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in pain.」—— 「去感覺」之後,現在的我如何感覺負面感受

現在的我,跟以前一樣:會有負面感受、狀態會有高低起伏。如果要說有什麼不一樣的話,可能是:

感覺好像會⋯⋯完全地籠罩我,然後又完全地散去。

我好像更能留意到自己當下的狀態,彷彿每種狀態都有很多細緻的紋理 —— 亢奮的、精神好的;平靜的、中立的;想說話的、不想說話的;覺得自己就是想寫、覺得自己胡說八道;覺得邏輯分析很有趣、覺得多說無益,去感覺比較重要 —— 我留意到各種相反的狀態和感受,如何在「自己」輪番上演。

像是天氣。

來記錄一下天氣:在一次又一次的「去感覺」之後,現在的我,如何感覺負面感受?

(Advertisement)
Photo by Johny Goerend on Unsplash

一月的時候,我留意了自己的負面感受,觀察到兩種類型:「巨大的 I’m in pain」和「一包苦茶的難受」。

1)巨大的 I’m in pain 我很痛苦

在去年十二月、今年一月這段時間,大概出現過 2-3 次。某一天,它是這樣的:

一早起來後,我的狀態就一直往下掉,掉到一個非常強烈的「I’m in pain」。

那個狀態是:我整個人覺得很痛苦,但我不知道我在痛苦什麼。我唯一能說的「關於我此刻的真相」就是「I’m in pain」。然後我的心裡會一直重複「I’m in pain」、「I’m in pain」、「I’m in pain」⋯⋯。並不是我的大腦想說「I’m in pain」,是那個感受我難以用詞語表達,就只能說「I’m in pain」。那不是一種身體上的痛,而是心理和狀態上的痛苦。

三十歲以前,我不記得自己有過那麼純粹的痛苦體驗。

在那個當下,我就是很痛苦;但也不會失控到需要大吼大叫來抒發。有一個「我」—— 這個「我」知道、觀察到當下的我很痛苦,什麼也沒辦法做。然後這個「我」會⋯⋯允許我什麼都不做。

如果從旁人的眼光來看的話,應該會覺得畫面很戲劇性吧:我會雙手抱著自己的胸口,整個人縮成胎兒姿勢。縮在那邊一陣子,或者乾脆縮起來睡一下。一邊抱著自己,一邊感受著「I’m in pain」。

這種很強烈的感覺,通常不會停留太久;如果我睡得著,通常睡一覺會好很多。而且不用睡很久,一到兩個小時就可以有「啊,至少現在動得了了」的巨大改變。

有時候,這種感覺會在睡前達到巔峰;那我會抱著痛苦的自己,縮成胎兒姿勢睡去。隔天就好了;而且還不是「微微的好」,是進入一個「耶~~我又好平靜了,喔耶!」的狀態。

「這也太戲劇化了吧」—— 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股感覺就真的跟天氣一樣:會完全地籠罩我,然後又完全散去。

輕輕地環抱自己

在那段比較長的低潮時期,我有時候也會抱著自己睡覺:大部分是輕輕環繞著自己、或輕拍自己作為安撫 —— 聽起來有點笨、又很孤單對不對,但真的有用。有時候光是這樣輕輕地拍拍自己,跟自己說「對呀,我現在很不舒服」就夠了。隔天醒來就會好多了。

當時的我,所感受的不舒服是一種比較淡、但很沉的不舒服,像是散不去的霧霾,所以我輕輕地把手放在自己的對側肩膀上。

但「I’m in pain」狀態下的我,感受到的痛苦很強烈,所以我不是輕輕摟著自己,而是抱緊。

我不知道這股痛苦感覺哪裡來;我猜測和我的飲食和去的地方有關。有時候,如果吃太多餐廳的肉類料理,隔天就會感受到這種痛苦。有時候,則是在我去了人很多的地方後的隔天。

我覺得那股痛苦好像不是我的,我好像是從某個食物、某個地方「拿(pick up)」到了別人的負面能量。這股痛苦通常在我獨處一天後就會散去,且沒有類似事件(又吃了什麼,又去了哪裡)不會再現。

不過這只是我的猜測。也有可能這的確是「深埋我心底(或靈魂底)」的某種痛苦,然後被喚起、作為一種釋放,也不一定。

2)一包苦茶的難受

另外一種負面感受是:感覺心有點糾成一團,好像心中有一包苦茶。可能是暴躁、沒有耐心好好做什麼事情、容易生氣(easily irritated);也可能是低落、沒來由的不對勁、不順利、不舒服。

—— 這種,就是我自己產生的負面感受了;不是哪裡「不小心抓來」的。

這種感受相對和緩,我不會整個人被癱瘓,所以通常有力氣可以稍微靜心一下。

我會坐下來,閉上眼睛,感覺身體裡那股不舒服的感覺:「哇,我現在真的好不舒服喔」、「哇,我現在真的好憤怒喔」、「哇,我現在真的好想從當下逃開喔」。

有時候是比較憂鬱的、有時候是比較生氣的、有時候是比較坐立不安(restless)的;每一次好像都有些微的不同。像是陰天時,天空的雲也不會都長得一樣。

有時候,我會抓到自己想追劇,而不想面對這股感受。這時我會跟自己說「好,那我看十分鐘就去靜心」。通常我都會真的移動我的屁股,好好去感覺。因為根據經驗:影集看一個小時心可能還是躁躁的,但如果去坐著,去看著自己內心的那股不舒服,跟它面面相覷、你看我我看你 —— 它通常撐不了半小時。

並不是半個小時之後我就一定會「開心起來」,但那股感覺會有所改變。像是水繼續往下流動了。

我發現「Welcome!」是我的通關秘語。

當我有不舒服的感覺時,如果可以在心裡喊出「Welcome!來,都來,我全部一起感受。歡迎。」展現出我願意感受、能夠承受的氣魄(?)時,好像就踏出了那最困難的第一步。像是一個意識的宣告,說出「我意識到了:我現在處在一個負面感受中」、「我意識到了:現在的我想從當下逃走」。

然後,有時候我可以走十步,有時候只能走兩步;無論如何,我試了。我跟自己說:今天這樣就好。這樣就夠了。做得好。

過了就是過了

上面這兩種負面感受,通常過了就是過了;所以這些「事後追憶」的記錄,也許不是很到位。

寫其他文章時,我可以完全沈浸在一股感受中;但試圖描述這些負面感受,就像是回憶昨夜的夢。我因為無法完全身處其中,而有一種「文字對不到感覺」的疏離感。

以「I’m in pain」這種等級的難受來說:

  • 我記得在感覺的當下,「I’m in pain」這句話之於「我的狀態」,就像是超人和他的緊身衣,我會「對對對!這就是我的感覺!I’m in pain!」
  • 但在感覺過了之後,「I’m in pain」這句話之於「我的狀態」,就會變成微積分和我的腦袋空空⋯⋯

雖然我能記得,但好像就是無法真正理解。

有一點像是:分手後你可能記得自己當初戀愛腦,但你不明白自己為何會鬼遮眼;你記得當時戀愛的感覺都是「真的」,但也只是記得。

和之前〈自我批判的時候怎麼辦?〉這篇文章所描述的那種不舒服相比,現在的負面感受是「感覺的聲量比較大」:不管是生氣、焦躁、低落,我的腦中不會有太多批判,而主要是在身體裡感受到一股「不對勁」的感覺。即使是(接近批判的)自我懷疑,那個訊息,也像是緩緩地道出:「喔,我發現我現在又喪失意義感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寫這些幹嘛?」—— 它只會說一次,而不會跳針似地停不下來。

以前說話的,好像是被踩到地雷就停不下來的大腦;現在說話的,好像是不知哪來的,作為觀察者的「我」。


觀察到「巨大的 I’m in pain」和「一包苦茶的難受」兩種負面感覺。接著,我開始想:我現在的反應方式,和以前有什麼差別呢?

1)青少年 vs 小孩 + 大人

現在感覺負面感受的方式,一方面好像更「小孩」了,但另一方面也更「大人」了。

  • 感覺上,更小孩:我會更整個人都被負面感受籠罩,體驗到那種無邊無際出不來的感覺;但過了之後,卻也會很快忘記,回到一個傻呆萌的狀態 ——「嗯,對,我記得當時的我,覺得『I’m in pain』 就是最貼切的描述句子了,但現在我怎麼一點也想不起來⋯⋯?」。
  • 處理上,更大人:我沒辦法控制我的感覺,也不會試著去控制我的感覺;但有一個「我」,可以覺察到自己當下的狀態不好,然後給自己時間。

我很難受,但我知道,這會過去。

以前好像是一個 all-in 的青少年,馬景濤式地感受著不好的感覺:什麼事都有很明確的歸因;我會一邊生氣難過,一邊把原因丟出來砸別人。

現在是一個大人帶著一個 all-in 的小孩:這個小孩的感受還是很強烈、甚至更強烈,但有一個大人會看到,會陪在她旁邊。

2)情緒 vs 信念 + 感受

以前的我,感受到的是「情緒」;現在的我,能夠把「情緒」拆分成「信念」和「感受」,然後把這兩者分開處理。

如果我們把面對情緒感受的方式分成兩種 ——「咎責」和「感受」:

  • 咎責:控制外境、理性邏輯反應。往外反應「情緒」,找出「負責的人事物」。
  • 感受:理解內心、去感覺。往內反應「情緒」,拆分出「信念」和「感覺」。

「去感覺」對我來說就是從「咎責」到「感受」的轉換。這個轉換,同時也是把「情緒」拆分成「信念」和「感受」的心智練習。

  • 以前是:陷入情緒。感覺會被信念強化,結合再生出更多的情緒;因此很難過去。
  • 現在是:感覺歸感覺、信念歸信念。感覺會很強烈,但信念不會幫感覺加油添醋,所以感覺會比較快過去。

「去感覺」這條單行道

這條轉換的路,對我來說,好像是一條單行道:我在難受的當下,並不是「很有智慧」地選擇了「不是他人的問題,是因為我自己」的解讀。

在那個當下,我根本沒得可選;我只能去感覺。

在我從試著從「咎責」轉換到「感受」的過程中,我必須重複在這兩者之間選擇許多次。

然後有一天,我好像就回不去了。

我開始能從「情緒」中分離出「信念」和「感覺」了,與此同時,我也不再相信咎責有用了;所以我只剩下「去感覺」這一條路。像是一道我不斷試圖跨越的旋轉門:一次、兩次、三次⋯⋯有一天,我真的「咻」地過到對面去了。我得到了我要的新方法,與此同時,老方法也失效了。

我回不去單純怪罪外境、他人的作法;因為現在的我並不認為那是「真的」。

我依然可以怪罪別人,腦海裡也會有類似的「咎責」念頭,但我同時會知道:這大概只是我的開脫、逃避之詞,這大概只代表我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的內在。

聽起來或許「很好」?但有的時候,因為當下感受很強烈,又不能怪別人(知道一切都是因為我自己),所以「當下」感覺並不會比較簡單。

不過差別是:

  • 「怪別人」雖然當下可能比較輕鬆(是別人要改,不是我的問題),但之後也會比較容易受制於他人,而且每一次再遇到類似狀況,可能都要付出同樣的力氣和他人爭論、吵架,甚至想辦法控制他人;
  • 而「直接面對感受、和自己的責任」雖然在當下可能更辛苦,但每一次做的工,都不會白費。

這就要說到第三個比喻了:分期付款和當下結清。

3)分期付款 vs 當下結清

如果以前感覺負面感受的方式像是「分期付款高利貸」的話,現在就是(盡可能)「當下結清」。

  • 分期付款高利貸:當下可以「花比較少自己的力氣」快速解決(推給別人),但會積欠利息,還要看銀行臉色
  • 當下付清:當下會很痛苦,可是不會再額外積欠利息

我並不覺得「當下結清」比較「高尚」,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喜歡「當下結清」,是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它讓我覺得更自由了。

如果「分期付款」是 50% 的難度,然後一直持續、每天均分不停歇;那麼「當下結清」就是 100% 的難度,持續一段時間,然後可以有幾天「真的輕鬆」的日子。

你覺得「每天做比較輕鬆的工作,但必須一直工作都不能停」比較輕鬆?還是「做更辛苦的工作,但有一段時間可以完全放鬆」比較輕鬆?

我個人喜歡後者。

我覺得用天氣和身體來想,是很好的類比:

  • 瑞典的冬天為什麼比台灣超級寒流還不冷?因為瑞典許多地方都有暖氣。一直溼冷,跟「讓你大多數時候夠暖,但是中間超冷一段時間」,後者比較舒適。
  • 機械式地重複某個動作、維持某個姿勢,容易造成傷害;但重訓的時候,挑戰一下極限,再給予充足時間休息,反覆操作之後,肌肉會增加。

對我來說,上面這些狀況,就和以「當下結清」的方式去感覺很類似:如果要透過控制/改變外境、他人來讓自己好過,會有一種長期的、慢性疲勞感;或者說是一種「事情都不會真正改變」的失望感 —— 那個很累。相較之下,我不如完全擁抱我的感覺。

不過每個人的個性與感受方式都不同。這只是「另一種方式」,而它究竟是不是一種「更好的方式」?或許每個人嘗試了之後會有不同見解。

體驗之後,你的想法或許會不同

當年從來沒去過瑞典的我,聽到瑞典 -10 度,覺得自己會冷死。去了之後才發現,啊,原來台灣 5 度的時候更冷!—— 因為台灣暖氣不普遍,而且是溼冷(瑞典是乾冷);一直累積的濕冷,就算溫度數字比較高,但體感上卻更冷。

這讓我發現:會有什麼感覺,不一定能從文字、客觀的描述中「推測」出來。

去感覺也是。

也許現在的你(以前的我),會覺得「I’m in pain」聽起來很痛苦,自己一定承受不了;但我猜測:

當一個人可以完全地去感覺的時候,他的「感覺肌肉」和「恢復力」,也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這不是一種「比較」好,而更像是:你會長出一種「不同的心靈肌肉」。就像,也許你以前是肌耐力很好,可以跳有氧一小時都不會累,但你提不動很重的行李箱。可是如果持續重訓,一兩年之後,你的肌肉力量會增加;現在,你可以提得動比較重的東西了。

現在,你可以接住比較強烈的感覺了。

而這種感覺,是當初的你沒辦法憑文字和描述想像的。

並不是排除,而是整合

在前面,我把我的轉換分成了「咎責」和「感受」兩個階段;「咎責」聽起來有點負面,但我並不認為「咎責」是一件不好、需要被屏除的能力。

「咎責」中所使用的邏輯、因果關係、釐清責任歸屬,其實是人我界線和互動中非常必要的能力。例如,從「我的伴侶好差勁,真是豬隊友⋯⋯」的咎責,我可以去想:

  • 好,如果他真的很差勁,我為什麼選擇繼續留在這段關係?
  • 我是不是也有差勁的地方?我們或許是半斤八兩?
  • 我是不是懶得改變,不願意考慮離開、重新一個人獨立生活的可能,所以只怪罪伴侶不改變?

如果我真的完全想不到半點「咎責邏輯」,那我其實也沒辦法去探索我的深層信念。同時,我可能會被人狂踩界線,卻不知道要怎麼和他人溝通協調、也不知道如何採取行動離開 —— 像個沒有大人照顧,無法獨立生活的小孩。

所以「去感覺」這條路,並不是要丟棄「咎責邏輯」,反而是要整合:讓咎責邏輯成為我們的工具之一,卻不是唯一指導原則。

「咎責邏輯」是必要且不該被跳過的 —— 雖然我們不會想要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但並不是「以前是錯的,現在是對的」。是:我們先學會了走,然後,

我們跳起了舞。

Photo by Hugues de BUYER-MIMEURE on Unsplash

什麼是「去感覺」?

隨著提問背景而不斷變化的「去感覺」: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