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一起的理由,也是分開的理由?
你也想過這個問題嗎?為什麼 —— 婚前婚後、在一起前在一起後,最愛的特質會變成最恨的特質?為什麼優點會變成缺點?為什麼有時候在一起的理由,也是分開的理由?
除了「我當時不知道為什麼鬼遮眼」之外,還有什麼樣的解釋呢?
…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在一起的理由,也是分開的理由?” →思想即感覺
幫一個問題找多個答案;用多個框架看待一個境況
你也想過這個問題嗎?為什麼 —— 婚前婚後、在一起前在一起後,最愛的特質會變成最恨的特質?為什麼優點會變成缺點?為什麼有時候在一起的理由,也是分開的理由?
除了「我當時不知道為什麼鬼遮眼」之外,還有什麼樣的解釋呢?
…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在一起的理由,也是分開的理由?” →「為什麼一句話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意思呢?」上次寫了兩個詮釋框架:語言學、薩提爾冰山理論。這次要再寫兩個:人類學、和腦神經科學。
我想為一個問題找兩個答案。或是三個、或是四個。
…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一句話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意思呢?2” →在之前的文章裡,探索了「想法為什麼這麼難改變呢?」的兩個理由/解釋框架;這篇文章將簡單回顧前兩個原因,並提出第三個。
… Continue reading “想法為什麼這麼難改變呢?” →輕鬆可愛的日劇《鄰家月更圓/總覺得鄰家更幸福》(隣の家族は青く見える),裡面的兩個角色:深雪、千尋。看著看著發現適合拿來畫一直想畫的衝突人物誌。
探索議題論述的:理性面、情感面、經驗面;前台「說出的話」,與後台「沒說的話」。
… Continue reading “衝突人物誌:生小孩是女人最大的幸福?” →「憤怒裡面一定也會帶著羞愧的成分嗎?」「是不是某些情緒感受常常是連帶一起出現的呢?」這是我在讀《憤怒、罪惡感、羞愧:同一枚硬幣的三個面向》(Ilska, skuld & skam : tre sidor av samma mynt)之前希望找到的答案。
我以為作者的論述將是:憤怒中其實也有羞恥,羞恥中其實也有內疚,「這三者其實都是同樣的一個東西啊!」—— 但不是。
這「同一枚硬幣」指的是當代主流的「統治關係」文化,也是我們的大腦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傾向使用的「解釋腳本」。
… Continue reading “讀書筆記:「憤怒、罪惡感、羞恥」的兩種解釋腳本”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四年多前,這是我遇到的第一本「科學哲學」[1]—— 用我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量子力學的哲學意義。也就是,如果我不想要知道詳細的公式(超過我的智力上限)、計算過程,我可以從量子力學的發現學到什麼?
我還記得,當時我第一次驚奇地發現:近代物理有許多顛覆常識的理論。同時也驚恐地發現:這些科學研究並不是「最近幾年」的事,而已經發展百年,讓我瞬間感覺自己是上古時代的原始人。
… Continue reading “牛頓是我的左腦,量子是我的右腦: 讀《為什麼量子物理學家不會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