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裡常浮現一句話「你只能擁有你所照顧的」。
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想到《小王子》裡面的玫瑰和狐狸(「你在玫瑰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
但又覺得,這和「花了多少時間」、「有多了解」的一種「量」造成的「特別」無關。也和「必須要照顧」這種「服務的提供」無關。
比較像是:在照顧中,體會著「擁有」的感覺。但這樣的照顧卻也不是為了「保持擁有」或「宣示主權」。而是一種自發性的、令自己也愉悅的渴望。
就像我那、比我們都更用心照顧著大自然的朋友,也比我們都更擁有著大自然。
有一點像是,在自發性的渴望照顧下,有一種連結感?或者是,體會到自己(有能力去照顧)的力量感?還是說,真正的「擁有的感覺」,和「愛與連結感」是同一種東西呢?
🤔
又或者:那些我們覺得可以靜態、絕對擁有的,其實都必須在某一種動態、互動中被感覺。有時候我們會說「真美好,希望時間停留在此刻」,可是如果時間真的凍結了,那麼我們也⋯⋯什麼都感覺不到了。
一切都必須在流動中被感覺、被體會。像是你必須接通一個「擁有」的電路:找到那個適合你的物品、處於能夠享受的狀態和心態。
真正「擁有」物品,可能有點像是,和物品有著雙向的夥伴關係:物品照顧你,你也照顧物品。
- 物品為你服務、照顧著你;你體驗著一種美好、並覺得感激。而感激,就像是用心照顧著物品。
- 因為感激,你也自然會物理上的去維持、照顧物品。照顧物品時,也會感受到一種富足。很奇怪,對吧?付出「勞力」的是我們,我們卻能夠因此感受滿足。為什麼呢?我也不知道。
雖然是用物品舉例,但也適用於:一個人、一段關係、一個環境、一件事情、一個價值⋯⋯。
一個終點、一個對象/對向,一個起點。另一個端點。
又想到那句話:
When two people relate to each other authentically and humanly, God is the electricity that surges between them.
當兩人真心互動時,神是彼此之間奔騰的電流。
– Martin Buber
✨
「擁有的感覺」不像「所有權」一樣,能夠簡單被給予;就像物品的「價格」也許是固定的,「價值」卻是流動的 —— 跟隨著人的狀態流動。
正如很多簡單生活的人們分享過的:很奇怪,當你把不再需要的物品清出後,你會更能享受那些留下來的物品。彷彿物品的價值並不是固定、確定的;彷彿物品可以因為你的改變,而多了些新的光芒。
彷彿我們的注意力就是我們的感受力。
當我們擁有過多的物品時,這個感受力就會被分得很散很散,每個物品都只分到 1,所以我們也只感受到 1 的滿足。但當東西變少時,所有的感受力就會集中在少少的幾樣物品上,可能每樣物品都分到 100,因此雖然客觀上擁有的變少了,主觀上卻感到更滿足。
就像:不是物品的數量決定我們能「擁有」多少,是我們的感受力決定我們能「擁有」多少。
因為所有的「擁有」,都必須用感受去經歷。
🌊
因為我所照顧的,就是我擁有的,所以,當我感覺自己「什麼也沒有」時,我一定也沒有,用心照顧著任何人事物吧。
並不是說要「竭力去照顧些什麼」好「換取」擁有。照顧自己也是照顧:好好洗個澡,是照顧;允許自己五分鐘的空擋,也是照顧。
—— 嗯?是因為這樣,所以沒時間心力照顧自己的時候,會覺得「失去自己」、「自己好像消失了(不再擁有自己了)」嗎?
喔?
咦?
欸?(突然太多語助詞)
是人用心的照顧肯認了存在,刻劃出清晰的線條?
🌹
如果我所照顧的,就是我擁有的,那麼,當我感覺不足時,並不是要想辦法去提升我的「價值、金錢、財富」,好去「交換」以「擁有」更多,也不是要採取什麼行動來「爭奪」或「聲稱」主權。而是要問我自己:
—— 不管是用我的心去照亮(感激、欣賞),還是用我的行動去付出。
因為或許,「照顧」就是我們在時空中,體會「擁有」的唯一方式。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