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的感覺,拼湊出客觀的能量

在〈內在對話:所有你想要用形式做到的,都可以用你的意識品質做到〉寫了:「因為真實的能量永遠是互相連結的,會貫穿生命的每一個面向」。寫完之後我問自己:

咦?能量到底是什麼?
(Advertisement)

1

記得以前聽感知力比較強的朋友說「能量」、「氣場」時,我都覺得很玄。但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我也在那邊「能量」長、「能量」短的⋯⋯。

我並沒有特別的靈視力或感知力,是一個普通的麻瓜。想了一下,我所謂的「能量」,其實是根據我的「感覺」得出來的「感知」。

它不是 —— 我「看」到能量從這裡跑到這裡。

而是 —— 閱讀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的活力和能量增加了。讀著讀著,我感覺到自己想要打開電腦寫文章。

這樣的感覺,就像是:有一股「創作」的能量,從書本傳遞到我身上,又從我身上傳遞到現在打出來的這些文字上。從頭到尾,我感覺到的都只有我自己的「感覺」,這些感覺的轉換、變化,讓我覺得「有能量被傳遞」了。

2

換言之:我所說的「能量」,好像並不是客觀的,而是反映我主觀的感知。是由「我的主觀感知」拼湊出來的「客觀世界」。

我所感受到的「能量」,其實是來自:

所以,與其說「我開始能夠更細膩地感知到人事物的能量」,不如說:我對自己的內在感知變得更敏銳了。

又或者:

因為每一個外在世界的人事物,在五官看得到的「形式」底下,都連結著各自對應的「內在世界的能量」。

——「如其在內,如其在外;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within, so without; as above, so below.)

這個內在世界有著某個程度的共通。但正如我們都是透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經驗」看這個「共同的外在世界」,因而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我們也是透過「自己內在的信念模型」看這個「共同的內在世界」,因而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3

當朋友問我推不推薦某本書時,我在說明自己的閱讀感受後,都會加上一句「但還是要憑你的感覺決定~!」

因為:當人去讀取自己的內在感受,就是在讀取「自己當下的能量,和這本書所帶有的能量,是否彼此呼應」。藉此去判別,這本書是不是當下適合自己的一本書。

「好」書是:和人當下處境有共鳴,但又不是完全對齊。那個落差,就是這本書可以拓展、延伸,引領你往想要去的地方走的動能。

書沒有絕對的好壞,能夠對應人當下的內在課題與追尋的,就是好書。反之,再「好」的書,可能也會無感;因為人的內在、當下的能量,和它沒有共鳴。

4

如果過去的我,問現在的我:要如何感知到「能量」?

那我應該會說:專注在自己內心的感受。

把你和世界的每一個互動,當成香水的「前・中・後調」來感受:

  • 做這件事之前/和這個人相處之前,我有什麼感覺?
  • 做這件事的當下/和這個人相處的當下,我有什麼感覺?
  • 完成這件事之後/回到一個人獨處後,我有什麼感覺?

你就會慢慢發現自己的細微變化。

5

把互動分成「前中後」的原因是:

在「之前」,我們可能會有一些「大腦基於已知產生的」,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誤的預期。我覺得不必刻意消除預期,只要清楚知道「這只是我的預期」、「我可能是錯的」就好。這些預期,可以作為「理論預測」和「實際經驗」對照的材料。

在「之中」,則可能被當下情境、他人強大的氣場影響,所以暫時變得「不是自已」,卻沒有很好的覺察到。

例如:被直銷短暫魅惑(我自己的真實經驗 😂)。

或是:作為一個 I 人,我其實很需要獨處時間來恢復能量,但以前的我並不知道。我會下班後去約會,約會回家之後再花一個小時上網放空,導致每天都太晚睡。我明明很累,卻因為約會很開心而進入一個慣性,而沒有發現自己需要休息。

當生活進入軌道後,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出現這樣的「慣性」—— 沒有跟隨當下的真實感受去安排活動,但因為太習慣了,就不容易察覺到。

這時,可以透過互動「之後」的定期離開,來檢視什麼人事物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什麼人事物和自己有真實的連結。

6

重點不是什麼「好」或「不好」,什麼東西「可以」或「不可以」。是:讓自己的感覺重新變得敏銳,本身就是一件可以穩定自己、會讓自己很開心的事情。

—— 我的感受力。「我知道自己是誰」的感覺。

這個「知道」不是來自我可以將世界中的事物分門別類、評分成「適合我的」和「不適合我的」,而是我對自己的感覺有著細膩而敏銳的覺察。是 GPU 效能的增加,不是記憶體的增加。分類是死的,感受力是活的。

而去發現「和自己的心有真實連結」的人事物是什麼,就是去靠近自己的心,讓自己的感受力再次回到敏銳。

Photo by Luca Bravo on Unsplash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