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為什麼重要?⋯⋯用想像思考

我常聽到一個說法:「如何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比給出問題的答案更重要。有的人還會引用愛因斯坦,來強調跳脫框架的重要性:

瘋狂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但到底為什麼「問一個不同的問題」會比「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重要呢?

(Advertisement)

如果用想像來思考的話⋯⋯

「問問題」的樣子 ①:手電筒

最初,我想像:世界是客觀的、有既定樣貌;「答案」隱藏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問出不同的問題」像是:拿著手電筒,從不同的方向照射光線,以看到事物的全貌。

在這樣的想像下,「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我們轉動問題照射的方向,以看見整體的樣貌。

「問問題」的樣子 ②:信念結構的投影

「調整角度,好照見更多的整體」是我好長一段時間,對「問出不同問題」的想像。不過,最近想到「如何問出不同的問題」時,我心裡浮現的都是這樣的意象:

我問出的「問題」並不是中性的手電筒光線,而同時是某個「特定信念結構」的投射。比如:

  • 「要怎麼樣讓他永遠不離開我?」
  • 「我為什麼需要一個人永遠不離開我?」

—— 這兩個問題,背後就是不同的信念結構。

「要怎麼樣讓他永遠不離開我?」這個問題,背後的信念結構,可能包含一個「我需要一個人永遠陪伴我,才不會感到孤單」的信念。

因此,即使我找到「要怎麼樣讓他永遠不離開我?」的答案,我還是活在這個問題所對應的信念結構之下;我還是覺得孤單。我找到了答案,可是我沒有改變。

但當我換一個問題 ——「我為什麼需要一個人永遠不離開我?」—— 時,改變的不只是那個問題,我的心理結構同時也鬆動了。我的信念結構開始變化了。

我還是沒有答案,可是我改變了。

我想像有個模型似的東西,在我們心智中旋轉;而我們的一切體驗,都和這個結構有關。

所以重要的不是那個「不同的問題」,而是那個「不同的問題」背後所代表的信念結構轉變。

在這樣的想像下,「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我要的是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的那個 mindset(心態、心智模型、信念結構),而不是由許多資訊、知識所組成的「答案的總和」。因為生命不是以「得到答案」前進,卻是以「問出不同的問題」前進。

「問問題」的樣子 ③:風

以前好長一段時間,我對「沒有答案的問題」都有某種輕度的執念;不過這一兩年來好像放鬆了不少。我開始覺得重要的不見得是答案,而是「那個問問題的我」是什麼樣子的?「問問題」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

如果有一個問題,一直沒有答案,卻因此讓我一直往前走、體驗不同事物,重新反思過去和自己的觀點;那麼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或許是一件好事。

它給了我一股前進的動力。

問題像是一股風,推動著我前進。

在這樣的想像下,「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有時候失去動力,不一定是因為找不到答案,而可能是代表:是時候問一個不同的問題了。

「問問題」的樣子 ④:北極星

漸漸體會到「問題好像不見得需要答案」的我,在另一篇〈為什麼我們以類似的話,說著相同的道理?〉,寫的是:

問題像是北極星,指引著方向;跟著它,雖然不會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卻會抵達我真正要去的地方。

在這樣的想像下,「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這個旅途,並不是在某個「決定性的問題」後就「再也無法回頭、重選」的,而會在我每一次問問題的時候,重新對焦。旅途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由每一個瞬間,我仍然繼續好奇的那個「最大的小問題」所累積出來的。

我不是藉由找到「答案」來選擇路途,而是藉由我問出的問題。

我不需要找到一個新的答案,才能更換我的路途;我只要能夠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

「問問題」的樣子 ⑤:讓哪一隻觸角生長

以前的我,好像通常把「問問題」當成是追求知識、尋求事實的手段;但最近,我開始體會到「問問題」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問問題不只是得到答案的手段,它同時也可以是目的和意義的所在。

例如:以前,我不明白朋友說的「書中有很多感覺」是什麼意思,後來寫〈On Reading:讀著作者沒有寫的意象〉的附註時,突然意識到 ——

「問問題」就像是「給自己的感知模型生長的養分」,引導自己的心智往外拓展,長出新的感知力、新的能力。

當我在心中保有一個問題很久,卻沒有答案時,我不見得是「翻山越嶺什麼也沒得到」的旅人,而可能是「一點一滴地在長出新的心智模型與感知方式」,就像一隻正在長第九隻觸角的八爪章魚。

當我看不到問題的答案時,不是因為我還沒抵達答案所在之處,而是因為:我還不具備看出答案的那雙眼睛。

在這樣的想像下,「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

當我問出「書中有很多感覺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就像是在說:我想發展出「感覺書中的感覺」的能力。

而當我問「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就像是在說:我想發展出「感覺你的感覺」的能力。

注意力:向外觀察,向內創造

這些關於「問題」的思考,說到底好像都是在描述我們如何使用(direct)注意力。

這讓我想到一件往事。

大概是研究所的時候吧,那是臉書正當紅,智慧型手機也越來越普及的年代。那時候,我不知道在哪裡看到這樣的一句話: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你的注意力很重要。

不過當時,我沒有完全了解這句話的意涵。我心想:我的注意力為什麼很重要?反正這世界上有很多好玩的東西、各式各樣的資訊,我的注意力不是花在「這個好玩的東西」,就是花在「那個有趣的資訊」上,不管怎麼樣,我總是會「注意」什麼,而我注意的究竟是什麼,有那麼重要嗎?

時間快轉十年。最近我才知道這句話在說什麼了 ——

因為注意力有兩個面向:向外觀察,向內創造。

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外在世界,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內在世界:

  • 當我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看著世界中已存在的各種資訊時,是在觀察:我享受著他人的成果,同時也被他人的想像所決定。

  • 當我把注意力放在內在,看著內心的各種想法感受時,是在創造,在把「存在的潛能」帶入世界。

當我把注意力放在「某一個有趣的資訊」時,我失去的不只是「看其他好玩東西」的機會,也失去了「向內創造」的機會。「看其他好玩東西的機會」是當時的我覺得「沒什麼好失去的」—— 就像給我一筆錢,反正都要花完,那麼買什麼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向內創造」是當時的我沒有想到的面向。

不過,雖然寫「失去」向內創造的機會,但並不是那麼負面的意思:比較像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正反兩極 —— 在任何一個瞬間,我們不是往外看、就是往內看,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往外看會帶來啟發;但一直往外看,會讓人忘了「在我之內」還有很多可能。

而裡面就是外面。

於是,當年的那句「你的注意力很重要」出現了一個更深沈的意涵: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只有你才有能力帶入存在的。

但你必須看過去。給它你的注意力。

向外觀察,向內創造;向內觀察,向外創造。

延伸閱讀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