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察覺到自己的「問題」想要改變時,第一步常常遇到的困難是:被卡在「想要改變」和「我就是這樣感覺」之間;也可以說是卡在「理想」和「真實」之間。
這時候,我已經認同某個更理想的詮釋了,而且知道是「我自己的詮釋創造了我的感受」,但⋯⋯我的「詮釋和感受」還是舊的那個。這讓我覺得不知所措。
例如:
我知道我的「問題」是:焦慮依戀,依賴他人、關係帶給我安全感。
- 焦慮時,我想著「怎麼辦,他會不會其實沒那麼喜歡我?」—— 但我同時也知道,如果我一直想著「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很可能會因此在互動中傷害我們的關係,讓這句話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 但如果硬逼自己去想「怎麼會,我一定是想太多了」,又覺得好像在跟自己說謊⋯⋯

這時候,怎麼辦好呢?
卡住時,腦海裡的無窮迴圈
當我像這樣卡住時,腦海裡往往有個無窮迴圈:一個「現在的想法會無限延伸、影響到未來」的信念,和一個「我必須現在決定」的壓力。

「無限影響」的信念,創造了「必須決定」的壓力;然後壓力又回過頭來加強「無限影響」的信念。變成一個負面增強的迴圈。
面對這個瘋狂的迴圈,我的第一步是:建立心理上的「時間結界」。
1 建立「時間結界」
時間結界是這樣做的:把時間切成一塊一塊,十分鐘一塊。

就像是在心裡畫一個「時間結界」,這是我自己給自己的安全空間(safe space)。
接著,我就可以盡情地(🥳)讓「他沒那麼喜歡我」這個想法在這裡亂跑了。
有時候我也會用「三十分鐘」一塊。時間的選擇,可以依照自己感覺舒服的時間區段。根據你觀察自己「感覺的變化速度」來決定。
如果是小小的負面感受,我知道我可能十分鐘後就會感覺不同了,就會定十分鐘。如果大一點,覺得自己至少需要三十分鐘來消化,那就可能會定三十分鐘。
我想最長應該可以不用超過一天。
因爲這裡說的並不是「感覺完全好起來」的時間,而是感覺「開始變化」的時間:只要有一點點變化,都是變化。
這是一個有點弔詭(tricky)的手法:我是想讓感覺改變沒錯,但我會先創造一個「不改變也沒關係」的空間,然後放棄「想要讓感覺改變」的意圖。
有點像是漆油漆時,我是想盡量不要滴下來沒錯;但我第一步是在地上鋪滿報紙,讓油漆滴下來也沒關係。我在心裡畫的時間結界,就是我的報紙。
我所有的想法,都只在這十分鐘裡有效;所以在這十分鐘內,我不改變也沒關係。
不會影響到無限的未來,我是安全的。
2 放棄改變很困難的話,就:拉長間距
人很奇妙,想要改變時,最好的方法是「放棄改變」;但在焦慮的當下,心中卻又同時有個「理想」、很想馬上改變。怎麼辦呢?
在這十分鐘的時間結界內,我試著不去問「我可以改變了嗎?我可以相信自己是安全的了嗎?」;但十分鐘結束之後,我可以問自己一次 :「現在,我可以改變了嗎?」。
我只能在時間結界結束後,問一次。做一次決定。

乍聽之下,決定好像是增加了 —— 從原本的「一次決定(決定我到底是如何、要採取什麼立場)」,變成「十分鐘做一次決定」—— 但實際上卻是減少。
原因是:當我處於這樣的困境時,其實沒辦法真的做出那個「一次性的決定」,於是就變成每秒鐘都在不斷跳針,重複想要做出這個決定。
我實際上做出的決定是:無數次。
時間結界結束後才做決定的想像,把無數次的決定,降到了每小時六次;把「一次精準決定、一次修正想法」的完美,轉換成十分鐘一次的行動。
在這十分鐘的時間結界裡,我暫時放棄想要驅逐「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的念頭,也放棄想要逼迫自己相信「他真的很喜歡我」的理想。
我不決定自己到底是「真實」還是「理想」,那要幹嘛呢?—— 觀察、感覺、探索。觀察這個念頭附帶的情緒,然後感覺心中的不安。
與此同時,一邊釐清真相。
3 釐清真相:加上「我現在感覺/認為」
前面提到,此時的我,「真實」和「理想」互相衝突。
- 真實: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
- 理想:我想太多了
這裡的「真實」打了引號,因為它其實不是絕對的真實。
「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的真相是:
不管我有什麼想法、認為現實是怎樣,那都是此時此刻的我,根據我的經驗、狀態、資訊,所得到的判斷和感受。我的感覺很真,但我的判斷不見得是對的。
我在心中放著「我現在感覺/認為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然後感覺。
我肯定自己感覺的真實性,但也記得去質疑這未必是絕對的事實。我肯定也挑戰自己:肯定感覺低落的自己,挑戰自認全知全能、知道一切的自己。
換言之:
4 再調查:改寫成一句「感覺的句子」
「再調查」是:去探索話語底下的真相,把注意力從「對事實的客觀判斷」轉換到「對自己需求與感覺的覺察」。
把「以判斷為主」的句子,改寫成一句「以感覺為主」的句子。
(1) 改寫「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
以「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來說,我不安的感覺是真的,但「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就沒那麼真。
這句話可以改寫為:
然後,把意識的光,從「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這句話,轉移到「啊,我有一股不安全的感覺。我似乎認為,如果能確定他真的喜歡我,我就會感到安全」。
- 當我把意識的光,照著「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這句話時,我會擔心這會不會造成自我實現的預言,他原本喜歡我都變成不喜歡我了,焦慮加倍。
- 但當我把意識的光,轉而照在「啊,我有一股不安全的感覺。我似乎認為,如果能確定他真的喜歡我,我就會感到安全」時,我就沒有那個害怕了。然而這句話就跟第一句話一樣感覺真實,甚至更真實。
這句話一樣是真的,但我可以一直照著它、感覺它,而不用擔心發生什麼「壞事」。
當我去照著的是我的感覺時,它會讓我成長,也會讓感覺轉變。有句話說,「感覺想要被看見」,用人意識的光去照著,就是看見。
焦慮的時候,人往往很難直接停下腦內不斷重複的話語;所以相較於逼迫自己停止,我試著找一句,更適合重複的話。
一句和需求與感覺有關的話。
(2) 改寫的方式
你的焦慮可能和我的不同,但你可以透過問自己:「如果我焦慮的事可以馬上改變,我會有什麼感覺?」來找出一句適合自己的句子。
例如:「我得變得更成功才行,否則她可能會離開我」。
→「如果我焦慮的事可以馬上改變,我會有什麼感覺?」
- 我會變得很成功,有自信給她好的生活,也會覺得有安全感,不擔心她會離開我。
- 透過自己的成功讓她開心,我會覺得自己有能力去提供所愛的人好的生活,而感到自己有價值。
於是「我得變得更成功才行,否則她可能會離開我」可以變成:
- 「我感覺到心中有股不安,我似乎認為,如果我夠成功,她就不會離開我。」
- 「我希望透過『有能力供給所愛的人理想生活』,去感受自己的價值感。」
每一句對「條件」、「事實」的描述,背後都藏有很多感覺,和我們希望得到的感覺。去探索這些細節,就可以得到一句感覺同樣真實,但殺傷力不會那麼大的話。
與其在腦中不斷想:
不如想:
5「時間結界」的終點
叮叮叮!十分鐘到了,戳戳自己:現在,我想從「他可能沒那麼喜歡我」這個感覺,稍微離開一點點了嗎?現在,我感覺上比較接近「怎麼會,我一定是想太多了」這個句子了嗎?
我可以誠實回答,沒關係。
「沒有」
「好!那就不動!」
下一輪。再畫一個十分鐘的「時間結界」給自己。
這裡是安全的。
如此重複。

要做幾次呢?
要做幾次呢?憑感覺判斷。一次也很好。
我通常好像也只會做一輪。
因為放下批判、放下想要去改變的念頭去陪伴自己,其實很花心力;然後它通常也很有效。
我不會做到讓自己可以完全接受對面的那個「理想」念頭 ——「他其實很喜歡我」。我只會做到讓自己對那個焦慮的念頭「不握得那麼緊」了。
我發現:生命有自己的智慧,我要做的,不是告訴她「什麼好」,然後馬上站到那個位置;而是當我發現某個信念在傷害我時,試著放下。
有時候,我甚至不用「放下」,只要「抓鬆一點」就好了。
鬆鬆地抓著,然後,有一天,思緒漫遊、在內在的感覺裡遊蕩時,可能就突然想改變了。

後記
這一篇的策略,比較適合「內心焦慮,但表面還可以裝沒事」的那種糾結。如果你的焦慮很躁動、整個人會靜不下來,可以試著透過運動和靜心讓身體能夠慢下來:
還有最近,我發現:
如果沒有攝取咖啡因的話,想要焦慮也焦慮不起來呢!(只會沮喪 😆 —— 沮喪低落是咖啡因戒斷症狀之一,同時也是咖啡因成癮的可能症狀之一。)可能還是會有類似的「念頭」,但腦袋的轉速不會那麼「強迫性的停不下來」,是另一個從生理上讓自己慢下來的好方法。
我好喜歡妳的分享^^
內容戳中我的內心!!!
喜歡你文字描述的方式和你畫的圖示
開啟了我美好的一天
謝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