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睡前,我做的最後一件事是:看影集《維京傳奇》。
看完這刺激暴力、充滿打打殺殺(但不只 —— 其中的宗教文化衝突、角色性格故事線都好看)的影集後,熄燈睡覺,一點也沒有入睡問題。
秘訣是什麼呢?—— 因為我已經整整 55 天沒有攝取咖啡因了。
最近,我在實行一個「60 天不攝取任何咖啡因」的實驗。從第 30、40 天左右開始,我就發現以往常見的、我也會使用的一些「好眠建議」:睡覺前不要看手機、電腦螢幕;閱讀、讓心情平靜下來 —— 我都可以不管了。哈哈!現在我可以想幹嘛就幹嘛,也不會有入睡障礙。我覺得好自由。
這也讓我發現:我一直以為自己睡得很 OK,不算是有睡眠問題;但其實我有。
我睡得很好 —— 或者:我只是不知道我可以睡得更好
某次聚會,朋友提到:過了三十歲後,沒辦法像以前睡的那麼好了,會太早醒來,然後想睡又睡不回去。
我一直都沒有「睡不回去」的問題,相反的,我很會睡⋯⋯。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除了偶爾太晚還在喝咖啡,導致有點睡不著之外,應該不算有睡眠問題吧。
但這陣子停止攝取咖啡因的體驗,讓我發現,很多我以為不是問題的狀況,其實都和咖啡因有關。例如:
1) 靈感蹦發,興奮想著點子停不下來
晚上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了,結果突然想到一個點子,就一直接著聯想下去,越想越興奮,恨不得明天馬上到來,就可以立刻著手實現這些想法了。當時的我,以為是這一種「天上掉下來的熱情」,現在的我發現:嗯,這可能和咖啡因有關。
的確,講到有熱情的事情,我們都會興奮起來;但是「腦袋一直想來想去、停不下來、關不了機」這件事,十之八九和咖啡因有關。
2) 早上起來,迷迷茫茫,需要喝過咖啡才能醒來
早上起來,感覺無法完全醒來;需要喝過咖啡之後,才感覺真的醒來。
最早,我認為這是「睡眠時數不足,藉由咖啡提神」—— 咖啡幫我醒過來,是我的幫手。後來,朋友分享「咖啡因並不會供給能量,只會讓你誤以為你有能量」,我也不以為意。我心想:
我一直都知道「咖啡可能讓人睡不著」,但我總把這個效應想成「單次的」、和「只是關於入睡障礙」的。
但這陣子我發現:每天固定喝咖啡,可能會對身體有長期的影響。
原因是:當我們沒有感覺到咖啡因的提神效果時,不代表身體已經完全代謝掉咖啡因了。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誤以為「已經代謝掉了」,於是再次攝入咖啡。長期下來,這導致身體裡一直都有咖啡因;這些咖啡因不但讓干擾著身體「ON / OFF」的自然調節,也讓人較難進入深層睡眠。
以前的我,誤以為「後來有睡覺」就是「補回來」了;但實際上,睡著的我因為身體中還殘存咖啡因,並沒有睡好。我想像中的那個「身體自己會補足休息」功能並沒有好好啟動。
到了這個時候,咖啡因本身就是那個造成我「早上醒不來」的原因 —— 它讓我無法有好的睡眠品質 —— 它在害我。
咖啡因可能讓身體的「ON/OFF」機制失靈
簡單來說,可以這樣理解咖啡因對身體的長期/慢性影響:
- 人的身體自然有一個「ON/OFF」的機制:累了時候就想睡、睡飽了就起來。咖啡因的作用是,讓人在「OFF」的時候硬轉成「ON」。明明累了,卻強迫身體打起精神來。
- 咖啡因本身並沒有能量,所以這虛幻的能量,是來自「藉由讓身體處在壓力狀態下」所擠出來的。換言之,咖啡因會讓人感受到更多壓力。
- 長期在「OFF」的時候硬轉成「ON」,會導致這個自然的「ON/OFF」機制失靈:想睡的時候睡不著(無法 OFF)、即使睡著感覺也沒有睡飽(無法好好 OFF)。
- 當「ON/OFF」機制失靈時,即使睡眠時數有補回來,身體的疲累並沒有真的被恢復。
因此,最好的喝咖啡時機,其實是有睡飽、精神好的時候;而最該避免的時機是壓力大、疲倦時。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對咖啡因的反應不同、代謝速度快慢不同;不同時候的身體狀況,對咖啡因的反應也不同。不見得每個人長期攝取咖啡因的人,這個「ON/OFF」機制都會失靈。
為什麼突然戒起咖啡因?
為什麼突然戒斷起咖啡因呢?因為我覺得自己上癮了。
我從小就有接觸咖啡因(紅茶、奶茶、巧克力),而咖啡因的最大宗「喝咖啡」的習慣,是從 2014 年左右開始。
當時,咖啡對我沒有什麼負面影響;在瑞典短暫居留的那些日子裡,我也跟著 H 喝更多咖啡,從早餐喝到晚餐,把咖啡當水喝,睡眠還是一樣不受干擾。
咖啡對我的身體來說開始變成一個問題,大概是在這一、兩年的事。
我和咖啡因的歷史
這一、兩年,我每天大概喝 1-2 杯咖啡,多半自己手沖,而且都沖得很淡。
我知道這是一種自尋煩惱的舉動。有的人或許可以控制在「中午過後不喝咖啡」,但我好像就是沒辦法;對我來說,也許完全不碰比較簡單。
咖啡也會讓我的腦袋處於一種「感覺有點僵直」的亢奮狀態,長時間維持在這個狀態並不是很舒服。
每天早上起來時,我可以感覺到代謝掉大部分咖啡因的腦袋是比較輕鬆、舒服的;一開始喝咖啡,伴隨著「效率」、「快樂感覺」來的又是這個延續到深夜還不放鬆的亢奮大腦。
最後一個問題比較特別,不知道為什麼:喝咖啡好像會讓我的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我會摸到腫起來的淋巴結;然後一不喝,就消下去了⋯⋯。
總結來說,雖然我很喜歡咖啡、和咖啡帶來的感覺,但我的身體這一、兩年來好像一直在說她其實沒那麼喜歡咖啡了。以前我很享受咖啡,但最近越來越常出現喝咖啡好像是為了那個「癮」,的感覺。
因為實在不想戒,所以我一開始想「嗯?可能是豆子的問題?也許換個豆子就好了?」,一路嘗試了:調整豆子、改變沖法、沖得更淡等各種方法,都沒辦法完全解決身體的不適反應。不會到無法忍耐的那種不舒服,但就是每喝必出現各種小毛病(影響入睡、頭腦僵直、淋巴結腫痛);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像咖啡毒蟲(coffee junkie),一直自找苦吃。
試了第四次,終於來到 55 天
這是我第四次嘗試戒咖啡因,才終於達到連續 55 天沒有攝取咖啡因的紀錄。
第一次維持了大約一週;第二次隔天就失敗:馬上就開喝,然後就放棄了 😊,又開始忍受斷斷續續的小毛病,在小毛病中找能喝咖啡的空擋。第三次維持了三天,生理期來抵抗不住誘惑,喝了熱巧克力。結果一喝,經痛馬上延長;於是隔天馬上痛定思痛開始了第四次嘗試。
戒咖啡因對我來說,之所以這麼困難,是因為它不只是「咖啡」—— 除了不能喝咖啡,也不能喝各種含咖啡因的茶飲,不能吃巧克力和可可製品,而這幾乎囊括了我平常喜歡、也最常吃的飲料和零食:咖啡、拿鐵、鮮奶茶、冰紅茶、黑巧克力、熱巧克力、巧克力餅乾。
雖然說「戒」咖啡因,但我並沒有打算戒一輩子。只告訴自己:希望可以 60 天不攝入咖啡因,讓身體可以休息、恢復、重整(reset)。
我的理想目標是讓咖啡對我來說,變得像酒一樣:想喝的時候我會喝,也覺得享受;但我不會喝上癮、喝到依賴、或喝到讓身體不舒服還無法停止。
我的方法:直接停止,意志力薄弱時就看 youtube 強心
因為原本攝取的量不算太多,我戒咖啡因的方法是「直接停止」,而沒有採取「逐步減少攝取量」的作法。停止後,也一如預期遇到了頭痛、沒有動力、倦怠、低落的症狀。
當我遇到這些症狀、意志力又開始薄弱時,就到 youtube 搜尋「quit caffeine」,看各種不同的經驗分享,和下面的「真的,我 X 年前戒掉咖啡因後,身體感覺好多了!」留言。
我知道影片中的「咖啡因對身體不好」論點不見得適用每個人,但因為我有「想要嘗試戒斷看看」的目標,所以利用這些影片來洗腦自己,增強自己在過渡期的意志力。
在各種影片中,我覺得有幫助、有安撫力的論點有:
- 咖啡因會干擾女性的雌激素,讓白種人女性雌激素降低,其他種族女性雌激素升高。雌激素升高會造成水腫、子宮內膜異位、經痛等症狀。
—— 我不喜歡隨便去擾亂身體自然的荷爾蒙,總覺得荷爾蒙亂掉就是容易問題多多。所以這個論點可以幫助我繼續堅定信心。
- 不要以為只有一點點咖啡因沒關係,只要一點點,就會讓相關的症狀全部回來。
—— 在戒斷第七天,我的意志力又開始動搖。覺得:欸!一個禮拜了耶,差不多了吧!也許可以到此為止就好?看到這個影片後,我騷動的心安靜下來了。
- Michael Pollen 提到:大多數人預設的意識狀態不是自然的意識,而是「在咖啡因影響下的(caffeinated)」 意識。
——「⋯⋯對耶!如果我每天都喝咖啡,大多數時候我都是 caffeinated 的。那我已經很久沒接觸到我自然的意識狀態了?我正常的意識狀態是什麼?」
咖啡因和酒一樣,都會影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Michael Pollen 的這段話,改成以酒來比喻的話,就像是:大部分人其實每天都是處在微醺狀態(tipsy),而沒有體驗過清醒的自己。
多數的我們應該都無法想像自己處於恆常的微醺吧;但部份的我們,可能就是恆常處於咖啡因的影響下。
我對「沒有咖啡因的意識狀態」產生了好奇心,而好奇心就會帶來持續的動力。
除了上網看 youtube 影片強心,我也買了一本電子書《Caffeine Blues: Wake Up to the Hidden Dangers of America’s #1 Drug|咖啡因憂鬱:警惕美國最受歡迎藥物的隱藏危險》,當因為戒斷症狀而開始想放棄時,就看這本書繼續洗腦自己。
《Caffeine Blues》這本書寫得很「誇張」,列舉了身體健康上各式各樣的狀況,都和咖啡因有關。讀的時候,心裡會冒出「哇,這什麼邪教⋯⋯」。不過這些(我認為)很誇張的說法,作者都有提出相關資料佐證。
我並非醫療專業,也沒有進一步審視佐證資料的品質。反正,此刻我的目的是實驗我的身體停止攝取咖啡因後的反應,就暫時不管誇張的究竟是「把藥當飲料的社會文化」,還是「危言聳聽的書籍」啦。
當主要的戒斷症狀慢慢消失後,我也懶得把這本書看完了 : P。
| 第 16 天的戒斷日記 |
主要戒斷症狀應該都差不多過去了,但沒有覺得「完全正常」的感覺,有點慢、有點鈍、有點鬆⋯⋯。有點像 Michael Pollen 說的,像「沒有削尖的鉛筆」。
也有點像是穿一件太大的衣服,穿一件好~久~沒穿的衣服,有一種生澀的感覺。好像不是很知道該怎麼駕馭、操作這樣的意識狀態。
動不動就會想:啊,已經OO天了,可以了啦,可以放棄了。
然後接著:gan,我真的是個癮君子耶⋯⋯。
想要那個正常的感覺,但也好奇這個意識狀態會怎麼演變下去。我可以不用咖啡因就把自己的意識鉛筆削尖嗎?
我的方法:替代飲料
不能喝咖啡因飲品,我的替代飲料是:無加糖豆漿、溫熱水、果汁、牛奶。
80% 的時候,我會溫半杯無加糖豆漿,灑點肉桂粉,假裝這是一杯拿鐵。
我發現,我的咖啡癮,其實只是「想要有一杯溫溫的東西陪伴自己」。
戒斷期有多久?
有喝咖啡習慣的人,應該都不陌生咖啡戒斷的症狀:頭痛。以我來說,頭痛大概兩三天就過去了,剩下的症狀是:
- 習慣帶來的癮
例如:早晨、午餐後想喝一杯咖啡,作為「開始」的儀式。心情好的時候,想喝熱拿鐵慶祝享受;心情不好的時候,想喝熱拿鐵溫暖自己。
- 沒有動力、倦怠、低落
頭痛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戒斷症狀,但比起頭痛,我覺得倦怠更難應付。那是一種:很~沒有生命力的感覺。而且這也讓我發現:原來以前,在提不起勁的時候,我其實會下意識地用咖啡來推動自己。
所以當我再遇到「不想動」,卻沒有「咖啡因」這項工具可以用時,就很無助。
| 第 21 天的戒斷日記 |
喔,一種深陷泥淖的感覺。
這幾天覺得很不帶勁,明明沒什麼具體的困難,卻覺得很難往下過。身體不會沒力氣,但心裡沒有足夠的動力感。我知道如果喝杯咖啡一切就會好轉,一切就會「轉動起來」。
但同時,我這麼想用咖啡「解決」這個困境的原因,正是我想繼續戒斷咖啡的原因。
我覺得不可置信:我怎麼會這樣?我怎麼會沒辦法不靠咖啡刺激神經系統度過一天?⋯⋯這太誇張了⋯⋯,我相信人自然的本質不應該是這樣(需要被咖啡因不斷刺激,才能得到往下生活的動力)。
我知道有一個我,會覺得這個行為很像「瘋狂追求健康生活的瘋子」,她會說:不能享受咖啡的人生,還算人生嗎?我寧可少活一點,也要繼續享受生活。
但問題並不是我決定「永遠不享受咖啡」,是我連「60 天」不碰咖啡因都覺得很漫長;而 60 天據說是讓身體排除咖啡因、讓各項荷爾蒙恢復自然平衡所需的最短時間。
60 天不碰一個神經刺激劑不該讓我覺得很漫長,就像 60 天不喝酒我不會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一樣。
不管是習慣帶來的癮,還是倦態時想要用咖啡當燃料,種種症狀,在過 30 天之後,就有明顯的好轉了。這個時候,我可以和媽媽一起去吃早餐,她喝熱拿鐵,我聞著整家店的咖啡香而仍然能淡定地喝我的無糖豆漿。
我的心不為所動,因為我感覺到了一個新的感覺:我睡得有多麽好。
睡眠品質變好了;意識的不同質地
停止攝取咖啡因後,睡眠品質變好了;雖然,在這之前,我並不覺得自己的睡眠品質有多差。
最大的改變就是「入睡障礙」消失。雖然不見得能達到「三秒入睡」,但只要躺下來,就能感覺到身體可以進入休息的狀態,是安定的。不會翻來覆去很煩躁,也不會一直過度清醒。
就像夕陽一樣,會慢慢的沈入夢中,令人安心。
另一點是:早上起來的時候,會「帕!」的醒來,像是電燈開關,開了就是亮了,一下就可以醒來;不會像以前慣性喝咖啡時,有一種「混沌迷濛、需要慢慢醒來」的感覺,甚至要等到喝了咖啡才真的醒來。
睡到足夠時數後,也不會有「醒來了還是累」的情形。
沒攝取咖啡因時,這種精神好的感覺,和喝了咖啡的精神好不太一樣,感覺比較柔和。
- 如果喝了咖啡的精神好是 6500K 的白光,那沒喝咖啡的精神好大概是 4500K 的自然光
- 如果喝了咖啡的精神好是雷射光,那沒喝咖啡的精神好,就是太陽光
整體來說,停止攝取咖啡因後,睡眠時數並沒有減少(沒有變得更有「效率」,睡四五個小時就可以精神飽滿),但是入睡和起床時的感覺都變好了
反應變慢了、感覺變深了
除了最大的影響「睡眠的體感」不同了;停止攝取咖啡因後,整個人好像也稍微慢了下來。
對話的反應變慢了,但對自己的感覺好像變得更警醒了。像是一個「連結傳輸很快的急智網路」被移開了,所以底下的感覺更容易被看見。我會很容易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
- 哇,他這樣說,我覺得有點沒安全感耶
- 哇,我現在覺得自己好像被丟下了耶
- 哇,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耶
這些感覺是慢的,即使會感到脆弱,卻完全不會焦慮。
我發現,沒有咖啡因,好像很難焦慮起來;但會沮喪就是了。整體的感覺都變慢了:
- 「興奮激動」變成「愜意平靜」
- 「焦慮」變成「沮喪低落」
- 「坐不住、躁動(restless)」變成「無聊」
| 第 24 天的戒斷日記 |
在朋友家準備吃飯,拿筷子的時候,想著朋友的筷子要不要一起拿?還是等她餵完小孩再拿?停住猶豫了一下。
K 說:「妳怎麼突然當機了」😆
沒喝咖啡的我,覺得喝了咖啡的 K 整個人的 tempo 好快,有時候真的會有種跟不上的感覺。但也不會因此焦慮,就是覺得「哇,我真的好慢喔,哈哈哈哈」—— 坐在路邊,看著火車以飛快的速率運轉 —— 的感覺。還好其他兩位朋友也沒喝咖啡的習慣,所以他們也慢慢的(吧?)。
我想起上次聚會時,喝了不少咖啡;在回去的路上回想當天聊了什麼時,心裡突然有一股「我是不是太 bossy 啦?」的感覺。喝了咖啡的我,好像會更快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有時候甚至好像是說出來才想到,「我是不是該想一下再說話」?😆
沒喝咖啡的我,反應比較慢、感覺好像比較「笨」。
但我覺得實際上應該不是「笨」(自己說),是會花比較多時間去感覺一句話、感覺當下。別人說的話會沉比較深,我要說的話好像也會經過更多的感覺後才說出來。
喝了咖啡的我,似乎更擅長急智(quick wit),能夠在短時間內跳躍很多主題、聯想到有趣的回應;但當行動和反應很快時,我感覺的時間也變少了。
咖啡因把我推向「快、廣、淺」的思維模式;沒有咖啡因,我回到「慢、窄、深」的感覺模式。
改變了我對糖癮、碳水化合物渴求(carb cravings)的看法
考慮到戒咖啡因很困難(我是癮君子) ,所以這段時間,我允許自己吃含糖點心、麵包、含糖飲料。然而卻發現:
還是會吃,但糖本身失去了那種上癮似的吸引力。
所以糖單獨吃可能不怎麼好吃,也不太會上癮?
甜鹹甜鹹的東西(像是:洋芋片),會讓人一口接一口,但是單純的甜、或單純的鹹,就會讓人受不了。小時候去吃蛋糕吃到飽,都知道蛋糕吃不下的話,要吃一點鹹的,然後就 —— 又吃得下了。讓人精神亢奮起來的咖啡因,和讓人放鬆下來的糖,是不是也有類似的交互作用呢?含有咖啡因的加糖奶茶,比單純的糖水好喝多了。
關於這點,有研究說:咖啡因會降低人對糖的敏感度,因此容易吃更多。
的確,停止攝取咖啡因後,我對甜味變得更敏銳了;吃同樣一款餅乾,覺得變甜,因此比較容易停止。不需要意志力,單純因為「沒那麼好吃了」。
| 第 31 天的戒斷日記 |
月經來了。
本來以為經痛會完全消失,但是沒有(可惡);不過程度確實有減輕。
感覺像回到高中時期的經痛:悶悶的、有點不舒服,但基本上不影響活動。不需要吃止痛藥。
過程中,燃起的新的渴望
任何的改變,好像同時都需要兩股力量的推動:一個推力、和一個拉力。推力:一個不再適合的感覺;拉力:一股新的渴望。
最初,想暫停咖啡因的動機是來自「喝了不舒服」的身體訊號 —— 這是我的那個推力。但如果僅僅有這股推力,也許我堅持不了這麼久(雖然 55 天聽起來真的一點也不久)。
這段時間,從 youtube 和書籍上接觸到的相關資訊,讓我有了新的渴望。一個是:生命力,另一個是:更清楚的意識。
—— 這些新的渴望、好奇,成了我的那股拉力。
1) 生命力
家裡有小小孩的家長,應該都感受過孩童那種天然的超強動力吧;家長必須在白天讓小孩適度放電,小孩晚上才睡得著。
隨著年紀增長,體內的這種「電力」好像越來越少了;我有點懷念小時候的那種天然的活力。我好奇:這是年齡增加的必然嗎?還是有可能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而改變的?
有研究顯示,咖啡因會影響睡眠品質,而睡眠品質影響著身體和心靈的修復能力。換言之:睡得越好,越能保有青春活力。
也有研究顯示,咖啡因可能造成長期的低落沮喪。這種長期的累積效應,由於不是在「喝了之後」馬上出現,所以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它和咖啡因有關,而可能只會認為是工作、生活的壓力和變化導致。
換言之,咖啡因可能和「低落的生命力」有關:
我好奇,不知道此刻的我是不是屬於那些該少喝一些的人?
2) 更清楚的意識
喝咖啡時,我會有一種「思想好像變得更快了」的「感覺」,但事後看,這樣的感覺並不總是準確可靠。
有時候思想的確是變快了,但都是沒有整合好的、零碎的片段;以為是「心流」,但其實更像是「自嗨」。在這樣的狀態下寫出來的東西,對當下的那個自己來說或許很清楚,但對其他人來說並非如此。就連我自己在脫離了那樣的意識狀態、稍微平靜下來後,也覺得不好讀。
有一點像是,「適讀的意識狀態」幅度小吧。
我想知道,如果排除掉咖啡因的影響,我能不能讓「適讀的意識狀態」幅度增加? —— 不是只有當下自嗨的我可以讀懂,其他人也能更不費力的理解。我想要思考得更清晰、更能看出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連結是否順暢,以及表達是否完整。
更清晰的表達,來自更清楚的意識。這更清楚的意識,會不會就藏在咖啡因後面呢?
我以前覺得「戒咖啡因」是沒什麼必要的行為。現在我發現:原來當時,我只是還沒遇到那個足夠觸動我的理由。
雖然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喜歡書寫、概念表達,但這段時間,好像又更感受到了自己對「清晰的表達」的渴望。這股感覺,像是:有一種光,來自心底很深很深的地方,想去很高很遠的地方。而這一條路的點亮,將從我的最深處,把整個自己都照亮。
| 第 49 天的戒斷日記 |
超過 30 天後,就有點懶得寫了,開始覺得「趨於平穩」。
這幾天寫字、做相對論,有種「clarity(清晰)」的感覺 —— 表達和感覺上的,好像可以看出更清楚的表達應該是什麼樣子,也更能處在一種清楚穩定的自身感覺當中。
不過,我也不知道是比以前喝咖啡時更清晰?還是只是渡過了戒斷時期的不清晰?
動力的階段性轉換:過去經驗 → 當下感覺 → 未來渴望
現在回想,這段暫停咖啡因的期間,我拿來鼓勵自己的動力是漸漸轉換的。
一開始,是身體的不舒服。我提醒自己,過去這一兩年我就是咖啡怎麼喝、怎麼不舒服,我得給身體一個休息、reset 的時間。然後我用他人的經驗、相關的研究來強化這股動力。
三個禮拜後,我開始體驗到「睡得更好了」的感覺。於是,這股感覺成為了我的助力。回想一個感覺,總是比回想一個智性上的理論,來得更能錨定我。
又過了兩個禮拜,戒斷期的倦怠症狀越來越減輕後,我開始想起自己對「清晰的表達」的追求與渴望。
不知道為什麼,「渴望」這個字眼,好像給人一種「會因為得不到而痛苦」的印象?但我體驗到的渴望,從來不是痛苦,而更像是一種:不疾不徐地想要,輕鬆卻很篤定、開放而又堅定。它很大、也很深沈;它讓人變得廣大、讓心變得深沉。
It grows you as a person. And it grows your heart. It’s the yearning of life.
那是現在的我沒有的,沒錯;我可能無法達成,沒錯,但這兩點都不會令我痛苦。相反地,渴望帶給我成長的動力和力量。我可以去延展安穩舒適的邊界、去斷開一個太過僵化的老習慣,因為我渴望。
渴望是力量的泉源,因為那股力量感不是在「得到」或「達到」時才能感受到的,而是在每一個 —— 人有真心想前往的地方、真心想付出的愛 —— 的時刻都能感受到。
那樣的時刻,可以是時時刻刻。當我能想起自己的渴望的每一刻。
結論:值得一試
60 天的戒斷結束後,我會繼續喝咖啡嗎?可能會。但大概會變得像喝酒一樣:更有意識地喝。
1)「這樣活,太累了啦~!」
有的人(以前的我),對這些「健康潮流」可能會想:
我是這樣想的:
因為一個食物如何影響人的身體,和很多因素有關:基因、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和什麼一起吃、帶著什麼意念吃⋯⋯等等。
我會想:嗯~可能是這段時間的我,需要一段離開的時間吧!可能我最近運動量變少了,所以變得不適合喝咖啡?或是每喝咖啡五年,都很適合暫停兩個月休息一下,之後又可以喝了?嗯~可能是為了寫這篇文章,所以讓我暫時停止喝咖啡?
我覺得食物和信念一樣,沒有「永遠絕對的好」,所以不用急著決定「永遠不可以」或「永遠可以」。去感覺一下「吃的時候」如何?「不吃的時候」如何?然後動態決定。同時記得:此刻「吃或不吃」所感受到的感覺,也和當下的其他生活狀態有關,而不見得會在未來重複。
2) 誰適合嘗試?
我不是在反對咖啡,也並非在提倡每個人都應該如此做;但我的確覺得某些族群可能可以因此受益,像是容易焦慮的人們。
看這個部落格的朋友,有不少是因為焦慮依戀而找到這裡的。想跟所有被情感中的焦慮困擾的朋友們說:
咖啡因會影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就跟酒一樣。咖啡因會讓我「加速、動起來」;酒會讓我「放鬆、敞開、慢下來」。
就像「喝了酒之後,人就很難專心開車」一樣,對某些人來說,攝取咖啡因的結果,很可能就是:無法停止焦慮、無法停止強迫性的思考。這是生理上的不可能,而不是「意志力」、「有智慧」、「我該怎麼想」可以解決的。
當然,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程度、身體代謝咖啡因的能力都不同,所以這只是我的經驗,和目前的想法。
除了焦慮,如果你有以下狀況:
- 恐慌、憂鬱、沮喪、壓力大
- 感覺沒有活力(我的沒有活力是: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自己沒有力氣做有氧運動)
- 睡了足夠時數,卻還是覺得充不飽電
- 難以入睡;醒來後就很難睡回去
- 睡了蠻久的,但起床時卻還是渾渾噩噩、需要等到喝了咖啡才能醒來
也不妨試試看暫時離開咖啡因 60 天,看看會發生什麼事。雖然咖啡因不一定是這些狀況的主要成因,但停止攝取咖啡因有機會能改善狀況。
我很喜歡 Michael Pollen 在訪談中說的一段話:
“咖啡因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非常有用。我不是咖啡因的批評者;事實上,它可能還是我最喜歡的藥物,我也嘗試過許多。在「如何改變心智」這個專題報導中,我嘗試了 LSD、裸蓋菇素和 5-MeO-DMT,這些都非常可怕和困難,但戒掉咖啡因三個月對我來說卻更困難。
我真的挑戰了自己的極限。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它教會我:暫時放棄某些東西是非常有價值的,如此一來,你就能了解你與它們的關係、和你對它們的依賴。”
“It’s still very useful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I’m not a critic of caffeine. It might be my favorite drug and I’ve tried a whole bunch. (…) So in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I tried LSD and psilocybin and 5-MeO-DMT and all the things were really scary and hard for me. But this was harder, giving up caffeine for three months. Really was a stretch. But it was a really interesting experiment and it taught me that there’s a great value in giving things up temporarily just to understand your relationship to them, (and to) understand your dependence on them.”
—— 暫時離開一下,是很有價值的。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楚我們與一件事物的關係。
就當成一個觀察自己的小實驗;實驗可以隨時開始,也可以隨時結束。
天哪 讀到這篇的時候正在想今天還沒喝到咖啡,等下處理完一個工作上的事就要去給自己倒杯咖啡了!
我的確沒有意識到自己咖啡因成癮這件事,但其實已經把咖啡、茶當成水在喝,每天不喝一杯就很不自在,覺得少做一件事。而且你描述的各種現象我都有——覺得咖啡對我沒用,因為最後還是可以睡著,所以覺得喝再多都不會怎麼樣⋯⋯但其實很容易在半夜覺得異常亢奮、覺得大腦更有效率、更有靈感,可能真的都是因為咖啡因耶!
但是戒咖啡真的太難了~~~~~~
早上那杯咖啡還是喝下去了QQ
哈,對啊,真的好難~咖啡這麼溫暖又振奮人心的東西⋯⋯
不過沒有造成大困擾的話,我覺得沒關係呀,就像人也有每天打開 fb/ig 耍廢一下的癮一樣。比喝不喝更重要的是不要跟自己內戰(一邊喝一邊譴責自己之類的),要喝就好好享受 ☕️,這樣也很好~ : D OK 的!
😄
謝謝你的文章!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