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晚上,我打開讚美日記,寫下:
- 感謝今天雨勢轉小,可以去運動。也把包裹都拿了、立可帶買了
- 感謝我的身體很厲害地調節了體溫(穿了有一點點少出門)
- 感謝 Zara 藍褲沒有再褪色了
- 感謝在 7-11 找到單罐販售的人蔘液
- 感謝好吃的白葡萄、米漿、義大利麵、南瓜湯
- 感謝好用好滾的新立可帶!(寫這些列表時,馬上寫錯字)
- 感謝早上醒來時,還有剩的豆漿。可以熱一杯豆漿、灑點肉桂粉,悠哉的開始(前一天忘了確認剩多少)
生活一直對我很好,而我太少感謝它。
「嗯,怎麼回事?這是什麼感謝大暴走?」讚美日記本來是要用來寫讚美的,但我這天就是不想寫「讚美」,只想寫「感謝」。
讓我們來細說從頭。
如果你看到上面狂列的七點感謝清單,內心錯愕,覺得「哇,soidid 現在是怎樣,也加入『感恩魔教』了嗎?」—— 你不孤單。
有一個我,也在心中默默觀察著這些意外舉動,想著「嗯?我在幹嘛?」;也是那一個我,決定寫篇文章來調查、紀錄一下這莫名的感覺。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
我會說我是一個「感恩又不懂得感恩」的人,意思是:我知道我的人生享有很多幸運,但我不太容易有意識地感覺到那樣的「感恩」。我知道生活中每個安穩度過的日子都帶有許多福氣,但我不太容易對此有太多感覺。
我知道,但是我就是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
所以,如果讀到他人法喜充滿的條列生活中值得感謝的小事,我會覺得詫異、突兀。
有一次,去到一個人們動不動就說「謝謝你~」、「我好愛你~」、「我真的很感動⋯⋯」然後抱來抱去的場合時,我覺得好奇怪。L 說:「嗯~應該是因為你的成長過程中,家裡比較少直接地表達情感吧!所以你會不習慣」。
我想也是。
所以即便感恩,我也不會有很強烈的感覺;我猜想這應該是我感覺世界的方式吧?就像:我本來就不是一個自然熟的人,比較慢熟、內斂,那樣。
「我只是比較理性而已」—— 我下了這樣的結論。
所以偶爾看到身心靈的書籍寫「要練習感恩」、「寫感恩日記」,我都直接忽略。我寫不出來。
我曾經想過:還是,我可以試著把那些「我知道」值得感恩的事情寫下來?—— 但一想像這樣的情境,身體馬上反感「不行,好假的感覺」;我並不是不感謝,但想像著「用腦袋邏輯寫出『我感謝⋯⋯』」,只覺得不自然。
我不想違逆感覺,所以從沒寫過感恩日記。
讚美日記
這樣的我,前一陣子看了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中角色在醫師的建議下,寫起了讚美日記。
「讚美日記,好新鮮的東西。」(#1) 我突然興起一個念頭:不如我也來寫寫看讚美日記吧。
讚美日記,指的是讚美自己日記。講起來很令人害臊,但想想,我很少稱讚自己耶,而且多多稱讚我自己,其他人也沒有損失啊。為什麼不呢?反正他們也不知道我偷偷寫日記稱讚自己(現在你知道了)。
除了韓劇的影響,另一個推波助瀾的原因是,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寫:室友說「我覺得自己好棒喔!可是我找不到理由稱讚自己,怎麼辦~」。
—— 什麼,這世界上有這種「沒有理由就覺得自己好棒,好想稱讚自己」的感覺嗎?這是什麼,我也想體驗一下。(#2)
我想到之前曾經想過「要如何對自己更有自信?」,然後想著,也許我可以把這樣的思考,化成一個個具體的小行動。也就是:
也許,我不夠有自信的原因,不是真的哪裡不夠好,而是⋯⋯我沒有去稱讚自己?(#3)
就這樣,三個動機層層疊加,召喚著我去做這件事;我在心裡敲下議事槌,就這麼辦!
拿了一本買來一直沒有找到用途的 A5 小本子當作我的讚美日記。本子很薄,讓一切不會太慎重、太有壓力。封面是迪士尼的三眼怪,逗趣的臉為我帶來好玩的動力。
「中途想放棄也沒有關係,就試試看吧!」
我開始寫。
就像是在決定:要怎麼養育自己?
我的讚美日記是這樣寫的:每天找一件小事稱讚自己。
我寫得很簡短,只會寫一兩句。通常在一天結束時、或是隔天寫。因為不會馬上記下來,所以白天有空擋時,我會在心中想「今天要稱讚自己什麼呢?⋯⋯」,然後發現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就像是當自己的父母一樣(parenting myself)。
「要稱讚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會激起很多議題:
- 什麼事情值得稱讚?
- 我要為了得到稱讚,而勉強自己嗎?
- 為了得到稱讚而做的事,還有意義嗎?
嗯⋯⋯比想像中的還要難呢。
一件「在邊界」的小事
思考了一下上面的這些議題後,我發現「我認為值得稱讚」的事,是一件剛剛好在邊界的事:
我不想為了「收集稱讚」,去做違背心意、其實不想做的事。我覺得為了稱讚而勉強自己的意願或情感,沒有意義。所以這件事情必須是自發的、是我想要完成的,只是我還沒有找到那股「啟動」的動力。
比如:
- 我想換床單,但又好懶,想再拖個幾天
- 我想清理烘碗機,但又好懶,想再拖個幾天(是有多不想做家事 😆)
這種「要是做了我會很開心」,但有時候就是提不起那最後一股勁,的有的沒的小事。很奇怪,雖然是小事,但有時候就是會覺得心好累,也不知道到底在累什麼。
於是,
這件事寫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做起來挺不容易的;所以看起來雖小,我仍覺得自己值得稱讚。
跨在那個邊界上⋯⋯如果我知道那個邊界在哪
「等待自然的動力出現」這件事,困難的地方有兩點:1) 拿捏那個等待的心理狀態,和 2) 拿捏那個邊界在哪。
1) 拿捏那個等待的心理狀態
第一個挑戰是,如何保持一個舒適的「等待心理狀態」?如何將自己保持在:「我想完成這件事,但同時也不急著完成」?
這種「等待」的感覺是警醒而放鬆的,它不焦急、也不批判任何人,但也不是完全擺爛到底、打死不動。有點像是這樣:
- 朋友 A 和我說,如果你在派對,有遇到朋友 B,幫我跟他說「⋯⋯」;沒有遇到也沒關係!
- 我到了派對,會留意人海中有沒有朋友 B 的影子,但不會很焦急一定要找到他。
—— 在生活之中,觀察心裡有沒有浮出那股動力,但不焦急著要馬上得到。
2) 拿捏那個邊界在哪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拿捏那個邊界在哪?就像所有的改變、學習、進步、脫離慣性,一樣,要的都是那「剛好在邊界的一小步」。但要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困難。
到底怎麼樣的一步,夠大步足以「挑戰自己」,卻又不會太大步變成「勉強自己」呢?
要找到邊界在哪,需要不斷地去感覺、去觀察自己的內心。
實際上寫了哪些呢?我認為值得稱讚的兩種小事
讚美日記寫了兩週後,我發現,自己實際上寫出來的值得稱讚的小事,除了家事(XD),大概有兩類:
- 把抽象困境化為「具體的一小步行動」
- 接納自己情緒感受的「一小步行動」
1) 把抽象困境化為「具體的一小步行動」
比如,有一天我想著:
然後發現,我真正的困擾好像是:
抓到了「被人需要」這個關鍵字,我開始自問自答:
在內心來回幾次踏步後,一股行動的動力突然浮現了。我整理了一篇舊文章:把不夠清楚的圖重新調整、把不必要的東西刪去、把不夠清楚的文字稍微修改。
這天,我在讚美日記寫下:
- 我讚美自己把「Blog or 出書?」的大猶疑,化成一個具體的小行動。
2) 接納自己情緒感受的一小步行動
另一類我選擇稱讚自己的事是:當我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時。
「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是一件人人都會同意重要的事,但它具體來說到底是什麼呢?怎麼樣才算是「接納」呢?我覺得這就是它困難的地方。一百種人,會有一百種生活,也會有一百種「接納情緒感受」的樣貌。
寫下來,有助於釐清對我來說,「接納情緒感受」是什麼樣貌。
我在生活中找到的有:
- 我讚美自己去讀了一本我好奇想讀、但也有點害怕去讀的書。
- 我讚美自己接納了想吃零食的一股「不舒服」的感覺,沒有為了舒壓,而在已經過飽的情況下吃更多東西。我就只是靜靜坐著、與這個感覺同在。
或者更簡單的,就只是:
- 我讚美自己渡過了今天。
因為有時候一天,會像是沼澤一樣難行。
「接納」和一個時空中的動作有關
不管人的生活如何,需要接納的情緒長什麼樣子,我覺得「接納」有一個特點是:它必然和一個時間、空間中的動作有關;它不會是大腦中一個三秒的想法「好,我接納」,也不會是一個簡單地駁斥「好,我接納,現在別想了」。—— 它必須花時間,也必然有行動。
以我在日記上寫下來的三件事為例,其對應的行動分別是:
- 去讀了一本書(帶著自己的害怕)
- 沒有選擇去吃;花時間靜靜坐著、關注感覺
- 渡過了這一天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做出行動呢?我會想像如果有一個外星人,在旁邊觀察我,他可以說出「我是怎麼接納我的情緒感受嗎?」如果可以,那就表示我有行動。
- 「喔,我看到她一邊輕輕拍著自己,這是她接納自己的悲傷的方式」
- 「喔,我看到她允許自己把打字的手指速度放慢,放了一部分的注意力在心中那股不舒服的感覺」
類似這樣,去想:我如何在時空之中,表現我的接納?
接納雖然主要是一個「在內心做的工」,但它也一定是個可以在時空中,被他人看到的「外在行動」 —— 就算只是靜靜坐著:
- 「喔,我看到她為了這件事慢下來,靜靜坐在那裡,停止了十分鐘」
行動不只是「多去做什麼」,也包括「少去做什麼」、「以不同的方式去做」、「帶著不同的意圖去做」。
不稱讚,是因為害怕無能的自己?
順著「讚美」這個主題,我開始想:
的確,我的讚美日記上充滿著理所當然的小事;但理所當然的小事就不值得讚美嗎?
我想著以前的我不太讚美自己,會不會是在害怕「自己其實沒有能力」呢?比如,如果我讚美自己做了某件事,那是不是好像在說,我的能力其實不足以勝任這件事,而需要努力去達成 —— 因此才值得讚美?
以這個邏輯來想的話:當我說自己「好」的時候,好像同時是在說自己「不夠好」⋯⋯。
然後我開始想:為什麼現在的我不覺得如此,而可以比較放心地、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稱讚自己?
我不會讚美自己「勉強了自己」的時候(努力),也不會讚美自己做得有多優秀、比誰好(客觀比較下的能力)。我讚美自己的是:
我想要更懂得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所以當我有這樣的具體行動時,我讚美自己。我想要照顧自己和他人,所以當我有這樣的具體行動時,我讚美自己。
這些小事,和我的能力無關;而我也的確都有權力去做選擇。這些事情都是,我在我能自由決定的範圍內,和自己的約定事項,我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而如果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那現在,我會選擇怎麼做?
「意願、意圖、選擇」和「能被客觀評價的能力和行動」不同的是:人永遠都有選擇。這會帶來一種力量感、主體感 —— 不是「我可以做什麼」,而是「我選擇怎麼做」。
脫軌的讚美日記
寫了大概一個月後,讚美日記開始脫軌:我開始不想寫「讚美」,而想寫「感謝」。所以我就擅自把規則改成:「好吧!那就讚美也可以、感謝也可以,看這天想寫什麼,都可以」。讚美日記變成了「讚美或感恩」日記。
想寫感謝的日子開始增加。同時,我發現兩件有趣的事。
第一個是:
這好像是因為:
對我來說,「讚美」是比較理性的、觀點的,讚美像是「把注意力放到生活的某件事、某個角度」,是一個「注意力的擺放點」、「觀點的採用」,所以我不一定要有那種「我好欣賞我自己」的感覺,也可以讚美自己,而不覺得自己很做作、很假。
讚美是說出一種觀點、一個事實,而人在陳述觀點和事實時,不一定要有那麼多的感覺。
除此之外,從「幾乎完全不讚美自己」到「每天認真找理由讚美自己」的反差之大,也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玩什麼遊戲,挑戰說出人們幾乎不會說出的:主啊!我讚美我自己⋯⋯。
相較之下,「感謝」對我來說是充滿感覺的。要說感謝,心裡好像一定要有對應的「感動、觸動」的感覺,否則就會覺得自己很做作、很假。
而那股觸動感,是當初的我很難直接感覺到的。
既然很難感受到,為什麼讚美日記會脫軌成感恩日記呢?這就和我的第二個發現有關啦!
就是:
讚美日記開始脫軌後,我突然發現:讚美和感恩好像是一體兩面 —— 難怪人家會說:「感恩師父!讚嘆師父!」☺️ —— 或者說,讚美是感恩的前奏曲:每一件我讚美自己的小事,其實都可以改寫成一件值得感謝的事。
「我讚美自己換了床包」→「感謝有乾淨的床包可以換,換了之後好清爽、好舒服啊!」
「我讚美自己面對了負面情緒」→「感謝有時間的餘裕,讓我可以好好去面對自己的內在」
「我讚美自己放過經痛的自己,讓自己休息」→「感謝生活讓我有休息的餘裕」
每一件我能夠去讚美自己的小事,背後都有一件值得感謝的事;但這個「轉換」不能用腦袋和邏輯強求。
感受到後面這件事的訣竅似乎是:先瘋狂讚美自己! —— 讚美到一個程度後,就會突然覺得「好膩喔」,然後開始感受到背後的這股觸動。
就像愛一樣:要感受到他人的愛的唯一方法是,先瘋狂的愛自己;愛自己到滿出來,就會自然地開始感受到別人是如何愛自己。讚美和感恩好像也是類似的,先瘋狂讚美自己,讚美自己到滿出來,就會自然地開始感受到背景場對自己一直以來的照顧。
因為讚美自己,其實就有點像是感謝自己。
而我要先感覺到對自己的感謝,才能自在地去感受對他人的感謝。
感恩與承認自己的脆弱
又過了一個月後,我開始體會到另一種感覺:
比如,當我在吃飯前,認真的想過眼前的這些飯菜,依賴多少人的付出的時候,我常常會數不完⋯⋯種菜的農夫、養雞鴨魚豬的農民、運送的司機、販賣的商人、料理的廚師⋯⋯老天爺的時間。
如果我吃了一個要三個月才能熟成的蔬菜,那就代表:我依賴某個人在三個月前把它種下去。這樣,我才能「直接獲得」三個月的時光。
這樣一想,就會深刻感受到:哇,如果只有我自己,真是什麼也做不了啊。天啊。好脆弱!
又或是,當我去感謝自己的身體時,我就會注意到,健康的身體需要多少器官的通力合作、準確運作。看著這些細節,我很可能會去想「哇,要是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差錯,我就麻煩了」。我要如何感謝這一切的運作,同時保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仰賴這些支持?
感恩,其實有點像是:要把自己的心赤裸裸地打開,讓世界的風吹著。
在感受自己脆弱性的同時,好像也在這股飄搖中,感受、滋養「相信自己、相信世界」的信心和信仰。
「哇,讚美日記這個東西,雖然好像有點搞笑,但還蠻有意思的耶!」
讀到這裡的你,要不要也來,偷偷地,每天找一件事讚美自己呀?
Oh lord, I praise myself!
延伸閱讀
- 在〈關係日記:情感獨立與情感支持〉裡,也思考過「為什麼我不懂得感激?」。當時的答案是:因為「感激、自決、自立」是三位一體。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