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衣服:也許材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三年前,寫〈夏天穿什麼才涼?—— 30 歲後需要的衣服材質知識〉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以為「理解材質」就能幫助我找到合適的衣服;現在回頭看,理解材質對我的確有幫助 —— 但卻不是全部。以前我是「不管品牌,只要有我想要的材質和設計就好」;未來,我可能會「先看品牌是否可信任、再選擇材質和設計」。

當年那麼認真細細研究衣服材質的我,是怎麼染上「品牌迷思」的呢?

(Advertisement)

– 🌼 全文非業配,僅代表個人購買心得;
不適合我的不代表不好,適合我的不一定適合你 🌼 –

新的體驗、想法、決定

這三年來,帶著對材質的理解重新審視衣服,我有了以下體驗、想法、決定:

  1. 對 Uniqlo 和 MUJI 的好感度提升,特別是 Uniqlo
  2. 對 Lativ 和 NET 的好感度下降,不再購買 NET 副牌 NUV
  3. 清除所有在 Shein 購買的衣服,也不再於 Shein 購買衣服
  4. Zalora 看品牌購買,基本上不買 Zalora 自家製衣服
  5. 蝦皮基本上只從數家購買過、信任的店家購買;在蝦皮上若考慮新店家,會特別注意製造地
  6. 不會買:QUEEN SHOP、ANDEN HUD

先說好,我並不常買衣服,所以這並非「大規模比較評比」的心得,只是我自然購買、隨著自己的需求喜好購買的結論;並不代表我不買的品牌就「完全不可能找到好衣服」。我出於自己的購物需求和偏好,近年來開始對品牌採取嚴格計分。

嚴格計分的標準是:只要讓我買到一件會讓皮膚過敏的衣服,就淘汰這個品牌。

以前的我,因為會被設計迷惑,都會說服自己「哎,下次認真挑也許就可以了」、「只是剛好買到雷品」;但現在我覺得:如果這個廠商可以讓這種品質的衣服上架販售,那其他「我覺得 OK」的衣服,很可能也不 OK —— 只是我還沒發現。

一件殘留化學藥劑的衣服,穿著時,就等於是讓接觸的皮膚不斷吸收污染,像敷著「污染面膜」一樣。想想:我們既然願意花好幾千塊買「真正好的保養品」讓皮膚吸收,也許就也不該再追求低價、快速地更換衣服。

從材質到品牌・從辨識到信任

三年前,我認為只要懂材質就能買到合適、CP 值高的衣服,但現在發現:

製衣過程有太多環節了,光是「材質名稱」並不能保證衣服品質

—— 尤其是在科技越來越進步、人工纖維越來越普遍、和成衣業不斷 cost down 的現在。

以材質來說,例如:同樣是聚酯纖維,不同品牌的聚酯纖維給我的感受差異,好像越來越大?其他材質也是如此:Gap 買的竹節棉和 Lativ 買的感覺不一樣;Uniqlo 的亞麻、MUJI 的亞麻、Gap 的亞麻,感覺都不一樣。

以產地來說:我曾經覺得「MIT 就是好、MIC 就是不好」,現在的我:在能力許可範圍內會買 MIT 的,各項產品都是。但,有時候 MIT 的衣服設計不一定穿的習慣,買了不穿也是浪費。(如果文進阿婆褲有出不那麼阿婆的花色,我絕對買起來 —— 夏天穿這種薄棉當家居服,真的超舒服。而且衣服薄薄的,很好晾)。

這些,讓我越來越體悟到:我其實無法從單一標準來決定衣服的品質,我必須開始仰賴品牌的品質控管。

與此同時,我的皮膚好像又比以前更敏銳了 —— 開始更渴望無污染的衣服。幸好,我也差不多知道自己喜歡穿怎樣的衣服了;也過了想要「每天穿不同衣服」的年紀。

我想我可以花一樣的錢,在更少的衣服上。

Uniqlo 與材質

誠實地說,「也許材質的名稱不足以區別衣服品質」的體驗,是來自 Uniqlo;這段會很像在幫 Uniqlo 打廣告,但我最近真的有被 Uniqlo 驚豔到。

1. 無鋼圈內衣

首先是「無鋼圈內衣」。現在一律穿無鋼圈內衣的我,買過 3,000 元的 Passionata 和 500 元 VC 維納:Passionata 的蕾絲、整體設計真的美又精緻,穿上去會覺得自己變女神;但長久穿下來,VC 維納比較舒服。但近年來夏天越來越熱,愛上細肩帶上衣的我,需要肩帶更細一點、更不怕外露的款式;在 VC 沒有找到。

去年試了一件 Uniqlo 的「無鋼圈美型胸罩(舒適)(深V蕾絲)」,覺得很棒:好穿、好洗(裝洗衣網丟洗衣機);今年看到改版後的新品本來有疑慮 —— 照片很好看,但現場實體看起來好像不太舒服?但基於對去年的信心,我還是洗下去了。結果 —— 比去年的更舒服:蕾絲更細緻、更舒適不刮肌膚。穿了兩個月非常滿意(一樣裝洗衣網丟洗衣機)。

大身: 60% 聚醯胺纖維, 40% 彈性纖維|圖片截自 Uniqlo

去年買的另一件「Uniqlo and Mame Kurogouchi 無鋼圈美型胸罩(深V)」也一改我之前「Uniqlo 這種長相基本款的內衣不太服貼好穿」的印象,穿起來輕鬆舒服、不空杯,肩帶的設計簡約、優雅,外露也不怕。洗滌說明說要手洗,但懶人如我還是裝一般洗衣袋(非內衣專用)丟洗衣機,目前也都好好的。

不過這件我比較少穿一點,所以不掛保證如果天天穿,天天用洗衣機洗,是不是還能不崩壞。

78% 聚醯胺纖維,22% 彈性纖維|當時是愛上這個顏色才決定試試看|圖片截自 Uniqlo

我的上圍普通,所以不會覺得這麼細的肩帶沒支撐力;如果是比較豐滿的女性可能要考慮自身的狀況或試穿後再決定。一直以來,我穿內衣的困擾都是「鋼圈很壓迫不舒服」居多,印象中從來沒有「支撐不夠力」的困擾。通常我只有在運動需要支撐力,而這時候會穿運動內衣固定住胸部,就不會穿一般內衣。

2. AIRism棉質圓領T恤(無袖)

第二個讓我驚豔的商品是去年買的「AIRism棉質圓領T恤(無袖)」。這件衣服的設計非常厲害:70% 棉、30 % 聚酯纖維,棉讓衣服穿起來是棉質感、舒服,聚酯纖維讓衣服輕薄卻有一定的挺度、不會洗完皺巴巴;剪裁、厚薄都控制得恰到好處:夏天穿夠涼、可是衣服又不會薄到透(我買的還是白色),剪裁露出手臂、卻不顯胖、也不會過度暴露內衣。Magic!

照片選黑色的,因為這張可看出剪裁像這樣微微遮住一點手臂|圖片截自已下架的 Uniqlo stylingbook

Uniqlo 很多人推的 U 系列我覺得體感太厚,輕薄柔順的 SUPIMA COTTON 我又覺得太「閃亮」,顯得野人我本人暗沈(也許下過水就不會了?但我試穿就放棄了);偶然的機會下被我撞見 AIRism,終於找到真愛。

仔細看,你會發現我的「最近」,都是去年買的衣服(除了今年回購的同款內衣);我現在覺得,衣服「剛買來的開箱」越來越沒參考價值,要真正洗了、穿了,才知道一件衣服的品質、剪裁、設計好不好。很多時候,第一次穿還不准;要穿大概三個月。

近幾年,Uniqlo 給我的感覺是:哇,他們是真的認真在做衣服的品牌。

雖然很多風格並不適合我,但一旦找到適合的樣式,通常都是好看又實穿。可以從他們的商品中感覺到:他們是認真地在考慮衣服的每一個環節,並追求著設計、材質、價格的平衡;他們追求的不是快速變化的風格,而是越來越厲害的基本款。

不斷更新、越來越好用的網站,也能感覺到品牌的誠意:評論容易瀏覽、商品參數加上「上市季節」,讓人快速明白這件衣服是為哪個季節設計的。

當然,也不是每次購買都是「Magic!」的體驗。去年,我買了兩件 Uniqlo 的亞麻襯衫,剛洗完的時候真的有傻眼 —— 變得皺巴巴又硬梆梆的(不像店裡全新時柔軟舒適) —— 但第一件燙一燙後,就沒問題了;第二件則是「雖然看起來皺巴巴」,但穿上去之後就不會了;它的剪裁設計讓衣服不用燙、穿起來整體仍然是協調好看的。

這兩件是在門市買的,沒有留到商品頁面連結。第一件找不到了,第二件是長這樣的男性亞麻襯衫:

藍色很好看,像牛仔一樣,透氣度卻是亞麻|圖片截自 Uniqlo

如果我不懂材質,可能會馬上抱怨 Uniqlo;但因為我之前研究過,知道亞麻就是這樣硬邦邦*、容易皺,但越穿會越軟,所以就抱著「我相信有辦法解決」的心情拿出了掛燙機,事實上也真的解決了。

觀察 Uniqlo 近年來的品項,也可以感覺它們一直在研究怎麼在衣物中加入亞麻,但仍然好穿、好看、好保養。簡單來說:

我覺得它們一直在進化,我感覺自己未來夏天就要靠 Uniqlo 了。🫠

* 說到「硬邦邦、感覺很不舒服的衣服」,讓我想到另一件衣服。H 曾經送我一件二手的 Klättermusen 登山外套,這件衣服「放在那裡」跟「剛洗好」的時候,我都超討厭它的,簡直想要把它丟掉 —— 硬邦邦的像雨衣、好難晾,而且感覺好不舒服!但每次穿上,我就會馬上被它說服 —— 版型非常適合我,活動有餘裕又不會過於寬大顯壯;顏色有層次、看起來非常有質感;防風、保暖、好搭;耐磨、不怕髒。而且很奇怪,穿上去之後就完全不會覺得衣服太硬了,一切都很舒服剛好。

MUJI 無印良品

對無印良品的好感度提升,指的是和十年前相比:學生時代的我,總覺得 MUJI 的衣服太貴。但現在我知道:MUJI 的衣服很便宜 —— 在這個價位上,能買到舒服又耐洗的品牌,就是無印了。

MUJI 的服飾裡,我最常回購、使用的是家居服、內搭衣褲、襪子;「有機棉混彈性無側縫天竺細肩帶」是我喜歡的內搭。目前為止,它是我所知的,能夠買到「價格最親民、款式最好看」的有機棉品牌。

剛買的時候很怕這兩條細線很容易鬆,結果不會耶|圖片截自 MUJI

三年前,買了一件「MUJI 女聚酯纖維針織刷毛開襟衫 淺米」,這件 100% 聚酯纖維的衣服,也讓我很驚訝:沒想到可以這麼柔軟好摸。我很喜歡它淺米的色調,和表面有點粗糙不平的紋路;設計簡單、大方,整體輕盈、保暖。這件對我來說,像是毛衣兼小外套:不冷的時候穿最外面當小外套,更冷的時候穿中間當毛衣。比起毛衣,它更容易保養和維持。

當時的我對聚酯纖維其實沒有好感,可是在店裡看到,穿上之後馬上「叮咚!就是你了!😍」整個手放不開。心裡知道自己就是會買這件,但還在那邊假裝逛其他的|圖片截自 MUJI

近年來天氣越來越炎熱,衣櫃裡含有亞麻材質的衣服也漸漸增加;比較之下,才發現 MUJI 的亞麻材質很厲害。

下面這件大衣是 100% 亞麻,不知道為什麼,放在那裡看著我就覺得它好美(本人比照片好看);而且和上面那件 Uniqlo 的襯衫相比:同樣是 100% 亞麻、同樣是放洗衣機洗,MUJI 的這件洗完卻比較柔軟、好摸(當然多少還是會皺喔)。

對這件大衣一見鐘情,但買了才發現對我來說不太實穿 —— 常怕衣長麻煩就不會特別搭|圖片截自 MUJI

無印良品的缺點,就是新疆棉爭議。

Lativ・NET・NUV

對 Lativ 和 NET 的好感度降低,也是和十年前相比:我覺得,以前這兩家的衣服品質好像都比較好?

Lativ 剛出來時,我買過一件緊身運動褲,成分是 91% 聚酯纖維、9% 彈性纖維。雖然都是人工纖維,卻非常親膚舒適,多次洗滌也不變形;最後我穿了十年(!),直到中年發福後才放棄。

現在 Lativ 的衣服也不會不好,只是⋯⋯感覺以前更好?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

我對 NET 的品牌印象一直都很好,也一直覺得相較於 Uniqlo,NET 的衣服剪裁更適合(不纖細也不白的)野人我。以前去逛街時,不只一次會在 Uniqlo 逛到「喜歡但不太確定」的衣服,然後接著在 NET 逛到「類似款但穿起來更適合我」的衣服。

不過最近兩次購買,都有點小小失望:

  • 黑色上衣下水後色調就變了,變成不好看的深灰 😢;可惜了這件衣服剪裁超棒
  • 嫘縈長褲和以前相比,感覺比較不透氣;洗了幾次後毛球、褪色

當然,以 CP 值來說,這些衣服都還是對得起它們的價格,也沒有真的到品質差(皮膚會過敏)的程度。整體來說,我還是信任這個品牌;只是作為一個台灣人,會希望看到台灣品牌做出讓我覺得「哇,magic! 這衣服太棒了」的商品,然後繼續惦惦吃三碗公三十年。

我有件 NET 的聚酯纖維深藍色背心(下圖右),做得非常細緻、親膚、剪裁也好,應該是七、八年前買的,每年夏天都還是一樣好用;這幾次去 NET,就沒有找到像這樣讓我驚喜的商品了。

皆為 NET:左邊是後買的,右邊是先買的。左邊只有單層、目前已淘汰;右邊有兩層、不規則下擺紮或不紮都好看、洗到材質標示都褪色,仍然愛用。兩件都是 100% 聚酯纖維。

—— 當然,和十年前相比,我逛街和購買衣服的頻率都大幅降低了;也許他們還是有很多令人滿意的商品,只是我剛好沒有遇到。

NET 的網路副牌 NUV 出來時,我非常開心;我覺得:這就是賣 NET 的衣服,只是因為減少了店面成本,所以更便宜!買了發熱褲、嫘縈八分褲、細肩帶背心、短袖襯衫、嫘縈羅紋內搭褲。這些衣服,在某個時期,都非常好地滿足了我當下的需求,但是⋯⋯

  • 隔年再把發熱褲拿出來穿,怎麼感覺就是有哪裡不對勁?皮膚好像不是很舒服。對照之下,Uniqlo 的發熱衣穿了五、六年觸感都一樣
  • 細肩帶背心、羅紋內搭褲:穿了一年,開始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
  • 短袖襯衫:幫媽媽買的。同款不同色,布料厚度差異很大;厚的穿久了不舒服

以「細肩帶背心、羅紋內搭褲」來說,我幾乎是天天穿;所以它們的價格,就算壽命到了也不奇怪。只是未來,我會想花多一點錢,買壽命久一點的衣服。

所以雖然 NUV 的價格很吸引人,但我可能還是會優先考慮 NET,和其他品牌。

我覺得 NUV 的定位好像有點尷尬?以剪裁、花色圖樣、多樣性來說,NUV 都比不上同價位甚至更低的 Shein;可是論品質和基本款耐穿、親膚,卻又比不上 Uniqlo、MUJI。想要多變的人可能會去電商網站淘寶,想要基本款耐穿親膚的人則大概會去 Uniqlo、MUJI?

嗯⋯⋯請 NUV 和文進合作,以薄棉家居服,對戰 Uniqlo 的嫘縈 RELACO 系列吧!(妄想中 😇)

Shein & Zalora

Shein 上雖然有機會買到好看又平價的衣服,但也會買到很可怕、一穿皮膚就刺癢的衣服(還不是特別便宜)—— 讓我不禁懷疑那些「沒問題」的衣服,說不定也都有問題⋯⋯平台不把關、我也不想再花時間海選了,決定直接跟整個平台說再見,也把歷年來買的衣服全部清除。

Zalora 我一開始的購買經驗很好,後來就漸漸有好有壞。不過,因為 Zalora 上有品牌區分,對於曾買過、品質可信賴的品牌,我還是會考慮繼續購買。

QUEEN SHOP、ANDEN HUD

這兩家我其實都只有買過一次(一個時間點),沒有長時間交手,所以心得大家斟酌參考就好。

QUEEN SHOP 大概是三年多前買的。當時蠻喜歡 QUEEN SHOP 的風格的,感覺簡單大方。網購買了雪紡上衣、八分寬褲、亞麻微透針織上衣、西裝寬褲。

  • 雪紡上衣、八分寬褲版型不適合,退貨
  • 亞麻微透針織上衣到貨一試穿,快被熱死,細看材質標籤才發現是 100% 壓克力,沒有亞麻,退貨
  • 西裝寬褲試穿的時候覺得很棒!但實際在日常穿慢慢發現版型好像哪裡怪怪的

當時退貨無法直接退款,是換成購物金。購物金改買兩件基礎背心,心想:這樣應該就不會有版型的問題了吧?

  • 背心感覺是聚酯纖維(可能有混棉),試穿時 OK,下水洗了之後,實際長時間穿才發現會刺膚

此時還有一些剩餘的購物金,為避免再次失誤,決定到他們店面去挑。最後挑了一件咖啡色短袖下打結上衣。

  • 短袖上衣顏色和型都不錯,但是洗兩三次感覺就不復當初了

於是我下了結論:感覺他們的貨跟網拍差不多,參差不齊、沒有一定的品質保證;需要認真挑。怕麻煩的我,就再沒去挑過了。

ANDEN HUD 是很久以前買的,當時的印象是:樣式真的很好看,但是沒洗幾次就爛了⋯⋯那是我第一次買到這種品質的內褲。因為內褲其實蠻多地方可以買(從夜市、大賣場、連鎖服飾品牌到專櫃),所以我就換地方嘗試,再也沒有回購過了。


購買行為的轉變:資訊 & 信任的代理人

前面有提到,寫這篇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最近幾年被 Uniqlo 驚豔到;另一個原因,就是前面也有提到的「我覺得我的皮膚好像又變得更敏銳」了。

以前沒感覺,但現在穿有機棉、亞麻等天然材質的衣服,真的會感覺到肌膚「比較開心」的感覺;就像是踩在塑膠地板上、和踩在木頭地板上,感覺不一樣,那樣。

但是要找有機棉和亞麻材質、好看又適合的衣服,真的不容易:不是款式少、就是價格高(需要仔細思考買哪件來試)。我和大家一樣,也沒有無限的錢和時間,在這種轉換的空擋,就會覺得:啊~為什麼~~人生好累,連買個衣服也~~,彷彿當年的自由市場,現在都回過頭來反咬我一口,變成「得要自己比較分析」的資訊爆炸苦難 🤯。

這件事就跟「資訊自由」一樣:資訊自由了!⋯⋯然後:假新聞變多了⋯⋯。娃,以前花時間爭取資訊自由,現在花時間分辨澄清假新聞,我⋯⋯😩。這不是說資訊自由不好,是,我開始意識到「可信任的代理人」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可信任的代理人」在成衣業來說,就是品牌。

昨天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著,甚至考慮著把〈夏天穿什麼才涼?—— 30 歲後需要的衣服材質知識〉撤下。我擔心,告訴大家如何分辨材質,會不會傳達一種錯誤的概念:

—— 那這樣我就糟了。

我們必須在捍衛資訊自由、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也捍衛我們信任的代理人。否則我就完了,我以後會買不到我想要的衣服;不然就是得花上更多金錢和時間搜尋、比較、測試。

所以今天很快地寫了這篇,想把這三年來對品牌的心得、想法,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在認識材質的同時,也別忘了在心裡增加一個「品牌記分板」。

去辨識那些真正好的衣服、你喜歡的衣服 —— 包括材質,和品牌:不帶成見與品牌迷思,但也去記住那些做得很好的品牌、和胡搞瞎搞「這根本不能算衣服」的品牌。

Photo by Daryl Han on Unsplash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8 thoughts on “買衣服:也許材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1. 我就是那個想要買夏天衣服又怕熱正在搜尋材質資訊的人,這篇文章跟材質的說明文都讀完,說明易懂又值得參考,覺得找到這篇文自己很幸運,太棒了

  2. 我也是近年來變成Uniqlo大粉!應該說我現在幾乎只在UQ買衣服了,因為太懶得逛,又希望衣服可以擺搭、適合自己的身形,UQ的版型和尺寸不會有太誇張的改變,換季去買新版對我來說非常方便,甚至都不用試穿 (近三年我的內衣、上衣都是鬆了、洗舊了就直接去買UQ同一系列同尺寸替換)。近年來他們還轉型成時尚兼具的品牌,又多了一個價值:那就是直接告訴我今年穿什麼是趨勢,簡直懶人福音。

    這系列還是非常好看,特別是最近幾年,我非常仰賴「word of mouth」的資訊,在KOL、團購資訊這麼氾濫的時候,如果有信得過的素人(沒有在做以上分潤的人:P)分享有什麼品牌好穿,對我來說是很實用的過濾資訊,支持不撤文!

    1. 哈哈,好巧,看來 Uniqlo 最近收穫不少新粉啊。

      我跟你一樣,近年來買東西越來越依賴口耳相傳的資訊。年輕的時候覺得網路上資訊多、比一比就可以了;現在網路上資訊太・多・了(有很多是雜訊)、產品越來越複雜(不容易知道有沒有什麼新的眉角,看到頭昏)、也難以判別業配與否,所以變成「稍微做做功課、研究產品規格和自己的需求」,然後去找可信賴的人問問看:

      用過OO牌、XX產品的親戚朋友,還有在地十幾年的電器行店員(和她買過好幾次東西都很實用、會根據我們的需求據實以告,不會推銷特定品牌)。

      一般的團購主通常是各種產品都團、沒有專精;因此即使是可信賴的團購主,可能也無法像電器行店員(或長期經營某類型產品的「代理人」)一樣:

      • 對該領域的產品有長期的認知(例如:啊,這部分以前多是OO設計、後來都改成XX設計,因為⋯⋯)
      • 會長期收到顧客回饋(可以知道其他人抱怨該產品的什麼部分、後來如何解決⋯⋯等等)
      • 買了之後使用上遇到什麼問題、產品品質有問題,可以隨時回去諮詢

      當然要找到信任的店員、店家不一定容易。只是一旦找到,就會更加珍惜,感受到他們的珍貴之處 🥺。以前覺得網路上什麼都有,只要花時間心力去比一比;現在體會到媽媽堅持「我要找信任的實體店家買」不是沒有道理。

      團購可能有點像「快時尚」吧?讓人可以「低價嚐鮮」、「享受變化」,但如果要簡單的生活、買到真正需要的東西,好像就不那麼實際⋯⋯除非本來就有在用該產品,或根據經驗知道自己需要的就是這款產品。

      .

      謝謝你!我自己寫完這篇也感覺到平衡了,兩篇文章互相制衡(材質可以告訴我們的事 & 無法告訴我們的事),撤文焦慮就消失了。: D

  3. 最近才開始發現為什麼有些布料穿起來很熱、不舒服,有些卻很舒服,然後就搜到您的文章了

    謝謝你的文章分享:)

  4. 喜歡妳的文章 不知不覺就深陷其中
    很開心還能遇見如此完美的分享/解析
    受益良多 許願此系列能延續下去😬

    1. 謝謝你的喜歡! : D
      哈哈,因為後來沒有遇到其他買衣服的問題了,所以這個系列就一直沒有新文章⋯⋯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