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做了量子催眠:「感覺」是潛意識回答的方式

聽了《一問三不知》的主持人們分享量子催眠經驗、和催眠師 Carol 的訪談後,就一直想去嘗試看看量子催眠。

一方面是「聽起來很好玩!我也想知道我會看到什麼」,另一方面則是被 Carol 好聽的聲音、個人特質、和說話的方式吸引。

「Carol 聽起來好酷、好淡定喔,好想親眼見見本人,感覺她的氛圍」

不追偶像的我,興起了小粉絲的期待心情。

(Advertisement)
💛 也歡迎你的支持贊助 🌈

這篇的「催眠」,並沒有「失去意識」

開始之前,先寫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這篇文章提到的兩種催眠中,「意識」都是全程在場的。我並沒有陷入一個「完全睡著、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狀態,然後要「醒來之後聽錄音,才知道潛意識講了什麼」,沒有這樣的狀況。

催眠師只是透過引導,讓內在更深沉的部分可以更容易被「意識的我」所感知。也正是因為意識一直在場,我才能夠跟隨催眠師的引導,並把感受到的「潛意識答案」用語言表達出來。

如 Carol 說的:就是比例的問題。

因此,這篇所講的「催眠」,用「很放鬆的狀態」來理解更貼切。

好,那我們就開始吧!

因為費用,猶疑了好幾個月

從 Podcast 得知「量子催眠」這項神奇的東西時,就覺得很好奇。但因為費用不便宜,當時沒有太大困擾的我,不確定是否要馬上預約。

後來,身邊剛好有位朋友需要諮詢療癒,我就把量子催眠的資訊分享給他。朋友發現 Carol 的預約檔期要等很久,便找了另外一位量子催眠師;體驗過之後,覺得差不多夠了,就沒有打算再去找 Carol。

我心裡默默地有點失望 —— 本來打算等朋友體驗完之後,請他跟我分享的⋯⋯,沒想到失算了。失望之餘,我也突然驚覺:

馬上打開網頁,填好了預約單。

一個非量子的催眠體驗

果不其然,Carol 的檔期和朋友詢問時相比,要等更久了。朋友問時,好像是四個月;我問時,已經排到七個月之後了。但我還是先把隊排起來。

在中間這段等待的時間裡,我決定先找一個比較簡單的催眠來體驗看看。心想這也可以幫助我評估是否要如期進行量子催眠?或者要把時間延後或轉讓?

我在 IG 上隨意搜尋,看到了一個感覺不錯的帳號,剛好這幾位催眠師也有個 Podcast 節目,我一樣點進去「聽聲選人」,選了一個讓我感到安心、放鬆的聲音。

聽聲選人的結果令人滿意:催眠體驗很有趣 ——

感覺像是一個互動式的繪本體驗。

整個過程包含:催眠前聊聊、催眠探索、喚醒及催眠後聊聊。總時長大約 1.5 小時。

催眠師引導我,和我一起探索我的內心世界。結束後,旅程像是一個繪本故事,收在我的心裡;雖然短短的、故事也很簡單,裡面卻有一股力量。在回憶故事內容時,會感受到那股力量。

像是客製化的繪本體驗 —— 為此刻的你,訂製一份需要的力量。

相較於「解答」或「方向指引」,我獲得更多的是情緒釋放、療癒,回到對生命、對自己的信任與確信。像是心靈洗澡!

量子催眠體驗是什麼樣的?

時間快轉數個月,預約的 Carol 量子催眠時間到了。

我依約前往工作室, 經由 Carol 引導,看了兩個前世故事。根據我粗淺的了解,量子催眠裡所說的「前世」和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前世」不太一樣。在量子催眠的概念裡:前世是有很多版本的(如同你的這一世),你會看到哪個版本,是依照你當下的意識頻率決定

說到「前世」這個詞時,會比較容易聯想到某種「固定的宿命」,所以我自己會用「故事」來建立內在認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會想:

而不是:

以下是我看到的兩個故事(簡化版本)


第一個故事

在第一個故事中,我是一個三十出頭的女生,一個人住。平常花很多時間在書桌前研讀,也和兩個夥伴一起研究小型飛機的製造。

後來有一天,我結婚了。

催眠進行到這個時候,我感受到一股非常強烈的委屈和不情願,忍不住就哭了出來。我哭著説:「我不要結婚~~~~」。不是因為不喜歡這個人,而是不想要結婚。

聽從父親的指示,我和家族介紹的對象結婚。我不認識對方。雖然不想結婚,但還是聽從了父親的指示,沒有多做反抗。

婚後,我生了兩個小孩。先生也對我很好。

「咦?當初雖然不想結婚,不過家庭生活也蠻快樂的嘛!」我就這樣過著舒服的育兒、家庭主婦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送小兒子進高中就讀。

這天是學校的開學日。看著他穿著制服走進學校,我突然覺得有點失落。看到小孩正式長成了青年,接觸到更高一層的學術殿堂,我想起年輕時沒有研究完的那個飛機!

當時因為結婚、進入家庭,所以中斷了和那兩位夥伴的研究。夥伴繼續研究,最後驗證了我們的想法,做出了實際的飛機。

我們還是有保持偶爾的聯絡,只是因為生活步調的不一致,我無法像以前那樣和他們一起投入在研究當中。

現在,我的孩子去接觸這個「我曾經的世界」了,我突然為過去這件未完的夢想感到有點哀傷。但是,當初的夥伴已經走在不一樣的路上了,我不認為我一個人可以做出什麼。於是也沒有採取什麼行動。

我繼續過著舒適的貴婦生活。

時間快轉。

在我先生過世前,他和我說「做你自己就好」。我的先生一直對我很好,也沒有限制過我。但我就照著我對「太太」的印象生活著,把重心放在家庭,沒有繼續去追逐自己想探索的事情。

第二個故事

在第二個故事中,我是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穿著皮製的鞋,短袖襯衫、短褲,在山上玩耍。我的身邊有一個保姆。

我的家是一個大大的宅邸。房子很大,有幾位傭人;我的父母不常在家。我有一個長我蠻多歲的姊姊。和我最親近的人是那位保母。我和父母、姊姊不太親近,但好像也沒有難過的感覺,我就是一個人自在地玩耍、探索世界。

時間快轉,小男孩長成了青年,二十出頭的我,現在在工廠裡設計皮鞋。

這是父親的事業,他讓我到這裡工作,負責設計、用機器大量生產皮鞋。工廠的營運狀態很好。我設計出的鞋款,有時候反應良好、有時候還好;但無論如何,我覺得很滿足。因為我穿著自己設計的鞋,覺得很舒服。

時間快轉,五十幾歲的我,坐在山間的一個小木屋,看著報紙。工廠因為時代潮流、生產方式的改變,而結束了。我的最後一個工作,就是安排遣散員工的事宜。

工廠收起來後,我好像也沒有太沮喪,就只是想「喔?那就來過過別的生活吧!」。離開製鞋工作的我,在山間裡與大自然為伍的生活著。這個探索大自然的感覺,好像就是一開始小男孩時期的我最喜歡做的事。我好像回到了童年時的那座山。

在此生的最後一天,我住在老人院。大概七十、八十歲了。老人院的氣氛蠻歡樂、溫馨的,有其他同住者的孫子孫女來訪,很熱鬧。

我這輩子都沒有結婚,因為專心在自己的探索(製鞋、大自然),不知不覺就一直單身了。看著其他住民的孫子女,我覺得小孩的純粹很可愛。我突然想:

「嗯,有家庭的生活好像也不錯?或許我當初應該嘗試看看?」

但並沒有抱著遺憾的心情,而比較像是 —— 喔,原來當初我忽略的這條路,這個時候可能是這樣的光景啊。


兩個故事的寓意

看完兩個故事,覺得編得真好!不愧是我的潛意識,真的是為我量身打造的。

這兩個故事的共同特色是:我都沒有為經濟狀況煩惱,也都有著很喜歡探索的性格。我的探索和名利無關,而是一種自我滿足。面對生命的轉折,似乎都蠻隨遇而安的。

  • 在第一個故事中,我對養育小孩的時光並沒有後悔,我是享受那段時光的;只是對自己在這之後沒有繼續研究自己的興趣感到有點可惜與失落。
  • 在第二個故事中,我對製鞋與山林探索的時間也沒有後悔,我是享受那段時光的;只是到晚年突然發現自己好像沒有與人建立過深刻的關係,而這或許是一條值得體驗的路。

這兩個故事說的是:「與人的連結」與「自己的探索」的衝突與協調,「關係」與「做自己」的衝突與協調。

在第一個故事中,我的先生是一個脾氣很好、性格也穩定的人,但我們之間沒有一種非常親近的感覺。在第二個故事中,我雖然沒有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卻能夠在老人院其他的同住者的孫子女中,感到一種親近感。

這好像透露了一個訊息:

當我沒有成為自己、沒有去探索自己真正是誰,我和他人之間的親密也會因此有一個限制。當我成為自己,即使沒有家人,也能在與陌生人的互動中感受到親近的感覺。

除了主要的寓意,潛意識不愧是潛意識,細節也很到位。

  • 這兩個故事都和衣服有點關係:

在女人那一世,我的衣服都是非常別緻的;有女性化的衣服,也有中性的衣服。在男人那一世,則是投入設計皮鞋的工作。現在的我,的確對衣服有種喜好(但沒有對「探索」的喜好強烈)。

  • 這兩個故事反映著我和 H 各自的特性:

在遇到 H 之前,我好像真的走在「第一個故事」那種生活的軌道上;而 H 在遇到我之前,好像真的走在「第二個故事」那種生活的軌道上 —— 不受羈絆的探索,從來沒有建立任何長久的情感關係。

與潛意識對談

看完了兩個故事,進入潛意識問答的部分。

我今天填寫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我主要想提的問題是「工作的發展方向建議」,但潛意識顯然有別的想法。

當 Carol 問到,我「有沒有什麼限制性的信念時?」,潛意識說:「感情和工作是衝突的」。並針對兩個部分給了明確的建議。

關係:不需要想像某個「框架」就是幸福的解答;不需要馬上有所有的答案

工作:探索的時候不夠衝動。要抱持「新鮮好玩」的心情持續下去。認為馬上要有答案的話,可能會失去持續下去的動力

然後補上一句,「感情會幫助工作」。

這些建議呼應了第一個故事:

  • 我認為結婚限制了我,但實際上是我自己後來的不作為限制了我。關係並不會限制我,限制我的是:我對「關係中的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限制性信念
  • 我擁有了一個標準的「美滿關係」,結果卻反而限制了自我探索和發展;同理,現在我能想像到的那種「美滿關係」,不一定是最適合我的

把故事和現在的人生對照起來看:在我解除自己對「關係中的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限制性信念之前,我和情感關係都會保持某一種「距離」,就一點也不奇怪了。避免重蹈覆徹。

潛意識彷彿在告訴我:你看,上次我們從「先有關係,再找自己出發」結果你過得太舒服了,現在我們從另外一邊開始試試看!

聽了這個答案,Carol 接著問:「所以工作的狀況,和感情是一樣的嗎?就是『需要有答案』」。她剛問完,心裡就出現一股很明確的感覺「是,又不是」。


—— 都可以說是「需要有答案」,但那個狀態是不同的。

在工作上,是要把那個「好玩有趣」的感覺放大再放大,不要麵包放進去烤之後,每三秒鐘就要打開來檢查一次。不要一直檢查「有沒有用」,而是要一直留意自己有沒有帶著「好玩有趣」的感覺行動,然後把那些感覺放大。

伴隨著圖像:一個方形黑框,其中 20% 用螢光綠上色,代表「好玩的部分」。

意指:即使好玩的感覺只有 20%,你也可以選擇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這 20%,讓它佔據你的更多注意力,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它變得更多。

不是不看不喜歡的部分,而是要知道:

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透過注意力,去增加情感性的動力。

但感情的狀況不一樣。感情的狀況是,不要用腦袋假想一個「這樣才叫做好」的框架,然後試圖用那個標準來評量現況,對狀況擅自感到悲觀,或用這個框架當作規劃的參考。不需要這樣。要活在每一個當下,更自由地去想像和創造真正適合的關係。


以上這些概念,大概在一秒以內的時間內被感覺到,那是一個「很濃稠又很明確」的感覺,然後可以被意識用言語的方式慢慢展開。

後續還有一些其他的問答,不過當天最深刻的感覺(答案),就是這個「工作與感情」的互動、與限制性信念的部分了。

一次清晰的整理

潛意識的答案,大概都是我意識上隱約知道,但並沒有持續意識到的事情;透過催眠,把這些東西做了很清楚地梳理。

比如,我原本認為自己只要問工作就好了,但潛意識明確地讓我感覺到,我對「工作」的限制性信念,和我對「感情」、「感情與工作」的限制性信念是互相關連的。

我一直檢查工作的成果,是因為我認為:

  • 要先把工作做到某一個標準,「再來」認真考慮感情
  • 感情需要以某種方式被達成,否則就不可能

我認為工作和感情是分開的兩塊鐵板,必須先破解一塊、才能開始破解另一塊。

這樣的假設,其實是一種自我限制,讓我一直落入「腦袋的擅自想像」,而不是隨著當下的流動與感覺創造新的可能。較好的方式是:

這種前進的方式,很挑戰我人格中的 J 型面向:因為兩個都沒有答案,兩個都是要跟隨「當下最深的感覺」。

潛意識的答案,不只帶來一種邏輯上的清晰感 —— 很輕鬆地把意識隱約知道的東西組織起來、關聯起來 —— 也帶來一股支持的情感底氣。

感受到這股力量,我看著原本的問題,而不再覺得被卡住,還突然興奮起來:

對呀,我就是要往這個方向做。

沒錯。我就是要挑戰:怎麼把「第一個故事」和「第二個故事」這兩種人生綜合起來?人到底要怎麼既建立深厚的情感關係,同時又保有自在探索的部分?

—— 哇!這聽起來是很有趣的挑戰。

哇!我現在可以解上輩子和上上輩子沒有完成的課題,太划算了。

覺得自己踩著兩百年的前世經驗往前,試圖綜合與超越以前的自己。

量子催眠的世界觀

和不同人碰面時,我很喜歡去感受對方的世界觀,並感受與那個世界觀互動的氛圍。你可以感受到,這個人把什麼看得很淡、在什麼地方更加留意細節。

當然,Carol 是非常專業的催眠師,並不會在過程中加入自己的觀念,而是專注在幫助我釐清「我想要問什麼」。只是「量子催眠」這套系統本身有一個世界觀,而這也在 Carol 的用詞中被體現出來。

在催眠開始之前,和 Carol 討論我的狀況、想問的問題的時候,講一講,我突然發現 Carol 稱呼我為「個案」,稱呼她其他的個案也是「個案」。實在很有趣。

她會說:

  • 個案在講到⋯⋯的時候,都帶有一種喜悅開心的氛圍⋯⋯
  • 有時候個案會說⋯⋯

兩句都提到了「個案」,但前面的是我,後面的不是。像是所有的人一律用「People」稱呼。

很小的細節,但這樣的用詞帶來一種很奇妙的體驗:給我一種比較超越、客觀的視角。我可以想像,如果她用「你」或「名字」來稱呼我,然後把其他人稱為「我其他的個案」,就會帶來一種「人的區分」。

全部都稱為「個案」的體驗是:

延續這個「體驗」的觀點,催眠時,她會把死亡稱為「登機」:

「喔,你都沒有跟別人說,就一個人自己登機了啊?」

好可愛的用詞。帶來一種「我們來地球旅行」的感覺。

所有的答案,都在這裡

整體來說,我覺得量子催眠和之前體驗的一般催眠不一樣的地方是:

  • 一般催眠有一個基礎的故事框架

催眠師引導我填入屬於自己的細節,這些細節中會有一些象徵意涵,代表生命各領域的狀態。能從故事中感覺到一些指引,但都是比較簡單的。情感的支持、情緒的釋放大於具體的信念整理。

  • 相較之下,量子催眠是完全開放的,而且最後有一個和潛意識討論的環節

這就像拿一張白紙開始寫故事,寫完之後再討論故事、以及個人想詢問的問題。它是非常個人化的,在象徵之外,也能提供更具體的建議,和指出信念限制之處。

如果你覺得心動、也有資源可以去嘗試,那麼或許可以試試看。但如果會有顧慮,那它其實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因為所有的「療癒」、「探索」,其實都有一個共通性:

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治療師-個案),去接觸個案的潛意識

答案不在治療師之中,而是在個案的潛意識裡;個案透過和治療師的連結,往內探問。

即使沒有治療師,你也可以透過靜心、藝術、創作、接觸大自然等方式,和自己的潛意識接觸;並透過對身邊的生命展現真誠的關懷,感受療癒的力量。

真誠的連結會創造轉化的力量,而所有的答案,也一直都在這裡。

Photo by Aperture Vintage on Unsplash

相關文章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