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遠距聊天而已,不會沒有話題嗎?到底什麼是「真愛」?

和好久不見的朋友碰面。

聊到和 H 的互動狀態 —— 四年多沒有碰面,平常就 Skype 聊聊天而已 —— 她問「這樣不會沒有話題嗎?」。上次,另一個朋友也問了一模一樣的問題。

當下我沒辦法很好的回答,因為我還真的沒有煩惱過這個問題⋯⋯。我們隨意得到了「啊,這大概就是真愛吧」的結論。

回來之後,這個問題繼續在我心裡盤旋,沒有離開。「真愛」或許真的存在,但用「真愛」來解釋,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

我忍不住開始分析「到底為什麼不會沒有話題?」、「咦?我們以前就是這樣嗎?」。

(Advertisement)

可能原因 1:不害怕「沒有話題」的狀態

第一個想到的是:嗯⋯⋯沒有話想要講的話,那就掛電話啊!哈哈。

我們聊天的時間不多,講到沒有想要繼續說話時就結束。不會有「一定要講很多」的需求,也沒有「要一直講下去」的壓力。

有時候,兩人講一講會說「啊,我沒有想到什麼可以講的了耶」、「嗯~我也沒有」,但雙方好像都還沒有想掛電話,就在那晃著。幾個空白之後,一方會開始講些生活瑣事。

沒有話題的時候,就說「我沒話題了,哈」,很自在;或者,就結束通話,也很自在。

可能原因 2:「聽你說話」本身就是目的

翻找過去感到「沒話題」的經驗,好像是自己預先有個期待,例如:

  • 希望可以有關於某個議題的思想交流
  • 希望對方可以說出療癒我的內容,讓我放下現在心中的這個不愉快

因為心中有個預設目標,所以當預想的內容、效果沒有發生時,我就會感到不耐煩、沒有話題。我掉出了那個當下,也掉出了對對方單純的關注和好奇心。我無聊了,我覺得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

但如果「聽對方說話」本身就是目的,並不是要獲取智性上的激發、情感上的撫慰,只是單純的想和這個人說說話 —— 的話,就不太會落入這樣的狀態。

以「聽對方說話」本身為目的,也建立在前一點「可以自在地離開」之上。當我累了、不想繼續說話時,可以隨時離開,不擔心對方會因此不開心、或覺得被冒犯時,我就更有可能完全投入當下的互動。

還有的時候,我在對話之中感到不耐煩,其實是自己給自己設限,覺得自己好像必須要「撐場」、「不能離開」。我可能當下並不是處在想和(這個)人相處的狀態,但我沒有察覺;或我為了其他的理由認為必須勉強自己。

可能原因 3: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年紀

老實說,如果我們一直都是雲端戀情,可能也沒辦法。因為當面說話、實際相處時,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我覺得要真的認識一個人,要和「很多不同環境下的他」相處。就像要認識自己也是 —— 要和「很多不同環境下的自己」相處。

我和 H 並不是一直都是遠距離,也有近距離的相處過。有很近的相處、也有很遠的分隔;認識了很久,中間發生過很多事,因此看過彼此很多不同的面貌、狀態 —— 這點,本身會帶來一種安心和連結感。

(H 喜歡拍照,有時候也會拍我。他說:「我想盡可能發掘妳的不同面貌」。)

可能原因 4:話題是一座橋樑

我覺得「話題」和「活動」一樣,是兩個還不夠熟悉的人開始互動時的一座橋樑。

隨著時間過去,兩個人會逐漸認識彼此、熟悉彼此,可以比較放心的把心打開,好像就會自然的、不一定需要「話題」了?

「話題」是幫助人與人慢慢進入一個敞開又放鬆的狀態,的橋樑。然後在敞開又放鬆的狀態中時,就不會想到「話題」的問題了。因為敞開又放鬆的時候,有話想說就會自然地說,沒話想說也無所謂。敞開又放鬆的心會有一種「心與心的連結」的感覺。

(這和原因 1、2 好像有點接近,不過以一種不同的角度描述。)

可能原因 5:不需要「話題」來激發思想

有的人好像蠻喜歡和伴侶討論知性話題,例如:對社會議題的看法、核心價值觀的思辨⋯⋯,我好像,沒有這個需求。

比起知識淵博、對議題能有許多看法、可以創造對話的火花,我覺得自己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最需要的,是「能放心、自在的對話」—— 就這樣。內容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氛圍。

一種「不會被批判、對方會帶著好奇和善意來理解、傾聽我」的氛圍。

H 很會傾聽,會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告訴我,我想知道」、「喔?所以夢裡發生了什麼事呢?」這樣的話。他會知道我話說了一半,在等他的一個 cue,繼續說完後半段。

有時候,H 比我還能抓到我當下的狀態。例如:我自己不知道我話沒說完,是等他問了,我才發現「對!我想表達的還有這個,我的心情是這樣」。或是我說「哇,我腋下流好多汗!」,他會說「哈哈,所以你很興奮嗎?」—— 他一說我才發現,真的是這樣。這些關於情緒感受的理解,對他來說好像易如反掌。

人與人在對話之中,會交換很多看得到的「對話內容」,同時也會交換很多看不到的「感覺狀態」。他所是的那個「感覺狀態」,讓我感覺被接納、可以安心做自己。

可能原因 6:就像家人一樣?

我第一次回答「不會沒話題嗎?」這個問題時,直覺想到的答案是「就像跟家人也不會沒話題呀!」我們對話的頻率和內容,也的確都比較像遠方工作的女兒和家鄉的媽媽,不是熱戀情侶的節奏。

後來想想:不對,好像也不是跟家人就可以。應該修正:如果是平常自在說話的家人,那即使後來一方長時間在外地工作、即使家人無法了解你的工作到底在幹嘛,還是不會沒話題。你們依然可以彼此關心。

問題背後的問題

「不會沒有話題嗎?」這個問題,背後好像有另一個問題 —— 「這麼久沒見面,居然可以維持感情?!」—— 這件事,對十年前的我來說也很不可置信。

但如果加上這兩點一起思考,就會發現其實也沒那麼奇怪:

① 你覺得單身也能把生活過得很好嗎?

② 你覺得 A 和 B 的關係狀態如何,只和 A、B 這兩個人有關嗎?

如果你認為「單身也能把生活過得很好」,那遠距可以維持,其實就也沒那麼奇怪了。因為比起單身,還多了一個心靈上感覺親近、可以說話的朋友。

當然,這是建立在我們都沒有一定要結婚、也沒有一定要養育小孩的前提下。一開始熱戀時,分開會很痛苦沒錯,但度過那個階段後,感覺就像多了一個遠方的家人。

另一點是,在我和 H 長時間分開時,我已經理解到「兩個人的關係」不只和「這兩個人」有關。

以前的我,會認為「不一直待在一起」,關係就沒有更深刻、進展的可能;認為「兩個人多花時間相處」是深化關係的唯一方式。

但後來我理解到並不一定如此。你需要花一定程度的時間和一個人相處沒錯,但到了某一個程度(瓶頸),解開一段關係的結的關鍵,很可能是在另一段關係之中。

這在很多心理諮商的書中都會提到:我們和伴侶的關係,其實反映了我們和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所以和伴侶的關係要改善,有時候不見得是要一直和伴侶「相處」、「溝通」,而可能是要去解開自己對自己、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中的結。

因為:所有的關係都是相連的。

所有的關係,透過「你」而相連。

所以⋯⋯這樣想可能有點阿 Q,但不能和 H 相處的時候,我會想:嗯,其實也沒關係呀,我和我自己的關係改善了、我和父母的關係改善了,那我和 H 的關係也會連帶跟著變好吧!

然後就不知不覺聊到了今天。

什麼是「關係的潛能」?

除了理解到「 A 和 B 的關係,不只和 A、B 這兩個人有關」,我對「關係的潛能」有了不同想像,也讓我不那麼為「距離造成的」、「我們的關係都沒有進展⋯⋯」焦慮。

以前的我,在想像「關係的潛能」的時候,想的好像是比較具體的「前進」,例如:認識 → 交往 → 結婚 → 養育小孩⋯⋯像是巴士站一樣,一站一站往前進。

但現在,我會想到另一種「關係的潛能」:在任何情況下的各種可能,像是一層又一層展開的貝殼。

例如:好,我們現在就是至少三個月還不會見到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出於「控制」有一個潛能、出於「不安全感」有一個潛能、出於「愛」也有一個潛能。我要在關係中體現、選擇哪一種潛能?

於是,當巴士靠站時,仍然有另一種「前進」的方法 —— 我可以讓我跟這個人的互動,都是出於愛嗎?—— 可以追求「沒有進展的進展」。

在外人看來,我們的關係可能真的很奇怪:「沒有進展,一直遠距離,也能維持?!不會心累嗎?」如果我是外人大概也會這麼想。沒有進展一定會心累,可是我不覺得我們的關係沒有進展;它有很多「沒有進展的進展」。H 的存在,一直在幫我梳理「我和愛的關係」。

而這對所有關係都是一樣的。

關係看起來是一條線,但這條線永遠可以像貝殼一樣展開成很多層次。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關係,或近或遠、或親或疏,這些關係或許沒辦法都「變得更親近」,但在那最適合彼此的距離下,都有可能去選擇愛的那個頻率。

會不會浪費了時間?

沒有「進展」的遠距離,通常還有一個焦慮來源:時間。

人會害怕沒有時間,也會擔心投入的時間浪費了。

對於這點,我是這樣舒緩焦慮的:

—— 沒有浪費,不用重來;愛就是愛。

我和他的關係,底下是我和「伴侶」的關係(我的關係模式),再底下是我和愛的關係。

即使表面上的對象來來去去,我實際上體驗到的關係,是由我內在一直帶著走的那個「關係模式」和「我和愛的關係」決定的。

我的關係模式,決定我會吸引和愛上的對象、體驗到的情感關係。關係模式顯化了對象,而我和這個對象的互動,也會回過頭來改變我的關係模式。

這不是我自創的理論,許多心理學、身心靈的理論都是這麼說的。讀到書上這樣說,我就試試看;試了之後發現:嗯~真的是如此。

它提供一種安心 —— 是你的就會是你的,是愛就是愛 —— 但也完全沒有偷懶、省略步驟的可能。

想要體驗愛,那就只能每一步都做出愛會做出的決定。

到底什麼是「真愛」呢?

回到一開頭的「這大概就是真愛吧」。

—— 這是「真愛」嗎?嗯,我覺得是。因為 H 改變了我,讓我變成更好的人(好老套的台詞),可以自在的獨處,也懂得觀察、調節自己的情緒感受。

H 從來沒有想要改變我,我也不是為了要變得更好而留在這段關係中。只是到了某一個時刻,我開始願意被改變。我開始接受:真愛是「找」不到的,體驗真愛只有一個方法 —— 自己變成愛。

以前看別人寫「開始願意被改變」時,我不懂為什麼不是寫「開始願意改變」就好;多了那個「被」字,要傳達的是什麼?所以現在自己寫出來時,仔細感覺了一下。這個「被」字說得好像是:

「改變」不是目標,卻是結果。

它不是主動的計畫,而是跟隨感覺之後一定會得到的結果:

於是 —— 想要跟隨愛、又對自己誠實的話,我不得不變得情感獨立、自然就變得情感獨立。「不得不」,因為這是唯一剩下的選項;「自然就」,因為和真實的感覺一致。

結果就是:哇,居然可以這樣,這一定是真愛。

所以「真愛」在我心中,不是什麼「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神奇解藥」或「犧牲自我的偉大奉獻」。我覺得真愛是一種很清淡普通,卻又很不普通的特質:

存在於當下、互相敞開的心。

不一定是一生一世的伴侶,也可能是短短兩三小時的活動聚會。只要人與人的心互相敞開、信任,就會感覺到「真愛」:無條件的愛、連結感。

它比想像中還要困難,也比想像中還要簡單。它困難,因為需要解開很多內在的結,才能放下內心的防禦和控制;它簡單,因為路上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你會變成意想不到的自己。

真愛是 —— 練成柔軟卻又堅韌的心,開放卻有明確邊界。然後體會:彼此敞開的心,放在一起的力量。

真愛是 —— 在這段關係之中,你是否變成了愛。

Photo by Jarrett Kow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