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會很好奇:其他人都是怎麼體驗一本書的呢?大家都跟我一樣,會讀到「作者沒有寫的意象」嗎?
想了一下,「文字裡的意象」好像可以分成三類:
- 跟隨文字想像
- 被啟發的意象
- 被送來的意象
1. 跟隨文字想像
第一種,「跟隨文字想像」,應該是最普遍的 —— 根據文字的意義,在腦中建構一幅圖像。比如,《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的這段:
一邊讀著這段,我也一邊跟著文字的描述,想像出:一個城鎮街道、塞車、路上有很多穿斗篷的人。這很正常,也是我們通常認為「語言」的功用 —— 給予資訊;也符合我們通常認知的「資訊必須用語言傳達」。
這種感覺,像是完全從作者那裡得到某個(由文字傳達的)意象。
2. 被啟發的意象
第二種,應該也蠻尋常的:在閱讀的過程中,突然想通了一個原本想不通的問題 ——「啊!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這個問題可能和書的內容沒有直接相關,但書的內容刺激、活化了思考,使我想通某個想不通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常都不是「硬科學」類型,而是「我不理解的道理」、「奇奇怪怪的小問題」。比如:
這樣的問題雖然也可以用邏輯、文字資訊直接回答,但可能因為我會用意象思考(邏輯上看似無厘頭、無解的問題),所以被啟發得到的答案,也常會是某種比喻。像是這樣:
- 努力,像是架起梯子想要去某個地方,或是用磚塊蓋出一個不存在的堡壘。是想要透過「工具」去達成某種「目的」。
- 允許,則是拆除現存的障礙。想像你原本就是一切俱足的,但是有一些路障在那裡,阻礙了你去感受、經驗這件事。允許是要去感覺、去探索,這些內在的路障是什麼?在哪裡?
這種感覺,像是我出了一份努力(因為之前就在想這個問題),然後從作者那裡得到某個啟發,因此得到了目前的答案。
像是我和作者(作品)互動的結果。
3. 被送來的意象
第三種,是我覺得最奇怪的一種。我會讀到「作者沒有寫的意象」。比如,當我讀到《He : Understanding Masculine Psychology》裡的這段:
當我的眼睛碰到「spins」這個字時,心中突然浮現了一個意象:
然後我就停住了,覺得「哇,好美」。可是作者根本沒有寫到「要被心啟動的音樂盒」,我也不能百分百確定 spins away 在這裡要怎麼翻譯才正確。
這種意象很神秘,通常讀作者的原文比較容易出現;或者:譯者本身在該領域有一定鑽研,是翻譯該領域作品的專家 —— 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專家,同時也熟悉作者所傳達的那個精神性的、感性的領域。
像這樣的意象,和第一種「跟隨文字想像、由文字傳達」的差異是:
- 第一種,我只會讀到作者有寫的東西。比如她寫了斗篷,我才想像斗篷。而且我必須依照順序建構:讀到哪裡、想像到哪裡,像是用鉛筆一筆一筆慢慢勾勒出來。
- 可是第三種,更像是「按到某個按鈕」、「觸發了什麼」,然後一個意象直接完整地出現了;我的眼睛和 spins 接觸的那一點,就是那個「按鈕」。我不會先看到「一個音樂盒」,然後才看到這個音樂盒「轉起來」。整體的意象(概念)會一起出現。像是收到一張圖片。
每次遇到這種,我都忍不住想:「其他人也會這樣嗎?」、「其他人會不會讀到的是其他的意象啊?」、「好奇怪,這些意象是從哪裡來的?它剛剛在哪?」⋯⋯
這種狀況並不是很常出現,通常在讀身心靈的書時比較常出現;可能是因為比較抽象吧?好像蠻適合用意象作為輔助理解?同時,某些 [1] 身心靈的書會讓我覺得其中充滿深沈的感覺 —— 在文字字面的意義底下,彷彿還有很多沒有明白寫出來的意義在其中,可以被感受。[2]
當我用手去碰融化的雪,手會感覺到雪的觸感,這是視覺的影像傳達不了的;當我用眼睛去碰書上的字,心會感覺到文字裡的感覺和意象,這是大腦的邏輯乘載不了的。
地面下有一條條地下鐵,意識底下也有一條條潛意識的地下鐵;「咻!」眼睛摸到這段文字,不小心搭上了一段。地面上什麼也沒有,身體卻移動了好幾哩;身體上什麼也沒有,心理卻移動了好幾哩。所以眼睛不要亂看,資訊疲乏是真的;心理環遊世界也會有時差和暈船。
[1] 說「某些」,因為很多身心靈的書我也看不懂、或沒感覺;這個領域太廣大了,不是每輛車我都搭得上線。
[2] 如果「書裡有很多感覺」聽起來很奇怪,我懂;我以前聽朋友這樣說也很困惑。後來發現,當一個困惑在你心中足夠久,你有用足夠多的好奇心去照亮它,你就會長出感知答案的觸角。「啊!原來問題不是要給我一個固定的答案,像丟給我一塊石頭那樣;而是:要來拓展我的心智,讓我發展出新的觀點、或新的感知方式。像章魚長出了新的觸角。」「天吶!我想一直長大一直長大一直長大,cover 世界的世界!」(冷靜!)。
比較近的例子是讀《靈性成長:與大我合一的學習之路》的時候。讀到「是它們的振動頻率和你的振動頻率間的相對關係」時,我心中就出現了一個振動的意象圖解:
- 一個人說「是真的!」因為他處在同樣的振動頻率
- 另一個人說「騙子!」因為他沒有處在那個振動頻率
—— 所謂的「真實」是:我能夠與之共振,並藉由這樣的共振體驗到、感受到的。而我能夠共振的「真實」取決於:我們的振動頻率多接近、我能擴展的範圍區間有多大。
讀到另一頁,作者寫到「創意和想像力是兩把開創美好實相的重要鑰匙」時,我心中又突然出現了一個「內在和外在以 ∞ 方式流動」的意象,附上一句「處理你心中的感覺/意象」。
這些意象作者都沒有提到,但都以一種簡單明白的方式,幫助我了解文字所意欲傳達的內容。
這些意象會幫助我理解文字背後的那個概念、和概念背後的那個世界。
文字不是單獨存在的,概念也不是。文字的維度低於概念,概念的維度又低於其所誕生的那個世界觀。如果文字是「一朵玫瑰花的照片」,那概念便是「那朵玫瑰花」,背後的世界則是「這朵花所處的大自然」。
雖然「把抽象概念以具體意象的方式表達」本來就是我很喜歡的事,遇到難以理解的文字段落時,我也會有意識地運用腦袋這麼做。但有時候,我並沒有有意識地這麼做;我只是放空、放鬆地閱讀著,然後意象就自己出現了。
有一種解釋是:「可能是因為我平常就喜歡想一些有的沒的,所以靈感會像這樣突然浮現吧?」這些我沒意識到的東西,也許是我曾經思考過的;因為我忘記了,所以體驗上才會像是:有一種理解,以圖像/意象的方式,「飄」進了我的腦中。就像「洗澡時的靈光乍現」那樣,好像是從我自己來的⋯⋯又好像不是⋯⋯又好像是。
同樣類似的是:「洗澡時的靈光乍現」不是隨時可提取的,只會在我們花了時間去思考之後的空擋出現;這樣的感知也是如此。
現在我已經讀完這本書一段時間了,再回去翻,就沒有同樣的感受。「文字沒有明說的意象」,通常只會出現在我追隨感受、去讀當下真心想看的書,的時候。
我想起人們說要追隨心中渴望,因為渴望指引著最適合的旅行方向;以這個經驗來看,渴望指引的不僅僅是方向,還是一個感受放大器,讓我對事物有更深刻的體驗。(或者是妄想與幻想,哈!)
帶著「應該」讀一本書的我,和跟隨「渴望」讀一本書的我,讀到的內容是不同的。
生活中的意象訊息
除了閱讀,生活中也發生過類似的事。和看書時「觸動按鈕」的感覺很像,是瞬間出現的:訊息以圖像的方式送到了腦中;腦中突然出現了一個鮮明的意象。
只是這次,我似乎沒有觸動什麼按鈕,訊息就自己找了一個最佳 timing 跳進我的腦袋裡。
很奇怪,眼睛會來不及捕捉,但是心卻不會。
這點我也覺得非常神奇,就像很深沈的情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完全送到心裡那樣;接受這些資訊,好像完全不需要時間。
生活中的意象訊息 (1):冬季乳霜
媽媽常用的冬季保濕乳霜,過往都是在家附近的屈臣氏附設的資生堂櫃購買;但那位小姐最近調走了。我提議「網路上買吧?」並問媽媽有沒有舊的瓶子或是盒子,讓我可以確認產品名稱、好搜尋。「沒有耶⋯⋯舊的都丟掉了,因為我只有冬天才用這款」。
我心想:好吧,那我就來搜搜資生堂的熱賣款,應該不會有太多種類吧。但當我(腦袋空空的)一在電腦前坐下,還沒有打開網頁時,腦海中就出現了一個圖像:
我對這個瓶子有印象,我應該看過。
和我腦海中的這個圖像比對,產品名稱是「資生堂百優精純乳霜」。拿圖片給媽媽看「是不是這款?」她說沒錯。
我需要的資訊,經由圖像的形式,瞬間遞送到了我的腦中。
我很好奇,到底從哪來的?
生活中的意象訊息 (2):芭蕾舞裝
某天晚上,和 H 聊 Skype,H 說他等等要去朋友 N 家,N 邀請了他、還有其他兩位朋友一起去吃晚餐、看足球賽。
我聽著他說,腦中玩味著:「他們真的好常有各種活動喔!該不會⋯⋯N、T、M 這些男性朋友的名字其實真實身份是 Nancy、Tiffany、Marie 之類的女性吧?(把 H 想成在花叢中嬉戲的男子)」
—— 正當我這麼想的時候,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個意象:
我馬上笑了出來。
我並沒有主動去想像「N 男扮女裝的樣子」,而是當我想完「N 會不會其實是女生呀?」這個問題時,這個意象如「答案」似的,被遞送到我腦中,主動「回答」了我。
這個意象像是在跟我說「H 說的是實話沒錯,當他說他要去 N 家時,那個 N 是 N 本人沒錯」。
這好像回應了通靈媽媽所說的:當兩個人的能量有流動,我們腦中所想的資訊也會因為這流動的能量場而共享。所以不管我們意識上知不知道,我們無法隱瞞彼此;我們會感覺到。[3]
我把腦內劇場和 H 說,H 和我一起覺得搞笑。
「⋯⋯N 穿著粉紅色的芭雷舞裝?哈哈,我還真沒想像過!」
可以說是「直覺」、「靈感」嗎?
「讀到沒有明說的意象」這件事,對動植物溝通師、通靈者來說,應該是「很自然」的吧;但對偶爾體驗的麻瓜如我,還是忍不住想:好奇妙,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而且和動植物溝通師、通靈者不同的是,我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對象,也沒有有意識地去接收資訊。
像這樣的經驗,或許有人會稱之為「直覺」、「靈感」吧;好像的確也可以這麼稱呼。
之前曾寫過一篇〈「直覺、感覺、心」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如果和其中描述的「直覺、感覺、心」來比較的話,這篇寫的「沒有明說的意象」:
- 不像直覺,和「他人、行動」有關,而是某種「幫助我理解全貌」的資訊
- 不像感覺,是「我和內心互動的結果」,我沒有有意識的去思考
- 不像心,是一個「錨定我靈魂渴望的訊息」,並不是很個人的訊息
我並沒有特別去想、去互動,我的腦袋是空的;但一個「明確又恰好是我能理解」的意象,就在那個剛好的時機,「波」的一聲,落入了我的意識中。
就像一個神機妙算又不廢話的郵差,把信投入了我的信箱。
有一點類似:有時候,你的心底會浮現出一句不長不短、卻又剛好可以激勵你的句子 —— 在你正需要,卻沒有特別「要求」的時候。這些心靈小語可能非常短,卻意外地非常有力量;像是偽裝在文字底下的「能量快遞包」。
只是那些心靈小語,觸動的是我的情感;而這些意象,關切的是我的理解。
我忍不住想:如果像這樣的資訊,其實無邊無盡、無所不在,只是我以前不夠留心而無法察覺;那、如果我的感知力可以更打開、更敏銳,我體驗到的生活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延伸閱讀
- 像我這樣的思考方式,源自 2018 年一個闖入腦袋的念頭 →〈如果「真理」是四維的〉。現在回頭看,覺得真有趣。一句話可以推我走到這麼遠,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就被啟動了。宇宙怎麼知道要說這句話?
- 想著文字,與文字中的感覺和力量 →〈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想像:文字與思想〉
- 〈「直覺、感覺、心」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
↳「直覺、感覺、心」並沒有本質上、絕對的不同,每個人的定義也可能不太相同。因為——我們都只是借用這些不同的字,去分類、框架各種不同的「心理經驗」→〈為什麼要直接感受負面情緒?觀察與創造〉
- 就像很深沈的情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完全送到心裡那樣 →〈在所有我看進鏡子的經驗裡:再訪外表焦慮〉「似乎不受時空限制」的瞬間理解、瞬間深刻感受,也是我心心戀念的。
和這篇無關,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從我心底響起的一句話:
——《早期課1》,頁48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