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的使用方式

重畫一幅之前不滿意的插畫,花了兩個小時修修改改,仍然不滿意。心裡想著:是不是該打掉重練呢?全部刪掉,從空白再開始一次?

但因為已經花了不少時間,而猶豫著:「這樣,之前的時間是不是就白費了?」、「也許還有修補的可能?」、「還是繼續改看看呢?」

正拿不定主意,心裡突然出現一句話:「你要放棄該放棄的,堅持該堅持的。」

「聽」到這句話,我立刻知道該怎麼做了:刪除所有舊稿,重新再來一次。

Continue reading “話語的使用方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180180

瑞典語內建的思維模式,可以讓溝通更順利?

當初學瑞典語的原因之一是: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感到好奇、希望讀懂他們在看什麼 —— 這是屬於「內容」層面的好奇。

另一個原因則是對「架構」的好奇:我好奇瑞典語的語言架構,會不會讓瑞典人在思考、溝通上,有什麼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呢?(⋯⋯ 以致於他們的政治體系「好像」運作得更順利?大家「好像」更能好好討論事情?)

在瑞典語學習的路上,也因此有些小小觀察,想跟大家分享。

Continue reading “瑞典語內建的思維模式,可以讓溝通更順利?”

瑞典人的感受世界:從 Hur mår du 談起

開始學瑞典語,很快會接觸到的一句話是「Hur mår du?」,意思是「你好嗎?」「你感覺如何?」。英文比較接近的翻譯是「How are you feeling?」。

乍看會覺得 mår 和英文的 be 動詞很像,但瑞典文對應英文 be 動詞的另有其字:vara / är。

相較於 be 動詞有一種「永久性」、「自我認同」的感覺,mår 這個字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溫度計:動態的、變化的。當別人問你、或你問自己「感覺(mår)如何」時,就是在做一次動態測量 —— 「感覺一下,現在身體感覺如何?」

Continue reading “瑞典人的感受世界:從 Hur mår du 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