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己抽的牌卡沒有用?一個麻瓜的塔羅牌卡日記

對身心靈領域感興趣的朋友,應該多多少少都接觸過塔羅、神諭牌卡,我也不例外。

只是很奇怪,每次去專業塔羅占星師那裡抽牌,我都覺得好準、好有幫助,但自己買牌卡回來,卻怎麼抽、怎麼不對勁⋯⋯;過沒多久,牌卡就放在那裡積灰塵。

經過多年斷斷續續地摸索,最近,我終於發現為什麼了。

(Advertisement)
💛 也歡迎你的小額贊助 🌈

1 牌卡與我:第一次體驗抽牌

2017 年,是我第一次體驗抽牌。

當時,一位占星師幫我解讀流年,占星師講解了許多能量流動、運勢預測,但我最有感覺的卻不是佔了 80% 諮詢時間的流年預測,而是最後針對「自我、安全感情緒、工作、感情關係、金錢、溝通思考、健康」等各領域的抽卡。抽出的牌卡,在占星師的協助解讀下,不僅能點出我的盲點,也讓我感覺獲得勇氣。

而且很玄。

2017、18、19 這三年,我都在年底去找這位占星師。

結果我連續兩年,在「感情」上抽到一模一樣的同一張卡;也連續兩年,在「溝通思考」上抽到一模一樣的同一張卡。

這位占星師同時使用兩副牌卡。針對每個項目,她會先問水晶靈擺要抽哪一副牌,然後再讓我抽。所以要連續兩年選到同一副牌卡的同一張牌,機率真的很低⋯⋯。

2018 年年底,我在「感情」上抽到了「接受」這張牌。

2019 年年底,和占星師碰面的前幾天,我因為小事不爽 H,但心裡想:

「算了,反正我今年就是要『接受』,那我就先『接受』吧⋯⋯過幾天就可以抽新牌卡了!但時候就可以有新的策略,耶!」

結果幾天後,抽來年度的牌,在「感情」上,我居然又抽到「接受」!

當時真的是有被打醒的感覺:果然,我自己心態不改,根本瞞不過宇宙。我「暫時先接受」的想法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接受,只是希望「時間過去之後,命運就會自動改變」的不負責任心態。

顯然我「接受」的功課沒有完成,所以又抽到了「接受」——

當時,我覺得這張牌卡是在告訴我,要我接受 H 本來的樣子(還在怪別人 🤣)。但現在回頭看,卻覺得是在跟我說:要我接受我自己選擇的關係、我真實的感受、和這段關係現在「不如我預想」的狀況。

後來那一年(2020)的十月,我寫了〈後焦慮依戀:只有感覺的地方〉。

這篇文後來成為了我焦慮依戀的分水嶺;在這之後,焦慮依戀再也沒有像以前困擾我那樣糾纏我了。

2020 年年底,因為 COVID-19 沒有回去找這位占星師。但我想,如果有去的話,「感情」應該會抽到一張不一樣的牌了吧。

2 牌卡:為什麼我自己用就沒有效果呢?

因為這位占星師,我對牌卡有很好的第一印象。我覺得牌卡是一種很好的、幫助自我覺察的工具,一種⋯⋯獲取靈感、勇氣的方式。

於是我也買了占星師使用的「指導靈訊息卡」,想要自己如法炮製。

但很奇怪,在占星師陪伴下抽的卡,都很能對應我當下的生命的情境;可是我自己抽的卡,總感覺柺瓜劣棗⋯⋯沒有那種感應、效果。

後來看到另一副牌卡「心靈原型卡」,和榮格的原型相呼應,我心想:嗯,原型、榮格,感覺也會是很好的啟發。

結果也是抽幾次就「沒那種感覺」,不了了之了。

後來這兩副幾乎沒使用、狀態非常良好的牌卡,都二手轉賣掉了。我心想:也許我不適合牌卡吧。

3 三年前:塔羅

大概是 2021 年的時候,朋友在閒聊中提到他最近在學塔羅牌:

聽朋友這樣說,我有一點心動。但因為之前和牌卡「不了了之」的經驗,有點擔心再嘗試會不會又只是浪費,因此雖然我相信朋友的話、和塔羅對他的幫助,卻也沒有很有動力去嘗試。

4 兩年前:買了塔羅牌

時間又過了一年。

2022 年,「想接觸塔羅」的想法再次浮現。這次我買了一副塔羅牌,和一本書。

因為之前的經驗,這次選牌卡的時候考慮了蠻久的,至少有數個月。

本來計畫買最普遍的初學牌卡「偉特塔羅」,但有一天,因緣際會看到了「光明先知塔羅」(The Light Seer’s Tarot)這副牌,我的心被震動了。

圖片截自 The Light Seer’s Tarot

「好美⋯⋯。」

這副牌卡令我心動不已。網頁也做的非常美麗。

回想過去的兩副牌卡,我好像都是因為「有用」而買的:占星老師用這副,她用很有用;榮格原型是我感興趣的概念,這樣的牌卡感覺很有用。雖然這兩副牌卡也都製作精美,但它們沒有像光明先知這副牌那樣讓我心動

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對初學者的牌卡選擇有兩派建議:一派建議買「偉特塔羅」這種最大眾、最簡單的基礎牌卡,等掌握了之後再去接觸各種進階的變形牌卡,比較不會混淆。另一派則提倡,選擇讓你最有感覺的牌卡。

我想了一下自己接觸塔羅的目的:

  • 我想要成為專業塔羅占卜師嗎?沒有
  • 我很在乎我的解讀法,在塔羅界裡是否「正統」或「正確」嗎?還好

因為沒有打算幫人算,所以我並沒有很追求「絕對正確」;但儘管如此,我仍不希望因為自己思考的盲點而扭曲了牌義。

我最重視的是什麼呢?

—— 我想要被啟發。

如果想要被啟發的話,那麼,是選擇「正統的基礎牌卡」好,還是選擇「觸動我心的美麗牌卡」好呢?答案似乎就很明顯了。

我想要被觸動。

5 觸動我心的塔羅⋯⋯沒有用?

我覺得自己的牌卡選得很好,搭配一起買了一本書《塔羅解牌研究所》。心想:這次應該會有所不同了吧?又燃起練習的動力。

根據《塔羅解牌研究所》,最好熟悉塔羅牌的方法,就是常常抽牌:可以每日抽一張牌,寫塔羅日記,反思這張牌如何對應到當天的生活。

我照作了,卻什麼也看不出來。

因為當時,我把大部分的心力花在創作《普通人的相對論》,既沒有繽紛多樣的活動、也沒有常常和朋友社交。在多數又平靜又宅的創作生活裡,我實在很難去找到,看似一樣的生活節奏,如何和每天抽出的不同牌卡對應。

我試著「想出」一些題目來抽牌,好增加學習、好多加練習,但結果好像一樣柺瓜劣棗。牌就像是隨機出現的一樣,感覺不到意義。

一陣子後,我又把牌卡收起來了。

6 隱形城牆的出現;跟隨感覺建立自己的模式

一年後,2023 年,我在《普通人的相對論》的創作上遇到了一個困難:

預定剩下十篇左右,也都有草稿了;但我突然覺得心裡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透明城牆,阻擋在前。

感覺:

好像需要暫停一下,把一本(不是非常相關的)參考書籍《The Fabric of the Cosmos》看完。這本書主要在講「時空」這個主題,除了相對論,也講到量子力學、熵、時間之箭、宇宙之初⋯⋯等主題。最初做資料研讀時,我只讀了前面講到相對論的部分。現在 —— 我覺得我好像該把它完整讀完。

偏偏我讀它的興致也不是很高昂。

怎麼辦呢?一方面,我很想「繼續前進」,把創作有始有終的完成;另一方面,逼著自己讀書、逼著自己畫完,我又覺得不是個好點子⋯⋯「如果連我自己都不覺得有趣,看的人也不會覺得有趣吧?這樣畫出來的東西,對我來說好像也沒有意義」⋯⋯。

我覺得生活有點變成死水了,但又不想因此壓迫自己前進⋯⋯雖然死水的無聊感一樣令我難受。

怎麼辦呢?難道我就只能陷在無聊的泥淖中?或是輾壓自己的感受讓自己「有生產力」嗎?

我該忍受無聊的沼澤?還是強迫自己前行?

站在心裡巨大的隱形高牆面前,我突然想起那副收在床底下的「光明先知塔羅」。我突然想要把牌拿出來抽抽看。

這次,我試著建立一個自己的抽牌儀式。

有別於「特定時間、水晶、墊布」這種我覺得「有點太麻煩」的⋯⋯一般(?)規定,我設定了一個自己覺得舒服自在,但又帶有慎重感的步驟:

深呼吸三次,讓心靜下來。在心裡想著問題。抽牌。

我把牌卡當成一個信任的密友,在心中想著困擾的問題,然後跟它說我會抽兩張牌:

  • 第一張牌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狀況?」
  • 第二張牌是「我有什麼需要看見的?我該如何看到更多?」

這一次,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翻開第一張牌:Emperor。

「of course⋯⋯當然了,當然是這張牌⋯⋯。哇⋯⋯」沒錯,我之所以這麼困擾,就是因為我想要控制。我希望一切可以按照我心中的計畫表走。我擅長在框架中做事,所以當事情超出我預定的行程表時,我感到困擾。

左:皇帝|右:寶劍二

牌卡作者 Chris-Anne 提到:

這張牌提醒了我:雖然我喜歡也擅長依照計畫前行,但我要記得去感覺,那個讓我安心的「結構」,是不是變成了一種僵化?它還在幫助我嗎?它是不是需要被改變了?

第二張牌:寶劍二,也準確地反映了我「左右為難」、「無法決定」的心情。

我的邏輯說:按照計畫表很好,保證了生產力;我的記憶說:根據過去經驗,當感覺不對時,稍微暫停其實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 也許我會剛好看到對接下來的章節有幫助的資料、觀點;或也許我會更有靈感,知道敘事要怎麼安排更好。如果一直悶著頭往前,我可能錯過這些更好的作法。

牌卡作者 Chris-Anne 的解讀裡,最給予我力量的是:

她提醒了我:重點不只是「哪個決定更好」,而是我「帶著什麼意圖」去決定、去執行。我是覺得自己「必須要有生產力」的去決定?還是我是「信任自己當下的感覺」去行動?

投入到選擇之中的是什麼?

如果兩條路都會有好的結果,我想要體驗的是哪一條路?

  • 是邏輯安排的計畫之路?
  • 還是跟隨感覺的體驗之路?

答案很明顯。

最後,在:

  • 勉強自己工作,以生產逃避「既無聊又沒產出」的負面感受
  • 接受「泥沼般停滯的當下」、接受這「停滯的感覺」

兩者之間,我選擇了後者。

嗯,我是想要走感覺的這條路。

上面這些「啟發」—— 放下控制、信任自己不需要所有的答案也能夠選擇、跟隨感覺 —— 其實我都「知道」;但知道歸知道,在那個困擾的當下,我還是會被困住。

而牌卡提醒了我。

這次的抽牌體驗,還有一個很神奇的地方是:牌卡傳達的似乎不只是知識(為什麼會這樣、我該怎麼做),還有一股能量。

一股勇氣的能量。

7 什麼地方做對了呢?

我覺得很有趣。也好奇起來:

奇怪,同一副牌卡,為什麼和上次的體驗如此不同?這次我哪裡做對了?

反思自己的行動的差異,大概有下面幾點。

① 不執著於「答案」

上一次嘗試時,我在書中讀到「最好的練習方法就是多占卜、和實際狀況比對」,就知道解讀是否準確。因此,我同時對照 Chris-Anne 的文字和《塔羅解牌研究所》的內容,想要得到一個最精確、最全面的解讀。

但這一次,我把重心從「占卜準確」移到「啟發不同觀點」,不再執著於答案。

我只是鬆鬆地看著 Chris-Anne 所寫的內容,然後專注在哪些段落讓我特別有感覺、讓我感到啟發,以及這些文字、牌卡圖樣,讓我有什麼感覺、想到什麼?

讀了之後,我把文字和牌卡放在心裡,慢慢感覺。

就這樣慢慢感覺。

我發現我並不喜歡用塔羅來占卜,也不想要預測未來;我只想要看清楚「現在」自己在想什麼,然後試著跳脫「現在」的那個心智框架

② 真心的問題

第二個差異是,上一次,我為了學習塔羅知識,想要盡可能增加抽牌的機會,所以天天抽、或是想一些「有的沒的」的問題來抽。

但這一次,我只問當下我「真心想知道的問題」。我等待那個「想問問題的渴望興起」,才抽牌。

等到對牌卡的含義感覺「消化的差不多了」,下一個想問問題的渴望興起時,才抽下一次牌。我跟隨自己的感覺時間走,不為了問而問。

一次只專心的想一個問題。在心裡慢慢思考。

我常常覺得「真心的問題」很有力量。當分辨不出來哪個是我真心渴望的問題時,限制數量(只問一個)就是個好方法。

③ 以「我」為出發點、負起責任的問題

因為不執著於「正確答案」,問題的主題也會從「他」轉移到「我」:從「他是如何」到「我要如何行動」。

即使有些問題問的是「他人」為什麼如此,我內心設定的意圖也是在「我」—— 我想要怎麼做?我為何會認為他人是如此?

因為不預測,所以我不會用塔羅來釐清「世界」到底是如何、「他人」的真相到底是如何,而是把重點放在「我認為目前的狀況是如何」—— 然後思考:為什麼會這樣認為?我可以如何突破自己的觀點?如何採取行動?

④ 自己舒適的節奏

上一次,我依照書本教導,在「設定好的時間」(睡前或剛起床)抽牌;但說實在的,無論是睡前和起床後,其實我都不怎麼想抽牌。

  • 剛起床:我還在恍神。我不想去碰美麗的卡牌,很怕把它摔了、折了
  • 睡前:一天已經積累太多心智垃圾,感覺並不是特別「清晰」的狀態⋯⋯

睡前我的固定行程是靜心冥想,我也只想要有這個固定的行程;再多,我會覺得太多了。

這一次,我不拘泥於特定的時間,而是跟隨自己的感覺走。我會觀察心中生出的那股「好像可以來抽牌卡」的渴望,然後跟隨心裡的感覺決定時間。

⑤ 適合我的牌陣

抽兩張牌,是這次突然的靈感。在幾次抽牌中,我也意外發現這個方式很適合我,比「每天一張的塔羅日記」更適合我。

當只有一張牌時,我好像很容易會想知道「這準確嗎?該如何對應?」,而陷入過度分析。但有兩張牌時,我比較容易放下「準確與否」的執著,而會去發想這兩張牌如何圍繞著我關心的主題,創造一個故事、一個解讀。

我喜歡這種 —— 兩個端點之間的流動,和其中變幻莫測的萬千可能。

8 重點不是「準確」,而是:如何感受內心

又過了一年,2024。

我對塔羅、神諭牌卡的感覺是斷斷續續的,有的時候會覺得特別有感應,怎麼抽怎麼感動,而且馬上知道怎麼解讀;有的時候又還好。

但這一年來,我好像漸漸抓到自己和牌卡互動的方式了。

我發現困難的不是「怎麼正確解讀」,而是要怎麼掌握「抽牌時自己的心理狀態」。

當年剛開始接觸牌卡時,心裡好像很容易有一個「想要抓住救命稻草」的依賴心態,會希望抽一次牌,就可以告訴我「所有的答案」,順便把當下低落的心情全部清理乾淨;因此常常事與願違。

我覺得我無法解讀、無法被啟發,是因為「沒有掌握牌卡的涵義」,因而需要更多的分析、背誦、練習,但其實不是。問題並不是在於「我無法精準解讀」,而是「我無法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在占星師那裡抽的牌卡之所以都很有啟發性,大概是因為占星師自身的頻率是穩定的,

她用自己穩定的氣場,創造了一個中性的空間,讓我在裡面抽牌。

所以在練習抽牌、解讀時,表面上好像是在練習「記得某些知識」,但其實重要的是底下的那個「感覺狀態」的練習:

  • 要怎麼不用依賴者、受害者的心態和牌卡對話?
  • 要怎麼讓牌卡幫助自己拓展想法觀點,卻又不覺得自己的未來受到了過去的限制?

牌意只要大概知道就可以了;然後要在每一次和牌卡的互動中,練習一個中性而開闊的感覺狀態。有點像是:讀著一句你覺得很有啟發性的話語,然後在生活中慢慢反思。它不會讓你瞬間幫你「解決問題」,但你可以在那圖像中、在那字裡行間,運用感受和想像力讓它為你所用。

人是在練習牌卡的涵義,卻更是在練習「感知感覺」和「用想像力創造」:

  • 如何更細膩地覺知自己的狀態、想法?
  • 如何運用自己的感受力、想像力?

牌卡是一個形式上的介面;有許多事物都可以提供這樣的介面。

斷斷續續接觸牌卡好幾年以後的今天,我才開始慢慢抓到那個心理狀態,開始感受到

如何 ——

  • ​​讓自己在一個中性的心理位置,不要過度依賴牌卡,而是當成腦力激盪的夥伴
  • 抽 2-5 張牌,然後看數張牌之間的流動解讀聯想
  • 選擇問一個開放、能夠支持自己的問題
  • 面對、接納當下的自己;然後不管抽出什麼牌,都能看出其中的「好」
並且明白,未來分分秒秒都因你的選擇而改變。

現在的我,遇到讓我不舒服的狀況時,並不會期待牌卡會告訴我解決方法;我不會想透過改變狀況來改變心情。

但這並不代表我不行動。

我會透過和牌卡的互動,直接去摸索、轉化當下的心情狀態;等到這個心情狀態開始流動了,「想要怎麼做」的靈感就會開始出現。像這樣的靈感,是生於「力量」而非恐懼的。我會等到這個時候,才去跟隨這些光亮的直覺;而不是在黑暗中,就硬逼腦袋生出一個逃脫、扭轉的方法。

我知道「我」才是主體;然後我們的相處好像就順利多了。我可以很認真、同時也很輕鬆地看待抽出的牌卡;一陣子之後,我可以感覺牌卡所代表的那個問題能量轉變了。

牌卡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只有當我明白:抽出什麼牌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現在的想法/行動是什麼」時,牌卡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益。

在我明白自己不需要它的時候,我享受到了它能帶給我的最大幫助

—— 一如世間萬事萬物。

延伸閱讀

  • 「牌卡所代表的那個問題能量轉變了」:我感覺抽出的這些牌,不再能對應我心中對這個問題的感覺。「我對這個問題的感覺」轉變了。它不再是個問題,或我覺得人事物的狀態改變了 →〈主觀的感覺,拼湊出客觀的能量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