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日記:情感獨立與情感支持

「遠距第四年」我在心中計算。

—— 嗯,其實不是遠距第四年,是第七年(!),但已經快四年沒有見面;其實也不是「遠距」,因為我們「現在關係到底是什麼,要見面的時候感覺一下才知道」。但反正就這樣(怎樣),我倆也相安無事,一路至今。

當我去計算時,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這是當年那個會奪命連環 call 的我嗎?人真是潛能無窮。問自己:「怎麼可以維持?」。第一個想到的答案是:

(Advertisement)
「因為我發現我要的只是情感支持而已。」

這個答案聽起來很合理,但認真想想,十幾年前的我,好像也會說:我覺得自己需要的就只是「情感支持」而已。但那時候的我,需要的「情感支持」和現在的我,好像是不一樣的。

所以好像應該要問:什麼樣的情感支持?

什麼樣的情感支持?

以前的我,很仰賴伴侶紓解負面情緒。

如果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我心情低落或孤單,我都需要他「馬上」、「盡快」聽我訴說一番。

現在的我不需要對方這樣了。

現在的我,有能力自己讓負面感受流動,也喜歡自己先「預處理」強烈的感受。我會自己消化到一個程度,然後再和對方分享;我還是喜歡有個人聽我說,但並不著急。

喜歡自己先「預處理」的原因是:比較有用,同時不會對他人造成沒必要的影響。別人聽我說,不會讓我「好比較快」;但對方卻可能因此沾染到負面氛圍 —— 一個我稍微靜下來、消化一下,就會過去的負面氛圍。除此之外,我好像也需要這個感覺內在感受的過程,去思考。

然而,雖然對方看起來像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存在,我看起來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卻也不是。

我雖然不太會有「緊急需要對方」的時候,卻能感覺到自己的確需要這層聯繫。我們並不花很多時間聯絡,但少少的時間,卻增益了所有時間的品質。有點像是:人們只花一部分的時間重量訓練,但這「一點點時間」卻會讓整體的基礎代謝增加,而影響著沒有在重量訓練的時間。

很多時候,我一個人做著看起來我一個人就能處理得很好的事,實際上卻因為他的存在而有所不同。

有時候 H 去旅行,或有其他因素比較少聯絡,我就能夠感覺到那差異。

我覺得自己是不是腦補、幻想過頭了,然後我讀到:

—— 原來不是只有我有這種感覺啊。

好奇賽斯這裡說的「親密」、「關係」到底是什麼意思,去查了這段的原文:

賽斯這裡用的是「rapport」,大概可以解釋成:能互相理解、互相感受、容易溝通的和諧關係。我覺得是心裡感覺到的「我知道你在哪裡」的那種連結感。

自我的界線

我們對彼此有點客氣,但卻不會覺得那是一種見外。

有時候,我們發完牢騷,會說:抱歉,我今天太負面了。抱歉,今天都是我在說。—— 以前的我從不抱歉(有多恐怖)。

以前的我覺得:關係不就是兩個人互相支持嗎?而「兩個人互相支持」的具體表現就是互相倒情緒垃圾,理所當然地倒情緒垃圾。

現在的這種方式,雖然聽起來有點「見外」,但如果學會自己消化負面感覺,其實會很自然地想要捨棄「互相倒情緒垃圾」的依賴習慣,變成「互相分享情緒感覺」的陪伴。

  • 依賴是:我仰賴你讓我恢復平靜。你是我的照顧者、你是我的父母。
  • 陪伴是:我有能力自己平靜,然後和你訴說我的感受。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這個「自然轉換」的原因就是前面說的:更有用,且不用對他人造成沒必要的負面影響。一個蠻好的比喻是:自己站立。

和以前的關係模式相比,我覺得自己和對方「自我的界線」好像都比較明顯。

聽起來好像有點冷淡、冷漠、無情?但其實換另一個角度看,這代表我們不會把對方的付出和陪伴當成理所當然。

因為我對「照顧自己」負起了責任,所以會去覺察自己的狀態,並去照顧、陪伴、傾聽自己;而當我為自己做這些事時,也會因此更能感受到對方所給予的照顧、陪伴、傾聽。

為什麼我不懂得感激?

小時候,我爸偶爾會罵我:「你怎麼這麼不懂得感激」。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想「為什麼我不懂得感激」?(同時也想了「為什麼我爸會這樣說?」,不過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然後有一天,一個概念突然浮現:

小時候的我不懂感激,因為我並不覺得有被賦予決定的自由,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為自己負責。我覺得自己只是「配合演出」、「扮演一個你們要我扮演的角色」,我⋯⋯為什麼要感激?「這」又不是「我」要的,「我」為什麼要感激?——「我」根本不存在。

感激的感覺要出現,首先要有「自決」和「自立」:我有選擇的自由、同時自我負責。因為我有選擇的自由,也有能力為自己負責,所以當別人為我做了什麼的時候,我覺得感激。我感謝他人幫助我完成了某個意圖、願望、夢想。

情感關係中也是類似的。

只有在我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有能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時,我才會感謝對方的支持。

感謝的感覺不會單獨出現,感謝的感覺首先需要有一股「自我賦能」感。

情緒勒索者往往對方做再多也不會覺得感謝,就是因為他們「把對方想得太有能力(關愛與情感付出的能力)、把自己想的太沒有能力」。他們沒有「自我賦能」感,沒有感受過「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情緒感受」的力量與經驗。

當人沒有自我負責的力量感時,很容易會陷在「角色」和「對價關係」中:我做了什麼,所以他該做什麼;他是 ___,所以理應這樣做;我是 ___,所以必需這樣做。

情感獨立時,對方做什麼都是「多的」;情感依賴時,對方少做什麼都是「少的」。

獨立了,是不是就不需要對方了?

在情緒獨立的過程中,好像會有一段過渡期。

這段時間,我會覺得,我好像自己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了,然後會覺得這種「界線」好像有點疏離,或是開始想:「咦?那這樣我們的關係還有意義嗎?我還需要對方嗎?」

現在回頭看,這個過渡期有點像是青少年時期:兒童時期,我們會很依賴父母;青少年時期,我們會特別叛逆、獨立,想要「靠自己」,會覺得我一個人也可以、甚至「更好」。但到了成人時期,我們會理解到所有人都是活在關係中的 ——

我們還是需要彼此,只是這時候「需要」的意義不同了。

戀愛關係也是如此。我不再以一種急迫的方式(需要被情緒急救)「需要」對方了,但我體會到我以另外一種方式,更需要對方的存在。我可以離得更遠,但我的獨立卻是被這段關係支持的。

  • 以前的我,覺得自己很需要對方,卻也因此拉扯,動不動就想捨棄一切
  • 現在的我,知道自己不需要、卻也很需要對方,也學會怎麼珍惜對我來說重要的東西

這件事很奇妙,以前我很需要對方,但從這個地方再往前走,我變得更需要、同時也更不需要對方;兩者同時並存。

在這個地方,「我需要他」、「我選擇他」和「我希望他永遠是自由的」不再矛盾。

  • 以前的我,需要對方當我的英雄,當對方拯救我時,我感受到生活好像更好了
  • 現在的我,需要對方做他自己,因為當他是他自己,我也會因此更能做自己

做自己 = 自私?

說到「做自己」,好像很容易聯想到「自私」和「如果大家都做自己,關係怎麼可能維持得下去?」。但一定是如此嗎?

如果把人想成黏土、磚塊似的形狀,那麼,我可能會覺得對方一旦「做自己」,就會「毀了」我理想中的那個畫面,而想要改變對方,從形式上去創造出「我認為」美好的樣貌。

但如果把人想成頻率,那麼,如果對方展現出「做自己」的頻率,我也會被這股頻率帶動,而更容易做自己、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當我們都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的時候,彼此的關係不可能會變得更糟吧?—— 雖然它未必會是想像中的形式和樣貌。

我是這樣想的:

「做自己」是與心中的那股感覺對齊、並對自己的感覺誠實。

當我們選擇真實的感覺時,我們活在當下、感受著一股真實;但同時,也必須面對「放棄可預測的未來」所帶來的未知和(可能有的)恐懼。

所以也許,我們實際上並不是為了「對方」或「關係」而放棄做自己,而是為了那份「可預測性」所帶來的安全感。

無條件的愛不是無界限的愛

有一天洗澡的的時候,這句話突然蹦跳進入了腦袋中:

「無條件的愛不是無界限的愛。」

我驚覺,以前的我,好像老是把這兩個搞混。

當我想到「真實的愛」時,好像會直接聯想到「我願為你上刀山下油鍋」這種愛,好像「沒有界限的付出」就是無條件的愛。

對應的,我也會想要測試對方的界限和底線,作為一種「有多愛」的測試和驗證。

可是,

無條件的愛,其實應該是「我愛你如其所是」,而並不是「我會滿足你所有的要求和考驗」。

無條件的愛,說的是我「為什麼」愛你  —— 沒有為什麼,因為你是你。

無條件的愛,說的是我「不為什麼」愛你,而不是我會「怎麼」去表達這個愛。

是 input 的無條件,不是 output 的無條件。

付出的界限(output 的有限),不因為愛很有限,而是為了維持個體的獨立和完整。愛的確會讓人變大、變得更有能力付出,但那應該是自然的滿溢,而非勉強的索求。「付出的界限」守護著這條「自然」和「勉強」的界線。

要怎麼更有安全感?

在這逐漸情感獨立的路上,我想過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要如何「更有安全感」?

  • 去愛
  • 只有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

—— 這些是常見的答案,也是平靜的我會給的答案。可是我記得,在焦慮狀態的我,根本無法想像什麼叫做「去愛」和「給自己安全感」。

我「知道」那是答案,但除了用來顛覆我原有的思想體系(從「外求」轉向「在內下功夫」)之外,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有操作上的困難。我同意「去愛」,但⋯⋯我到底要「怎麼做」?

我現在比以前有安全感,可是回想起來,我好像沒有特別去「找安全感」;我也不知道到底要去哪裡「找」。

我曾經的不安全感是:

後來,我知道我不能再因為沒安全感和 H 分手,H 又持續飄忽不定難以掌握 —— 我就喜歡他像風一樣,但也因此不安(是不是自找罪受 🤣,但現在的我會誇獎自己:嗯!很有挑戰精神) —— 於是我想:

嗯⋯⋯「假設」我和 H 已經安定下來了,接下來,我會想做什麼呢?

「嗯⋯⋯寫文章吧」🤔

結果後來寫文章解放了我。好奇怪,我不是為了要找安全感所以寫字的,但是寫著寫著,就比較有安全感了。

我曾經覺得要「安全了」才要去做的事,原來就是一件會幫助我在自己之中感到安全的事啊。

有人可能會想:所以就是「找個興趣去分心」嗎?找一個其他的重心?

—— 是找一個其他的重心沒錯,但不是為了分心。不只是找一個「一個人也可以做的事」,而是要找一個「即使一個人也想做的事」。不是找一個替代的愛,是去發現心中的某一股渴望,那股渴望比恐懼還有力量。

「假設我和 H 已經安定下來了,接下來,我會想做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好像就是這些問題的另一種形式:

  • 如果你沒有恐懼的話,你會做什麼?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no fear?
  • 如果所有想要的都得到了,接下來,你會做什麼?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我一開始覺得,這些問題好像是要我假裝我沒有恐懼、可以擁有任何事物;但現在重新想想,它們的目的是要讓我發現一個屬於我的行動,那個行動會讓我體會到:

我可以直接繼續。

—— 雖然害怕,雖然沒有得到所有想要的,但我還是可以繼續。

I can carry on anyways.

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現在,回頭看當初那個「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我就喜歡他像風一樣,但也因此不安,怎麼辦?

覺得還好當初的自己沒有再繼續糾結在這裡。

如果生命中出現一個「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那這個問題,會不會其實可能是一個「假議題」?有點像是:我沒有去做那個我真正該去做的事情,而是在一個「不可能的迴圈」裡面打轉、無事忙。

回過頭來,我該去面對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找到真正讓我感到安全的人(關係)?」而是「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想要有安全感,要找的不是「安全感」,卻是「渴望」。

是:「假設我已經安全了」,這時候的我,會渴望什麼?

Photo by Bruno Martins on Unsplash

後記

這篇和〈關係日記:海浪的陪伴〉在差不多的時候一起寫。它們很像,都是從「咦?我們怎麼可以這樣?」開始,然後以「渴望」作結。我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點無聊?為什麼怎麼寫,結論都是「渴望」?不過另一個我覺得,這樣或許也很有趣。

就像是在描述關係立體的本質:可以這樣看、也可以那樣想。

兩篇文章像是走一個花瓶的邊緣,從瓶口走到瓶底:有著同樣的起點,同樣的終點,而中間有著不同的起伏:

  • 〈關係日記:海浪的陪伴〉描述我們的互動方式、和它帶給我的感覺;以感覺、互動為主
  • 〈關係日記:情感獨立與情感支持〉描述我自己想法的轉變;以信念為主

感覺和互動的改變,和信念的改變,互相改變。

畫了這張圖,我也才意識到:雖然兩篇文章都回到了「渴望」,但一個是互動的渴望,一個是獨立的渴望。而關係,是一個互相增益的迴圈:我想與你互動的渴望,和我想成為獨立的自己的渴望,互相增益。

相關文章

我喜歡「三位一體」這個思考法,因為感覺、狀態、能力常常都不是單獨出現的。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2 thoughts on “關係日記:情感獨立與情感支持

  1. 你好,同樣是焦慮依戀正苦惱該怎麼去改變,無意中發現你的文章帶來很大的幫助,謝謝你~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