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書好一陣子後,又突然蹦跳出現在腦子裡的概念:
—— 《女神狀態》p.160
現在想想,大概是這本書中最「!」我的概念。
在這之前,我似乎是認為:有的人「陰性能量較強」、有的人「陽性能量較強」,而我是陽性能量很強(很能完成設定的目標)、陰性能量相對弱的人。然後想著:嗯~我只要找到一個陰性能量很強的伴侶(aka 溫柔的人)就可以平衡啦!
但原來「你的陰性能量=你的陽性能量」。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互補,並不是「陰性能量強的」搭配「陽性能量強的」,而是「主要表達形式」的互補。
一邊想著,我在腦中把玩起「陰性能量=陽性能量」這個概念。
少了相反,就只有一半
一個從外看來充滿陽性能量的人(很能完成目標、很有執行力),如果內心沒有同等對應的陰性能量支撐,很可能會帶來暴力傷害。

什麼樣的暴力傷害呢?
- 如果施加在自己身上,是心理和身體上的慢性壓力
- 如果施加在他人身上,就是言語、情緒、肢體暴力,或者強迫性的規則、規範(父權、極權)
於是,像這樣的能量,其實是尚未成熟的。
類似的,一個從外看來充滿陰性能量的人(很有感受力、能夠提供他人情感支持),如果內心沒有同等對應的陽性能量支撐,很可能會有界線問題。

什麼樣的界線問題呢?
- 如果顯現在自己身上,就是太重視他人的情緒感受,而忘了自己的需求,造成身心耗竭
- 如果顯現在他人身上,就可能透過情緒操弄、控制等手段,讓關係中的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設定
這樣的能量,一樣是尚未成熟的。
陰陽需要彼此,交替前進
如果陰陽是同一股能量的兩個面向,那麼,當我展現出「陰性能量不足」時,我實際上也是「陽性能量不足」;我對外的「陰性不成熟」,來自內在的「陽性不夠力」。
我想起 Elliott Saxby 在《一個人的內在陰陽整合課》中,提出的論點:
Saxby 在書中提出一張「陰陽兩極圖」,把人的特質根據「陰性、陽性」和「成熟、不成熟」分成四個區塊。
在其中,成熟和不成熟的特質並非各自分開獨立的標籤,而是同一種能量的兩極。因為是同一種能量,所以當人展現出成熟特質時,不可能同時展現不成熟特質。人不是從一個標籤走向另一個,而是在同一股能量的兩極中擺盪著。
例如:「焦慮」是不成熟陰性特質,「自由與信任」是成熟陰性特質,我不可能同時焦慮又自由與信任;我不是處在焦慮、就是處在自由與信任。

Saxby 進一步說明:陰性特質和陽性特質是互相相關的,發展陰性特質,要從發展陽性特質下手。

例如:如果我焦慮(不成熟陰性),我沒辦法直接從這裡走到自由與信任(成熟陰性),我得先學習責任、保有空間和界線(成熟陽性);之後,才能達到自由與信任。
「焦慮」不能直接轉換成「信任」,需要先走到「責任」。
回想自己脫離焦慮依戀的過程,真的不是直接從焦慮到「好,那我現在就可以信任對方了」,而是先釐清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的責任和界線。先自己負起責任來,去做我該做的事(接住自己的情緒、拆解自己的信念⋯⋯等等),在這之後,才慢慢長出放鬆的心,和信任。
「陰陽是一體兩面」這件事,說出來好像很理所當然,不值得一書;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卻沒有想過原來陰陽一體兩面可以這樣套用在「焦慮」議題上。最初,我還真的花了很多力氣在嘗試「直接從焦慮走到信任」,結果都沒什麼效果。
當時繞來繞去的路,回過頭來再看,就變得好像很理所當然:
—— 信任自己能夠應對關係之後出現的無論什麼狀況。而信任自己,要從願意對自己負起責任,開始。
陰陽需要彼此,互相支撐
「陰陽能量是一體兩面」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陰陽能量彼此需要:力量需要溫柔去支撐,才不會變成傷害他人或自己的暴力;溫柔也需要力量去支撐,才不會變成相互依賴、關係成癮。當我們以一種方式彰顯陽性能量,也得以另一種方式映射同等的陰性能量;這樣的能量,才是平衡的。
覺得人好像變成了一顆球,一面是溫柔、一面是力量:
- 表面轉出了溫柔獻給世界時,背面要有一股力量錨定著自己;
- 表面轉出了力量獻給世界時,背面也要有一股溫柔,輕輕地包覆著、緩衝著這股力量。

又或是這樣:
- 當我們要對自己溫柔時,我們要有能力轉出「力量」的一面在外,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 當我們要對他人溫柔時,我們要有能力轉出「力量」的一面在內,成為一個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人。

人就這樣轉來轉去,像旋轉門一樣:有時付出、有時接受;有時滋養、有時被滋養。在旋轉中,我們連結。
人們常說「溫柔且有力量」,但仔細想想:
真正的溫柔一定是有力量的(Mother);真正的力量,也一定是溫柔的(Father)。
附註
[1] 《一個人的內在陰陽整合課》這本書我沒有看完,因為後面看不太懂,哈。不過我覺得書主題的那張「陰陽兩極圖」很有趣,是一個刺激思考的框架。文章中只節錄舉例,你可以在書中找到完整圖表,或到作者網站下載英文版。
[2] 關於陰陽這個框架,也可以參考《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an》一書。不過這本書我也沒看完,因為讀到一半生氣了 🤣。
我內心的 OS 震天響。
十幾二十歲的我,好像的確是覺得男友「不管怎樣先哄我就對了」是很甜蜜的舉動;但三十歲以後,要是男人「不管怎樣先哄我就對了」,我會覺得被當白癡,感覺自己的憤怒沒有被認真看待。我想要就事論事,也喜歡被挑戰。
當時讀到這裡我心想「啊,這本書思想太陳舊了,看來不需要看下去」就放棄了;現在想想,可能太衝動了。作者大概只是想平衡當時許多男性「馬上陷入邏輯分析」的溝通方式,因此提出:有一種溝通方式,是先連結彼此、先表達感受。並不是要惡意貶低女性的能力。
作為二十年經典,這本書還是很有意思的:簡單明瞭點出很多關係中的面向,可以作為自己思考或與伴侶討論的基底。
而且發現自己的地雷點,是很好的學習。
延伸閱讀
- 也用到了陰陽框架 →〈女人要有自己的欲望〉
- 還有什麼是「同一枚硬幣的不同面向呢?」讀《憤怒、罪惡感、羞愧:同一枚硬幣的三個面向》→〈讀書筆記:「憤怒、罪惡感、羞恥」的兩種解釋腳本〉
相對論寫個很好, 淺顯易懂. 讚!
謝謝!
很受用的一篇分享!感謝!!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