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著一段不了了之的疑似戀情,朋友說:
後來,回想著這句(我也可能會說出的)話,我開始好奇:嗯?我們會這樣說,是否代表我們心裡有某種以「好壞」為基準的「關係度量衡」呢?但⋯⋯這樣的標準真的適用嗎?
—— 這一篇,想跟大家一起探索「愛的理論」。
愛情三角理論
說到愛的理論,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史坦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了。史坦伯格將愛情分成三個元素:親密、承諾和激情。
- 親密 (Intimacy):和某人有著親密和彼此依戀的感覺,會強化兩人之間的連結;當雙方都感受到親密感時,會覺得和對方相處很自在。
- 承諾 (Commitment):雙方有意識地決定要互相陪伴。是否繼續承諾主要取決於雙方從關係中獲得的滿意程度,當中包括:承諾去做某件事、承諾忠於某人、和非常努力地去做(或支持)某事的態度。
- 激情 (Passion):與生理激發或情緒刺激相關,當中包括:對某事或做某事的強烈熱情或興奮感、導致人們以危險方式行事的強烈感覺(如憤怒)、對某人有強烈的性或浪漫感覺。
依照這三個元素的有無,可組合形成八種不同的愛情:喜歡之愛、浪漫之愛、迷戀之愛、愚蠢之愛、空洞之愛、有伴之愛、完美之愛。

這個理論我在大學時就聽過,但一直沒有很上心。最近身邊有人提起這個理論,我又拿出來想了一下;還是不太能融入。
我不能融入的理由是:根據這個框架,我不知道我和 H 的關係該如何擺放。
- 親密:有親密感,但好像沒有很依戀的感覺?我們和對方相處時很自在,但也都喜歡、需要獨處和自由。
- 承諾:我們彼此信任、坦承,但我們的承諾並非一般社會認定的「承諾」;我們沒有「有意識地堅持關係延續」,而是讓彼此都做自己最舒服的樣子。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的關係自然地生長、延續。我們或許沒有「有意識地」決定互相陪伴,但我們「有意識地」尊重彼此。
- 激情:讀 wiki 上的描述,會覺得這個激情好像是一種「always on」的狀態,所以很危險。但我們之間的感覺並不是如此(那樣多累呀);像是水的循環吧:有時候是感受強烈的暴風雨,有時候是廣闊平靜的大海。
根據以上分析:
- 如果我們的承諾不算承諾,那我們的愛是「浪漫之愛」;但長期遠距離,可以很久不見面,說「浪漫之愛」好像怪怪的?我自己是不覺得浪漫啦。
- 如果我們的承諾算承諾,那就是「完整之愛」了;但真的嗎?很少人會覺得像我們這樣佛系遠距離是「完整之愛」吧?
疑惑的我,把和 H 的關係,放入每一種排列組合的可能裡 —— 友伴之愛、喜歡之愛、愚蠢之愛 —— 一一感覺,卻都覺得好像有哪裡不對勁;怎麼試,就是找不到一個感覺合腳的。
—— 這是我個人沒有特別喜歡這個框架的第一個原因。
重新思考「愛情三角理論」
第二個原因是:我覺得這個框架透露出一股陳舊的氣息⋯⋯貶低身體,崇尚社會規範制度。為什麼「有激情、有承諾、但(還)沒有親密」的關係,就是「愚蠢之愛」呢?為什麼我們不能依照身體的感覺做出承諾?
有理論認為,接吻可能有助於我們評估伴侶的免疫系統:我們透過接吻交換訊息,選擇和我們免疫系統互補的伴侶,增加產生健康子代的機率 —— 以此來說,所謂的「激情」,不也是一種「身體/生物智慧」嗎?
想到這裡,我突然發現:啊!或許「親密、承諾、激情」這三個元素,都不是絕對的好或不好,它們都有「正反」兩面。

- 正向表現:依戀、安全感、熟悉
- 負向表現:互相依賴(codependency)、情緒勒索
- 正向表現:決心、堅持、努力
- 負向表現:僵化的教條、只注重形式
- 正向表現:浪漫、熱情、身體智慧、生物本能
- 負向表現:縱慾、上癮、失去判斷力
史坦伯格認為「激情 + 承諾」是愚蠢之愛,或許是認為那只是基於「身體上癮」做出的一種判斷?但其實我們對親密、承諾也一樣會上癮,一樣可能因為這些因素作出不那麼健康的判斷呀 —— 不然情緒勒索、有名無實、婚內失戀是怎麼來的?
我覺得史坦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好像隨著社會改變、和人們重新思考「自我、家庭、社會」的可能,漸漸變得不那麼普遍適用了。
我的關係度量衡
史坦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以三個元素 —— 親密、承諾、激情 —— 的有無,架出了一個度量關係的架構。
類似這樣的架構,似乎會讓我們的心智進入一個「有/無」的條件判斷慣性,認為如果「有到條件,就會喜歡,就可以在一起」。也可能因此迷惘:
前陣子,和朋友在腦力激盪關係議題時,我想了一下我自己的關係度量衡是什麼?我是依照什麼在思考,和一個人適不適合、是否渴望繼續一段關係呢?
無意識地,我在本子的三頁空白分別寫下了三個向度:
- 想了解你・想被你了解
- 已知的美好・未知的好奇 —— 無窮無盡的你
- 未來的可能 ← 當下的全心全意

我看著這三個向度,思考著我的關係⋯⋯嗯,我喜歡這些向度,它們能激發我的思考。
1|想了解你・想被你了解(動力)

「想了解你・想被你了解」說的是一股「靠近的動力」;身體的吸引力、或心智、個性的吸引力。
動力是一股神秘的吸引力,我們說不出來,為什麼我們被這個人吸引、而非那個人。動力不只是關係開始的起點,也是推動關係持續的燃料。
「想了解你」讓我想到抱著好奇心,走入沙漠星空之中;「想被你了解」讓我想到被一個人溫柔地環抱著。
這一個向度,要我去感覺:這段關係的動力、生命力、活力、吸引力。
2|已知的美好・未知的好奇 —— 無窮無盡的你(連結)

「已知的美好・未知的好奇 —— 無窮無盡的你」說的是關係的本質和狀態、彼此的連結有多深:包括心理的陪伴感、依戀,過去累積的經歷。這股連結因為我們共享的過去而加深,卻不必然對應著線性的時間 —— 我們可能一見如故、猶如上輩子就熟悉彼此的靈魂;也可能共同生活十年,卻從不認識對方。
對我來說,所謂的「連結深刻」不是「我完全摸透你了」,是隨著已知增加的同時,未知也以類似的比例同步增加。
在我們眼中:對方是既熟悉,卻又充滿驚喜的;是已知的美好,也是無窮無盡的未知與可能。
這一個向度,要我去感覺:我們之間的連結狀態、對方存在的本質。
3|未來的可能 ← 當下的全心全意(共同存在)

在史坦伯格的架構中,未來的可能,來自「承諾」的有無;對我來說,未來的可能,來自「當下的全心全意」。我發現:與一個人相處時,如果我越能處在當下,那麼我們的關係也越可能延續。
如果我老是想著過去或未來,那我們的關係很可能走不久、或走不快樂 —— 無論那個可預測、可預期的未來多麽令人「有安全感」。以一種方式來說:當我選擇了形式上的安全感(而不是發自內心的一股安心、自在的感覺),那我其實是強化了不安全感。
藉由需要一個違背心意的「保證」,我向宇宙聲明的是:我注定不會安全。
這一個向度,要我去感覺:和對方一起存在(being with you; togetherness)的感覺。藉此,誠實的我會知道「我們適不適合繼續在一起」。

若這三者都具備,那於我而言,就是適合的關係吧 —— 或說:能夠繼續自然地發展下去的關係。不僅適用於愛情,也適用於友情。
一個流動的關係模型
史坦伯格選擇的三個元素是:親密、激情、承諾,這三者可分別對應到:心理、身體、社會;每個元素的程度來自雙方對彼此的感受、承諾是否一致。

我選擇的三個向度是:動力、連結、存在,每個向度都是兩個端點的交錯(了解/被了解、已知/未知、當下/未來),並可對應到:起點、經歷·人、時間。相較於「你我是否共同承諾」,這些向度更專注在「人自身的動態感受」。
不是「程度的多寡、項目的有無」,而是:
心理、身體、社會在我的度量衡中依然存在,只是都「融化」到了這些向度之中。當我在感覺動力、連結、存在時,在心理、身體、社會面上的感受、事件,一樣會進入我的視野。只是我被「提點」的方式不同了;而心理、身體、社會的區隔也不再那麼明顯,不再各自被視為一個需要達成的項目。
以一個程度,我覺得史坦伯格的理論是更「具體」的,而我的更「抽象」。「抽象」意味著:不同的人,會以不同方式實踐。(就像薩提爾冰山底下那抽象的「需求」)
例如:在史坦伯格的年代,「承諾」對多數人的意義大概是類似的 —— 彼此忠貞、永遠在一起(stick with one another);但對現在的人來說,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想要、適合這樣的承諾。我要的承諾是「彼此坦誠、自由、尊重」;永遠與否,其次。
所以對我來說,與其給我「承諾」這個元素用以判斷,「共同存在」更適合我:至於「共同存在」是什麼意思?怎麼樣可以在當下是全心全意的?—— 取決於不同時期的我,和我遇上的人們的特質 —— 那是一個感受,而非一個具體固定的形式。
我想起一位朋友在婚禮紅包上寫著:
我好喜歡她這樣寫 ——「相知相惜」的方式有好多種,包括但不限於「永浴愛河」、「百年好合」。「相知相惜」的意思是:看見彼此的獨特、以屬於你們的方式珍惜彼此。
三個向度的動態互動
「這三個向度會互相影響嗎?如果會,怎麼影響呢?」我繼續想。
「嗯⋯⋯動力促進連結,連結也會促進動力,這兩個可以組成一個互相增益的迴圈。」

以狹義的現在來看,「共同存在」來自過去「動力、連結」的累積;而以廣闊的現在來看,當下的全心全意本身具足,無需過去,就能開展未來的可能。我想像「一見如故」就來自廣闊現在中的當下具足。
動力和連結的迴圈可以創造無限,但當下的全心全意也可以;創造無限的方式不只一種。
讓心再次流動起來
我喜歡這三個向度思考的原因是:它更能夠召喚我的感覺。就像前面說的,向度本身的兩個端點造成了一股動力感,讓我的心和感覺也跟著流動起來。
跟著這股感覺,我似乎也更能找到需要的指引。
舉例來說,史坦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會讓我想到靜態的:親密的有無、承諾的有無、激情的有無,但卻無法回答我:
這個時候,我看著自己的關係度量衡,就能夠明白對我來說,關鍵可能在哪:
- 有很多「已知的美好」,但少了「未知的好奇」
- 雖然能夠承諾,但是「當下的全心全意」不足夠
- 沒有一股「想要了解」的動力,也感覺不到彼此之間有連結的感覺(和對方客觀條件完全無關)
我不是在「有沒有親密、承諾、激情」中打勾勾,而是去感覺我對這段關係還有期待嗎?我對這個人還有好奇嗎?我還想跟這個人一起去經歷生命、探索更多嗎?我能跟這個人全心全意地處在當下嗎?
雖然任何一個時刻拍張照,都可以測量出關係的親密、承諾、激情各有多少;但生活的每一步,卻是要由說不出的「動態的感覺」推動著前進的 —— 期待、好奇、感受、當下;
我想去感覺那股生命力:關係的生命力,和在這個關係之中的我,的生命力。
我需要去感覺那股生命力。
有點像是〈是什麼讓我寫出這些文字呢?(下)〉裡說的:
回想過去,或許能看出關係的輪廓樣貌,然後明白其起點與終點的意義;但身處決斷的當下時,靠的卻是感覺。
也有點像是整理教主麻理惠說的「怦然心動」,從「靜態、客觀、標準」到「動態、主觀、感受」 —— 過去,我們打掃整理時,判斷東西去留的標準可能是「有沒有用」、「貴不貴」這些客觀標準,但漸漸的我們發現:儘管有這些標準,我們還是停滯了。我們奇怪那麼多的專家、那麼多的研究結果,世人卻活得比以前更迷惘,更不知道自己要往何處去。
我們需要恢復感覺,並開始運用感覺前行。
我想像在生活與生命中的各個領域,人們都將開始更發覺類似這樣的「主觀標準」,並練習依照感覺前行;人們會開始更跟隨內心的感受。
我們都學過客觀標準是什麼;而現在,我們要開始去感覺,去探索自己是誰。

看著這三個向度,我的心裡有一股流動的感覺。這股感覺像是光、或是水,不斷繞著 ∞ 符號流動;一次又一次寫出 ∞。寫在這三個向度上(用 ∞ 符號串連),也寫在我心裡。我感覺著這股振動。
這三個向度不是答案,卻是一個讓我的心旋轉起來的語句;
而流動的心,會給出一切的答案。
後記
[1] 和 J 的討論,啟發了我重新思考愛情三角理論;和 M 的討論,讓我寫出了自己的關係度量衡。謝謝你們。
[2] 在上稿的時候,我才人生第一次想到:史坦伯格是一位男性,作為男性,他在情感中的體驗、是如何影響了他所建構的「愛情三角理論」?或許他說的「根據激情去承諾是愚蠢之愛」是根據生理男性的經驗而說的?我以前為什麼從來沒想過「史坦伯格是一位男性」,這件事呢?
—— 生活經驗中,我觀察到:一般來說,男性和女性 approach 感情、關係的方式常常是不同的(當然,這之中存在個體差異);男女的生理結構、高潮體驗也十分不同。這裡並非想說男性和女性要的愛不同,或是男性女性一定不能用同一個理論;我覺得人類本質上渴望的愛是同一種連結,但也許某些先天後天的不同,會讓我們適合循著不同的道路前行?
[3] 根據 wiki 上的資料,史坦伯格談論這三元素的順序是:激情、親密、承諾。但是我一開始光看廣為流傳的那張三角圖,沒有多想 pick up 的順序卻是:親密、承諾、激情。回頭發現這個差異後,我覺得很逗趣:真是好性別社會化的結果 —— 先熟悉一個人、然後確認關係、最後才考慮激情。可惡。(可惡什麼)
[4] 我以前也從來沒想過:原來愛的理論不合用的時候,自己嘗試想一個就好啦!反正不是要發 paper,不用嚴謹客觀;用在自己的人生上,只要自己覺得有幫助就很好。而且所有科學研究的大師結果,在自己的人生合不合用,也是要實驗過才知道;既然都要測試,那我可以測試大師的結果,也可以測試自己的想法呀。不知道以前我為什麼沒有往這個方向想去。
寫到這裡,突然覺得我覺得史坦伯格的理論不合用,或許一點也不奇怪;
也許愛的理論和生活一樣,是屬於每個特別個體的藝術。每一個人,都發展著自己的生活藝術;每一個人,都發展著自己的愛的理論。
我也常常在思考”愛”
可是有時候會思考到讓自己越來越迷失方向
我好喜歡你對愛情三角理論提出的新的思考
好喜歡妳的詮釋方法
因為我也沒有很認同愛情三角理論
你重新寫出的三個向度
解開了我對愛的許多負面想法
謝謝你把你所思所想
分享在這裡^^
我好開心在今年底讀到你的文字
然後我可以帶著新的想法
迎接新的一年
祝 一切安好^^
謝謝你的祝福,
也祝你有個很棒的一年! : )
偷偷問:原本對愛的負面想法是什麼呢?你覺得這些想法從哪裡來的?(不知道會不會問得太直接,感覺有負擔、或還沒準備好分享的話,可以不用回答喔。想私下分享給我就好的話,可以用這個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