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後再「去社會化」的意義是什麼?

一次聚會,K 丟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們不覺得這社會很奇怪嗎?在我們唸書時,我們學習著如何社會化。但現在我們畢業了、工作了,卻又好像要學著「去社會化」—— 要知道自己的熱情、要找到真實的自己⋯⋯,什麼的。

如果一開始就要我們「去社會化」,為什麼一開始要花這麼長一段求學時間「社會化」呢?

—— 「社會化」後再「去社會化」的意義是什麼?

在場的人,好像多少都分享著這樣的感受;但沒有人有答案。話題很快地轉往下一個主題,這個問題卻留在了我的心上。

Continue reading “社會化後再「去社會化」的意義是什麼?”

恢復感覺的練習 1:思想、感覺、行動

「思想、感覺、行動」是三個手拉手的好朋友。

思想的改變,會影響感覺和行動;感覺的改變,會影響思想和行動;行動的改變,會影響思想和感覺。

重視「理性」的社會,常把「思想」想成管事的老大哥,「行動」是負責跑腿的小囉囉(如果能快點做完就好了啊、如果能跳過該有多好啊),「感覺」則是情感用事的衝動傢伙(必須被牽制,可不能任她恣意亂跑啊)。

於是「我」成天忙著搜尋最佳解法、學習各種知識,好讓「思想」成為最博學的那個老大哥,為「我」提供人生各種情況的解答。

人生就這樣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了,可是卻有一些「很小卻又很大的」事,總是讓我無法安靜。

Continue reading “恢復感覺的練習 1:思想、感覺、行動”

創作者的黑洞旅程

創作不必然是畫畫、寫作、藝術。生活也是一種創作。創作代表的是:主動選擇、為自己選擇、為自己行動、忠於自己。通俗的關鍵字:做自己。

如果要逐漸拆掉原本倚賴的支架,而找尋真正適合自己的。就必須坦率,脆弱的部分見光。怪異是必然的、不自在是必然的。

如果「創新」是第一步,「怪異」難道不是那第零步嗎?可能所有「不自在」都是「獨特」的前奏曲。

Continue reading “創作者的黑洞旅程”
(Advertisement)

hello! 你也在找自己嗎

最近一直在找自己:找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接下來要去哪裡。「最近」,大概指的是最近兩年的時間。兩年──好久!

不覺得這社會很矛盾嗎?一方面讚揚那些「突破傳統社會期待」的人,一方面又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疊加、穩固所謂的「社會期待」。於是我們看到林書豪爆紅、學生欣賞五月天因為「他們從高中以來就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跟好朋友一起做」;然後一邊覺得當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老師將指向幸福人生的道路。

我們都那麼崇拜「做自己」的人,但是社會的種種現實好像又讓人覺得還是「從眾」好一些?

Continue reading “hello! 你也在找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