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為什麼重要?⋯⋯用想像思考

我常聽到一個說法:「如何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比給出問題的答案更重要。有的人還會引用愛因斯坦,來強調跳脫框架的重要性:

瘋狂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但到底為什麼「問一個不同的問題」會比「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重要呢?

Continue reading “「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為什麼重要?⋯⋯用想像思考”

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想像:文字與思想

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

如果話語本身是「真理」,是否從誰的口中說出來,都能具有相同的影響力?如果不是,為什麼呢?「1+1=2」不管是誰說,都不改變其有效性,但「慈悲為懷」就不一定了,為什麼?

如果是達賴喇嘛說「慈悲為懷」,人們應該會深受感動,覺得內在被喚醒;但如果我說「慈悲為懷」,卻不會有同樣的效果。為什麼?

Continue reading “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想像:文字與思想”

原因不是來時路

大學的時候我覺得心理學很有趣,跑去修了普通心理學。

老師是有名的王牌,講課幽默、內容有趣;我跟心理學一切都好,只有一個問題 —— 「為什麼,聽起來,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童年時期』某個地方出了錯造成的」?

比如說「依附理論」:小時候我們與父母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如果我焦慮依戀,那是因為小時候我沒有跟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換言之:如果我現在有什麼問題、困擾,都是小時候「某個地方」錯了。

這件事我一直沒辦法完全接受。

Continue reading “原因不是來時路”
(Advertisement)

北七的我 & 人的本質

我有一個朋友,總是說我北七。我很喜歡她,因為每次跟她碰面,我就會變成最北七的那個我;很放鬆、很好玩。我很享受那樣的時光。

就好像:身上有什麼開關被打開一樣,而且很少人知道按鈕在哪。

就好像:有些我,存在她那裡,只有她才能召喚出來(此時她會翻個白眼,一副再也受不了了的表情,然後我會樂的扭來扭去)。

Continue reading “北七的我 & 人的本質”

「可能」是主觀還是客觀的呢?

「當時你為什麼決定去那裡工作呢?為什麼不是其他的非營利組織?」C 問。

「嗯⋯⋯ 我覺得我⋯⋯ 不太會去做不可能的事情。」我想了一下後回答。

「但是『可不可能』是主觀的吧?只要牽扯到『人心』,可不可能都是很主觀的啊!」C 說。

⋯⋯ 呃,對耶!

Continue reading “「可能」是主觀還是客觀的呢?”
(Advertisement)

不知道的樣子 | The shape of I-don’t-know

你說你不知道,你恐慌。

像是矇著眼睛走獨木橋,不知道該知道的。
如果能找到眼罩在哪裡,拿下來就能看到所有的答案。

You said that you’re panic because you don’t know. It’s terrifying because…

“ I don’t know “ is like walking on a single-plank bridge blindfolded.
I do not know what I should have known. I do not know what I could have known. If only I could just find a way to take off the blindfold, I would have all the answers.

Continue reading “不知道的樣子 | The shape of I-don’t-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