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和自由不是對立的兩者;正是關係帶來了自由

H 還沒來台灣前,我跟 C 説:我覺得我和 H 不太適合一起住在台灣,因為:

  1. 瑞典人的衛生習慣可能不適合台灣濕熱的氣候
  2. 瑞典人的外貌在台灣太引人注目了,我不喜歡引人注目

結果 H 才來台灣兩天,我就把這兩條「不行的規則」丟到天邊了。又發生了好多我覺得言語很難表達的事情。

(Advertisement)
💛 也歡迎你的支持贊助 🌈

衛生習慣的文化差異

首先,來說說衛生習慣。

H 的衛生習慣並沒有不好 ,只是台灣濕熱的天氣和瑞典的乾冷非常不同。在瑞典可以做的事 —— 髒碗盤放隔夜不洗、睡覺時垃圾袋不綁、垃圾桶沒有蓋子、已開封的食物沒有用塑膠袋或保鮮盒密封 —— 在台灣都會讓人(我)心驚膽跳。

即使如此,我也不想用自己「潔癖」的習慣要求 H。我不想要他覺得生活處處受限,必須遵照我的規則;但同時,我又擔心他原本的習慣在台灣,會造成無法控制的蟲蟲危機⋯⋯。

—— 當初,我的腦袋是這樣想的、是這樣擔心的。結果在 H 來台灣兩天後,我就放棄控制與潔癖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只做我有力氣做、當下也願意去做的環境整理。

我們的衛生標準遠不及我所習慣的「潔癖狀態」,但也沒看到一隻活的蟑螂;可能是冬天的幸運,也可能是住的地方之前保持的不錯。

我常常做好心裡準備「不知道打開櫃子會看到什麼」,然後在收拾完畢、結束一天時想著「奇怪,蟑螂為什麼還沒出現?老天是不是對我太好了?」。

放棄控制的原因:我「妥協」了嗎?

我躺在地上,想著人們談到關係時常會說的:兩個人在一起生活,總是需要互相妥協。我「妥協」了嗎?—— 我不覺得。

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互相協調的方式,但我並不覺得是「妥協」。為什麼呢?

比如:我們打掃房子的時候,數年沒搬動的櫃子底下掃出了兩三隻大蟑螂屍體。我覺得噁心,第一時間就跳開。H 一看,馬上接手處理,並說:「好在我們有把櫃子搬開來打掃,不然一直在這底下,好不衛生」,邊說就邊把屍體處理掉了。

我心想:嗯⋯⋯這代表如果真的出現蟑螂的話,我也可以依賴他處理吧。

又或是:有一次,我摸到烘碗機裡 H 洗過的盤子,居然還是油的。

「這盤子還是油的嗎?」我驚呆了。

「可能吧。」H 說得好像什麼自然現象「本來就無法預測」似的。

我沒說什麼,反正再洗一次就好了,沒事。之後吃完飯時,我就主動說:我的標準比較嚴格,所以碗我來洗吧。H 本來就喜歡做菜,煮的東西也很好吃;一個人煮菜、另一個人洗碗,我覺得沒問題。

但即使如此 —— H 還是會試圖幫忙。他開始在做菜時邊煮邊收拾(不是他原本的習慣),因為他不想看我一個人花那麼多時間清理善後。他會說:你不讓我幫忙,可是我不想要都是你一個人在弄。告訴我,我可以做什麼?

看到我一個人在用吸塵器清潔地板,他也會說:你不要一個人全部打掃完喔!留一點給我做!

他不會怪我潔癖過頭、大驚小怪,我也不要求他和我一樣潔癖;我們自然就找到一個互相協調的方式。

這樣的平衡,可能會被描述成「兩個人可以互相妥協,找到相處的方式」吧?可是這種互動之中的感覺,對我來說並不是「妥協」。

「妥協」或給我一種:心裡有點委屈、遺憾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方式,的感覺。但我並不覺得委屈或遺憾。

我認知也接受了我們的不同,並覺得這樣的方式還是令人享受的。因為和他一起生活很有趣,而且他的心會看見我的心。

那個「心的看見」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它不只是家事分工的平順,而是很多頭腦預測不到的狀況,和很多小小的、難以言喻的「對」的感覺。若沒有這些「對」,一段關係其實也可以相互配合的很好。但感受到了這些「對」,會再次被提醒:這才是關係的真實潛能。

有一天,H 看我俐落地忙進忙出,把家裡照顧的乾淨整齊,忍不住說:

「你這麼會照顧一個房子,⋯⋯」

「⋯⋯未來一定是個好太太」我聽見我心中的「自動完成」。它有點性別歧視,但我們其實對男生也會這樣說,當男生很會做家事時,我們會說「未來一定是個好老公」。但 H 不是這樣說的。他說:

「你這麼會照顧一個房子,一定很適合擁有自己的家。」

引人注目 —— 就引人注目吧

H「明顯外國人」的外貌,走在路上難免會引起多一點注意;但我也馬上就不再為此困擾了。

第一個原因是:我太累了!管不了這麼多了。

H 體力很好,可以整天到處趴趴走;如果跟他一起出門,我沒兩下就累了。因為累了,所以就管不了那麼多了。引人注目 —— 就引人注目吧。

第二個原因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以前沒有留意到,這次碰面,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 H 對環境的觀察力和注意力有多麽細緻,是標準 E 人。他會留意到環境中很多我(一個人的話)不會注意到的細節。和他一起出門,會有一種「從新的角度,認識一個我很熟悉的地方」的感覺。

這些新鮮眼光,不光是透過「他指給我看」被引入,好像也會經由他這個人的氣場、氛圍自然地渲染到我身上。

當我和他一起走在市場裡時,相同的人事物,卻會給我不一樣的時空感。用比喻來說,或許是:現實生活突然被染上吉卜力畫風?什麼都豐富可愛了一些,而且好像有很多「可能的故事」在各個角落蓄勢待發 —— 只等你開口和那個攤販聊上一兩句、只等你去看看那邊那又大又漂亮的蔬菜、只等你靠近那邊的排隊美食。

我喜歡被他感染對環境的感知力和好奇心。平凡的生活會變得充滿可能,普通的日常也有趣起來。

比如,我一直覺得如果某些「很久才用到一次的工具」可以跟鄰居借用,是一件很棒的事。或者,一整個街區有某種共用的工具區,彼此攤分開銷;這樣就不必家家戶戶都囤積那麼多不常用的工具。但我害羞,所以多半不會去做。

H 不一樣。他整個人像一隻友善的大狗狗,很樂意去幫助人,也不害怕向他人主動尋求幫助,彷彿在跟全世界玩「支援前線」的遊戲。

他會幫朋友把巨大的腳踏車箱子拿到火車站,也會幫朋友拿行李、送洗衣服。

同樣的,當我們需要磅秤來秤行李時,因為只用這一次,用買的不太必要,我們就在住處附近的店家詢問 —— 也真的問到了。屈臣氏的店員明明不熟識,仍然大方地讓我們把磅秤帶回家秤行李。當我們需要一個木鋸稍微鋸平板凳腳時,就在附近的材料行借到了。老闆很好心的讓我在店裡鋸,鋸完我再拿店裡的掃把畚箕打掃乾淨。

我喜歡他這種能夠連結人的特質。

H 喜歡也擅長連結人和物品,和我恰恰相反。

標準 I 人的我,預設模式是「對內的注意力」:喜歡在心中連結各種思想和概念。H 喜歡買賣、喜歡把適合的東西送到適合的人手上。我們之間「對外」和「對內」注意力的差別,也在靜心冥想的時候展現出來。

有一天,我們一起在睡前靜心冥想。結束後,H 説:抱歉,我剛剛一直動來動去的。我問你喔,你是怎麼專心的啊?外面有這麼多的聲音,車聲、狗叫聲,等等。

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 —— 我自己靜心冥想時,最大的噪音通常來自「腦袋」,而不是外界的聲音。

我是「不磨合派」,但關係一定會影響人成長的方向

有人說關係難免要磨合,但也有人主張:適合就是適合,不需要磨合。我是後面這一派的:適合的人不用磨合。但這不代表我沒有在和 H 的關係中改變。

說關係要磨合,背後的想像似乎是:

但我不這麼覺得。

我覺得:

Photo by Earl Wilcox on Unsplash

無論有沒有一段伴侶關係,人都會不斷成長和變化;「關係」可能影響人往這個方向變化,而非另一個。但無論怎麼變,在你心裡,都必須要感覺自己是往「更是自己」靠近,而非遠離。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往「更是自己」靠近的過程,而這個「更是自己」有一種以上的表達方式。

當我們在選擇關係時,好像也是在選擇那個「想要走到的」自己。

「可以結婚了」的感覺

在密集和 H 相處了一兩個月後,我感覺到自己明顯地被他影響,也感覺到自己很想要獨處一段時間;但因為我們目前相處的模式就是這麼大起大落,所以暫時先這樣;等他離開台灣,我就可以獨處了。我喜歡和他相處,但也感覺到自己對獨處的渴望;我捨不得和他說再見,但也很期待再次擁有全部的自己。

在這個時候,我開始覺得「喔?我好像可以和誰結婚了」。

現在的我,可以蠻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感覺和需求,也能夠適切地表達。我可以感知到什麼時候自己有種被吃掉的感覺,和一股想獨處的渴望 —— 不是因為我不喜歡這個人,是我就是需要也喜歡有「不受這個人影響」的日子。

我好像終於對自己感到放心和信任,而可以想像有一天和誰結婚,這件事了。

小時候的我以為:「可以結婚的感覺」會是一個讓我很放心的人「帶來給我」的感覺。但原來,這個感覺要從我自己之中長出來。要等到我對自己的形狀、界線有所理解,對自己有信心了,我才能夠想像和誰建立更長期的關係,而不擔心被誰吃掉。

關係與自由

這又回到我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內在議題:關係與自由。

以前好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關係就是對自由的限制」:為了建立關係、享受情感連結,多少都必須「犧牲」些什麼;否則就是相反,為了自由得「忍受」不穩定的感情。

好像 ——「要關係,就沒自由」、「要自由,就沒穩定感情」。

不過現在我感受到:那個「關係與自由」的矛盾,其實不在任何外在形式的選擇上,而是在我自己的心裡。在每個感到有點矛盾的時候,我都可以往心裡看,試著去融合、化解、溝通那個「矛盾與衝突」的感覺。

為什麼呢?因為自由有兩種,一種是「沒有人管、不與人關連」的自由,另一種是「可以做真實的自己」的自由。

當我們進入一段關係時(不一定是伴侶關係,親近的關係都有這種效果),第一種自由會看似暫時消失 —— 這下麻煩了,現在我不能只想到自己了!—— 但這個形式上的自由消失所造成的內外衝突,會引領人走向第二種自由。

關係中的種種狀況和互動,會讓人發現自己內心的限制性信念、恐懼,而得以去釋放和重新選擇。可以說,如果沒有經過關係中種種狀況的挑戰,我根本不會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讓自己自由」。

這時候,我理解到:「沒有人管、不與人關連」是一種自由;但「知道自己是誰、可以做真實的自己」會帶來讓人真正滿足的自由。

人從「小我」裡面自由了。

對這樣的自由來說,「關係」和「自由」從來不是相互衝突拉扯的,它們只會相輔相成。

Photo by Sylvain Mauroux on Unsplash

C 說:聽起來,他讓你的生活變得很豐富呢。我不是說幸福喔,我是說「豐富」。

「沒錯,他的確讓我的生活多了很多層次」我忍不住想:C 說的真好。也許我追求的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幸福」。

延伸閱讀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