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來的神奇魔力:「已經是」和「未來才是」

這幾天,心中一直有個問題:

為什麼賽斯要說「所有你即將是的,你都已經是了」呢?

為什麼賽斯要把一般的「你必須變成你想變成的」這個概念,更換成「你已經是了」呢?因為,不管我現在「是還不是」,不都是要未來才經驗得到那個「是」嗎?

(Advertisement)

換句話說,不管我如何想像世界:

  • 線性時間的「未來不存在」(我即將是)
  • 賽斯的「全部都存在在廣闊的當下」(我已經是)

「我未來將是的」都是要等到物理世界的未來才能體驗到,那兩者又有什麼差異呢?—— 不管未來現在到底存不存在,我都是要之後才會體驗到啊!

這個問題很無厘頭,看起來也沒什麼意義,我知道。但不知道為什麼,過去幾天,我的心中就是一直冒出這個問題,在意著賽斯說這個概念背後的用意是什麼。

空想沒有答案的事情,就寫下來吧!

問題在心中晃了好幾天,我沒事的時候就想一想;但每次想,都沒有答案。後來有一天,我決定把它寫在我的日記本裡。

開頭是:「我有一個問題:」,一邊寫,一邊把兩種概念給我的意象簡單畫出來。線性時間像是一條路,「未來的我」在路的前方等我;廣闊的現在像是有許多層次的圓,「未來的我」在「現在的我」所感知到的圓圈之外。

我寫日記,像在寫一個要交給宇宙的提問單。

說也奇怪,問題才寫到一半,答案就在心中浮現了。

答案是這樣的:

差別在「心靈滲漏」,在第一種想像裡,你的心沒有給它「實存」的力量,因而也無法取用那「未來」的力量。在第二種裡,那「未來的你」所具有的各項能力,可以更流暢地經由潛意識、夢、直覺、靈感傳遞給你,為你所用

在「表面上」,「未來的你」在未來才出現,但心靈世界是無時間的。

若把眼睛看到的法則拿來用,獲得的並不是穩固,而是自己束縛了自己的手腳,推開了那些大可為你所用的資源。

我的藍筆和黑筆

寫日記時,我會用兩種顏色的筆。腦袋想著的事情用藍筆(代表理性),心裡湧現的答案用黑筆(代表無意識)。

然後就這樣用著兩個顏色的筆,自言自語。說也奇怪,這兩個顏色寫出來的東西,讀起來感覺確實不太一樣。

而且常常都是用藍筆寫了困擾和煩惱,黑筆的內容才會現身。

但當然,也不是每次都「有問必答」,有時候,就只是抒發心情、整理思緒。像這次這種在腦袋裡「空想」的時候完全沒頭緒,但開始把問題寫下來後就突然收到答案的經驗,蠻少見的。驚訝的我覺得很有趣,才寫成了文章。

讀著日記上的藍字與黑字,我好奇其他人是不是也會這樣:用一個顏色問問題,然後用另一個顏色自己回答。

另一個答案

為什麼賽斯要說「所有你即將是的,你都已經是了」呢?

這個問題,在日記中的答案出現後,已經不再糾纏我了;不過,開始把它寫成文章後,又蹦出了另一個答案。

那個答案是這樣的:

答案很簡短,只到這裡。但我知道它要告訴我的是類似:說「想要」就是在宣告「我沒有」的意思。如果把時間想成線性的,就很容易認為自己必須「變成」未來那個理想的自己,而把自己推開。

當然這很奇怪:

我明明沒有,怎麼可能不「想要」呢?我明明不是,怎麼可能不想「變成」呢?

我覺得這裡的重點應該不是不能說出「想要」或「變成」這樣的字詞,而是要留意自己的內心狀態和意圖。

當我說「想要」時,內心的感覺可能是一種匱乏感,認為自己必須擁有某個東西,才能幸福。當我說「變成」時,則可能是一種不信任自己、或沒有價值的感覺,認為自己必須變得更好,才有價值。

所以,並不是不能說出「想要」或「變成」,而是要去覺察這些字詞背後可能伴隨著的匱乏感和不信任感。

我可以說 —— 作為一種感受的表達、探索的入口,但不用無意識地重複它。

最後一個補充

文章寫好,放了幾天。要做最後一次順稿、貼出時,眼睛看到這句裡的「之後」,心裡又浮現一個補充:

就像賽斯書中提到:現在看著這本書,你可能覺得自己看不太懂,但有一個你,其實理解得比意識的你所覺察到的還要多。

也許生活也是如此。表層意識的我,只要把船開過去?

然後有一個我,會像潛伏在深海的鯨魚,循著意識的我給的航線默默吸收、成長,然後有一天⋯⋯

Photo by Gabriel Dizzi on Unsplash

要怎麼接收到答案?晨間筆記

「在日記本上提出問題,然後,答案就會自己浮現」

以前的我,讀到自己沒有經歷過、無法以科學解釋的神奇事件,都會覺得很有距離感:

「什麼,只是寫下來,答案就會自動在心裡浮現?」
「真的假的?可是我試怎麼都沒有⋯⋯」
「可能人家比較有天份吧⋯⋯」

所以寫到這裡,我忍不住想:那,如果從來沒有這種經驗,要怎麼做到?

我覺得可能是:晨間筆記。

「晨間筆記」這個概念,我是在《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這本書中讀到的。它的概念是: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寫過好幾本這樣的筆記;雖然不見得都是在早晨起來時書寫,但就是腦海裡浮現什麼都寫。而這些浮現的東西,通常都是負面的。

我應該寫了至少有四、五本吧。

說也奇怪,從小到大,大部分的時候,我明明是「還算開朗、樂天」的個性;我自己都不知道那麼多的負面想法是從哪裡來的。但當我去寫的時候,就是有那麼多。

圖片來源|MUJI

我還記得用的是 MUJI 的雙環筆記本(空白/80張.A6.米)。因為全空白,字要寫多大(多小)都可以;雙環設計可以 360 度折返,寫起來很方便。我打橫的寫。

我喜歡為不同用途尋找特定的本子。比如,拿來清空自己的雙環筆記本,就只拿來寫「無意識時腦袋裡出現的負面想法」,和起床時如果還記得的夢;我不會再拿同一款本子來做其他事(例如:白天的行程規劃)。我喜歡這樣的「專門」。

久了之後,和本子之間好像就會有種默契,「這款本子」是「這個用途」,可以幫助自己進入狀態。就像換上外出服會進入工作狀態一樣。

至於這四、五本裡到底寫了什麼?倒掉了什麼垃圾?完全不記得了。而且這些本子也全部被我撕掉了;不誇張,沒有回收,全部,撕掉。

那陣子,我就是會突然想要把寫完的本子丟棄。因為寫的內容很私密,所以都手動撕碎處理。現在回想起來,這個一一撕掉的過程其實也蠻療癒的,像是把負面的想法都丟掉了。

像是⋯⋯我的腦袋是從來沒清過的下水溝,撈了好多好多次,才終於清得順暢一點了。

而「神奇」就是從這裡來的 —— 把舊的東西、僵固的東西清理掉,新的東西就會自然地流進來了。

即使你不想接收什麼「答案」,這個方法也很適合用來清除腦袋裡陳年的自我批判和負面想法。它讓我更能「腦袋空空」地處在當下;也因為清理過心智垃圾,所以有負面感受、批判浮現時,會比較容易覺察到。

寫電子版的,有效嗎?

「打字好麻煩喔,寫電子版的,有效嗎?」

我沒寫過電子版的日記,所以我不知道;不過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每一個媒介多多少少都會影響書寫的自由度和內容。媒介不是全然客觀的載體,寫在部落格上的東西,和寫在 IG 上的東西,即使初始的「想法種子」一樣,展開的內容卻不會完全一樣。用電腦打出來的東西,和用手寫出來的東西,也會不同。

紙本雖然是物理上最不自由的形式,卻是心靈上最自由的形式。所以我覺得很適合用來清掃心靈空間。

寫到一半,想畫畫,馬上可以畫。

寫的時候,不會有通知干擾;感覺很安靜,只有我跟紙張。

比起數位方式,它還有一種非常坦誠、卻又很安全的感覺。紙本只有這一份,我能夠很容易地控制它在哪裡、誰看得到,我不會漸漸忘記它的存在,多年後再讀起覺得好尷尬;或是擔心萬一資料外流怎麼辦。

它比較費力沒錯,但也因此是更好的情緒抒發途徑。就像運動也是:運動會累,但就是因為需要耗費力氣,所以有轉換心情的效果。

更別說寫完之後,還可以通通撕掉!再丟掉!和這些腦袋與心靈中堆積的垃圾告別 —— 這麼暢快的事情了。

Photo by Masaaki Komor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如何「說」,但是不「無意識地重複」?—— 退後一步,說出一句同樣真實,但沒那麼絕對的話。例如:

  • 「我想要變成大明星」→ 我似乎認為「我想要變成大明星」,才能⋯⋯
  • 「我想要變成大明星」→ 我現在感覺「我想要變成大明星」,因為⋯⋯
  • 「我想要變成大明星」→ 我正在想著「我想要變成大明星」,同時,我感覺⋯⋯

相關文章:

另一個關於「神奇」的問題:

給本子控: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