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去瑞典找 H。遠距聚少離多,難得見面,當然希望 H 事事以我為中心、繞著我轉、隨時陪著我;但 H 並不是這樣個性的人。有一天,他紐約的朋友來訪,H 要跟她碰面喝點小酒。
我希望他不要去,留在家陪我;但他說不行,朋友難得來,要去。
「不要,我想在家耍廢。」
「好吧⋯⋯」
他離開之後,我一個人覺得好寂寞喔。寂寞的我,拿著筆電縮到床上,一個人看起二十年前的經典《大和拜金女》。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悲戚吧?—— 沒想到都來瑞典找男友了,還感到如此寂寞;沒想到都來瑞典找男友了,還被男友丟下。
可是我把這個經驗當寶的收著。
回台灣後,每一次(我覺得)我因為遠距離而感到寂寞時,我就回想這個經歷,問自己:「ㄟ?你確定真的是因為遠距離寂寞嗎?你看,當時沒有遠距離,你不也覺得很寂寞嗎?」
- 我經驗過不在一起,感到寂寞的時刻(遠距離);
- 也經驗過在一起,卻依然寂寞的時刻(縮在床上看《大和拜金女》的我)。
這個經驗,讓我收集到了當時的我需要的「反面證據」,而能看到「我覺得我因為遠距離而感到寂寞」的那個「我覺得」—— 然後可以慢慢把「情境」和「感覺」拆分開來。
同樣的情境,我可以有不同感覺;不同的情境,我可能會有相同感覺。
所以情境並不一定可以決定我的感覺。
角色互換
當然,我也可能腦補、樂觀過了頭,也許「他真的沒那麼在意我」、「我們個性真的不適合」。我會這樣詮釋,並不全然是因為「樂觀」,更是因為 —— 我當過他的角色。
他來台灣找我時,我也做過一模一樣的事。他覺得能見面的時間太少了,我說:
所以儘管當下有點失落,但我其實完全能理解。並不是因為對方不重要,而是我們仍然需要某種多樣性,來感覺和維持自己的平衡。
寂寞與自己的輪廓
後來的我覺得,寂寞是生而為人都會有的感覺 —— 無論你過著怎樣的生活、身邊有多少愛你的人、你愛的人,你都無可避免的、會有感到寂寞的時候。
但寂寞或許也不需要避免、或害怕。
除了你,不會有人理解「全部的你」,同時又時時刻刻處處以「你」為出發點去考慮;這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會有感到寂寞的時刻。
但偶爾寂寞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覺得寂寞是:感覺到「自己的輪廓」特別清晰的一刻。
當我心中沒有柴火在燒時,會覺得這樣的時刻很難熬;但如果我心中有柴火在燒,會覺得這樣的微冷很舒服。
心中的柴火不一定是很抽象的東西,它也可以是很單純的:讓你的身體緩和起來。從具體的胸口之間的熱度去感覺自己心中的能量。
紅酒、雪、散步
感到寂寞的時候,我並不想要知道「快樂起來的方法」,我也不太喜歡把寂寞當成一個「需要找人來陪我」的「訊號」。
不知道為什麼,我不喜歡把寂寞當「配角」、或是一種「需要趕快除之而後快」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我並沒有想要趕走我的寂寞。
為什麼呢?
我想起一個下雪的日子。
有一次,和 H 的家人一起吃晚餐。吃完飯,我們一起喝了點紅酒,然後有人提議去散步。這似乎是瑞典人們的習慣之一:喝點小酒,然後出門散步。
當時第一次遇到這樣狀況的台灣人我,很自然地想:不是吧,現在晚上了耶,去散步不會很冷嗎?待在家裡,暖暖的,看看電視、聊聊天,不是很舒服嗎?這群人為什麼要出去自找苦吃?
不過我還是跟著去了。
外面有點雪、有點風、有點冷,可是因為剛喝了酒,所以身體暖暖的;當身體是暖的,在微冷的天氣裡散步,反而很舒服。這種感覺,像是一種「舒服的寂寞」。
環境是冷的,可是我的身體是暖的。冷冷的空氣,碰到了肌膚:
我的輪廓,在雪中感覺特別清晰。
我感覺著我的輪廓。
我覺得寂寞對我來說,好像就是如此:像是一個人在雪中散步。
有時候,那感覺很冷;但有時候,那讓我感覺到我走在「自己」的路上:「自己」只有我一個,偶爾感到寂寞,也是正常的 —— 存在的特別、存在的寂寞、存在的感覺,存在的獨一無二。
我很寂寞,只有我在這裡;
我很特別,只有我感覺著這樣的感覺,只有我可以和存在的集體回報、分享,在這裡、在此時此刻的我之內,是什麼感覺。
我感覺著微冷的空氣碰觸肌膚,感覺自己的邊界被風勾勒了出來,像是大自然在跟我說:啊,你在這裡,我碰到你了。
我碰到你了。我用觸覺看到你了。
你存在。
我存在。
寂寞
- 從「寂寞」出發,探索一下自己和關係(2018)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