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去感覺?#1《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大腦》讀書筆記與心得

雖然常常寫「去感覺」這幾個字,講得好像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其實,我也常常想:到底什麼是「去感覺」?

最近遇到兩本書,讓我對這幾個字有了新的體悟。

第一本書是《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大腦》[1]。

[1] Your Body is Your Brain: Leverage Your Somatic Intelligence to Find Purpose, Build Resilience, Deepen Relationships and Lead More Powerfully by Amanda Blake
(Advertisement)

「我知道自己是誰」

你可能聽過一個說法: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以這個說法,這本書就是在說:

所有的感覺,都對應著一個身體的模式。

而這說的不只是「興奮、低落、幸福」,這種我們會聯想到「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的「感覺」,還包括我覺得更抽象的 —— 我知道自己是誰 —— 這種感覺。

在書中,作者 Amanda Blake 引用 Dr. Alan Fogel 的研究,指出自我認知(Self-Awareness)有兩種,一種是概念性的(Conceptual)、一種是身體體現的(Embodied):

概念性的自我意識
Conceptual Self-Awareness
體現的自我意識
Embodied Self-Awareness
自我思考著自己
the self thinking about itself
自我體驗著自己
the self experiencing itself
基礎
Basis
以語言和符號為基礎、理性的、邏輯的、解釋性的、抽象的、超越現在
based in language and symbols, rational, logical, explanatory, abstract, transcends the present
基於感知、感覺、行動的、自發的、創造性的、開放的、具體的、活在當下
based in sensing, feeling, acting, spontaneous, creative, open, concrete, lived in the present
被體驗為Experienced As…事實、細節、信息、想法、見解、敘述、觀點、故事、解釋、過去和未來的意識
facts, details, information, ideas, insights, narrative, perspective, story, interpretation, past and future awareness
溫度、壓力、運動、疼痛、呼吸、能量等級、情緒、情感、當下的意識
temperature, pressure, movement, pain, breath, energy level, mood, emotion, present-moment awareness
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面部肌肉和腦神經、
大腦的言語和語言中心
facial muscles & cranial nerves,
speech & language centers of the brain
整個體感神經系統、感覺運動皮層、島葉、腹內側前額葉皮層
entire somatosensory nervous system, sensory-motor-cortex, insula,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dapted from Dr. Alan Fogel,引自《Your Body is Your Brain》 (p. 56) Kindle Edition.

所以,原來⋯⋯「我是誰」不只是概念性的理解,也是一種需要練習去體現的身體感知。

在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我知道自己是誰」可以想成是身體的一種模式與狀態(Embodied Self-Awareness);沒想過可以這樣理解。於是「我知道自己是誰」的「知道」,不只是邏輯上的理解、資訊的取得,也是一種「我有沒有辦法,讓我的身體感覺處於某個狀態」的能力。

外感覺 vs 內感覺

作者提到,我們一般認知的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屬於「外感覺」(Exteroception),但人體除了「外感覺」還有「內感覺」:心臟、肺、腸道、皮膚、筋膜的各種活動和狀態,都可能帶給我們不同的內部感受(Interoception)。

例如:

  • 不同的呼吸模式與不同的情緒狀態相關:當我們深呼吸時,我們很難繼續焦慮。
  • 腸道中的腸神經系統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大腦運作。這個微型大腦擁有大約 1 億個神經元 —— 比脊髓或周圍神經系統都多。它是神經系統中,唯一已知可以覆蓋來自大腦訊息的器官。
  • 自出生以來,我們就自然地知道善意觸摸和攻擊性觸摸之間的區別;因此親切的觸摸有安撫效果。

這些內感覺和呼吸一樣,被設定為可以自動導航,不需有意識的介入就能自動運作;但這樣的「自動導航」可能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而陷入負面循環。此時,我們可以透過有意識地去感受身體內部的感覺,來覺知自己的狀態,並設法打破這個負面循環。

也就是說:我們的「慣性」不只在大腦裡,也刻畫在我們的整個身體模式裡。要打破慣性,光靠抽象的「思考」可能不夠,還要具體的「去感覺」 —— 去感覺身體的內部狀態。

「可是我感覺不到」

說到「感覺身體的內部狀態」,讓我想到:

我很疑惑:這些作者為什麼可以很輕易地就辨識出這樣的感受?他們要我指出憤怒在身體的哪裡,就像要我去看看「客廳亂不亂」一樣似的;可是對我來說「憤怒就是憤怒啊,哪有在身體的哪裡⋯⋯」。

閱讀

「我的憤怒在心臟附近,感覺有一團揪在一起的東西,很沈重」

這樣的東西,對我來說就像是通靈般神奇 ——「蛤?你怎麼知道?我怎麼都感覺不到⋯⋯」。

因為感覺不到,我通常都直接忽略、跳過這樣的指引;我並不真的困擾,只是困惑:他們是怎麼「感覺」到那個,我怎麼看也「看」不到的東西?

時間過了好幾年。

現在,我才明白當初那些「感覺你的情緒在身體的哪裡」的指引說的是什麼意思。我沒有留意它確切出現的時間點,也不像許多身心靈工作者那樣,有十分敏銳的感知;但比起以前,我更能感覺到情緒如何在身體中以不同方式出現,也更能意識到當下身體的狀態如何。

看起來,「內感官」和「外感官」的運作方式恰好相反:

  • 不同於外感官到某個年齡就發展完備了,內感官似乎是可以一輩子持續發展的能力。
  • 不同於外感官由無意識/身體意識主導,會自然地發展完成,內感官似乎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發展。

從「感覺不到」到「感覺得到」

舉個「感覺身體內部狀態」的例子:

這時候,我會暫時離開 3C(我的著魔通常都和「資訊」、「控制」有關),然後深呼吸,把氣吸到骨盆底。

隨著吸入的空氣經過身體,我的身體會像淋過大雨的狗狗把毛甩乾那樣快速顫動。此時,如果有人經過,一定會覺得很怪,覺得這時候的我是「著猴」了嗎?🤣 解除著魔的過程看起來更像著魔。

我沒有「有意識地移動身體」,而是:

「有意識地讓空氣通過身體」會讓糾結的身體自動反射式地展開。

有點像是「波浪舞」那樣:看台上的觀眾依照帶動者的指揮站立坐下,身體依照空氣的指揮舒展鬆開。也有點像是打舌那樣:我試著放鬆,專注在「讓空氣通過」,而不用有意識的去控制「怎麼動」,身體會自己釋放緊繃。

事實上,這個顫動的動作沒有辦法透過「有意識地控制身體」完成。就像,如果我想著「我要移動舌頭去發出 RRRRR 的打舌音」,我發不出來;一定要用空氣去推動。

像這樣幾次呼吸後,我就會平靜許多。

我不知道這件事對其他人來說是神奇(哇!好厲害的覺察)還是普通(蛤?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嗎?),我知道對以前的我來說絕對是神奇。

身體的自然屬性

這個「快速顫動」曾經在〈恢復感覺的練習 2:與「思想、感覺、行動」互動〉提到,但當時只是發現靜心時,我的身體會因為深呼吸顫動。後來,我才開始在生活中運用它幫助我 reset「纏住的」身體。

這段時間,我沒有去學習特殊的氣功、靈氣療癒法之類的;就是靜心、深呼吸,幾年下來就自己變成這樣。

這樣寫好像很神奇,仔細想想其實也不:每一個在生活中冒出來的「神奇覺察」,只是有意識地「嘗試去覺察」累積的結果;似乎只要給自己足夠的空白,覺察就會自然浮現。

資訊時代的我們很習慣透過「搜集」獲得理解,其實「空白」也是獲得理解的重要方法。

這個「狗狗甩毛顫動」現象,也給了我一個靈感:

誒?幾分鐘之後,憤怒的感覺真的就不見了。

誒?怎麼好像有點好玩。🤓

這個時候,即使我想要繼續「嘶~嘶~」的發氣音,我也沒辦法,因為內在的那股壓力不見了。我可以硬逼自己擺出「嘶~」的動作,但就會沒什麼氣勢;同時喪失興致,覺得這樣做很無聊。

平靜下來的我想:喔?以前我對「動物發出氣音」的印象是「這是為了威嚇敵人」;但或許,這同時也是「憤怒這種情緒在身體裡自然展現、流動的方式」?

——「好合理喔!高氣壓流向低氣壓!而且因為是高壓,所以會有一股速度和動力⋯⋯難怪英文釋放壓力、冷靜下來是 let off steam,原來我可以真的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釋放蒸汽』來緩和憤怒的情緒啊!」明明就沒什麼了不起的推論,我還是自己想得很得意;我想我是喜歡這種關於自己的小小測試、小小觀察、小小學習。

這一次的憤怒,在身體裡出現,而不是在腦袋裡;沒有直接明顯的外在事件(不是誰惹我生氣,或發生什麼事令我生氣),我突然就察覺到「身體感覺不太對」;和〈I’m in pain〉裡說的痛苦類似。

雖然痛苦和憤怒都不是什麼太好玩的感覺,但和以前的「情緒在頭腦裡出現」相比,情緒在身體裡出現,實在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

比起以前,會更感受到身體的自然屬性;觀察身體,就像觀察大自然。

「如果我知道,我為什麼感覺不到?」

回到書的筆記。

除了「高興、憤怒、難過、悲傷」這些感覺比較「具體」的情緒感受,作者也把「內感覺」推廣到了更抽象的層次,像是:在乎、關心、愛。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段落。

作者提出了一個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並不簡單的問題(或至少對我來說很不簡單)。我「知道」我關心我愛的人,但我並不是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那份「關心」—— 在趕 deadline、趕時間、壓力很大的時候,我感覺不到;在陷入焦慮不安時,我感覺不到。

Blake 的問題,真的問到我的核心處了。

——「你說對了!真的是這樣!我知道我關心,可是我不總是能真的感覺到這個關心的感覺。我好像會⋯⋯把感覺⋯⋯弄丟了?」我不是冷漠,只是情感能力好像真的不是我天生的強項。

那麼:

「我要做什麼,才能真的感覺到我的關心呢?」—— 好問題,我不知道!

這個問題也很像是在問:

「我是因為在乎這個人,才會陷入焦慮依戀;但在陷入焦慮的時候,我感覺不到我對這個人的關愛。這時候,我要做什麼,才能重新召喚那個感覺?」

Photo by Francesco Mazzoli on Unsplash

又或是:

「當面對自己的小孩時,我們常常都能感受到一股深刻的愛與連結感;我們有可能愛任何一個人,像我們愛自己的小孩那樣嗎?」

它把抽象的「愛」的問題,變成很具體的「感覺」問題。

現在,問題不再是「我們真的愛這個人嗎?」而是「我們可以多常召喚出,我們愛一個人的感覺?」。問題不再是「真與假」、「多與少」,而是我們主動切換、主動召喚的能力。

彷彿每一個認知的理解 —— 愛、關心 ——,都是一個沈睡中的「靜態模式」,而我們的存在是生命力、是電;當我們把這些「模式」放到身體之中,讓那股感覺流經自己時,它才展現。

所以「去感覺」是 —— 從概念(Conceptual)到體現(Embodied)、從認知到經驗:選擇你想體現的靜態模式,然後,把它帶入存在之中。


  • 「去感覺」是 —— 去感覺身體的內部狀態。
  • 「去感覺」是 —— 從概念到體現:把你想體現的靜態模式,帶入存在。

下一篇〉什麼是去感覺?#2《早期課 1》讀書筆記與心得

延伸閱讀

  • 「概念式的」自我認知、關心、感受、愛,需要變成「體現式的」,才能變成「真的」,好像和〈想法要怎麼改變呢?〉裡的「信念」需要「經驗」和「感受」來建構,才能變成「真的」,有點呼應。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