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愛」時,人們好像常常把它當成單一的度量衡,就像「價格、力道」一樣。當「愛」越多時,能做的事就應該越多;反之,當預期的結果沒有出現時,肯定是「愛」的不足夠。
但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標準很奇怪。
我覺得愛 —— 或者所有的關係 —— 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看:品質、形式、積累。
所有的關係,都和愛有關:健康的關係,讓人體驗到愛的滋養;有毒的關係,讓人學著愛自己。所有的互動 —— 與人的、與物品的、與理念價值的 —— 都是一種關係。

品質|quality
品質說的是:意識的品質、發起的意圖、行動背後的情感動機。
愛必然是在行動中體現的,但愛的品質和「時間的長短」無關。它可能體現在五分鐘的陌生人交談,也可能體現在五十年的關係之中。
當愛的品質越高、越接近「真正的愛」,它會有以下特質:
- 擴展的、支持成長的、滋養的、自由的
真愛的品質,像是最純粹的電力、生命力,支援所有人成為最渴望成為的自己。
形式|form
真正的愛,並沒有特定的形式。
因為對不同人、不同情境來說,何謂「擴展的、支持成長的、滋養的、自由的」定義並不相同。
真正的愛,並不一定要在「很緊密的關係當中」才能展現;然而緊密關係帶來的挑戰,常常激發出人的潛力,表達出真正的愛。
真愛並不限定關係的遠近或形式。你可以真的愛你的親密伴侶、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也可以真的愛一個陌生人、一個朋友、一個理念。
當你對這個人展現出最高的意識品質時,你就對他展現了愛。
當你展現出最高的意識品質時,常常會隨之感覺到:最適合彼此的互動形式是什麼。

「最靠近」不一定是「最好的」;「最適合」才是於靈魂而言「最好的」。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各式各樣的愛:
所以並不需要強求「一定要是 ____,才是愛」。你可以在任何關係、任何形式中,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愛。
在〈欲望與創造;喜歡我的「沒那麼喜歡」〉中,想表達的也是這個概念。
積累|bonding
積累,是在時間中累積出來的連結,通常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
因為,儘管袒露真實的自己並不一定需要「很多時間」,但人會在時間中不斷變化;有些變化,也只會在時間中發生 —— 而能看過你這些變化的人,會和你有深刻的連結。
「深刻的積累」、「深刻的連結」不一定代表「深刻的品質」。時間很長,不代表就是深刻的愛;但深刻的愛,常常都經過一段不短的時間。

如果把「愛的品質」想成毛線的品質,那「愛的積累」就是毛線織成的東西。
- 你可能和一個人之間,有好多好多件毛衣,但每一件都不太合身、毛衣的品質也很扎皮膚,穿起來總是刺刺癢癢的。你們的 bonding 很深,但那並不是真正的愛。
- 你可能和另一個人之間,只有一條圍巾;時間不夠,所以沒有織成毛衣。但那個毛線的品質舒適、柔軟,且總能帶給你力量,有如神仙的織線。你們的 bonding 可能沒有很深,但那就是真正的愛。
當我寫「真正的愛」時,指的是最高意識的「愛的品質」。
生命的三種維度
「品質、形式、積累」這三個面向,分別可以對應到生命的三種維度:意識、物質、時間。
「愛」是意識在時空中的一種體現:
- 品質-意識:意識的品質,是一切的核心;也是我認為用來判斷「是不是真愛」的依據。
- 形式-物質:形式是「眼睛看得到的東西」,包括: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活動、文化中具體的架構。物質是意識的載體。
- 積累-時間:意識(我們所選擇的意圖)體現(embodied)在物質中,然後,意識(我們)再藉由時間,去體會、感受這樣的體現,並根據這樣的體驗決定下一次要選擇體現(embody)何種意識。

愛(意識)組成了生命的一切。
關係的進展
從這三個維度來看,關係的進展有三種方向:品質的增加、形式的前進、和積累的增加。
在〈一直都遠距聊天而已,不會沒有話題嗎?到底什麼是「真愛」?〉裡:
「關係巴士站」對應到「形式的前進」—— 從交往到結婚、結婚到生小孩。
「關係貝殼」對應到「品質的增加」—— 從恐懼到安定、從焦慮到選擇愛的意圖。

「很愛」這個單一維度,無法表達清楚的事
因為愛至少可以分成三個面向(品質、形式、積累)來看,所以我常覺得單一的「很愛」無法說清楚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 是「品質很好」的很愛嗎? —— 可以為了去理解對方,拓展自己的邊界。但到底是拓展了自己的邊界,還是失去了自己的界線?在提供對方高品質的愛之前,有沒有先好好的愛自己,給自己無條件的愛、尊重自己的需求和界線呢?
- 是「堅持某一種形式」的很愛嗎?—— 但堅持某一種形式,真的是「很愛」嗎?這個形式,是誰希望的呢?是最適合現在的彼此的形式嗎?
- 還是「時間很久遠」的那種很愛呢?—— 但時間久遠,就一定是「很愛」嗎?會不會只是一種不想改變的慣性呢?有時候,正是因為很愛,所以會看出關係的不可延續性;但也有時候,因為很愛,所以可以穿越暫時的顛簸。
每個面向,都有很多可能的表現;關係很難簡化成單一的「很愛」或「不夠愛」。
例如,在〈愛是什麼?—— 而這只是開始〉裡寫著:
這裡的「很愛」,其實是不太清楚的表達,因為我們的關係同時具有「不是很愛」和「很愛」的面向:
- 「不是很愛」,因為我們的積累還不深。
- 「很愛」,因為我想要盡可能的、在我們的互動之中,展現出最高品質的愛;雖然三不五時就會失敗,但我願意去嘗試。

我能做的好像也只是去嘗試。還有問自己:我還想要去嘗試嗎?
年紀越大,越覺得關係是不受控制、無法預測的 —— 因此也不用控制或預測。
所有的關係,都是織毛線的機會,但最終的成品大小,不是我能掌握的;要看緣分走到哪。
有時間,也許彼此的關係會織成一件毛衣;或者,它只會是一個小小的杯墊。我不知道我們會帶走一件毛衣、還是一個杯墊,我能決定的只有:盡量,用出我的「神仙織線」。讓它趨近一件溫暖的毛衣,或一個閃亮亮的杯墊。
然後,帶著對彼此的祝福,繼續在各自的靈魂旅程中前行。

延伸閱讀
- 不再是單一標準的愛 → 〈愛的理論:重新思考「愛情三角理論」、我的關係度量衡〉
- 我體驗到的愛是這樣的:① 不具排他性、無法比較 ② 不遺憾、不後悔、不沈溺 ③ 在「互相」和「認識」中成長 → 〈自由的愛:從「焦慮」到「當下」〉
- 六年過去了,「愛」的主題還沒有結束。最初只是這樣的一個小線頭 → 〈我沒有愛過〉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