳內頁本(非 TN 標準款)。

在尋找相近品的過程中,我也考慮過 MIDORI 的新書尺寸(H175 x W105 x D10 mm),但後來覺得厚度還是 5mm 比較剛好,所以選了旅行者手帳內頁本。

三種尺寸比一比(本子控很需要認真比一比):

  • H183 x W105 x D5 mm |MUJI 上質紙長型筆記本 空白 B6
  • H210 x W110 x D5 mm |旅行者手帳內頁
  • H175 x W105 x D10 mm|MIDORI 新書
把薄薄的「旅行者內頁本」夾在「MUJI 手帳」中
我很喜歡這樣的空白、這樣的大小,很適合以文字加塗鴉的方式整理思緒

5. 意外的相遇:時間軸手帳(直式手帳)

今年(2022)是我連續第五年使用 MUJI 手帳本。

過程中,當然也不是沒有過想換本子的想法;但都因為「時間不剛好」(已經買了;已經錯過預定時間了),或是「格式設計不符合需要」等各種原因錯過。先前買的那本「不適合我使用的筆」的本子,也讓我對那些設計精美、但號稱給鋼筆使用的 schedule 本子內心擔憂,不敢輕易嘗試。

就這樣,我就一路 MUJI 忠實回購下去。

前三年,我用的是橫式的月週筆記本,剛好紅、黑、白三個顏色都用過一輪。2020 年 10 月,去買 2021 的手帳,正要拿起白色的月週本結帳時,發現無印出了直式的「時間軸版本」。

MUJI 上質紙立式月週筆記本|圖片來源(商品已售完,下架了)

拿起這本本子時,我突然想起 J 前陣子才跟我說:

「妳知道嗎?我現在用的手帳是時間軸式的,不過我沒有按照它本來的用法使用。我可能會在最上面寫待辦事項、重要會議之類的,中間寫當天的一些記錄或心情;有時候也會變換其他的寫法。」

我從來沒用過直式的手帳,當時也沒打算用時間軸的方式來記錄生活,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放下這本本子。

MUJI 橫式和直式的月週本,封面材質不一樣,我原先使用的橫式是塑膠皮,而新款的直式時間軸是紙質( 但外面還是有個透明塑膠套啦)—— 那紙質很美。

我一面看著那美麗的紙質,一面想著 J 的話,心裡出現了一個提案:

雖然是時間軸,但我可以不要用時間軸的方式來用啊!試試看新的格式,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在店裡來回走動、猶豫再三後,我拿了直式的時間軸手帳回家。除了「新的嘗試、美麗封面」之外,讓我下定決心的最後一個原因是:

當時,我會把橫式週記本另外畫線,書寫每天的「一兩句話心得」:也就是每天有「一橫條」的空間書寫。相比之下,如果把直式手帳的兩頁頁面的空間均分成 7 天的話,每天會有「一直條」的空間書寫。

我覺得要寫「每日心得」的話,「一直條」比「一橫條」更自然。

一開始使用新的格式,我還真的有點適應不良;甚至連「⋯⋯不然乾脆認賠,多買一本、買回原本習慣的橫式吧?」這樣的念頭都跑出來了。不過想方法適應後,我反而因為這「新的格式」,學到了不少關於自己的事。因為:

我發現它是非常好的「觀察感覺」幫手。

6. 直式手帳:觀察感覺的好幫手

我忘記自己為什麼開始這麼做,但我開始在每天的最上面寫上每天「起床時的感覺」—— 睡得好不好、起來時還覺得很累嗎?是否頭痛、喉嚨痛,半夜是否醒來頭癢到睡不著?—— 這樣的感受有時候是身體的,有時候是心理的:今天很沒勁,什麼事也不想做;今天覺得很興奮,迫不及待想起床去執行某某事。

像這樣,記錄每天早上起來時的「第一個感受」,身體的、或心理的:

記錄感受|我通常六日不會記:偶爾留白,感覺比較輕鬆

橫式的手帳當然也可以做類似的事,只是直式的格式,好像更會「鼓勵」、「促使」人去做這樣的紀錄。

僅僅只是這樣的一個小動作,我就變得對自己的感受更覺察。

每天醒來,我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打開手機,關注 SNS 上發生了什麼事(20 多歲時,我是這麼做的);我的第一個問題、和第一個關注是留給自己的:

「How am I feeling right now? 我現在有什麼感覺?」

H 常常會問我「感覺如何」,我很喜歡他會這樣問我;有一天我發現:

我為什麼沒有這樣問我自己呢?我為什麼不這麼做?

或許這就是我當初開始的原因吧。

記錄這個的時間其實很短,大概 30 秒吧;但長期下來,卻有著奇妙的結果。

① 感覺是會過去的

第一個是,我可以很明顯的從紀錄中看到「感覺是會過去的」—— 我可能今天感覺糟透了、明天又很快樂、後天又普普通通。

「感覺是會過去的」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若你從自己一筆一劃記錄下的真實感受得到這個結論,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支持。這時候「感覺是會過去的」就不再只是一句話了;你切身活過那樣的感受。

第二個是,我因此發現「糖」對我心情的具體影響是什麼。

② 原來這就是「糖的戒斷症狀」

去年我不知道發什麼瘋,突然開始戒糖。戒糖實驗後,我得到了一個心得:

「不要過度強迫,憑感覺,想吃甜食就吃比較適合我。」

但就在我把這個心得寫在部落格上後沒幾天,我就被自己打臉了。

我記得那天我突然莫名的很低潮、非常低潮,覺得世界是黑暗的,我很廢、很沒用,寫的文章很長沒有人想要看⋯⋯等等自我懷疑。然後那陣子,我又不知道為什麼,會用鉛筆畫出波浪的形狀,記錄這樣的低潮感受。

低潮的我,正打算在手帳上畫下另一個鉛筆波浪時,突然看出了一個模式:

D+2

 —— 當我吃了甜點後的兩天,也就是約莫斷糖 48 小時候(Day + 2),我會在手帳上畫下低潮的鉛筆波浪,或者是寫下「restless」。

「restless」指的是焦躁不安。我的具體症狀是:即使是看最想看的影集,也會看十分鐘就看不下去,覺得想做點別的事。但不論我轉換成什麼事,永遠都是十分鐘之後就會坐不住。我會一直想要找到一個「我想要做的事」,但不論我找到什麼「答案」,都撐不過十分鐘。我無法「享受在其中」。

這種焦躁的感覺,跟那個鉛筆波浪代表的低潮一樣難受。

我往前翻了幾頁,發現這樣的模式重複不只一次;當下我心裡晴天霹靂。

「什麼⋯⋯意思是我曾經以為的焦慮依戀、不安全感,也有可能都只是糖的戒斷症狀嗎?」、「我以為我內在有個情緒不安全的內在小孩,但也許我只是癮君子戒斷症狀,純粹生物因素?」我懷疑起我的人生、和過往對自我的認知。

我 google 「糖的戒斷症狀」時,得知有「焦躁」這點;但當時 —— 我沒有把這個「焦躁」和「Netflix 上都來轉去找不到想看的東西」劃上等號 —— 我就以為我沒有焦躁戒斷症狀。
我 google 「糖的戒斷症狀」,得知有「憂鬱」這點,但當時,我一樣沒有跟這個「會讓我畫出鉛筆波浪」的心理感受連結上,就以為我沒有憂鬱戒斷症狀。

焦躁和憂鬱都有很多層次,有些可以在幾次深呼吸後緩和,有時候卻會像是進入一個「zombie」狀態,鬼打牆出不來。我發現我「鬼打牆出不來」的那種焦慮,可能跟糖有關。

當下我突然對糖好生氣(覺得自己被糖戲弄了),也對自己好生氣(我竟然沒有察覺!)。

生氣其實挺好的,對自己生氣更好;每次我對自己生氣,都會從中得到一股動力。突然的憤怒就是突然的行動力,讓我克服習慣成怠惰的最大靜摩擦力,從沙發上跳起身,跟我的憤怒說:「謝啦!這股動力我拿來用囉!」就這樣,生氣的我衝勁十足,終於完整執行了一次連續 28 天不吃(添加)糖的計畫,並觀察了身體對吃糖/戒糖的反應。

我發現:當我不碰糖時,的確就不會出現那種 restless 和低潮自我懷疑的感受。但我也不能一直不碰糖,因為一直不吃糖,太久之後,會出現另一種低潮 ——  一種對人生失去興趣、覺得「沒什麼值得去做的事」、「看破一切」的感受。

這種反應跟斷食很像:當我斷食時,我會很想要打掃、整理;想安靜的獨處、不想說話;想捨棄一切,什麼也不想要了。當我吃東西時,我的購物慾會(比較容易)被激起,同時也會變得比較多話、想表達自己、與人分享談話、並把想法落實。

——「斷糖」和「斷食」對我有「出世」的效果;「糖」和「好吃的東西」則對我有「入世」的效果。

這個關聯還蠻有意思的:如果都不吃糖,就和大多數人都不同了,然後也真的會變得有點疏離、不屬於這個世界、像個旁觀者的感覺;而吃太多糖的效果,則和「入戲太深」的效果一樣,變得很容易被周遭人的一點反應牽動心情,無法安定。

糖如人生?

現在,我並不會嚴格限制糖,因為我還是需要糖來撫慰我的心。

而且,現在我知道了:

當我短暫出現低潮自我懷疑的感受, 有可能是因為糖的戒斷症狀。處理方式很簡單:告訴自己「這是糖的戒斷症狀,明天醒來就會沒事了」。我不需要想太多,不需要隨著低潮起舞、過度自我批判。

我知道這一切只是一種生理反應,隔天就會沒事了。

7. 手帳與生活:「記錄」的表與裡

我覺得「記錄」這件事很有趣 ——

因為記錄,感覺變得敏銳了。

「感覺變得敏銳」看起來像是「去記錄」這個行為(doing)造成的結果;可是這只是記錄的「表」。

記錄還有一個「裡」:那個想要去記錄、想要去問、想要去感覺的意念和意圖(desire/intention)。

—— 因為要記錄,所以我每天都會召喚一次「去感覺」這個意圖,會去問一個關於自己的問題、給自己一個關注。因為要記錄,我得更常去調用「嘿!我現在感覺如何?」這個功能,因此變得對自己的感受更敏銳。

當感覺改變了,生活也會因此被改變。

於是:「記錄」在它客觀、被動的外衣底下,其實也具有某種主動的創造動能。那個「意念和意圖」就是一種創造動能。

—— 而這是 2020 年,從 MUJI 帶回那本直式手帳的我,完全沒有想到的事。

現在想想,我那時候為什麼一拿起那本手帳就不想放下呢?為什麼沒有打算寫時間軸手帳,卻不想放手?

或許就跟所有我「說不出來為什麼會這樣感覺」、「說不出來為什麼放不下」的人、事、物一樣,這些我「解釋不出來的感覺」,是來擴張我的觀點和感受的。

當我去感覺 —— 我會因這更細膩的感受,產生新的觀點;這些新的觀點,又會擴展我的感受。「感受」和「觀點」互相循環、踩著彼此的舞步迴旋前進。

於是「去感覺」,就是「去被改變」。

而它/他們最終,也真的都改變了我的觀點和感受 —— 無論是一本手帳、一件事、還是一個人。

延伸閱讀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4 thoughts on “東西的故事:手帳|日記本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