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idid 來自高中英文課本某一課課文某一個句子的後半部:「…, so I did.」,前面是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只隱隱約約記得是一個美國高中生在講自己的故事。
不知道為什麼,「so I did.」這幾個字讓我印象很深刻;你知道,就像有時候明明讀著同樣印刷的一面字句,但其中幾個字,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更能抓住你的眼睛。像這樣:咻 —— 打到心底;或像是浮起來似的,雖然你同時清楚地知道其實沒有什麼浮起來。
I know it is the same, but it feels different.
後來剛好需要一個新的 id,就用了 soidid。當時可能是因為想著:是啊,某種程度上,我們不都是我們做過的事情嗎?
但現在,我更偏好它最初的形式:________, so I did.
這是一個說自己故事的形式,前面空白的地方代表原因。例如這樣:
比起複雜的優劣分析,so I did 不知道為什麼給我一種任性的感覺:順著一個感覺、一個深刻的念頭前進。
・
它是一個提醒,問著我「你為什麼決定這樣做?」;
也是一個空白,代表「你永遠可以重新決定(要怎麼說這個故事)。」
・
如果用一首詩來表達的話,應該就是:[等你的眼睛]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