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與形式:只要決定,跟誰在一起都會幸福嗎?

A 說:根據阿德勒,想要一段幸福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出那個決定。可是我們都讀不太懂這個概念;我們都同意,心態很重要,卻也認為,感情不可能完全不存在對象問題。

只要決定,我們跟誰在一起都會幸福嗎?

有這麼好的事嗎?

(Advertisement)

那時後,我們的討論卡在了這裡。現在,我會這麼回答:我覺得,重要的或許不是「什麼決定」、「有沒有下定決心」,而是哪一個決定是你可以帶著愛的意圖去做的吧?

比如說,我決定跟這個人在一起,是因為:

  • 我害怕再也找不到更適合的人了(匱乏心態)

還是

  • 我真心渴望更認識這個人、和這個人經營一段長久的關係(豐盛心態)

呢?

對焦慮依戀的我來說,也遇過類似的十字路口。然後我發現:想要享受一個人的陪伴而不患得患失,我必須先捨棄對這個人的需要。只有當我不再需要這個人時,我才能真正選擇這個人;我也才能建立一段基於渴望而非需求交換的關係。

要怎麼捨棄對一個人的需要?我要練習去相信「尚未體驗過的事情可能為真」,去突破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感覺與形式:我要的是感覺

比如:

  • 我跟 H 認識十年以上了,我很喜歡我們認識這麼久這件事,因此可能很害怕失去他。我認為:我年紀太大了,沒有另外一個十年,去認識一個不同的人。

不過如果仔細看看這件事:「認識十年」這件事,是一種形式;而我真正珍惜的,是認識很久帶來的那個安全感、熟悉感、信任感 —— 我想要的是這些「感覺」。

這些「感覺」,有可能不見得一定要透過「認識十年」獲得嗎?

我想起一位朋友,她是這麼形容她和她先生的:「雖然語言和文化都不同,但我們見到彼此,就有種莫名的熟悉感;彷彿上輩子就認識了⋯⋯」

我把這段話記在心裡,當成我的勵志故事[1]:嗯,這是有可能的。理智上,我們會認為「必須要有時間累積」,才能帶來所渴望的信賴、熟悉感,但也是有人「一見如故」、「彷彿上輩子就認識」啊。這樣的事是存在的。

並不是要鼓勵大家去寄望這樣浪漫的情節,然後把時間累積出的關係隨意丟棄;而是去感受你真正在乎的「感覺」是什麼,然後去想像這樣的感覺不必然要透過「某一種特定的形式」達成。

若我們能夠想像更多不同的形式,我們想要的感覺就更容易可以找到我們。

這跟薩提爾冰山底下的需求有點像 —— 核心需求是抽象的,而滿足需求的形式、方法有很多。

我珍惜 H 和我認識很久這件事;但我也相信「一見如故」是可能的。我們的心可以接受看似矛盾的事同時為真。

[1] 使用「勵志故事」時有個重點:不要勉強自己去相信這樣的情境「一定」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要鬆鬆地去看:「啊,也是有這樣的事啊!」、「啊,也是有這樣的人生啊!」、「嗯~~~~」

我可能會質疑:但是,那就不是我的個性啊?也許我朋友可以,但我一直以來就不是這樣的人⋯⋯

—— 人可以改變,人也會改變。我現在已經不能理解自己五年前的那種不安了,誰知道五年後我會怎麼感覺呢?我認識自己、理解自己;卻不必畫地自限。

我知道我喜歡什麼、是什麼樣的人(我是確定的、已知的);但也對自己的各種可能性開放(我是不確定的、未知的)。用邏輯大腦來想很奇怪的事,放在心裡感受看看就不那麼奇怪了。

我們的心可以接受看似矛盾的事同時為真。

關係的本質、目的:你覺得是什麼?

有時候,人們來訊討論,說到「我很擔心再焦慮依戀下去,關係會不保;因此想改變自己」這件事時,有件事,我都不知道該不該說:

我同意我們可以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讓一段關係美好;但我不認為,可以透過人為的努力去無限延長一段「時間已經到了」的關係。有些關係就是有期限的。

所以,如果眼下的這段關係,是來教你走出「焦慮依戀」的,是不是有可能,當你改變了之後,這段關係的任務也完成了、而可能因此結束呢?

如果是這樣,你還會想改變自己嗎?

這也是我問自己的問題 —— 如果是這樣,我還會想改變自己嗎?

Photo by Cristina Gottardi on Unsplash

如果是這樣,我還會想改變自己嗎?

我有時候會想著:H 和我的關係,該不會就是要教會我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吧?那⋯⋯現在任務好像差不多完成了,所以 H 和我的關係會因此結束嗎?

—— 我不知道。三年多不見,我們打算見招拆招:見面時,再去感覺彼此覺得最自然的相處模式是什麼?—— 到時候再說。

「我覺得我們的關係不會結束,我永遠都會關心妳;但我不知道會不會一直是情侶的形式」

H 是這樣跟我說的;我也是這樣感覺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段關係是來教導我們一個課題,而我們一直迴避這個課題,卻也不代表這段關係就會因此無限延長;可能會旋轉、擴大、然後來個大爆炸。畢竟人的忍耐力都是有極限的。

然後宇宙會派下一位老師給我們,狀況升級;所以這條路也不是路。

所以:Yes,即使這個對象,是來教會我一個課題,而課題完成,就代表我們必須分開,我還會去面對那個課題嗎?Yes。

因為拖延並不保證永遠,而面對可以讓我們所擁有的(無論多少)時間更有意義。能和某個人一起成長,或在某一段關係中成長,是很深刻且可以一輩子帶著的體驗。

這樣的關係觀,也和「感覺與形式」這件事有關 —— 不執著於特定的人(形式),而相信我們永遠在愛之中(感覺)。

NO! Or maybe…YES?

寫到這裡,回頭再想一次開頭的這個問題:

只要決定,我們跟誰在一起都會幸福嗎?

開頭的答案是「不是」—— 不是,不是「誰都可以」。要去感覺,哪一個決定是我可以帶著愛的意圖去做的。可能是這個人、也可能不是;感覺也可能會改變。

但⋯⋯

答案或許也可以是「是的」—— 是的,只要決定,我們跟誰在一起都會幸福。

不過像這樣的「決定」,應該不只是意志力、大腦、邏輯的,而是像〈意圖與形式:只要決定,就可以去給出愛了嗎?〉裡,學長「決定不要再讓媽媽操心」的那種「決定」—— 帶有「嶄新的領悟/觀點」和「自我的力量感」。這個決定是真誠的、不勉強的,人的身心靈狀態是一致的。

「能夠做出這樣決定的人」,有愛與被愛的能力、也能享受孤獨;這樣的人跟誰在一起都會幸福,因此反而不會執著於一定要跟誰在一起。

他是決定去愛,而非決定一定要和特定的某個人擁有某種形式的關係。

那決定是意識心的一個鬆鬆的意圖,而不是意志力的一個僵化形式;那決定標誌了一個狀態,而非想透過意志力達成目的的一個手段。

所以,阿德勒說的「想要一段幸福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去做出那個決定」,會不會是:當我們決定要幸福時,我們就不會執著於對象是誰了?這個不執著,不是「誰都可以(湊合)」,而是可以跟隨心的感受去選擇,而不會因為恐懼匱乏、害怕孤單,硬要跟某個人綁在一起。

  • 不是:「誰都可以」,所以這個人一定要可以;不行也要可以 —— 執著於形式和邏輯判斷。
  • 而是:「誰都可以」,所以可以忠於感覺 —— 放下形式、忠於自己的心去選擇;然後相信愛的意圖創造愛的實相。

YES・NO・YES

只要決定,我們跟在一起都會幸福嗎?

開頭說「不是」,現在又說「是」,到底是「是」還是「不是」呢?—— 嗯,都是。我的這兩個答案,好像其實是同一個答案的不同面向。

當我說「不是」的時候,是表達了要以感覺與意圖為依歸的面向:

所以我說「不行啊,不能用(大腦)決定的,要去觀察不同決策後面的感覺和意圖」。

而當我說「是」的時候,則表達了我相信人都具有愛的能力(與潛力):

所以我說「可以,我們可以重新決定 —— 決定選擇愛的意圖」。

後記

我對阿德勒理論沒有很熟悉,不知道有沒有不小心超譯了阿德勒(有的話,請搖醒一下昏睡中的我)。但既然會提出「課題分離」這樣的概念,我推論阿德勒應該也不會執著於對象吧。😉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