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三人共享兩人世界的多邊戀日常》。
好看,喜歡,推薦。
比起《道德浪女》落地很多。不是理論,就是平凡的生活故事。在性別相對保守的南韓公開這樣的生活與關係,太有勇氣了。
多邊戀的書是進步的思想突破;但不管是《道德浪女》或這本書,其中都有個部分讓我覺得保守,那就是:
自由的愛,愛的自由
我支持多邊戀的原因,和我支持同性戀、雙性戀的原因一樣:我相信真愛是沒有固定形式的。
我認為:特定的形式並不保證愛的存在,過於執著於特定形式,往往是使愛不在的原因。我相信:
- 愛使人自由;愛永遠,給予自由
- 愛使人成為自己
- 愛使人擴張、成長
因為我自己體驗到的愛,就是「不具排他性、無法比較」的,所以我能想像多邊戀的關係是可能、且同樣美好的。
和書中主角們想法相同,我認為對多邊戀概念的推廣和討論,重點並不在「有一個以上的人」的這種形式,而是在打破人們對於「情感關係只有一種樣貌」的想像。
如同宇宙、知敏和承銀,在書中的表達:
“ 我認為,對於相信著所有關係都存在「真正原型」這件事提出質疑的關係,就是真正的多邊戀。”(宇宙)
“ 我慢慢生出必須對某些形式的多邊戀抱持警覺的想法。像是暴力或者不對等的關係,看起來反倒更接近獨佔及控制的關係。尤其將重點放在「多人」而不是「非獨占」的關係更是危險。”(知敏)
“ 最近比起如何攜手走得更長遠,我更關注如何擴展關係。思索如何超脫附加在戀愛關係上的特殊期待及相應的控制欲,並接納如風一般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彼此。可以用什麼樣的心態及態度一起走下去呢?
我們都是風一般的存在對吧?我們之所以可以長久交往,背後有許多因素,不過我認為接納彼此是「風」的這種心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是因為我們始終如一的心,而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關注著彼此的變化。我不執著於將你這陣風掌握在手中,你也不再試著將我這陣風緊抓在手。我努力讓自己銘記,絕不要將自己困在只剩愛情的人生裡,不能止步於熟悉的安逸感,以及關係的拓展將引領我們走向更富饒的愛。”(承銀)
開放式關係的「保守」之處
打破對情感關係想像的開放式關係、多邊戀,聽起來很具革命性 —— 也的確如此。但不管是《道德浪女》、或《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書中都有一部分的概念,我好像不是完全認同 —— 那就是對「努力」的強調。
也許是因為多邊戀常常被社會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所以人們在分享多邊戀的經驗、守則時,好像會特別強調:
如同承銀在書中所寫的:
我理解,當關係中的人數增加時,問題複雜度、溝通難度一定會增加,我也認同他們為了維繫感情所付出的努力。但我總忍不住想:
—— 對於「努力」和「經營」的強調,總讓我覺得有點窒息。
看到開放式關係中的一些協議、守則,也讓我下意識地出現排斥感。比如:
「和其他人約會後,和伴侶講講電話,恢復連結」—— 這是個好方法!但如果是個必須遵守的「規定」,我就會開始⋯⋯不想要。我覺得,親密關係的規定越少越好;親密關係可以不需要任何規定。
真正的連結,不需要「規則」
往內心探,我想我這樣的反應,來自個人經驗。
在過往的戀情中,當我想用「規則」讓戀情順利時,結果往往是⋯⋯越來越不順利。因為這些規則雖然暫時「箝制」住了我的情緒,卻沒有讓情緒底下的信念真正被看見、被釋放;指標不治本。
而我體驗過最自然、最舒服、最幫助我成長的一段關係,就是我和 H 「沒有規則,全部都自主互動!」的關係。
H 對規則的抗拒、和他對自己深深的連結,幫助我學會和自己的感受連結,進而去感覺關係的每一個當下。
這種與自己連結的感覺,就像是:如果你有眼睛,看得到此刻客廳裡的桌椅擺設,你就不用記得「從門口往前走五步之後,要記得右轉(不然會撞到桌子)」這樣的規則。
你可以直接看,直接處理現在的狀況:你知道桌椅是誰擺在那、怎麼擺在那的;你可以重新放置,或讓它們消失。「信念」就像是人們心智中的傢俱。
不用「經營」是什麼意思?
除了對「規則」的隱約排斥感,我抗拒的還有「經營」、「努力」的概念。我體驗過的、我認為理想的關係互動,是不用「經營」、不用「努力」的。
—— 雖然我們好像也「經營」得不怎麼樣,沒有形式上的「結果」可言;唯一的「結果」是:對彼此不間斷的關愛之情。
「不用經營」的感覺,如同在〈一直都遠距聊天而已,不會沒有話題嗎?到底什麼是「真愛」?〉寫的:
我被這段關係改變非常 —— 非常多,其中也有很多難過、不舒服的時刻;但沒有一刻,我覺得自己在「經營」這段感情,或為了感情在「努力」。
怎麼說呢?
我對「經營」和「努力」的感受是這樣的:
- 為了在未來抵達某個「理想結果」的行動;結果是選定的
- 基於「大腦邏輯規劃」的行動策略,點到線,好獲得我想要的
- 基於線性時間的計畫
但我在關係中的反應,更像是在每一個衝突的當下:
- 去思考、感受:「如果我沒有恐懼的話,我會怎麼做?」;結果是開放的
- 基於最高渴望的選擇。此刻我選擇的意圖,就是我想要的
- 基於真實感受的行動
我順著真實感覺行動。感覺本身像海浪一樣,會有一股動力;順著那個感覺前進,就不會有「努力」的感覺。但這並不代表它是輕鬆的。
這種感覺,像是練習如何衝浪;而不是用磚頭一塊塊「努力」蓋出一座城堡。
另一個方向的革新:靈性愛情觀
於是我明白了。我對多邊戀書籍的矛盾,來自另一種非典型的關係型態:基於靈性的。
比如《與神對話》中說的:
在一對一關係中,我覺得《與神對話》裡描述的這種愛,對我來說更真實;而這樣的真實,因其自由的本質,自然也不侷限於一對一關係。
關係的突破:兩個維度
換句話說,關係的突破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形式的突破」,另一個是「創造方式的突破」。從「一對一」到「多邊戀」,是形式上的突破;從「努力經營」到「不用經營」是創造方式上的突破。
- 形式的突破(一對一 → 多邊戀),讓人思考愛的本質 —— 愛是什麼?愛是否有具體的表現形式?
- 創造方式的突破(努力經營 → 不用經營),讓人思考創造的本質 —— 理想的關係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我喜歡「形式的突破」,同時也喜歡「創造方式的突破」。所以我不認為:多邊戀需要以「我們更努力」來合理化這樣的關係型態;而多邊戀也不必然就是「更費力」的。
因為真正選擇多邊戀的人,並不是因為想要那「多人」的形式,而是這樣的開放才允許他做自己、表達心中的愛。在成為自己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艱辛 —— 特別是那些獨特、和主流價值觀不符合的個體 —— 但那最終不會是「費力」的。
過程中也許會有「努力」和「費力」的感覺,但在這個過程被完成後,人不會再覺得「努力」或「費力」,反而那些「力」都會變成「內在力量」。像是水庫的旋鈕和卡榫被放置到了正確的位置,而開始感受到豐沛的泉湧。
這也是我在遠距離關係中的體驗:
當我順著真實感覺而行時,我會長成一個更大的自己;因為這個成長的發生,過程中的「辛苦」會被完全釋放,曾經會令我感到「辛苦」的境況,也不再困擾我了。
- 「努力」,像是一個小小的人,去做很多事情、好維持平靜
- 「成長」,則是變成一個更大的人,以致於原本需要「努力」的事情,在心中已經不起波瀾了
「努力」是透過行動(doing)維持某種秩序;「成長」是透過存在狀態(being)的轉變,而能對越來越多的結果保持開放。當你能接受一切、在不同狀況下感到安全,並且享受其中的可能性時,你就不再需要那麼「努力」地去控制狀況了。
這就像是:幼稚園的時候,看到送我上學的媽媽離開,我會難過想哭。但是大學的我,已經不再需要媽媽接送、也不會因為短暫的分開而感到難過了。
因為我成長了。
—— 我對這個狀況感到安全,我對和媽媽的情感連結感到安全,同時能享受這個狀況下蘊含的可能性:我可以去探索更廣大的世界。
我覺得在情愛關係中,類似的成長也必然是可能的。
要建立真正深刻的關係,不是取決於要做多少「維繫工事」,而是要在關係中做最真實、最「大」的那個自己。長得越「大」,要做的事就會越來越少,體感就會越來越輕鬆。
—— 雖然,我還沒有真的實踐出「自然不用經營」的多邊戀關係,到目前為止都只是我的想像而已。但人總是要先想像嘛 : D
「我覺得是有可能的」。
⋯⋯ 然後馬上就倒栽蔥。
下一篇:「嫉妒」是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關係的「自然狀態」
相關文章
- 用想像力,去看見內在的風景 → 〈想像力是內在的眼睛、手、腳 ——「用文字思考」和「用意象思考」〉
- 用表層的「規則」控制住「情緒」;或是:連結底層的「感受」,去理解表層的「情緒」→ 〈作為一個情緒勒索者 2:我為什麼情緒勒索?〉
- 「情緒」與「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 〈感覺是安靜的確定〉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