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什麼?想像的轉變如何讓人靠近
多年前,我看過一個很喜歡的 TED Talk,Rachel Botsman 把「信任」定義為:與未知事物建立起充滿信心的關係。並用一張漂亮的圖表表達這個概念:

從那之後,我似乎就隱隱約約把「信任」定義為:「用來填補未知的東西」—— 我不了解一個人生活的所有細節,但如果我信任他,我就不需要知道所有細節。
然後,時間快轉數年,來到了 2025,我和 H 爆發了一場信任危機。
… Continue reading “信任是什麼?想像的轉變如何讓人靠近” →思想即感覺
多年前,我看過一個很喜歡的 TED Talk,Rachel Botsman 把「信任」定義為:與未知事物建立起充滿信心的關係。並用一張漂亮的圖表表達這個概念:
從那之後,我似乎就隱隱約約把「信任」定義為:「用來填補未知的東西」—— 我不了解一個人生活的所有細節,但如果我信任他,我就不需要知道所有細節。
然後,時間快轉數年,來到了 2025,我和 H 爆發了一場信任危機。
… Continue reading “信任是什麼?想像的轉變如何讓人靠近” →和好久不見的朋友碰面。
聊到和 H 的互動狀態 —— 四年多沒有碰面,平常就 Skype 聊聊天而已 —— 她問「這樣不會沒有話題嗎?」。上次,另一個朋友也問了一模一樣的問題。
當下我沒辦法很好的回答,因為我還真的沒有煩惱過這個問題⋯⋯。我們隨意得到了「啊,這大概就是真愛吧」的結論。
回來之後,這個問題繼續在我心裡盤旋,沒有離開。「真愛」或許真的存在,但用「真愛」來解釋,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
我忍不住開始分析「到底為什麼不會沒有話題?」、「咦?我們以前就是這樣嗎?」。
… Continue reading “一直都遠距聊天而已,不會沒有話題嗎?到底什麼是「真愛」?” →在〈On Reading:讀著作者沒有寫的意象〉寫到「我好像蠻習慣用意象思考的」。不過仔細回想,這個「用意象思考」的習慣,好像是 30 歲以後才開始養成的。在這之前,我好像是一個更用邏輯、抽象概念思考的人。
這篇來寫:「用文字思考」和「用意象思考」對我來說分別是什麼?
… Continue reading “想像力是內在的眼睛、手、腳 ——「用文字思考」和「用意象思考」” →為什麼「問一個不同的問題」會比「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重要呢?
如果用「想像」來思考的話⋯⋯
… Continue reading “「問出一個不同的問題」為什麼重要?⋯⋯用想像思考” →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
如果話語本身是「真理」,是否從誰的口中說出來,都能具有相同的影響力?如果不是,為什麼呢?「1+1=2」不管是誰說,都不改變其有效性,但「慈悲為懷」就不一定了,為什麼?
如果是達賴喇嘛說「慈悲為懷」,人們應該會深受感動,覺得內在被喚醒;但如果我說「慈悲為懷」,卻不會有同樣的效果。為什麼?
… Continue reading “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想像:文字與思想” →「想」是什麼樣子?
還是:
在回家的公車上,突然有種感覺:覺得迷失(lost),好像有什麼掉了。但沒辦法確切說出來,為什麼我會這樣感覺。
於是我開始胡思亂想:「我覺得很迷失,是哪一種樣子的『lost』 呢?」
… Continue reading “感覺迷失的時候 —— lost and found” →例如:「改變想法」。
—— 有時候我們抗拒「改變想法」,抗拒的是我們心中對「改變想法」的那個意象;但「改變想法」不一定要長那樣。
於是「改變想法」的第一步,不是想辦法「強迫自己接受某個新的想法」,而是改變「改變想法」的意象。
… Continue reading “改變想法的樣子” →如果思想是雲,語言大概就像框框。
對我來說,思想和語言不是積木樂高的關係,語言並不「組成」思想。思想一直都在那裡,瞬息萬變、難以捉摸,而語言是一個框架。
—— 我們試圖用語言組合出一個最接近的框架,以傳達心中的思想。
有一天,我和 H 去看戶外電影《Silvana – Väck mig när ni vaknat》,主角是瑞典女同志情侶:饒舌歌手 Silvana Imam 和歌手 Beatrice Eli。其中一個畫面,Silvana 對著 Beatrice 露出非常甜美可愛的表情,像小男孩似的靦腆害羞、又有點酷酷的樣子。
雖然他們兩個人性別不同、體格不同,長相更談不上近似。但那個片刻,我覺得這臉、這樣子、這感覺,就跟 H 會在我面前露出的臉一模一樣。
… Continue reading “人的樣子:像演員的人,和像杯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