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關係的「自然狀態」

最近,在 H 的知情同意下,摸到了多邊戀的邊邊。但才到邊邊而已,才剛剛開始認識對方,我內心的黑暗面又開始上下齊發,簡直像回到十五年前那幼稚的狀態。

快要被自己嚇死。

我很嫉妒!我很不安!—— 我又回到我以為自己已經從此免疫的情緒狀態中了。還好,過去花了兩年還跳不出的慣性反應,這次只花了兩天就看見了。

(Advertisement)

嫉妒有好多種喔!

在觀察自己的內心流動時,我發現,嫉妒有好多種喔。

有一種嫉妒,是對舊情人的嫉妒

還有一種嫉妒,是對新戀人的嫉妒;這種嫉妒,和對舊情人的好像又不一樣。

對新戀人的嫉妒

對方知道我和 H 的關係,我也知道他可能會有其他新對象;我們其實不知道相處起來感覺會如何,所以沒有那麼正式的「確定在一起」。比較像是:在多邊戀的前提下,相處看看。有點像歐美的非一對一約會(non-exclusive dating)吧。

聽起來沒那麼嚴重,也沒那麼「認真」;但我的嫉妒還是一下就跑出來了。如果他在不和我見面的日子,和另一個人約會,我就會嫉妒。

但我不太理解我為什麼嫉妒。

我們不過剛開始認識彼此;我也沒有想要天天都和這個人膩在一起。

我覺得自己好奇怪。如果我沒有想要見面,那他去上班、看棒球、還是去約會,真的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嗎?其實好像不會啊。

有人可能會說:因為他喜歡別人,就不會喜歡你了。愛是排他的。—— 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如此,但對我來說不是啊。我自己就體驗過,我的愛是「不具排他性、無法比較」的。因此我知道,世界上存在這樣的可能。

那⋯⋯我為什麼要嫉妒?

後來,我發現我對新戀人的嫉妒,其實是想要「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

—— 我希望自己更想要。我希望彼此的關係瞬間變得更親近。

我害怕他對我的愛戀不足,好像是反映著,我害怕我對他的愛戀不足。

我不想等待;我想馬上就感受到很深刻的感覺、馬上就獲得很深刻的關係。

我們的關係比較像朋友;雖然比朋友的見面頻率更頻繁一點、而且有某種非友誼的吸引力,但 70% 是像朋友。我喜歡這個人,但沒有感受到以前談戀愛時總會出現的粉紅泡泡。對我來說是陌生的體驗。

少了「粉紅泡泡」帶來的那種「我好喜歡」、「我好確定」,我知道自己對對方還有很多不了解的,也知道自己不確定怎麼定位這樣的關係。好像正是這樣的模糊、不確定,讓我感到嫉妒、擔心。

內心的不安,在互動中顯露出來

一步步觀察自己的內心,我看到:

因為我對他的「連結感」還不夠穩定,而我也不夠信任自己能夠處理關係萬一淡出、失敗,所造成的衝擊,所以無法總是對這樣的模糊狀態感到自在。

我感到不安。

因為感到不安,所以想要勉強關係是「其所不是的樣子」。希望關係可以瞬間變得更緊密,認為緊密的形式可以緩解不安

最終,這浮現到表面,成為:嫉妒。

我認爲,自己的這股嫉妒不是什麼無可避免的副作用,而是內心失衡、小我試圖掌控情勢的結果。

一段新關係的開始,兩個人都不太熟悉,都還在理解彼此的溝通表達方式,自然有可能會感到模糊、不確定、不安。這個時候,小我試圖掌控情勢,於是產生了「嫉妒」的心情,認為只要排除他人,我們的關係就會更穩固、更好。

但其實不是。新戀人不過是顯示出:我們的關係本來就還不是很親密、很穩固的狀態而已。

而傳統的一對一,就是在關係還不穩固的時候,去除「其他人」的變數,讓兩個人比較容易在這種開始時的「模糊、不確定、互相接近」中建立連結與信任感。

人們可能會說:不要談多邊戀就不會有這樣的嫉妒煩惱啦!

但我覺得多邊戀之中的「新戀人」,就像以前關係中的其他事件 —— 對方工作忙、對方和多年異性好友見面、對方有自己的其他追求 —— 一樣,是「顯影劑」,彰顯出我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被愛的恐懼。

他人並不造成我的不安;真正的陰影,在我的心裡。

不同的形式,相同的課題

我認為:問題不在其他人,而是「我對他的連結感」還不夠穩定。

我想像:如果我對他的「連結感」足夠穩定,如果我能感受到我對他的關心,那他開心,我也會感到開心。

然而,現在的我,對他的關心感覺是浮動的、會受到外界和自身內在狀態的影響 ——

這樣的問題,在以往一對一的情感關係中也出現過 ——

一對一的情感關係中的這個問題,後來隨著關係中連結感的深化慢慢化解了;我開始能在吵架的時候,依然感受到彼此的連結感了。

所以我覺得:

多邊戀可能遇到的種種挑戰,其實在一對一關係之中也會有;只是可能形式略有不同罷了。

而正如我可以變成在「吵架的時候」也同時感受到「對對方的關心」那樣;我想,為對方的其他約會感到開心,也是可能的。

聽起來我好像在做某個自虐的挑戰;當然不是。

我希望對方能為我擁有「和 H 的這段關係」替我感到開心(對方好像的確是如此),那我也希望自己能為他擁有「和其他人的珍貴關係」而替他感到開心。

—— 那麼我就必須要成長。

如何應對嫉妒的情緒?

要如何應對嫉妒的情緒呢?

最近有兩個學習:

第一個是,我發現我之所以因為嫉妒導致情緒爆炸,是因為我排斥「互動規則」、想要靠自己處理,但處理的能力又不足,結果就爆炸了。所以:

我要練習適時尋求對方的幫助;讓對方知道,他可以怎麼幫助我。

我請他暫時不要用文字訊息和我說其他約會對象的事;但可以講電話、或見面的時候說。因為講電話或見面的時候,我比較能一邊感受到我們之間的連結,而不會覺得這樣的訊息太可怕。

第二個是,我發現:

若要給出我渴望給出的那種愛,我要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我得學習如何在失衡時,把重心拉回自己身上。練習與自己保持深深的連結。

某次嫉妒病發時,我又犯了「一言不合就分手」的老毛病⋯⋯結果在說出「分手」的時候,我突然就「好了」。我發現如果對方只是普通朋友,我完全不會在意,甚至可以祝福他一切幸福。

那個瞬間的狀態轉換,讓我很訝異。

「如果我們只是普通朋友,我就不會嫉妒了。」
「如果我們只是普通朋友,他在約會的時候我會做什麼?」

—— 廢話,當然是不管他約不約會,我都要享受自己當下的生活啊!享受現在的我能享受的、想要去探索的。

我不會把脖子伸得長長的,過度關注朋友的一舉一動,看到朋友有什麼,就「我也要~」、「你為什麼丟下我~」,那我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的戀人呢?他不應該需要對我的幸福負責。我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在我因為過度關注對方而感到嫉妒時,我要慢慢把自己拉回來,和自己連結、回到自己的重心裡。然後,我就能看到這段關係的本質,然後讓關係「如其所是」就好。

不用著急著馬上非常緊密,也不用決絕的馬上分手。

內在說:

關係的「自然狀態」

我覺得所有關係都有其「自然狀態」—— 這是當兩個人都「是自己」、平靜充滿愛、沒有匱乏恐懼時,會感受到的「真實」。兩個人會對關係有一樣、同步的感覺:

  • 「想不想見面」的感覺會同步
  • 「對對方的關懷與愛意」也會同步

這種同步,就像是感受著一座橋的兩端。

我們會感知到彼此的狀態,也會自動根據彼此的狀態調整。因為愛和連結都是雙向的,所以當兩人的連結越厚實,對彼此狀態的感知也會越清明、越一致。

在不受小我、不安全感迷惑時,我們可以一起感知到關係的自然狀態、真實狀態,不會因為對方不想見面而受傷。

前一陣子,我提出要去瑞典找 H,被他拒絕了。朋友問:

你說要去瑞典找 H,結果被他拒絕了,不會難過嗎?

—— 其實真的不會耶!因為我能感覺到他的感覺。所以我當下的感覺是:「嗯⋯⋯你這麼一說,我也感覺這的確不是最好的主意呢」。所以不會失望,也不會難過。

我和 H 在決定事情時,都是憑感覺。我們也會用腦袋做邏輯規劃,但主要是讓感覺引導。見不見面、什麼時候見面、在哪裡見面,常常都是提出想法,然後兩個人一起感覺一下

如果答案是「嗯,感覺是對的」(It feels right.),就會實行。

這麼長時間的分隔兩地,因為我們對「感覺對不對」的感受是一致的,所以都沒有因為「你怎麼不來找我,反而跑去旅行」、「你怎麼明明時間那麼自由,卻不來找我」而感到失望或難受。

感覺很自然。

我想,所有的情感關係,應該都有像這樣的自然狀態吧。在這樣的自然裡,我們會感受到關係的本質,受到關係的庇蔭;看著關係成長、變化,也看著彼此成長、變化。

Photo by Melanie Magdalena on Unsplash

關係的自然狀態,像是一棵樹。

如果我們都能跳脫小我的迷障,看到這棵樹、摸到這個樹,那麼,一切都會好好的。一切都會,如其所是,的好。

不是「嫉妒」,而是「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

寫到這裡,我發現我對「嫉妒」有了新的感覺:嗯⋯⋯會不會「嫉妒」根本就不是某種「本質」的存在啊?

——「嫉妒」有「嫉妒」這個名字,所以我們會覺得它就是實存、不可避免的一種情緒。是某種本質上的存在。但如果不是呢?

也許「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才是某種更為本質的東西。

在我的例子中,「才剛開始認識的對象,同時也在認識其他的戀人」,類似 non-exclusive dating 的狀態,我就嫉妒了。

往下看,這個「嫉妒」其實是「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

  • 我想要我們的關係「馬上」變得很深刻(他更愛我,我更愛他)
  • 我拒絕去看見關係「目前的真實狀態」
  • 我拒絕讓關係「如其所是、自然生長」

有人可能會說:活該,誰叫你要「non-exclusive dating」、誰叫你要多邊戀,乖乖當個專情的人不就沒事了嗎?但這樣的狀況,不覺得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也似曾相似嗎?

例如:

直昇機父母,為了要讓小孩有好的成就,處處控制、規劃,確保小孩在學校有好的成績、也讓小孩去學習各種小孩明顯沒有興趣,但有功利性好處的才藝。

你可以說父母是「為了小孩好、不願意讓孩子吃自己以前吃過的苦」,也可以說父母是「把自己對未來的恐懼、對生命的僵固想像加諸在子女身上」,但這件事本質上,其實也是「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

  • 父母想要孩子的未來「馬上」得到保證
  • 父母拒絕去看見孩子「目前的真實狀態」
  • 父母拒絕讓孩子「如其所是、自然生長」

會不會,因為「嫉妒」這個詞很簡單、很短,我們就覺得它是某種本質上存在、在關係中不可能避免的東西呢?會不會,其實真正存在的是,需要用更多文字來捕捉的某種心智狀態?像是:

「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

也許「嫉妒」只是症狀。

也許「嫉妒」之於「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就像「咳嗽」之於「感冒」。當我們想「勉強事物成為其所不是的樣子」時,可能會以「嫉妒」的形式表達出來,也可能以「直昇機父母、控制狂」的形式表達出來。

因此,問「我為什麼嫉妒呢?」得不到的答案,也許問這個問題可以得到:

「我在控制什麼?」

「我在避免什麼?」

「我在害怕什麼?」

延伸閱讀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