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龍族前傳》S1 心得:女性在父權下的各種行動策略(及其結果)

前陣子因為在思考「欲望」這個主題,想起去年看的《龍族前傳》。

找出剛看完影集時寫下的心得,重讀了一次,還是覺得好好笑;還有劇本寫得真好。

《龍族前傳》的無雷心得:

⚠️ 之後就都是雷了;請慎入。

Continue reading “《龍族前傳》S1 心得:女性在父權下的各種行動策略(及其結果)”

要怎麼樣才能懂得「惜物」呢?—— 陽台上的曬襪架,和那個總在修雨傘的國中同學

小時候很浪費,雖然不能說是過著「奢華的」生活,但的確沒有媽媽那一輩愛物、惜物。想要什麼(不貴的)東西,不會考慮很多就去買;時間過了、不再適合了,就捐掉或丟掉。國高中時收集了超多扭蛋、布娃娃;定期汰換不再適合的衣服;需要時,都買全新的美術用具,但常常用不完 —— 國中時買的粉蠟筆,只用了兩成,閒置 20 年後終於清掉。

我以前大概很享受這種「新」、「多元」、「變化」的開心吧;或者我其實沒想那麼多。

以前覺得媽媽很奇怪,明明不缺錢,為什麼東西壞了總是想辦法修修補補、看怎麼樣能繼續用,這樣不會很辛苦、甚至有點「憋屈」嗎?

Continue reading “要怎麼樣才能懂得「惜物」呢?—— 陽台上的曬襪架,和那個總在修雨傘的國中同學”
(Advertisement)
138138

為什麼要直接感受負面情緒?觀察與創造

說到「如何應對負面感受」,很多學說都會提出一個「簡單又非常不簡單」的方法:

直接感受。

這個方法真的有用;有時候,我覺得這或許是我們唯一需要的方法。

不過:為什麼會是這樣呢?為什麼「直接面對」這個方法會有用?為什麼⋯⋯是這個方法?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要直接感受負面情緒?觀察與創造”

欲望與創造;喜歡我的「沒那麼喜歡」

我對「欲望/創造」的想像是這樣的:

在自然(生命力充足)的情況下,任何的「欲望/創造」都會追求自我的超越。

比如:一個熱愛衣服的人。可能一開始就是自己買,接著他會買出心得,然後他會想跟大家分享這些心得,最後可能自己成立品牌、賣起衣服來。Youtuber Meg 就是一個很精彩的例子。

這是為什麼,我覺得欲望本身是中性的;甚至,帶有必要的生命動力。所有的欲望,以適當的方式去追求,都會讓我們透過某一種創造的過程,去發現/成為自己。

Continue reading “欲望與創造;喜歡我的「沒那麼喜歡」”

一個族類的夢:考試夢

做了一個「考試夢」:

Continue reading “一個族類的夢:考試夢”
(Advertisement)

紅酒、雪、散步:寂寞的故事

有一年,我去瑞典找 H。遠距聚少離多,難得見面,當然希望 H 事事以我為中心、繞著我轉、隨時陪著我;但 H 並不是這樣個性的人。有一天,他紐約的朋友來訪,H 要跟她碰面喝點小酒。

我希望他不要去,留在家陪我;但他說不行,朋友難得來,要去。

「不然你一起來呀!」
「不要,我想在家耍廢。」
「那⋯⋯我不會很晚回來啦!」
「好吧⋯⋯」

他離開之後,我一個人覺得好寂寞喔。寂寞的我,拿著筆電縮到床上,一個人看起二十年前的經典《大和拜金女》。

Continue reading “紅酒、雪、散步:寂寞的故事”
7171

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想像:文字與思想

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

如果話語本身是「真理」,是否從誰的口中說出來,都能具有相同的影響力?如果不是,為什麼呢?「1+1=2」不管是誰說,都不改變其有效性,但「慈悲為懷」就不一定了,為什麼?

如果是達賴喇嘛說「慈悲為懷」,人們應該會深受感動,覺得內在被喚醒;但如果我說「慈悲為懷」,卻不會有同樣的效果。為什麼?

Continue reading “話語的力量從何而來?想像:文字與思想”

「直覺、感覺、心」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

以前,如果我在書上看到作者寫「我的心說」、「我的感覺說」,好像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覺得很玄,疑惑作者為什麼不「講得更清楚一點」?若我急著想找到「答案」,則會出現另一種反應:失望,還有隨之而來的惱怒、生氣。我生氣作者沒有告訴我明確的下一步,淨寫些「說了等於沒說」的抽象東西。

因為,如果作者寫「我會知道後來要這樣做,是因為『郵局的辦事員告訴我』」⋯⋯ 我就知道,我可以去找「郵局的辦事員」問答案;但作者說「直覺、感覺、心」這些詞,實在太玄了,我完全不知道要怎麼找到「直覺、感覺、心」問答案。

我很好奇:作者到底是如何感覺到自己的「直覺、感覺、心」說什麼的?

Continue reading “「直覺、感覺、心」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