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感覺:每天都是不同的自己
上次和 C 討論內在家庭系統時,我和她說「我也不覺得自己內在有這麼多人格。嗯⋯⋯這可能是一種比喻吧!」。
但是討論完之後,我就開始慢慢覺得:
思想即感覺
上次和 C 討論內在家庭系統時,我和她說「我也不覺得自己內在有這麼多人格。嗯⋯⋯這可能是一種比喻吧!」。
但是討論完之後,我就開始慢慢覺得:
最近都在玩。
某天下午,玩著玩著,心裡突然冒出一句話「玩樂會讓人荒廢工作嗎?」—— 哎呀,好像工作狂的我會擔心的事喔。
然後,答案也跟著浮現⋯⋯。
… Continue reading “內在對話:所有你想要用形式做到的,都可以用你的意識品質做到” →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有種想要霸佔他生命的全部、了解他生命的每一個面向的渴望。想要知道他的全部。看見他的全部。認識他的全部。
所以,對於那些「過去的人」、「已經存在的人」、「認識很久的人」,會感到有點嫉妒。不管是認識很久的朋友、還是深刻珍惜的過往戀人。
當他說起她的時候,眼神和口氣會變得特別溫柔,帶有一種寵溺。我喜歡他充滿情感的這一面,但是,那個被訴說的主角不是我⋯⋯
我的心裡有個空空的感覺,好像有個洞。
… Continue reading “內在對話:我心中的嫉妒和不安全感;喜歡與愛” →書的一開始,作者引用了幾段話;齊克果的這句是其中之一。這是我第一個留意到的地方。
這句話是我的舊愛(現在也還是有愛),但我記得的語意並不是如此。
所以讀到這個譯文,感覺就像發現舊愛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人般驚訝:什麼?!我一直說喜歡他的善良,沒想到他根本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嗎?!難道我的喜歡是建立在一場誤會之上?
還沒開始看書的真正內容,就先分心了 😆。
… Continue reading “讀《中年之路》:你怎麼沒告訴我到底要怎麼做?” →和好久不見的朋友碰面。
聊到和 H 的互動狀態 —— 四年多沒有碰面,平常就 Skype 聊聊天而已 —— 她問「這樣不會沒有話題嗎?」。上次,另一個朋友也問了一模一樣的問題。
當下我沒辦法很好的回答,因為我還真的沒有煩惱過這個問題⋯⋯。我們隨意得到了「啊,這大概就是真愛吧」的結論。
回來之後,這個問題繼續在我心裡盤旋,沒有離開。「真愛」或許真的存在,但用「真愛」來解釋,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
我忍不住開始分析「到底為什麼不會沒有話題?」、「咦?我們以前就是這樣嗎?」。
… Continue reading “一直都遠距聊天而已,不會沒有話題嗎?到底什麼是「真愛」?” →去年九月的時候,得了流感,但這次流感的感覺非常奇怪 —— 我從來沒有體驗過這種感覺:一種「意義全失」的感覺。
「不過就是個流感,有必要意義全失嗎?哈」—— 我也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麼不舒服。或:怎麼會有這種的不舒服。
… Continue reading “流感與意義全失的感覺⋯⋯痛苦之身?” →我在察覺到自己的「問題」想要改變時,第一步常常遇到的困難是:被卡在「想要改變」和「我就是這樣感覺」之間;也可以說是卡在「理想」和「真實」之間。
這時候,我已經認同某個更理想的詮釋了,而且知道是「我自己的詮釋創造了我的感受」,但⋯⋯我的「詮釋和感受」還是舊的那個。這讓我覺得不知所措。
… Continue reading “在「想要改變」和「我就是這樣感覺」之間” →—— 在〈日記:久違的髮廊、燙壞的瀏海;三十歲後才出現的低落心情〉裡,我這樣和宇宙討價還價。寫下來我都覺得很好笑,像個賴皮的小孩。
除了這樣,有時候我也會和宇宙(內在的聲音)說:「好啦,好啦,我會去做。但我沒把握能做得很好喔!只能做到六十分。這一次,就先做到六十分就好」。
很好笑,討價還價,到底是誰要做。
… Continue reading “內在對話的風格,找不到內在小孩的替代做法” →生活中發生了一件小事,這件小事讓我覺得很煩躁。
我覺得某個人付出太少,我很煩躁。但與此同時,卻又覺得這麼想的自己很糟糕 —— 我為什麼這麼吹毛求疵呢?我為什麼不懂得體諒包容?我為什麼這麼 GY?
一面覺得煩躁,一面又為此譴責自己⋯⋯。
我翻開筆記本,開始和內在對話。
… Continue reading “內在對話:感覺不到自我價值的時候怎麼辦?” →和好久不見的學弟喝咖啡。
看學弟臉書上的文章,以為會看到有點憂鬱、有點煩惱的男子,但沒想到本人根本超 chill,悠哉悠哉、坐在靠窗的位置喝著冰美式;高估了自己腳程速度的我看起來還比較慌張。
而且學弟人好好,明知學姐「科學怪人在做實驗」,還是勇敢跳入火坑自我分析了一番。
… Continue reading “日記:和好久不見的學弟喝咖啡、什麼是「了解自己」「相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