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要的愛」到「我想要給出的愛」

以前,我好像會一直想要找到自己「值得被愛的理由或證據」,但後來,我開始越來越常感覺到

「對,我想要給出這樣的愛」

的渴望,就忘記了自己最初是想要找「被愛的理由或證據」的。

(Advertisement)

渴望去愛的「渴望」

我開始渴望去給出某一種愛。這個渴望並不是某種條件交換或控制 ——

因為只有我能如此滿足你的需求,所以你就不會想離開我了

—— 而是不求回報的付出。

雖然在中間的過渡時期,我的確用過類似「條件」、「底氣」的念頭 ——

「沒關係啊,其他人要勾引 H 就讓他去吧,畢竟心臟真的要夠大顆也要夠 free style 才能和 H 在一起呀」

來安撫自己的不安全感。

之所以「不求回報」,是因為在給出這樣品質的愛時,我自己也會經驗到同等的愛;因為我渴望見到對方的生命自由地舒展。所以其實我是有得到「回報」的:在每一個我能夠如此做的當下,我得到了愛的感覺,和我所看見的他的樣子(給我的感覺)。

我的這個感覺,源自、也存在於一個經驗裡。

把魚放回大海裡的樣子

我和 H 第一次交往時,大約只維持了兩年;當時,我沒有一段關係能活過我的「兩年魔咒」。

分手後,時隔幾年,我們在瑞典重逢。那一天,他騎著腳踏車,在瑞典街道上出現。他揮手和我打招呼。好久不見,他看起來⋯⋯自由的像隻小鳥。我看著他,心裡很震撼:

那個瞬間,我回想起我們在一起時,在台灣,他被我要求東要求西,一臉苦惱的樣子;感覺整個人都被擠壓、縮小了。在那短短的兩三秒間,我深深反省了自己。

那個瞬間,我突然看到他靈魂的美,他自由靈魂的美;而那個美,是我不願意再剝奪的。

靈魂的美,只要看過一次,就絕對不會忘記:我永遠可以記起,他自由時是什麼樣子,而(我決定)那就是他該是的樣子。

我在心裡對他、也對自己承諾:我不會再以愛為名,剝奪你的自由。

利用「感覺回放」,把不安變成愛

我把這個瞬間的震撼感覺存了起來,在不安全感騷動的時候拿出來回放;回想當時看到 H 時,心裡的那個感覺。然後,我在心裡看著我曾看過的、他的兩種不同樣子,感受著自己想要使哪一個為真:

  • 他勉強著自己去符合我想像中的「愛的樣子」時,那個不開心、不是自己的樣子
  • 他做自己時,自由自在的樣子

—— 我希望我的愛永遠是讓他自由的,出於這個渴望,我必須成長。我想要給出自由的愛;這個想要不是腦袋的想要或判斷,而是心的渴望。心的渴望像一顆種子,引領我們長出未來的力量、未來的自己。

有時候,我的腦袋和不安全感還是會說「啊,我好希望 H 是這樣這樣的一個人啊,我希望他可以為了我如何如何⋯⋯」,但這些聲音不再有力量、也不再會讓我試圖去改變 H 本來的樣子。

這個經驗由與 H 的關係而來,卻不只適用於與 H 的關係。我覺得我好像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了。同樣的,我知道:當我對一個人患得患失時,不是因為我愛這個人,卻恰恰是相反:我還沒有真的愛上這個人。如果我真的愛他,我不會想要改變他,好符合自己在情感中的需要。

我或許會有我對關係的想法和期待,但最終,我會尊重他的選擇,

並讓他如其所是。

要給出這樣的愛並不容易,所以我也沒空整天要求別人東、要求別人西了;我得好好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問題的答案,在問題的框架之外

這個發展很有趣。

我出發的問題是:在關係中有不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所以想要找到理由和證據,確認對方「的確愛我」,或我「的確值得被愛」。

但是找著找著,我的答案卻不是:

  • 「因為我 ____,所以很值得被愛呀!」
  • 「因為 H ____,所以很愛我沒錯啊!」

好奇怪,在這個路上的不知道什麼地方,我開始越來越想著:

「那,我想要給出怎樣的愛呢?」

然後我的不安全感就不太來煩我了。

我沒有找到任何自己值得被愛的理由或證據,但找到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個問題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

「能去愛 vs 不能去愛」的循環

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些心靈大師會說「去愛得更多一點」了。但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到底要怎麼從「不安全感」走到「渴望去愛」呢?

如果我今天醒來是在「有安全感」的狀態下,那一切都很好、都沒問題;但如果我今天醒來是在「沒安全感」的狀態下,怎麼辦呢?

當我「沒安全感」時,無法透過「召喚自己渴望給出的愛」,而讓不安全感消失 —— 沒這麼快,一個也不是另一個的手段;所以這時候,我就只是接受。

就這樣循環不知道多少次後,有一天,我發現:

原來「接受」也是愛的一種。

當我醒來在「沒安全感」的狀態時,我認為我是「不能去愛」的;但其實,藉由接受這樣的自己,我就是「去愛」了。我認為的「能去愛 vs 不能去愛」的循環,其實也可以想成是「能去愛 vs 更能去愛」的循環,端看當下的我如何反應。

「掉出了愛的感覺的我」原來有兩個面向:

  • 一個是「我好遜」,又不安全感爆發了⋯⋯
  • 另一個是「我好勇敢」,在此拓展愛的疆界

而從「我要的愛」到「我想要給出的愛」中間的力量,或許,就是從這一次又一次的拓展中累積而來的吧。

Photo by Samuel Thompson on Unsplash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