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既有成就又能優雅待人?」

久不見的朋友傳訊來問問題:

這些日子我常思考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既有成就又能優雅待人?(很可惜的,我覺得我不是,至少過去不是)

這種人不太多。其中一種,我覺得實在聰穎過人,所以容易事半功倍,我以為這種人不能學。我覺得妳應該不屬於這種人(真得罪!),但妳在國中時,把「成績」和「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平衡的還滿好 – 相較別人來說!

妳認同嗎(或許不)?能不能分享妳的心得?

結果我又開始在 messenger 寫起小文章了。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既有成就又能優雅待人?」”

「如何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同時又能活在當下?」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問題,但我有。以前我的最大問題就是這個:

  • 要嘛,我會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然後覺得當下的生活沒有太大意義、像是一種「等待」。一切都要「等到」遠距離結束之後,才會真正「開始」。
  • 要嘛,我會認同當下的生活,覺得「現在的生活很好啊!」,然後慢慢覺得這段關係是不必要、不值得的。

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能認同一方。然後事情非常的二元對立:如果遠距離有意義、現在的生活就沒意義;如果現在的生活有意義、遠距離就沒意義。

我不知道怎麼做,就放著慢慢練習。

Continue reading “「如何對遠距離保持正面看法,同時又能活在當下?」”

「你會覺得別人很笨嗎?」

「我五六歲大的外甥,居然已經會開始嫌同學笨了耶。他會說:『那個誰誰誰,很笨,連OOO都不知道,我不要跟他玩啦。』欸,我問你喔,你小時候會覺得別人很笨嗎?」

「嗯⋯⋯好像,不會耶。」

「為什麼啊?」

⋯⋯對啊,為什麼?

Continue reading “「你會覺得別人很笨嗎?」”
(Advertisement)

沒有聲音的話:「陳致中夜奔招待所」

我喜歡文字之間細微的差距,也很佩服能夠掌握運用的人。陳述的藝術就是在不違背事實的情況下,讓故事聽起來偏向寫字的人希望營造的感覺;牽涉到鋪陳、也牽涉到文字的運用。是個必須小心對待使用的能力。

一個情境是由:什麼說了(什麼沒說)、先說什麼(後說什麼),還有提供情境感受的字詞所架構起來。這些字詞大致上意思相同,卻又不完全一樣。它們帶著「沒有明講的意思」,像是「沒有聲音的話」。

前陣子引人注意的有趣例子是這個:陳致中夜 _______ 招待所

Continue reading “沒有聲音的話:「陳致中夜奔招待所」”

「我難過,我走開」是逃避還是冷靜?

—— 探索:難過的時候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想太多」的我,跟「傻傻衝」的朋友在討論「難過的時候怎麼處理情緒」,發現我們的處理方法完全相反!(登愣 ♪)

傻傻衝:「我不懂,這到底跟散心有什麼關係?🤔」
想太多:「他需要先感覺好一點,才能面對或思考自己的情緒啊。」
傻傻衝:「你不面對問題,怎麼可能會好一點??🤔🤔」
想太多:「有可能喔,我每次焦慮依戀病發作就運動,感覺好多了,就不焦慮了。」
Continue reading “「我難過,我走開」是逃避還是冷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