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依戀的我,不理解的事:人不喜歡被責怪的原因

焦慮依戀的我認為:「沒有人喜歡被責怪」,是因為「大家都想當好人」、「不想當那個有錯的人」;再加上那時候覺得「戀愛不就是要相處嗎?」而把自己限制對方的行為合理化,並怪罪對方「不在乎我們的關係」、「讓我受傷害」。

那時候我覺得,如果重複強調「你讓我受傷了」、「你需要改變」,對方就會理解我的感受,並願意做出改變。

但,事情好像不是這樣。

(Advertisement)
💛 也歡迎你的支持贊助 🌈

對立的感受・歸因的鬼打牆

關係中「對立的」感受似乎都是兩兩一組:當一個出現的時候,另一個一定也會跟著出現;關係中的兩人一人分一個。當我採取了攻擊的姿態,對方就會陷入「防守」或「道歉」的角色。

「你造成了我的寂寞」和
「我感覺到被你限制/我對你有所虧欠」就是這樣的一組對立感受。

如果我說「你造成了我的寂寞」,那麼:

  • 「壞人」會防守 —— 他會感覺到「被我限制」,而不是我的寂寞
  • 「好人」會道歉 —— 他會感覺到「對我有所虧欠」,而不是我的寂寞

當(我認為)我的寂寞是因他人而起時;兩個人之中,只會有一個人感受到這種情緒:我。

重複「歸因」是傳達不了情感的。

我一直強調「你讓我受傷了、我很難過」,並不會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寂寞、不安」,而是感覺到「罪惡感、虧欠」或是「被限制」;只有在我單純感受到感受為「我的」感受,對方不需要對此「負責」時,對方才有與我共感的機會。

現在寫起來短短的,但要能把「歸因」從「情緒」中抽出來,讓情緒可以分離成「歸因」和「單純的感受」,甚至理解「歸因」是感受的一種扭曲式的表達,是一條要在時間裡展開的長路。

「加害者」也會難過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對方有什麼好難過的?」,明明我才是那個「不被愛、被拋棄」的人耶,「我那麽重視你,你卻不重視我」;直到有一天,我自己成了「加害者」。

我經歷到「我讓別人難過、我讓別人感覺不受重視」的情境,才知道:啊,原來「讓別人受傷」的人,心裡同樣會難過。

「這是當然的啊!誰會喜歡聽到自己傷害了別人?」C 說。

而這種難過,比我想像的還要複雜,可能有:

  • 罪惡感、虧欠感:感覺自己不是一個夠好的情人
  • 無力感:感覺到自己沒有能力讓對方開心
  • 疲倦:為什麼類似的事情不斷發生呢
  • 不公平感:為什麼總是要求我改變、我付出

作為一個「加害者」,我的心理狀態在「好人」與「壞人」中間跳來跳去,有時候我是「好人」、不忍心對方難過;有時候我是「壞人」,覺得疲倦、不公平,為什麼只有我需要改變?

—— 這時候,我才體會到情緒勒索的我,是如何傷害彼此的關係:

我潛意識的想透過罪惡感、虧欠感,讓對方更在乎自己,或驗證對方「真的在乎我」。我擔心對方可能是「壞人」,於是用「是否願意為我改變」去測試、去怪罪。但我沒有想到,不管是「壞人」或「好人」,沒有人喜歡這種對待:

  • 不在乎我的「壞人」,不喜歡被責怪,因為他們想要是「對」的那一方;
  • 在乎我的「好人」,卻也同樣無法長期被責怪,因為他們承受不了自己一直讓對方失望。

「不喜歡被責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他不在乎我,所以推卸責任」;另一個是「他非常在乎我,所以看到自己造成了我的痛苦,很難過」。

情緒勒索的我,曾以為「真正在乎我的人」,不會因為怪罪離開我;殊不知,怪罪雖然可以驅走無心的人,卻也會傷害真正有心的人。「怪罪」這個互動方式,對雙方都會造成傷害。

沒有人喜歡被責怪:「壞人」不喜歡,「好人」也不喜歡;「壞人」不能接受、「好人」不能承受。

Photo by Aydin Hassan on Unsplash

About The Author

soidid

Leave a Reply

* 1) 提問前請先閱讀「關於」中的「提問 & 回覆」。2) 送出後,如果留言沒有正常出現,可能是被系統誤判為 spam;麻煩來信 hi@soidid.tw,我會盡快處理。3) 不希望留言被刊登在頁面的你,歡迎利用「聯絡我」告訴我你的想法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