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如果文字內容難以理解,我會試著畫圖幫助自己理解。最近讀賽斯書的《早期課 1》時,畫了一張圖。
畫得沒什麼美感,像是被蚊子叮了一口的饅頭:

一邊畫著,我內心出現 OS:「以令人捉急的繪圖能力,畫出了這張圖解⋯⋯」。
書的這段內容,是在描述心理經驗、解釋內在感官(頁 332-333):
我想到 Lisa Feldman Barrett 在《How Emotions Are Made》裡提到:情緒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情緒沒有普遍的表現方式,也不是無法控制的大腦固有反應。
賽斯接著解釋內在感官和全我、存有、層面之間的關聯:
上面這段讀的我頭昏,就使用邏輯,根據文字的描述畫出了一張圖(這次沒有神秘郵差,送現成的圖像給我)。
然後就⋯⋯還是忍不住做了數位版本;同時也加了一些書中其他地方出現的概念,和我自己的想法:

根據賽斯的說法,「內在感官」是一個管道,連結著「全我」和更大的「存有」。
「全我」是我們整個身心靈的存在,包含我們意識到的人格、意識自我,和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呼吸的我、做夢的我、內我。
「內在感官」像一個連結著內在深處、更廣大的存有的下水道,而下水道的蓋子是「情緒」。情緒是我們最容易察覺到的「入口」,也是我們必須「穿過」之後,才能繼續前行的那個部分。
當我們被「情緒」主導時,我們感覺不到底下的感覺。
「內在感官」是一個管道,讓我們獲取「內在資訊」。內在資訊幫助我們認識、理解我們的心理經驗;情緒、感覺都是內在資訊。更大的存有,也透過內在資訊與我們聯繫。
「內在感官」的漸層顏色代表其特質的漸變:越接近我們意識到的層面,其特質會和意識層面越接近(比如:情緒);反之,越往存有的面向延展,資訊與感知的方法,就會越跳脫我們習以為常的「科學、常理、外在感知方法」。
以賽斯的概念來說,「去感覺」說的就是「去拓展內在感官」。
我們的內在有一個管道,這個管道會告訴我們很多關於「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裡」的資訊。隨著我們在管道上逐漸前行(深入),我們感知資訊的能力也會逐漸拓展。
嗯⋯⋯所以可以這樣說嗎:
所以「去感覺」並不是丟下邏輯,而是一種整合邏輯與感受,「用心主導」的整體感知方法。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2) 送出後,如果你的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