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借來的時間

之前想過一件事:地球資源有限,我們不能無限制的消費,來獲得滿足。

那麼,如果不能無限消費物質,我們要如何替代滿足?

(Advertisement)

我目前的答案是:

比起購買物品帶來的立刻滿足,人們需要有時間和餘裕,培養出「在時間中滿足」的能力。

就是俗稱的「興趣」。

—— 我可以透過買衣服獲得滿足,也可以透過修改衣服、照顧衣服、了解衣服的各種知識獲得滿足;我可以透過購買 3C 產品獲得滿足,也可以透過學習電繪、創作音樂、練習樂器獲得滿足。

諸如此類。

借來的時間

我覺得「物質」像是「借來的時間」—— 向其他人借來的、向後代子孫借來的。

當我們沒有時間時,可以透過「物質」來快速滿足需求:

  • 工作到深夜很累,卻又還不能睡,於是吃點好吃的東西慰勞自己
  • 工作壓力很大,卻又沒辦法休假,於是買點東西舒壓

而當我們想要減緩消耗物質的速度時,我們就得把借來的時間還回去。總有一天,我們要學會如何把借來的時間還回去。

當我們把時間還給後代子孫、還給地球時,與此同時,我們也把時間還給了自己。

我是一個若「沒有生產力」就會有點罪惡感的人。這種時候,我會拿以上這個觀點的延伸,來支持自己,跟自己說:

  • 也許你所謂的「生產力」只是消費主義在誘騙你該「不斷生產」才是好的喔!
  • 如果沒有方向、盲目的大量生產,也許你只是在幫助加速「貧富兩極化」這個過程喔!
  • 你覺得你是在「生產」,你覺得「有產出不可能是壞的」,但在這樣的模式下生產,你或許同時在鞏固一個「過度勞動/過度消費」的模式喔!
  • 你不相信這個「過度勞動/過度消費」的模式是地球的未來,與此同時,你卻仍然急匆匆地依賴著這個模式,來帶給自己安全感。為什麼呢?

—— 「想要透過生產力來感受價值感」的預設需求太強烈,所以想了好幾個反面觀點平衡自己。

員工

除了「借來的時間」,我覺得物質也有點像是員工;而我們,就是這些員工的老闆。

我們開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業務是「我們的生活」。當業務有需要時,我們就多聘請一些員工;反之,如果業務量沒有那麼大,我們就不需要留有那麼多員工。

沒有人會喜歡坐冷板凳,也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的能力沒有發揮的機會」、沒有舞台吧。所以我喜歡也以同等標準對待擁有的物品:

給它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或是放它自由,讓它去其他更適合的地方。

員工並不是越多越好。

當你的業務沒有需求時,你還得花心思照顧、管理員工,其實也會增加額外的負擔。物品也是如此: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太久沒有使用,就容易壞掉」,同時會佔據儲存空間、並且需要定期清潔、整理。物品雖然有著「我會永遠在這裡等你」的外表,但其實並不是。

任何物品,都需要「有人」有意識地去組織、利用、維持,才會真的發揮功用。

雖然把物品當成人聽起來可能有點傻,但這樣實踐,真的會為自己帶來愉悅的感覺:會感受到清爽、輕鬆,和「沒有」的快樂。

「我沒有不需要的東西」就和「我擁有我需要的東西」一樣快樂。

享受和物品數量的多寡沒有直接關係,而和是否對齊了真實的渴望有關。

滿足感 = 真心喜歡的物品/擁有的物品

我可以透過「買」,增加「真心喜歡的物品」數量去提升滿足感,也可以透過「捨去不再心動的物品」,達到同樣的提升。

滿足感 = 真心喜歡的物品 * 使用頻率

我可以透過「買」,增加「真心喜歡的物品」,或是:去找出那些很少使用、但其實很喜歡的物品,然後試著在生活中更常利用這些物品。

享受你真的享受的

雖然這樣說,我並不是在提倡「節儉」、「零消費」。

有個朋友說得好:如果付得起,不妨多花點錢,享受你真的享受的。我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當我湊合著買、湊合著用時,反而會一買再買,買很多「低價便宜」的東西,但都不是真的喜愛;但當我多花一點錢,買真正令我心動的物品時,每次用都很享受,也不會一直想買更新、更好的版本。

所以,如果要提倡的話,我應該會想提倡這個吧:享受你真的享受的。

  • 找到自己真的享受的是什麼
  • 學會享受自己真的享受的

這樣就很好。

Photo by TOMOKO UJI on Unsplash

寫到這裡,我發現,一件頗花時間、同時能帶來滿足的事,就是:找到自己真正享受的是什麼。我們不會把這個歸類為「興趣」,但「理解自己」、「認識自己」也是一個「在時間中滿足」的活動呢。

每個人都用得上的那種。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