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久違的髮廊、燙壞的瀏海;三十歲後才出現的低落心情

生日那天,我去燙了瀏海;燙壞了,不過心情還是蠻好的。

  • 原因一:自從 COVID-19 以來,這是我第一次去髮廊剪頭髮。I finally did it!
  • 原因二:我喜歡設計師的工作手法,過程中完全沒有不必要的閒聊。

看到這裡,你應該發現我是一個內向、不擅長和陌生人聊天的人了;不過這並不是我好幾年沒去髮廊的全部原因。

(Advertisement)
💛 也歡迎你的支持贊助 🌈

一個內向懶人遠離髮廊的過程

COVID-19 最緊張的時候,從網路上買了剪髮剪刀、打薄剪刀,自己試著剪了一下,發現完全可以,看不太出來。畢竟,我要的只是中規中矩的普通長髮,平常也都是綁起來居多。

在這之前,我從高中就開始燙離子燙,燙了好長一段時間;所以也想讓頭髮休息一段時間,不要那麼頻繁的燙髮。我不打算染髮,因為頭髮長得快,染髮後要處理色差;麻煩。

既然沒有要染燙,平常又是綁起來居多,自己剪,看起來真的差異不大。

加上 —— 我喜歡看心情剪頭髮,但美髮服務基本上都要提前預約。於是,每次我「突然好想剪頭髮」的時候,抽屜裡的那兩把剪刀都會在那裡跟我招手:「你看,自己剪馬上就可以剪好喔!馬上完成心願!」—— 我一時衝動,就會又自己剪好。

就這樣,等到 COVID-19 已經不怎麼緊張的時候,我也懶惰成性,變成一個懶得好好預約、等待,找設計師剪頭髮的人了。

會這麼隨便,大概也跟我女孩力低落、內向不喜歡跟陌生人聊天、想要換設計師(長年找的一位設計師弄的都很好看,但她總說「一定要燙,不然沒辦法」,可是我燙得有點疲乏了),有關。

像這樣的「直覺」

但這件事一直在我心智的大後方(In the back of my mind)。

可以說是「直覺」吧;一件我心中隱隱約約知道該去做,卻又還沒真的準備好去做的事。雖然聽起來很荒謬:「準備」?是要準備什麼?不就是剪個頭髮嗎?

「ㄜ,要先找到新的設計師啊!」

我想找個新的設計師,但我一 google 就被資訊淹沒到覺得心好累。也不想問朋友,因為如果是朋友的設計師,感覺會有聊天的壓力⋯⋯。剪頭髮的時候,我只想放空。

所以就這樣拖了好一陣子。

但這件事還是在心智大後方看著我,像是 RPG 關卡中,我早晚都得去面對的一件事。

說到「直覺」,人們常常會想到「靈光一閃的點子」這種意象,像是需要趕緊跟隨的螢火蟲;但有一種直覺,其實像是後院的老樹,你不處理,好像也不會怎麼樣,你的理智腦也想不懂「到底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但它就是會在那裡定定看著你。

佛系尋找設計師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沒有作為,老樹也沒有移動。這樣「敵不動,我不動」下去也不是辦法,眼見生日快到,我心想:好吧,就以生日為目標,把這件事解決了。

雖然理智上覺得沒有必要,但我實在無法忽略心智後方那股微小卻總是不消失的感覺;我喜歡清爽。

決定要行動的我,又開始和內心的宇宙喊話:

「可是 google 的資訊我看了就頭昏,要剪頭髮,至少也要有個投緣的設計師吧!」

我感受著那股不離開的「需要去做」的感覺,一邊在心裡半質問宇宙,

「如果要我做這件事,就給我個指引吧。」

質問的語句剛落,心裡就冒出了一個念頭:

於是我改變策略。既然 google 的資訊讓我心累,那我就換個方式尋找吧:IG。我在 IG 上搜尋「台北、剪髮」,稍微滑了一下。結束。

接下來,IG 三不五時就會推薦髮廊的廣告給我 —— 哈哈,正是我要的。我決定就這樣佛系尋找:看到覺得好像不錯的,就記起來;過一陣子再感覺一下。然後在心裡暗暗想:「我就等到有感覺 OK 的設計師再去吧,反正不急」。

到了生日前兩天,還真的有一位觀察了一陣子,覺得好像不錯的設計師,就預約了。

佛系找到的設計師

當天,在約定的時間前往。和設計師說想燙瀏海,讓瀏海比較好整理、分線不要那麼明顯。

過程中,設計師和助理工作都非常仔細、細心,一層一層把頭髮夾得好好的。也會不時詢問溫度會不會太燙,或提醒「看起來很捲,但最後不會那麼捲,不要被嚇到」。最棒的是,完・全・沒・有・任何裝熟的閒聊,一句都沒有。

我內心開心不已。

看著同一間髮廊另一位設計師,同時有兩三位顧客,像花蝴蝶般穿梭在其中 social、聊天,我心想:真是找對人了;如果找到花蝴蝶設計師,我會很困擾。我知道他們人很好,但我就是不習慣和陌生人太過熱情的互動。

最後,瀏海燙好了。的確是沒有「那麼捲」,但還是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我本來想像中的只是「順」,而設計師燙了個韓系小姐姐的可愛瀏海。瀏海本人蠻美的,但問題是我沒有韓系小姐姐的臉;我覺得自己看起來像港片走出來的大嬸。

好吧。好吧。

奇怪的,我的心情沒太受影響,反而滿足的死心了。大概是因為之前有其他設計師和我說過「沒辦法光燙瀏海,會很奇怪」,我不死心。結果光燙瀏海之後 —— 還真的很奇怪,不是我要的。

好吧!我得到驗證了。

事到如今,也沒有其他方法了:就乖乖等瀏海長長吧。這樣也好,我就不會一直忍不住自己剪短,然後總是留不長了。

所以我意外的不生氣 —— 畢竟我也沒有和設計師溝通仔細;而且還好只是燙壞瀏海,不是燙壞整頭,不算太糟。

另一個不生氣的原因大概是:終於,把晾在心智大後方的一件事劃掉了。

——「你看,我完成囉!結果不如預期,但我去做囉!」彷彿可以這樣得意的跟宇宙炫耀,要祂清空我內心那股「待辦」的不乾脆感覺。

大人限定的低落心情?

了了一樁心事,回家的捷運上,我的心情很好。坐在還算空曠的車廂裡,我看著上方的跑馬燈半發呆,然後開始想:

「某些低落心情,是不是三十歲以後才會出現的啊」?

以前學生時代也會心情不好、也會低落,但是那種低潮的種類好像不太一樣?三十歲後的低落,有一種年輕時不會出現的絕望感。

像是:

「我沒有什麼可以為之而活的東西」(I don’t have anything to live for.)

「即使我⋯⋯事情也不會有改變」(Nothing’s gonna change even if I…)

「世界好無聊喔⋯⋯一切都好無聊」

列車開始前行,我反向坐著,看著月台向後飛走。

想著二十幾歲時,坐在火車上探索歐洲,看到什麼都覺得好新鮮、好興奮。那時候的我,不會有「即使我⋯⋯事情也不會改變」的想法;因為我什麼都還不知道。

是不是有一種低落心情,就是要等到你「知道了一點點,又還沒有全部弄通(figure it out)」時,才會出現的呢?

像是三十歲以後,才出現的這些低落心情。

我好奇著其他人體驗的低落心情種類,是不是也隨著年紀而有所不同。

滿足又喜悅的我,一個人靜靜坐著,想著低落心情的種類。會很奇怪嗎?哈,某種「文不對題」。但其實對我來說不奇怪,因為開心的時候才有力氣思考低潮的種類,賦予低潮文字。

低潮的時候是,說不出話來的。

「浪費人生?」

生日那天本來想要打下這些想法,卻陰錯陽差沒有完成;現在一口氣打出來了。

在這篇日記之前,其實我正在不太投入地看著 Netflix 上的影集。我想看,但也沒那麼想看,可是當下又沒有其它更想做的事情。於是 —— 我就 50% 分心的「掛」在那裡好一陣子,一邊看,一邊想「我在幹嘛?我在浪費人生嗎?」。

想著想著,順著一股衝動打開了 google doc,接著很快地打了以下這段:

Wasting my life?

Do you ever have the feeling that you’re wasting your life but you cannot do anything else other than continuing wasting your life?

Like when you’re watching a Netflix series that you can do without. But you keep watching it because all the other options seem either too much effort (can’t do) or even worse (don’t wanna do). Then you’re stuck in this not-good-not-bad situation and you don’t know what to do.

浪費人生?

你是否也曾經覺得,自己正在浪費生命,但卻又無法去做其他任何事情,除了繼續浪費生命?

像是當你正在看著一部可有可無的 Netflix 影集時。你繼續看,只是因為其他的選項要不是看起來太辛苦了(做不到)就是更糟(不想做)。然後,你就這樣卡在一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的狀態當中,不知道該怎麼做。

說也奇怪,打完這幾段莫名的內心獨白後,另一股衝動湧出,我開始寫下生日這天的日記。

可能是因為「不好不壞的浪費著人生」也屬於「三十歲之後才會出現的低落心情」?所以打完這段,它就像吸鐵似的,喚出了生日那天在捷運上想的另外幾件「大人限定的低落心情」。而為了要把故事說完整,燙壞的瀏海、和心智大後方的 to do list 也一併現身了。

寫作的衝動帶著我脫離那「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的尷尬局勢,表達的渴望把我包圍。

害怕的未來,其實就在此時此刻

「在生日當天燙壞瀏海,又在捷運上想著低落的心情」這樣寫出來,看著有點鬱悶的樣子;但其實我那天過得很開心,以一種年輕的我無法想像的方式。

以前更年輕的時候,沒人陪我過生日,會讓我覺得有點寂寞;但今年不知道為什麼不會了。沒有想吃蛋糕,所以就沒吃。

回家後,我在手帳上寫下:

★ 直覺很準!今天選的衣服剛好適合溫度

★ 直覺很準!喜歡新設計師給人的感覺、工作方式(不多聊天)

我滿足於這天對直覺的探索和驗證。

然後,我寫下了在捷運上思考的「大人限定的低落心情」。段落的結尾寫著:

但是,什麼都不做的話,不也是活在同樣的一股心情之中嗎?

大腦覺得自己很懂,覺得自己害怕的是「未來的」、「可能的」失望,但其實或許根本不是,是現在。

我害怕再度回到的,其實就是此時此刻;但什麼也不做,也是繼續待在一樣的此時此刻。我害怕的那個東西不在未來,而在現在。

我害怕的是此時此刻。那個害怕,就在此時此刻。

Photo by Mel on Unsplash

「Got ya! 抓到你了!」

“哈,那又怎樣。你要拿我怎麼辦呀?”

「不怎麼辦。我知道你在這裡,這就夠了。我在這裡,定定的看著你⋯⋯像一棵老樹。」

延伸閱讀

在後疫情的這一兩年,我內心有兩個長期的「直覺叫我該去做的事」,一個是這篇寫的「好好去剪個頭髮」,另一個是「戒斷咖啡因」→ 〈我從不認為自己有睡眠問題,直到:我停止攝取咖啡因〉☕️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2 thoughts on “日記:久違的髮廊、燙壞的瀏海;三十歲後才出現的低落心情

  1. 好喜歡這個結尾 , 突然讓我獲得力量!!!
    面對恐懼我每次都超無助, 看完之後我覺得好像找到一個新的方法可以嘗試看看!
    謝謝你!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