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自戀型人格的書來看。但在網站上翻來覆去(亂用成語),沒有找到一本想看的,最後卻被《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這本書的大綱吸引 ——

- 第一部 美夢:我們的日子從此快樂幸福
- 第二部 現實:有些感情就是不適合,再努力也沒有用
- 第三部 課題:自己要先開心,才能讓別人快樂
- 第一部 美夢:這次我會做對
- 第二部 現實:我們激出了彼此最不堪的一面
- 第三部 課題:愛有時注定無法長久
- 第一部 美夢:愛永遠值得努力
- 第二部 現實:我們到現在才知道何謂真愛
- 第三部 課題:愛若為真,就永遠不會結束
「 什麼?!靈魂伴侶原來是注定要分開的伴侶?!我一直以為靈魂伴侶是注定要在一起的意思?」
「真的⋯⋯真的會有那『我們希望是對的人』⋯⋯」
大綱雖然簡短,三階段的對稱論述卻緊緊抓住了我的心。看了網站上的試讀,我已經把自戀型人格遠遠拋在後面了;「我想讀這本書!」的心情很強烈。
好,選這本!但要中文還是英文?
不過有個小問題,我無法決定要讀中文、還是英文;當我遇到很想好好體驗的書時,就會有這個困擾。
- 我喜歡被中文翻譯「重擊心臟」的感覺 ——
可能我的感覺主要還是依附著中文而生吧。同樣的概念,中文讀起來好像就是比較靠近內心,特別是感性、身心靈的書。雖然我也可以自己即時腦內翻譯,但讀著譯者翻譯出來的東西,感覺就是不一樣:比較享受、比較有啟發。
- 但我又想要「第一手了解」作者的論述 ——
但正因為想要好好體驗這本書,所以很想直接讀原文,第一手了解作者的思想。有時候,翻譯有其極限,當作者把一個概念,放到某個形式的英文句子中時,不見得能找到一個同樣好理解的中文表達模式。就像:
以一種方式來看,翻譯比寫作還難:寫作只須考慮「語言限制」,思考如何「把思想適當地放入文字中」;自己的思想在腦袋中、心中是立體的,因此可以比較自由地根據語言調整、換句話說。
相較之下,翻譯卻是被「作者的思想」和「語言限制」前後包夾:既要貼近原意,又必須是順暢好理解的語言形式。
中英對照|翻譯想想
貪圖著原作者那「第一手」製出來的冰,也貪圖著中文為我製造的「心臟重擊」體驗,最後決定:那就中英文一起看吧!讀英文時,我的理性腦被啟動了;讀中文時,我的感性腦被啟動了。
在中英文之間來回反覆、琢磨字句和概念時,忍不住記下一些「也許我會這樣翻」。

- 中文書名:我需要你的愛,更需要找到自己:靈魂伴侶、業力激情、雙生火焰――從此生必將經歷的「三段愛」,了解愛情的最終使命
- 英文書名:You Only Fall in Love Three Times: The Secret Search for Our Twin Flame
- 作者:Kate Rose
- 譯者:黃意雯
為方便繁中讀者對照,把中文頁碼放在最前面;如果大家有買這本書,可以對照該段落的英文。這兩本我買的都是 Amazon 電子書,頁碼是依電子書中的「實體書頁數」標注;希望它是準確的。
接著,依順序呈現「英文原文」、「中文譯文」和「我會這樣翻」。
我不是專業譯者,以下「我會這樣翻」只是一個讀者的個人想法;請大家隨意參考、看看就好 🙂。
-第 1 部、靈魂伴侶-
英文原文:
Everything in love is a building block in becoming our true selves but also helping us to identify what we need from another person. (Page 26)
中文譯文:
愛情中的每樣事物都在為我們蛻變為真實自我的這條路設下阻礙,同時卻也在協助我們認清,自己究竟需要從另一個人身上得到什麼。(頁 43)
我會這樣翻:
愛情中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們成為真實自我的基石,同時也協助我們認清,自己究竟需要從另一個人身上得到什麼。
說明:building block 是「建造的基石」(像積木那樣)。
英文原文:
This is when we start seeing the situation as it really is, and also when perhaps we stop trying so hard to make it fit. We don’t stop trying because the love is gone, however, and that is just one reason why breaking up with our soul mate becomes as difficult as it does; it’s always easier to end things with someone once the feelings are no longer there. (Page 28)
中文譯文:
這正是我們開始看清真實狀況,不再極力硬逼這段關係要契合的時刻。我們不會因為這段愛已逝去,後續就不再嘗試,然而,這只是為何跟靈魂伴侶分手會變得跟不再嘗試去愛一樣困難的原因之一。畢竟當感覺不再,結束總是比較容易。(頁 45)
我會這樣翻:
這正是我們開始看清真實狀況,不再極力硬逼這段關係要契合的時刻。然而,我們不再嘗試的原因並非愛已逝去 —— 這也是為何跟靈魂伴侶分手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畢竟,當感覺不再時,結束總是比較容易。
說明:
不是不愛了所以分手,就是因為還愛著,所以明知不適合,還是很難分手。😭(要說我深有體會嗎,嗚嗚;發現這世界上有另一個人和我有同樣的感覺,真好;突然覺得不孤單很多)
英文原文:
There is always one who starts to grow and recognize that while the love itself is comfortable, it’s not what they truly desire from a partner moving forward. (Page 35)
中文譯文:
永遠都是其中一方會先成長,領悟到這份愛本身雖然自在,卻不是他們真正渴望能從一個有上進心的伴侶身上得到的。(頁 50)
我會這樣翻:
永遠都是其中一方會先成長,領悟到這份愛本身雖然自在,卻不是他們在接下來的人生道路上,真正渴望的伴侶。
說明:
不是沒有上進心所以不 OK ,是不適合一起走接下來的人生 —— 想要的生活、靈性成長、自我成長等等。
英文原文:
In that case, not only is it ego we have to contend with because life is going differently than we had imagined – but it’s also our hearts, because they tend to have a really hard time giving up on someone that we love, that we’ve built a dream around. (Page 36)
中文譯文:
這種情況下,人生已和想像的不同,所以我們要抗衡的不只是自我,還有內心,因為我們的內心往往會因為放棄了我們曾經為他編織夢想的那個愛人而過意不去。(頁 51)
我會這樣翻:
這種情況下,人生已和想像的不同,所以我們要抗衡的不只是自我,還有我們的心 —— 我們通常很難放棄一個我們愛的人,一個我們曾經以他為中心,編織美好夢想的人。
說明:
這裡並沒有特別提到「過意不去」,主題在講:難放棄的是破碎的美夢。
英文原文:
So she stayed; she stayed even though ultimately she wanted to go, not just because she wanted that big fourth-quarter love-game win but because she didn’t know how to walk away from someone she loved. (Page 36)
中文譯文:
所以她留了下來;雖然最終還是想離開,但她還是留了下來。不是因為她希望這場已經打到第四局的婚姻能獲勝,而是因為她不知道如何離開她心愛的人。(頁 51)
我會這樣翻:
所以她留了下來;她留了下來 —— 僅管她其實想離開。不只是因為她希望這場已經打到第四局的婚姻還能獲勝,也因為她不知道如何離開她心愛的人。
說明:
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不只是」,意思是「這也是原因之一,只是還有另一個原因」。「不是」則否定了這項是個原因。
英文原文:
The longer we engage in the occasional booty call with our soul mate, the less likely we are to put ourselves out there for our net love – and there’s also the risk of being permanently attached to them through the birth of a child. (Page 53)
中文譯文:
跟靈魂伴侶維持隨興的性關係越久,就越不可能遇見下一段感情。透過孩子與對方保持長久聯繫也有風險。(頁 64)
我會這樣翻:
跟靈魂伴侶維持隨興的性關係越久,就越不可能遇見下一段感情 —— 而且還有因為孩子的誕生,在情感上永遠依附對方的風險。
說明:
先後順序;另外把 attached to 那種心理上連結和依賴感翻的更直接一點。
英文原文:
Our romantic relationship has to transition to a platonic one because, while we want to be healthily present parents for our kids, we don’t want to confuse them with questions such as, Are Mommy and Daddy together this week or not? (Page 59)
中文譯文:
這段愛必須轉化為柏拉圖式的關係,因為,既然我們想當一對關係健康的父母,就不會希望以「爸爸或媽媽這禮拜會來嗎?」之類的問題讓孩子困擾。(頁 69)
我會這樣翻:
這段愛必須轉化為柏拉圖式的關係,因為,既然我們想當一對關係健康的父母,就不會希望以「爸爸和媽媽這禮拜在一起嗎?」之類的問題讓孩子困惑。
說明:
不要讓彼此分分又合合,合合又分分的問題,造成孩子的困惑。
英文原文:
Once she made that choice, they both had to figure out what that meant, they had to renegotiate the boundaries and learn how to solve problems with sex, and also how to be happy for each other when they started dating other people. (Page 60)
中文譯文:
在賽希莉亞做出如此抉擇後,他們倆都需要釐清這是什麼意義,必須重新協調出界線,學習如何用性來解決問題,以及當對方覓得新對象時,又該如何為對方高興。(頁 70)
我會這樣翻:
在賽希莉亞做出如此抉擇後,他們倆都需要釐清這代表什麼:必須重新協調出界線、學習如何解決和性有關的問題、以及當對方覓得新對象時,又該如何為對方高興。
說明:
這段前面有提到應和靈魂伴侶轉為「精神式的/柏拉圖式關係」:繼續擔任孩子的父母,但不是彼此的戀人。所以這裡的「problems with sex」應該指的是,例如,不要因為覺得寂寞覺得冷,又很「方便」、「熟悉」就明知彼此不適合還是和對方睡了;或者,當對方開始有其他約會對象時,彼此如何應對這樣的狀況。
(「學習如何用性來解決問題?!🤣 」「一言不合就床上見?!」讀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整個都醒了;手刀拿出英文版看看作者是不是真的要教我如何用性解決問題。)
-第 2 部、業力之愛-
英文原文:
When we focus on the lack within relationships and within ourselves, then our only sources of validation and confidence are external. It’s not about who we are, but about how someone else makes us feel; it’s not about what we can do, but what we feel is possible if we’re in relationship with this person. But it’s also about us feeling like we aren’t whole just because we’re not 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Page 81)
中文譯文:
當你專注於這段關係和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就只能藉外界來得到自我的肯定與自信了。這無關我們是誰,而是跟別人讓我們有何感受有關;這無關我們能做什麼,而是如果我們跟對方在一起,那麼我們的感受就是有可能的有關。但這也跟只因我們並未身在一段浪漫的關係中,就感覺自己並不完整有關。(頁 88)
我會這樣翻:
當我們專注於這段關係和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就只能藉外界來得到自我的肯定與自信了。事情的重點不再是「我們是誰」,而是「別人讓我們有何感受」;事情的重點不再是「我們能做什麼」,而是「如果我們對方在一起,能感受到的那些可能性」。而這也和我們一旦不處於一段浪漫關係中,就覺得自己不完整有關。
說明:
這裡在講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獨立、不認為自己是有力量的,過於關注對方。所以不去想「我可以做什麼」?而需要和某個人在一起,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性。
英文原文:
This stage of our karmic love is one of the most painful moments on the journey to finding real and lasting love, …. In order to truly learn our lessons and be able to take an honest look at ourselves and our motives, we need to be broken open to do so. (Page 90)
中文譯文:
業力之愛的這個階段,是真正與永恆之愛的尋覓之旅裡最令人痛苦的時刻之一,⋯⋯為了能真正學到教訓,誠實看到自己與動機,我們需要拋開顧忌地去做。(頁 95)
我會這樣翻:
業力之愛的這個階段,是尋覓真實與永恆之愛的旅程中,最令人痛苦的時刻之一,⋯⋯為了能真正學到教訓,誠實看到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動機,我們需要心碎來敲開內心的門。
說明:
回應這個段落一開始講的「這時候很痛苦」,所以「be broken open」感覺不是中性的「拋開顧忌」,而有種「因為被摔碎了,所以變得開放」的感覺。有點像是「小我的面具被震碎了」 。
英文原文:
We can only extend to another what we have first learned to do for ourselves. (Page 109)
中文譯文:
我們只能將自己第一件學會為自己而做的事情延伸到另一個人身上。(頁 111)
我會這樣翻:
我們先要學會為自己而做,然後才能將這件事情延伸到另一個人身上。
說明:
不管是我們第一件學會的事,還是第一百件,重點是:我們能為自己而做的事,我們也才有能力為他人而做。在這之前,那些表面上看來「能給的」、「有效的」,大概只是 co-dependency 的幻覺。
英文原文:
There are wonderful things that we learned and had instilled in us as children. There are also others we can look at as opportunities for us to grow. (Page 113)
中文譯文:
我們在仍是孩子時學習到美好的事物,逐漸將之融入本身,同時也有其他事情能觀察,作為自己成長的機會。(頁 114)
我會這樣翻:
孩童時期,我們學到了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將之融入於自身;而其它事情,我們則能看作是自我成長的機會。
說明:
孩童時期的美好與不美好:美好的融入自身,「不美好的」可看作成長的機會。
英文原文:
Part of this stems from the cultural norm in which we are still expected to grow up, pair off, marry, and reproduce; (Page 127)
中文譯文:
如此想法有部分是源自文化的準則,在這些準則中,我們仍舊被期待要長大、回報、結婚、生兒育女;(頁 126)
我會這樣翻:
這些想法,部分是源自文化的準則;在這些準則中,我們仍舊被期待要長大、配對、結婚、生兒育女;
說明:
以時間線的進展描述我們的文化準則:長大→配對→結婚→生子。
英文原文:
In order to get to that place, we have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lesson phase of our karmic love so that we don’t move on to someone similar under the guise of having healed. (Page 131)
中文譯文:
為了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必須善用業力之愛這階段的教訓,如此一來就不會又遇上另一個看似心傷已愈合、但實則不然的對象。(頁 130)
我會這樣翻:
為了達到這個境界,我們必須善用業力之愛這階段的教訓,才不會在看似心傷已愈合的假象之下,遇上另一個相似的對象。
說明:「看似心傷已愈合」的主詞應該是指我們自己,而非我們的對象。在我們心傷尚未癒合時,我們會一直遇到類似的對象。
英文原文:
When we use this phrase do our own work, which seems to be gaining popularity, it means that we are basically looking at our shit too. (Page 132)
中文譯文:
用「修自己的功課」一詞似乎是要增加大家耳熟能詳的程度,但這其實也表示我們基本上是在看著自己的爛攤子。(頁 130)
我會這樣翻:
當我們說「修自己的功課」—— 這個看起來越來越普偏的詞 —— 意味著我們基本上是在看著自己的爛攤子。
英文原文:
Doing our own work and healing says that we’re all damaged to a degree, we’ve all been hurt, we’ve all had our trust broken, but the growth occurs when we say, “Enough!” (Page 132)
中文譯文:
修自己的功課與療癒,就透露出你我都已被傷到一定的程度;我們都被傷害過,也都嚐過信任破滅的滋味;然而,在我們喊出「夠了!」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成長了。(頁 131)
我會這樣翻:
修自己的功課與療癒,就是在說: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受傷的;我們都被傷害過,也都嚐過信任破滅的滋味;然而,在我們喊出「夠了!」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成長了。
說明:
「我們都一樣受傷」(we’re all… we’ve alll… 重點在 all),因此「不要比較了」,也不要再玩「我比較受傷,所以可以這樣做」的遊戲。不要再檢討別人、和別人比較,專注在「修自己的功課與療癒」。
英文原文:
When we can stay present in the moment and aware of what is going on without taking on victim mentality, then we can look at the ending of our karmic love with different eyes. We can see codependency as the fear of being left; we can see cheating as being a test to see if we will stick up for our needs; lying becomes a lesson for us to express our own truth; and betrayal is the ultimate test of forgiveness. (Page 133)
中文譯文:
當我們能處在當下,而且不以受害者的心態去察覺,就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業力之愛的結局。我們可以將依附症視為是對離開的恐懼,視欺騙為測試自己是否堅持自己需求的考驗,視說謊為表達自己真理的教訓,而背叛則成了原諒的最後測試。(頁 131)
我會這樣翻:
當我們能拿掉受害者心態,處在當下、並真正去覺察發生了什麼事時,就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業力之愛的結局。我們可以將「依附症」看作是「對被拋下的恐懼」;將「出軌」看作是「測試自己能否為自己的需求挺身而出」的考驗;將「說謊」看作是「教導我們表達自己真理」的一課;而「背叛」,則是對「原諒」的終極測試。
說明:
「視說謊為表達自己真理的教訓」,感覺好像「表達自己真理」反而得到「說謊」的教訓?感覺比較負面;我會用中性一點的字。
英文原文:
…and no matter what seemed to happen she could just never cut the cord of this relationship. It didn’t matter that they were both in relationships when they met, or that he continued to be involved with his child’s mother while they were supposedly beginning their relationship. (Page 134)
中文譯文:
而且不論發生什麼事,漢娜似乎都切不斷這段關係中的臍帶。但這跟他們相遇時雙方都還在另一段感情中,或是兩人理當展開新關係、男方卻還跟孩子的生母糾纏不清無關。(頁 132)
我會這樣翻:
而且不論發生什麼事,漢娜似乎都無法斬斷這段關係 —— 即使他們相遇時雙方都還在另一段感情中;即使兩人應當要展開一段新關係時,男方卻還跟孩子的生母糾纏不清。
說明:
It didn’t matter → 雖然有「處在另一段感情中」、「男方藕斷絲連」這種常人會覺得「就該分開」的狀況,漢娜還是沒辦法果斷地斷開連結。
-第 3 部、雙生火焰-
英文原文:
it’s to truly feel not just the emotion of love, but to become the vibration. (Page 141)
中文譯文:
這不僅要能真實感受到愛的情緒,還要成為一種律動。(頁 137)
我會這樣翻:
這不僅要能真實感受到愛的情緒,還要成為愛的振動。
說明:
“the” vibration,所以不是成為「一種」振動,而是「那個」振動 —— 愛。身心靈的概念:不同的情緒狀態,對應不同的頻率(振動)。
英文原文:
Even if it’s not in such a drastic fashion, most twin flames comment that their twin was nothing like “their type.” (Page 144)
中文譯文:
就算不是最極端的說法,許多雙生火焰對另一半的評語也常會是:根本「非我族類」。(頁 140)
我會這樣翻:
就算不是以這些極端的方式呈現,許多雙生火焰對另一半的評語也常常會是:一點也不像是「我的類型」。
說明:
前面說到,雙生火焰常常出乎意料 —— 不同種族、文化、社經背景、年齡差距;而就算沒有前面提到的這些差距,雙生火焰也常常不符合過去交往的類型。
英文原文:
Mos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nsist of meeting each other, then in about six months, we’ve either realized it was just a fling and break up, or we’ve grown more serious and start the process of welding our lives together by introducing our partner to our families, moving in, or even becoming engaged.
Whether we’re always aware of it or not, we tend to follow a recipe for love, the final product being marriage or some type of deep commitment. (Page 148)
中文譯文:
見面是大部分愛情關係的構成因素,大約六個月過後,我們要不就是明白這段關係只是玩玩而已,然後分手;要不就是更加認真地看待這段感情,然後藉著將伴侶介紹給家人、同居、最後甚至訂婚,展開這段讓彼此生命結合的過程。
不論我們是否一直都有意識到,但我們往往是在遵循一份愛的「食譜」,而最後的成品就是婚姻,或某種更深入的承諾。(頁 144)
我會這樣翻:
大部分的愛情關係都由這種模式組成:首先,我們互相碰面;接著,大約六個月過後,我們要不就是明白這段關係只是玩玩而已,然後分手;要不就是更加認真地看待這段感情,然後藉著將伴侶介紹給家人、同居、最後甚至訂婚,展開這段讓彼此生命結合的過程。
不論我們是否一直都有意識到,但我們往往是在遵循一份愛的「食譜」,而最後的成品就是婚姻,或某種更深入的承諾。
說明:
大部分的愛情都是由「以下這個模式」構成:見面認識 → 六個月後決定更認真或分手 → 更認真就代表同居或訂婚。consist of:(見面)、(六個月後的判定)、(最終訂婚),並不是只包含「見面」。從後面接續的段落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思。
英文原文:
In essence, we talk ourselves out of being happy, out of leaving a dying or dead relationship or marriage because of children, finances,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or even because we don’t want to leave our comfort zone —— and with regular run-of-the-mill affairs, that might work, but not with our twin flame because they won’t quite until we start to get real with ourselves. (Page 149)
中文譯文:
本質上,我們因為孩子、經濟狀況、旁人的期待、甚至只是自己離不開舒適圈,就說服自己不要快樂、不要離開一段快要沒救、或已經沒救的關係;如果身處的是一段枯燥乏味的關係,這樣或許還行得通,但跟雙生火焰可就不然了。因為他們會一直堅持,不會放棄,直到我們開始認真看待自己。(頁 144)
我會這樣翻:
本質上,我們因為孩子、經濟狀況、旁人的期待、甚至只是自己離不開舒適圈,就說服自己不要快樂、不要離開一段快要沒救、或已經沒救的關係;如果遇上的只是普通的外遇,這樣或許還行得通,但跟雙生火焰可就不然了。因為他們會一直堅持,不會放棄,直到我們開始認真看待自己。
英文原文:
In our soul mate and karmic relationships, we can come together when we’re a hot mess because, let’s be honest, we all are at some point. But it doesn’t work that way with our twin flames.
We only enter into the twin flame relationship when we’re healed, grown, and able to truly sign on to forever. (Page 168)
中文譯文:
在靈魂伴侶或業力之愛的關係中,就算本身已經一團糟,我們還是能振作起來。因為,說實話,這樣糟糕的時刻我們都有過。但這個方法對我們的雙生火焰是行不通的。
你唯有真正療癒、成長、並願意承諾永恆,才能進入雙生火焰關係。(頁 162)
我會這樣翻:
在靈魂伴侶或業力之愛的關係中,我們能夠在各自都還是一團糟的時候相遇 —— 因為,說實話,我們都有這樣「一團糟」的時期;但雙生火焰並不是這樣運作的。
只有當我們真正療癒、成長、並且有能力承諾永恆時,我們才會進入雙生火焰關係。
英文原文:
Twin flames are not only incredible but also indestructible: yet because we’ve been through countless heartbreaks before, we must learn this for ourselves and it’s only something that we can see over time. (Page 168)
中文譯文:
雙生火焰不僅不可思議,還堅不可摧:可是因為我們之前已經歷過無數次心碎,我們得為自己去學習這份愛,這也是我們唯一能隨時間見到的成果。(頁 166)
我會這樣翻:
雙生火焰不僅不可思議,還堅不可摧:可是因為我們之前已經歷過無數次心碎,我們得為自己去學習這份愛,而我們唯有在時間中才能明白。
說明:
不是「唯一能見到的成果」,是「唯有在時間中」才能明白;就是「需要花時間」。
英文原文:
This is why we need the testing and the hurt during the reality phase, because while there are those rare third loves that come together quickly and never leave, we usually need to go without having someone around before we understand what they bring to our lives. (Page 178)
中文譯文:
這正是我們為何在現實階段會需要這些試煉與傷害。因為絕對不會離開的第三段愛雖然可能很快就會出現,但在懂得他們會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什麼之前,我們往往需要踽踽獨行。(頁 169)
我會這樣翻:
這正是我們為何在現實階段會需要這些試煉與傷害。因為雖然有些少見的第三段愛「很快就在一起,然後就從未分開」,我們通常需要離開他們、獨自生活一段時間,才能明白他們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了什麼。
說明:
我覺得這裡並不是在說:我們需要單獨一段時間,等到第三段愛出現時,才會知道他們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了什麼;而是:雖然有些第三段愛是馬上就黏在一起永不分開,但大多時候,我們需要「相聚—單獨—相聚—單獨」這樣的體驗,才能明白對方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前面也有提到,在第三段愛中,注定會有一些「空間」:
There are always spaces that are meant to occur within this connection. Sometimes it’s about a physical geographic separation; at others, it’s about knowing there’s more healing that needs to occur before coming together. But the awareness is present, and both twins will guide each other on this journey. It won’t be through unhealthy behaviors or abuse, but through the true desire to help each other become their best selves.
英文原文:
In fact, as I tell clients, if we don’t need a lover, then why are they even in our lives in the first place? (Page 179)
中文譯文:
事實上,正如我跟客戶說的,如果我們不需要這個愛人,那他們一開始又何必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頁 171)
我會這樣翻:
事實上,正如我跟客戶說的,如果我們不需要這個愛人,那我們到底為何讓他們留在我們的生命中?
說明:
in the first place 在這裡應該不是指「時間上的最初」,而是「首要要考慮的點」。就是,如果我們不需要這個人,我們為何要讓他留在我們的生命中?
-終曲、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遇見愛-
英文原文:
They helped us become more of ourselves, more of who we were meant to be. The one that was always there, but perhaps we didn’t know how to get hold of. The person who was meant to awaken us to what possibilities lingered outside the realm of what’s real, and the one who showed us that to love ourselves wasn’t to do anything but accept ourselves as we already are —— just as they do. (Page 200)
中文譯文:
他們幫助我們更像自己,更趨近你我註定要成為的模樣。這個人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或許還不知道該怎麼聯繫上他。這個人注定要喚醒我們去注意那些在真實邊緣之外徘徊的可能性;這個人也讓我們知道,愛自己並非要特別去做什麼,而是接納自己 —— 就像他們那樣。(頁 190)
我會這樣翻:
他們幫助我們更像自己,更趨近你我註定要成為的那個自己 —— 這個自己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或許還不知道該如何去成為那個自己。這個人注定要喚醒我們去注意那些在真實邊緣之外徘徊的可能性;這個人也讓我們知道,愛自己並非要特別去做什麼,而是接納自己 —— 就像他們那樣。
說明:
中文譯文的三個「這個人」,讀起來像是都在指雙生火焰;不過英文原文讀起來,第一個「The one」應該指的是「我們注定要成為的那個自己/who we were meant to be」。
我的想像是這樣:有一個我們註定要成為的自己,在我們所認為的「真實」、「可能性」之外,所以儘管那個「將來的自己」一直在那裡,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理解、成為那個自己;而雙生火焰就是來喚醒、啟發我們的。
從結構上來分析,本段重點第一句就點出來了「雙生火焰是來幫助我們成為自己(They helped us become more of ourselves, more of who we were meant to be.)」,所以第二句講一個「雙生火焰可能一直在那裡,只是我們不知道怎麼聯絡」好像突然離題了。
英文原文:
But it’s also being okay that we were wrong, it’s trusting that not only will we learn what we’re meant to, we’ll know what we need to when we’re meant to —— and above all, we will always end up exactly where we’re meant to. (Page 202)
中文譯文:
但是全都錯了也沒關係,這是一種信任,不僅信任我們會學會注定要懂得的,也會知道當我們注定得做什麼時需要做什麼 —— 最重要的是,我們永遠都會在注定該結束時結束。(頁 191)
我會這樣翻:
但是全都錯了也沒關係,這是一種信任:我們會學會那些我們注定要懂得的,也會在恰好的時間點,知道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 —— 最重要的是,我們終究會抵達我們注定要去的地方。
說明:
當我們注定要採取行動的時候,我們會知道我們需要去做什麼 → 直接這樣放進去感覺不太順,就換了個方式,把「when we’re meant to」翻成「恰好的時間點」。
「end up」我會翻成「抵達」、「到達」。
後記
[1] 這篇寫於今年三月,書也是當時讀的。本來沒有打算發文,因為覺得:誰會跟我一樣喜歡在那裡琢磨這些小地方啊⋯⋯不過今天,我又感受到了這個「哇,我喜歡這本書;好想琢磨一下原文啊」的症頭,所以決定來發。好像有點不合邏輯 🤣,嗯⋯⋯🤔 邏輯在⋯⋯很想表達這樣的感受;於是藉由「被這樣的感受驅動」所寫出的筆記來表達。
[2] 或許你最想知道並不是以上這些細節,而是:我推薦這本書嗎?
我推薦;我喜歡這本書。這本書和《女神狀態》一樣,是關於靈性愛情觀的實踐。它不會像《與神對話》那樣,是很高的原則,感覺離凡人比較遠(但仍是很好的啟發和指引);但又不是傳統的「心理學、生物學、關係技巧、操縱、一個人一生一世」觀點。它像是一個人在往《與神對話》那樣的概念走去時,路上遇到的狀況和其所帶來的理解。
我喜歡它提出了一個不同的三段式架構 —— 靈性、業力、雙生火焰 —— 來理解關係。(雖然雙生火焰好像蠻紅的,但這本書之前,我還真的沒讀過雙生火焰的書;也以為靈魂伴侶指的就是「the one」)
但如同我永遠會說的 —— 依你當下的感覺選書,最好。看看哪一本書很吸引你,讓你「不知道為什麼想要看下去」,那就是最適合此刻的你的。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好像終於能放下心中的那個「為什麼相愛還是不夠」的⋯⋯困惑,或覺得自己好像有缺陷的感覺了。閱讀的過程很享受,也很有啟發;那時候寫了〈我的金星在水瓶〉這篇。
[3] 當時因為想要馬上讀(特別是英文書,要等太久),所以買了電子版;現在被自己燒到,好想買個紙本來重讀一次喔;好喜歡紙本拿在手上的感覺,和書的氣味。怎麼辦⋯⋯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