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害怕:讀了一位作家的新書

感覺沒有動力。寫不了文章、也弄不了相對論,整個人飄飄的,不知道自己想幹嘛。

——「嗯⋯⋯可能是太久沒有看輕鬆的書了吧?」

好像把自己逼太緊了,不是看跟相對論有關的書,就是有點深奧的賽斯書、英文讀物;太久沒有看像流水一樣、可以輕鬆看過的書了。

決定放過自己,放鬆一下,找本輕鬆的中文書來看。

這時的我還不知道,這股「無所事事的無聊」即將急轉直下,變成「害怕」。

(Advertisement)

害怕「相似的」人事物

在網路上挑了兩本書,結帳好,接下來就是等貨到了。雖然買好了,心思卻沒有要離開的意思,我還在博客來上晃來晃去,看還有什麼有趣的書。

突然晃到一位作家出了新書。是一位我知道一陣子了,但一直沒有真的讀過的作家 C。

一方面是從來沒有真的那麼感興趣,一方面是有一點害怕 —— 而這兩點好像來自同一個原因:我覺得,她寫的東西可能和我有點像。從書的主題介紹、和作者的背景性別年齡看起來,C 像是一個會寫出和我差不多的主題、差不多的生活觀察、差不多的思想感受的人。

  • 所以我不感興趣 —— 我覺得⋯⋯我可能也感覺過類似的感覺?我可能知道她要寫什麼?這樣的話,也許不看比較好?免得不自覺被影響,失去了原創性。
  • 所以我有點害怕 —— 我害怕去讀了之後,會發現:哇,她寫的東西真的和我很像!而且寫得比我更好!害怕自己會發現:原來我寫出來的東西,沒有那麼特別,而不過是某一種普遍的類似品、甚至次級品。哇,太可怕了。

好像常聽到「人類會害怕陌生的人事物」,但我發現:作為一個人,我也害怕那些和我「好像很像」的。

黑粉讓我買了書

在網站上晃來晃去,一邊看著自己的害怕、一邊猶豫著。把頁面往下滑,讀到了一則劣評留言:用心理學背書自己的小三行徑。

「這本書才剛出,就得到了這個評價,動作也太快了吧?⋯⋯是黑粉嗎?」

然而不管黑粉說的是真是假,他的這句話,反而讓我好奇起來了⋯⋯。

「嗯?真的會有人用心理學合理化自己的小三行徑嗎?」、「而且,要怎麼用心理學幫自己的小三行徑背書啊?」我很好奇。同時也在想:哇,我會不會也有這樣的「問題」呢?自己覺得寫的是一個角度,但別人讀起來卻是另一個角度?

突然擔心起來。

想著自己有時候是不是太過天真、或道德觀不夠傳統,一不小心,好像也可能做出類似的事?雖然,寫出來的東西本來就不可能符合每個人的立場和喜好,還是想要研究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我能從她的作品、和黑粉的評價之間,練習從其它角度看待自己寫的東西?

就這樣,好奇心一步步帶我走向我自認「不感興趣」同時也「有點害怕」的一位作家。

好奇心太甚,於是買了電子書,這樣就可以馬上解謎!

我開始閱讀。

看進一個害怕

展開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閱讀經驗。

一方面,作者的文字是溫柔好讀的、故事是有趣的;另一方面,我在接近我的害怕。一個字接著一個字,我感覺著字裡行間的溫暖,也感覺著內心那害怕、空空的、不踏實的感覺。

害怕在下個轉角,就會遇到「糟糕,好像我會寫出來的東西(只是寫得更好)」的那種恐懼。

讀完之後,發現關於小三這件事:是有點踩線沒錯,不過很快就說清楚也收手了,也沒有真的進展到哪裡去,所以對我來說還好。我沒有讀到生氣;因此後來又去找了其他人的觀點,擴充自己的思考。

讀的時候,我並不覺得這本書是關於小三,而更像是:一個人靜靜地訴說,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事 —— 這一年發生了好多事 —— 像是一本日記。

書讀起來很溫柔,文字乾淨洗鍊,單篇收的俐落;如同作者照片給人的印象。

「寫得真好啊。」而且很勇敢。是我的話,鐵定不敢馬上就寫出來的生活故事。可能我比較膽小⋯⋯「對呀,我比較膽小!這就對了,我比較膽小!」明明是個看起來負面的形容詞,卻讓我感覺踩到了一股踏實。

就這樣,讀著讀著,從文字中讀出了更多作者的個性、想法,然後發現:「嗯,但我好像不會這樣耶⋯⋯」、「喔?所以我們也沒有那麼相似啊?」而如果我們不是那麼相似的人,那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也不會完全一樣。

讀著讀著,心裡浮現了「啊,我寫不出這些東西啊」的感覺。然後,鬆了一口氣:

「太好了,我寫不出這樣的東西。」

去到一個害怕

讀完的隔天,心中湧出一股動力,拿出好久沒寫的日記,第一句就寫下「哇,好害怕!好害怕!」,接著描述看這本書的心理歷程,一連寫了好幾頁。字句寫的是「害怕」,可是到了能把害怕描述出來的時候,好像就沒那麼可怕了。

去看了那個我害怕的東西的細節。然後發現,它在模糊的時候,比較令人害怕。

它還是在我心裡造成一個空空的感覺,一個「寫不出特別的東西」的害怕,但這個害怕已經不是最初的那個了。我發現,害怕也有好多層次喔。

腦海裡浮現一位朋友前陣子在動態上寫了類似「滿足地看著自己的恐懼」這樣的話,乍看有點奇怪、有點不可能,明明是恐懼,怎麼會滿足呢?—— 但這兩者還真的有可能同時出現。

「我採取行動了。」

「我知道我怕的東西,實際上長什麼樣子了。」

那個「哇,好害怕!」不是閉著眼睛、躲在棉被裡,對著想像大喊的害怕,是去到害怕跟前喊著它的名字。像是走到了一座瀑布前面,看著瀑布,然後說:哇⋯⋯,這就是我的害怕。我好害怕。

我感覺著瀑布的震撼。我感覺著我的害怕。

Photo by Joshua Sortino on Unsplash

這樣的害怕,令人欣慰。

害怕的感覺,喚回了渴望的感覺 —— 我又想寫東西了,想寫下這個害怕的感覺。

「害怕自己不夠特別」

讀這本書之前,我是用簡化的客觀標籤去想像這位作家的,但真的去閱讀之後,這些標籤消失了。

讀到了她生命中的人、實際發生的事件,她與他們的關係;她的反應、她的擔憂、勇氣,和決定。她與這些人事物的互動是特別的,那是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複製或模仿的。同樣地,那些在我心中流連的人事物,也是別人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複製或模仿的。

  • 為什麼不可能?因為儘管人們的各種背景可能相似,生活中實際上遇到的、將遇到的人事物,都是獨一無二的。
  • 為什麼沒必要?因為每個人的喜歡和決定不同。我覺得珍貴或享受的,其他人不一定覺得;反之亦然。

看近害怕的真實後,我發現「害怕自己不夠特別」可以用兩個方式擴大:1) 觀看角度的切換、2) 客觀主觀的切換。

1) 觀看角度的切換

當陷入「我是否有價值」、「我是否夠特別」的恐懼時,往往都是從世界的角度看向自己,像是把自己放在檯面上檢視,試圖評估「我能提供他人哪些價值?」。

客觀檢視沒有不好,但過度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不安;這時候,可以練習反過來看:

那些我覺得特別的,也讓我因此特別。

2) 客觀主觀的切換

我發現:用客觀標籤堆疊成的「特別」,會讓人感到不安、會讓人互相比較;但是用關係和情感織成的「特別」卻不會。

讀之前,我看著作者的「背景、性別、年齡」而感到不安,擔心自己不夠特別;讀之後,認識了作者的「主觀情感、選擇、個性、關係、朋友」,不安就消退了。

因為我大概不會那樣喜歡上一個人,不會那樣感覺、也不會那樣選擇。並不是在批評她的選擇和價值觀,而只是認識到一種不同的存在方式。看見越多她主觀的特別,我也看到:

那些對我來說特別的,也讓我因此特別。

寫作的意圖

閱讀過程中,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C 感覺好善良喔,怎麼一直想要幫助別人?她在書中提到:

—— 我好像從來不會這樣想耶。我寫作的意圖好像從來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是為了滿足自己(表達的渴望),和幫助自己(想得更清楚)。

感覺上,她好像是:

  • 哇,好痛苦!但如果我把這些辛苦寫下來,之後有人也到這裡,就知道這條路是走得過去的了。我要繼續記錄。

但我是:

  • 哇,好痛苦!原來世界上還有這種感覺啊!原來人在這種時候,會有這種感覺啊。哇⋯⋯我要來記錄一下。

真要說「幫助」的話,我想的幫助,也不是「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所以你不孤單」這種情感性的陪伴,而是心中那些說不太出來、微小隱晦、模糊不明確的種種想法感受一一指認出來的暢快。是「原來可以這樣描述啊」、「原來可能是這個原因啊」、「原來可以這樣想啊」的訴說(model)和重新訴說(remodel)。

我喜歡的好像是這個。

我喜歡梳理帶來的清晰、賦權、和落地,的感覺。

如果在這些字句的組成中,人們可以找到一些喜歡的工具、一點隱隱約約的推動力,去具象化心中的模糊感受與想法,我會覺得「太好了」。可以說是喜悅,但更是一種「世界在擴大」的感覺:

⋯⋯喔?所以是這樣嗎:那些真正使我開心的,也使我特別?

Photo by J Lee on Unsplash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