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對話:所有你想要用形式做到的,都可以用你的意識品質做到

最近都在玩。

某天下午,玩著玩著,心裡突然冒出一句話「玩樂會讓人荒廢工作嗎?」—— 哎呀,好像工作狂的我會擔心的事喔。

然後,答案也跟著浮現⋯⋯。

(Advertisement)

1

玩樂會讓人荒廢工作嗎?

—— 如果是虛假的能量、投射的幻影,那的確會使人上癮,進而荒廢其他面向。不只是玩樂,任何領域、任何活動,都可能會這樣。「玩樂」可能會上癮,正如「工作」也可能會上癮;「懶散」可能會上癮,正如「進步」也可能會上癮。當你擔心某項活動可能使你上癮時,它的「反面」其實也同樣具有令人上癮的潛能。

但如果是真實的享受和快樂不會!

因為真實的能量永遠是互相連結的,會貫穿生命的每一個面向。

在 A 的快樂會帶動在 B、C、D 的動力。反之亦然。

所以不要問什麼會浪費、什麼不會。問自己是否真正享受這個當下。

Photo by Anshu A on Unsplash

2

愛也是喔!

真實的愛會擴展你,讓你有能力,也渴望去愛更多人、去愛這個世界;而不會讓你上癮,或將你限縮在某個角落。

3

真實的能量會貫穿生活的每一個面向,可以以各種形式展演出來。

所以,觀察一個東西/作品/人是否適合自己?看的不是表面的「樣子/形式/條件/標準」,而要觀察你接觸之前,之中,之後的變化。

觀察自己內心感覺的變化。

「啟發」的能量不限定形式。A 形式的藝術作品,可以帶來 B 領域的創作靈感。

「清理」的能量不限定形式。針對 C 項目的斷捨離,可以讓人產生動力去處理 D 領域的囤積。放下執念也是一種斷捨離。

「生命」的能量不限定形式。帶有真實生命力的作品,就會帶給人面對自己生命的力量。無論作品中的生命力從什麼故事而來,觀者面臨的困境是不是類似的處境。

這也是為什麼,任何形式的創作者(其實就是所有人),在創作時,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內心狀態。

延伸閱讀:同意內心狀態很重要,因而在自己的內心狀態「不好」時感到焦慮,怎麼辦?→〈在「想要改變」和「我就是這樣感覺」之間

4

或者:

不是說「方法/腳本/法則」不重要,是:形式是鍛鍊/連結/表達能量的方式。它是橋,不是目的地。

你可以用任何橋樑來練習,但記得留心形式底下的那股流動 —— 那股在你心裡的感覺。

如果有時候讀了某本書、學了某個方法,卻覺得無法實際運用在真實的生活之中,可能代表:

  • 這個「形式/工具」不是當下最適合你的形式
  • 你過度依賴「外界權威式的答案」來「一次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

繼續提問,繼續往內觀察。感覺一下。

5

「所有你想要用形式做到的,都可以用你的意識品質做到。」

當感覺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是生命在告訴你:換個方向看,換個方式去做。

  • 如果你覺得問十個問題,對方會太有壓力、會嚇跑,那就認真選一個問題,然後帶著專注傾聽的意識品質去做。
  • 如果你只有短短的十分鐘可以對話,那就在這十分鐘裡,把所有的自己都帶到現在。這樣的話,短短的十分鐘也可以與人深刻的連結。

形式的追求是直接了當的:增加努力、增加時間,但無止盡疊加只會壓垮自己。

意識品質的追求很隱晦,路線也不明確。但越老會越發現,真正吸引你的人事物,都具有很高的意識品質(也可以說是:愛、當下、真實)。

直接追求「愛」和「當下」很困難(什麼是愛?要怎麼活在當下?),但追求「真實」相對簡單。對自己誠實,愛和當下就會跟著慢慢回歸。

6

所以,還記得嗎?那個「但是我沒有認識他那麼久」的嫉妒和不安全感。答案也是一樣的:

「所有你想要用形式做到的,都可以用你的意識品質做到。」

意識品質就是「愛的品質」。

更長時間累積出來關係互動,當然多半更穩定;那個穩定,來自過去不斷地被打趴又站起來、疏離又重新找到彼此,所鍛鍊出來的「關係核心」。

但這不代表,你和眼前的這個人,不能夠展現一樣美好的品質喔。

你們(還)沒有「很長的時間」這個形式,但你一樣可以在你們「有限的時間」裡,盡可能投入你無限的意識品質。

只要能用這樣的方式互動,不管互動的時間長短都會覺得享受、有意義吧!

它不是單純的開心快樂,更不是「一定要開心快樂」,而是展現自己的真實去與人連結。

Photo by frank mckenna on Unsplash

後記:自己的真實 vs 真實的自己

認真的想了一下:為什麼最後一句是寫「自己的真實」,而不是好像更順口的「真實的自己」。

我覺得「真實的自己」給我一種「整個人都是真實的」的感覺。好像⋯⋯要對自己有全盤的了解、充足的認識,要有脆弱的勇氣、和與人連結的能力才能夠做到。這個概念聽起很好,但也很大。

但「自己的真實」比較像是「一口真實」。比較小,但也比較容易觸及。bite size。

比如對方問你:你想吃咖哩飯還是義大利麵呢?與當下的感受連結,回答「嗯,我想吃咖哩飯耶!」這就是「自己的真實」。

「自己的真實」,是「真實的自己」的一部分,它可能不是最完整、最含括的,但它是真的。說「真實的自己」好像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著手?那不如把握一個小小的實踐方式。

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很小的互動和自我表達裡,與真實的感受連結,就是「自己的真實」。

除此之外,「自己的真實」也給我一種不著急的感覺:不用急著確認、分析辨識,而是去感覺關係的節奏。去感覺每一個當下的「一口真實」。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