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樣才能懂得「惜物」呢?—— 陽台上的曬襪架,和那個總在修雨傘的國中同學

小時候很浪費,雖然不能說是過著「奢華的」生活,但的確沒有媽媽那一輩愛物、惜物。想要什麼(不貴的)東西,不會考慮很多就去買;時間過了、不再適合了,就捐掉或丟掉。國高中時收集了超多扭蛋、布娃娃;定期汰換不再適合的衣服;需要時,都買全新的美術用具,但常常用不完 —— 國中時買的粉蠟筆,只用了兩成,閒置 20 年後終於清掉。

我以前大概很享受這種「新」、「多元」、「變化」的開心吧;或者我其實沒想那麼多。

以前覺得媽媽很奇怪,明明不缺錢,為什麼東西壞了總是想辦法修修補補、看怎麼樣能繼續用,這樣不會很辛苦、甚至有點「憋屈」嗎?

Continue reading “要怎麼樣才能懂得「惜物」呢?—— 陽台上的曬襪架,和那個總在修雨傘的國中同學”

欲望與創造;喜歡我的「沒那麼喜歡」

我對「欲望/創造」的想像是這樣的:

在自然(生命力充足)的情況下,任何的「欲望/創造」都會追求自我的超越。

比如:一個熱愛衣服的人。可能一開始就是自己買,接著他會買出心得,然後他會想跟大家分享這些心得,最後可能自己成立品牌、賣起衣服來。Youtuber Meg 就是一個很精彩的例子。

這是為什麼,我覺得欲望本身是中性的;甚至,帶有必要的生命動力。所有的欲望,以適當的方式去追求,都會讓我們透過某一種創造的過程,去發現/成為自己。

Continue reading “欲望與創造;喜歡我的「沒那麼喜歡」”
(Advertisement)
112112

買衣服:也許材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三年前,寫〈夏天穿什麼才涼?—— 30 歲後需要的衣服材質知識〉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以為「理解材質」就能幫助我找到合適的衣服;現在回頭看,理解材質對我的確有幫助 —— 但卻不是全部。以前我是「不管品牌,只要有我想要的材質和設計就好」;未來,我可能會「先看品牌是否可信任、再選擇材質和設計」。

當年那麼認真細細研究衣服材質的我,是怎麼染上「品牌迷思」的呢?

Continue reading “買衣服:也許材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112112

東西的故事:手帳|日記本

我是一個熱愛本子的人。

當我看到一本設計美麗的本子,紙質好寫、同時每一頁都可以優雅地攤平時,我就會覺得很喜悅 ——「啊!這樣就對了!」地在心裡讚嘆,像強迫症患者看到排列整齊的商品一樣,彷彿某種癮獲得了滿足。

相反的,若看到無法 180 度劈腿的本子,即使設計再好看、再美,我也會馬上放下:「Sorry 啦,如果連這個細節都不能夠重視,其他地方再美也沒用。」—— 根本沒人在意,我還是鄭重地在心裡宣佈分手理由。

Continue reading “東西的故事:手帳|日記本”
(Advertisement)
112112

跟隨一個消費欲望:真・無線藍牙耳機買了嗎?

有時候我覺得,生活好像一種打地鼠遊戲:

  • 如果我想要戒斷「關係的依戀」,那我可能會變得更嗜吃巧克力。我會跟自己說:「沒關係啊,我現在又沒有要戒甜食」、「喔,遠距離已經夠可憐了,吃一個也不為過吧!⋯⋯ 事實上,吃兩個也不為過!」然後就打開冰箱,拿出預藏的金莎巧克力,一個兩個三個地吃下去。
  • 如果我想要改變我的飲食,那我可能會發現自己開始買更多的 3C 用品。我會跟自己說:沒關係啊,本來隨著需要不同,適時調整用品也是合理的;然後就打開瀏覽器,開始比價、找使用心得。

對其他人和物質的依戀,很快就可以從一個領域、跑到另一個領域;像打地鼠一樣(救命~~~)。

Continue reading “跟隨一個消費欲望:真・無線藍牙耳機買了嗎?”

是否所有的「進步」不過都是一種「交換」?

在〈成為了一個野人:關於衣服和消費的四個閒聊〉這篇裡,寫到了關於生活問題的「物質解」和「行為解」。

說到「物質解」和「行為解」,就忍不住要提到我很喜歡的 Manfred Max-Neef 需求理論。我覺得這位智利的經濟學家所提出的需求模型,比馬斯洛的金字塔模型感覺更真實。

Continue reading “是否所有的「進步」不過都是一種「交換」?”
1212

成為了一個野人:關於衣服和消費的四個閒聊

  • 閒聊一:成為了一個野人 —— 衣服與身體形象
  • 閒聊二:「以前年輕的時候什麼都可以穿⋯⋯」
  • 閒聊三:「感覺窒息」的都市傳說
  • 閒聊四:冬天吃水果很冷,怎麼辦?—— 問題的「物質解」和「行為解」
Continue reading “成為了一個野人:關於衣服和消費的四個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