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關於多邊戀的二三想;感情不用「經營」是什麼意思?

最近看了一本書《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三人共享兩人世界的多邊戀日常》。

好看,喜歡,推薦。

比起《道德浪女》落地很多。不是理論,就是平凡的生活故事。在性別相對保守的南韓公開這樣的生活與關係,太有勇氣了。

多邊戀的書是進步的思想突破;但不管是《道德浪女》或這本書,其中都有個部分讓我覺得保守,那就是:

難道感情一定要「努力經營」,才值得被肯認嗎?
Continue reading “關於多邊戀的二三想;感情不用「經營」是什麼意思?”
99

讀《中年之路》:你怎麼沒告訴我到底要怎麼做?

「生活必需回憶過往,但活著必須往前行走。」—— 索倫・齊克果

書的一開始,作者引用了幾段話;齊克果的這句是其中之一。這是我第一個留意到的地方。

這句話是我的舊愛(現在也還是有愛),但我記得的語意並不是如此。

所以讀到這個譯文,感覺就像發現舊愛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人般驚訝:什麼?!我一直說喜歡他的善良,沒想到他根本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嗎?!難道我的喜歡是建立在一場誤會之上?

還沒開始看書的真正內容,就先分心了 😆。

Continue reading “讀《中年之路》:你怎麼沒告訴我到底要怎麼做?”

「你的陰性能量=你的陽性能量」——《女神狀態》心得

在看完書好一陣子後,又突然蹦跳出現在腦子裡的概念:

—— 《女神狀態》p.160

現在想想,大概是這本書中最「!」我的概念。

Continue reading “「你的陰性能量=你的陽性能量」——《女神狀態》心得”
(Advertisement)
1212

「我知道自己是誰」是一種感覺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大腦》心得

雖然常常寫「去感覺」這幾個字,講得好像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其實,我也常常想:到底什麼是「去感覺」?

最近讀到一本書《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大腦》[1],讓我對這幾個字有了新的體悟。

Continue reading “「我知道自己是誰」是一種感覺 ——《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大腦》心得”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概念圖表

找了藍佩嘉教授的《拚教養》來讀。

有些地方讀著腦袋打結,忍不住開始想「什麼樣的圖表可以幫助這個部分的理解?」;回過神來,已經做好四張概念圖表了。

這是我幫助自己理解大量文字的概念圖表,也分享給你。

Continue reading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概念圖表”
110110

瑞典育兒書:給新手爸媽,也給自己心中的小孩(上)

開始研究「如何理解不同立場的人的感受」這個問題後,我的範圍觸角也延伸到了育兒書。為什麼呢?因為:

  1. 我猜想人很多的反應模式、價值觀、信念,可以回溯至小時候的教養經驗;許多育兒書裡面討論到的溝通守則,在成人世界裡往往也適用。
  1. 再來是,我自己番起來的時候,就跟小孩一樣。所以覺得:每個成年人多少心裡也都有個小孩(⋯⋯吧?!)

怎麼跟這樣的自己對話呢?育兒書似乎是不錯的靈感來源。

Continue reading “瑞典育兒書:給新手爸媽,也給自己心中的小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