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經驗來得出奇不意,它從「我在沒有手機訊號的鄉下小屋待了五天」這件事開始。
那是 2018 年的夏天。
1
H 家族有個夏日小屋,疫情前,家族親戚每年夏天都會在小屋集合。不知道多久以前,H 就曾經說過:「那真的是世界上我覺得最棒的地方⋯⋯像天堂一樣⋯⋯真希望有機會妳也能看看」。
「Man kan ju hoppas(人總是可以抱持希望的)!」H 說
我到現在還記得 H 說這話時,那單純充滿希望的神情;他的眼神晶亮晶亮的。
這個對話過去很久之後,時間來到 2018,我終於要加入夏日小屋之行了。我其實沒刻意計畫,H 也沒有;我們順著自己的佛系人生前進,剛好有段時間搭得上,我就決定加入,看看這個「天堂」到底有多美。
出發前一天,我突然陷入莫名的恐慌 —— 不知道是對「要見到所有親戚(其實很少)」驚慌,還是對「要去沒電沒自來水沒沖水馬桶的大自然待五天」驚慌。總之我前一天晚上真的恐慌大爆發,連「不行不行,我要搭飛機回台灣」都說出口。
H 被我番到不行,我們兩個人都吵的筋疲力盡;結果隔天早上起來我就好了,覺得「沒問題!我可以出發了!哇,我好期待喔!」簡直整人。還好 H 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不會記仇。
2
我們先搭火車南下一段,然後在車站和 H 的家人會合,一起驅車前往。不知道開了多久,我們左轉進入一條泥巴小徑,手機的訊號開始變弱。H 的弟弟說:快到了,嘿嘿,我們快要脫離文明世界了,請把握時間享受最後的手機訊號。
路的盡頭有一棟紅色的木頭房子,被一大片樹林擁抱著;樹的後方,是一座乾淨清澈的湖泊。看著廣大腹地上寥寥的幾棟房舍,我第一次覺得瑞典人的生活過得比我們好:
當然,台灣也有很棒的大自然;只是都市俗如我,還不知道如何親近、享受自己的土地。

接下來的五天,我就在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力的小屋裡,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為是夏天,六七點就會天亮,十點才會天黑)。我們使用堆肥式馬桶,在湖泊裡洗澡。沒有電,我們僅在絕對必要時使用電子設備。我不滑手機、不用電腦,只是看書、曬太陽、滑舟、玩水、散步。
沒有電,我們照喝牛奶、照吃起司,木屋有個半地下室,裡頭陰暗又冰涼,等同於冰箱。我們用瓦斯煮飯,用湖泊中提來的水洗碗 ——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洗碗只要那麼一點水也可以湊合著過(看見我懷疑的臉,H 說「安啦!吃一點肥皂不會怎樣」)。
「在湖泊洗澡不會讓湖泊都是泡泡嗎?」毫無經驗的我想著 —— 不會,因為湖是那麼的大,而使用的人是如此的少。
湖是那麼的大,而使用的人是如此的少;每個人只在大自然中取用維持一日之所需。我心中響起四個字:極致奢華。
3
日子雖然美好,但都市俗如我顯然無法長期適應;事實上,我每天都為了蜱蟲心驚膽跳的。蜱蟲很小,會找機會黏在人和動物的皮膚上吸血 —— H 舅舅的狗就被咬了好幾口,出現一點一點紅紅的痕跡。如果被叮咬,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大礙,但偶爾可能因此感染疾病(大概就像蚊子與登革熱這樣的概念)。我擔心在瑞典要就醫不比在台灣方便、熟悉,也對「黏在我皮膚上吸血」這畫面感到恐懼,因此只要經過茂密草叢、樹林,都很警覺地留意身上裸露出來的皮膚有沒有不速之客。
清晨時分、天還沒全亮,我要 H 陪我去戶外廁所,睡眼惺忪的他被我吵醒沒有抱怨;但我走過草叢遇到疑似蜱蟲而忍不住大叫出聲時,他少見的嚴肅制止我:「噓!小聲一點,其他人還在睡覺呢」。
五天後,回到 H 的公寓時,我還真鬆了一口氣!呼⋯⋯終於,終於回到現代生活的懷抱了。
我走進浴室,心想:太好了,這裡不會有討厭的蜱蟲了!太好了,終於可以用沖水馬桶好好清空我那抗拒堆肥馬桶的肚子!太好了,終於可以好好的洗個熱水澡!太好了,我現在終於可以恢復一個「人」的樣子!
這是我第一次,真心覺得自己好美。
—— 我看過自己好美、聽過別人說我好美,可是我沒有像這樣「真心感覺自己好美」過。
我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我不知道原來我可以這樣感覺。
我從未見過自己這樣的眼神和神情。
鏡子中,是一個我從未見過的自己,這個自己被大自然釋放出來,然後又在接下來的都市生活裡慢慢消失。
4
回到都市生活,我恢復了「人」的樣子,也失去了人的樣子。
日後我看進鏡子,再度看見我一向習慣的那些樣子。我可以用化妝品、衣服,把自己打理的漂漂亮亮,可是很奇怪,卻沒有一次,能像那天鏡中那個髒髒的自己一樣,讓我打從心裡覺得,自己好美。
我看見自己乾淨又漂亮,卻不如那個髒髒的自己美。
那個美不是標準、年輕、完美比例的美,而是那個眼神不知道為什麼觸動了靈魂。像這樣深刻的體驗在人生中不多,但只要出現,你一定可以辨識出來:它們常常是空前的一種深刻感覺 ——
無條件的愛、真實的連結、真實的渴望、真實的美
—— 也常暗示著一段新的旅程。
宅女和都市俗如我,當然做不到馬上返回大自然的懷抱、投入登山,好尋找那「遺失的美好」。我覺得大自然和某個時期的 H 似乎有點像 —— 我知道「那對我好」、我「想要去愛」,可是我同時也知道自己還沒有能力適應那樣的生活。之後不久,我甚至進入了一段「想要一個人好好靜一靜」且「沒有什麼動力出門旅行」的日子。
不過 “Of all the times I looked into a mirror,(在所有我看進鏡子的經驗裡)” 這句話一直在我心底的某個地方。幾次想要寫,都寫不出來;直到今天。
直到今天,我才能把感受以字句描述出來。那個感受,讓我體悟到:
5
那天以後,我沒有再體驗到同樣的震撼,也不知道要如何重現那「真心覺得自己美」的感覺,但我並不困擾;因為深刻的感覺不會令人上癮、也不會讓人「掉出去」之後就惶惶不安。深刻的感覺,常常挾帶著一股力量、和一股平靜的氛圍前來。
那個瞬間,彷彿一次巨大的感覺爆炸,所有的塵埃碎片從此改變了我的感覺氛圍,成為指引前行的麵包屑、和一切安好的提示。我在心裡回想那個震撼,如同看入一顆存在於心中的北極星:
Now I know what I’m looking for.
現在,我知道我在找什麼了。

回想出發前那股「沒來由的恐懼」,似乎是在預告某種深刻的體驗即將到來。想著這五天的生活,和後來看入鏡子的那股感受,讓我不禁覺得:宇宙真是有辦法。宇宙真是有辦法,可以把那麼大的感覺,放入那麼少的時間裡。
宇宙可以傳達那麼多的感覺給你 —— 卻只花一個凝視的時空時間。
有時候我會想,其他女人是如何呢?Of all the time they looked into a mirror, when did they see their beauty without any doubts? Or if they ever did.
在所有她們看進鏡子的經驗中,哪一次她們毫無懷疑地看見了自己的美?
或者她們是否曾經經歷過這種感覺。
後記
好久不見的外表焦慮議題:
- 我想變成紙片人?(上)(2011)
- 正妹標籤與外表焦慮:理論與實踐(2012)→ 雖然一樣認同「人會長成其個性態度和想法」但現在的我不會寫「所以要時時勤拂拭,當一個善良的人,試著正面思考」。現在可能會寫:沈入每一個體驗,然後就會通過。
外表焦慮是我的第一個焦慮課題。雖然當時也有焦慮依戀,但是是先處理外表焦慮的部分,2018 才開始寫情感上的焦慮依戀。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