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語內建的思維模式,可以讓溝通更順利?
當初學瑞典語的原因之一是: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感到好奇、希望讀懂他們在看什麼 —— 這是屬於「內容」層面的好奇。
另一個原因則是對「架構」的好奇:我好奇瑞典語的語言架構,會不會讓瑞典人在思考、溝通上,有什麼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呢?(⋯⋯ 以致於他們的政治體系「好像」運作得更順利?大家「好像」更能好好討論事情?)
在瑞典語學習的路上,也因此有些小小觀察,想跟大家分享。
… Continue reading “瑞典語內建的思維模式,可以讓溝通更順利?” →思想即感覺
當初學瑞典語的原因之一是: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感到好奇、希望讀懂他們在看什麼 —— 這是屬於「內容」層面的好奇。
另一個原因則是對「架構」的好奇:我好奇瑞典語的語言架構,會不會讓瑞典人在思考、溝通上,有什麼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呢?(⋯⋯ 以致於他們的政治體系「好像」運作得更順利?大家「好像」更能好好討論事情?)
在瑞典語學習的路上,也因此有些小小觀察,想跟大家分享。
… Continue reading “瑞典語內建的思維模式,可以讓溝通更順利?” →開始學瑞典語,很快會接觸到的一句話是「Hur mår du?」,意思是「你好嗎?」「你感覺如何?」。英文比較接近的翻譯是「How are you feeling?」。
乍看會覺得 mår 和英文的 be 動詞很像,但瑞典文對應英文 be 動詞的另有其字:vara / är。
相較於 be 動詞有一種「永久性」、「自我認同」的感覺,mår 這個字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溫度計:動態的、變化的。當別人問你、或你問自己「感覺(mår)如何」時,就是在做一次動態測量 —— 「感覺一下,現在身體感覺如何?」
… Continue reading “瑞典人的感受世界:從 Hur mår du 談起” →瑞典如何在公共展覽空間中,敘述百年的政策歷史?
—— 本篇為 Bo. Nu. Då. 居住展中,「政策」部分的展覽內容紀錄。這是我個人較感興趣的部分,因此當時有逐一拍照、紀錄文字內容。本文將展場之英文概略翻為中文。[1]
(是的,就是紀錄上面這張照片裡的文字內容)
… Continue reading “Bo. Nu. Då. 展覽:瑞典住宅政策” →「Bo. Nu. Då.」這個題目是這一系列的「瑞典 × 政治」觀察中,我最早想要紀錄、跟更多人討論的,但同時也是寫起來最為困難的。
… Continue reading “居住 × 政治,瑞典建築設計博物館 Bo. Nu. Då. 展覽(下)” →近年來,台灣對於「房價、社會住宅」等居住議題討論熱絡;瑞典雖然模式和我們不大相同,但也一樣面臨了住宅短缺的問題。
作為對當代議題的回應,瑞典建築設計博物館(ArkDes),在去年(2016)舉辦了一個以居住為主題的展覽「Bo. Nu. Då.」(Housing. Now. Then,居住・現在・過去)[1],回顧從 1917 年到 2016 年,這 99 年間,瑞典關於「居住」曾遇過的問題跟應對的作法。
住在這裡,有個特別的地方:每個禮拜都有免費的報紙送到你家。除了一一派送到各家戶,也會放在超市供人免費索取。
這些免費報紙不是在捷運站放送的捷運免費報(捷運免費報為 Metro),而是這個區域的專屬報紙。
有種⋯⋯地區認同感好像比較強的感覺。
… Continue reading “瑞典社區的:報紙、跳舞、市集、政治週” →前篇文提了一些瑞典的電視節目。除了這些比較有教育意義(?)的,我個人覺得最神秘、怎麼會有這種電視節目的,還有一個:《Tunnelbanan》(地鐵警衛——我擅自翻譯的名稱)。
在瑞典,我有一種「大人不是什麼都會」、「協助很容易取得」的感覺。
父母不會因為當了父母,而被期待什麼都會,政府隨時準備協助。這樣的聚會常常是群組聚會,除了分享知識外,也讓人們可以有機會遇到其他有類似處境的父母,彼此分享心得和經驗。
… Continue reading “大人不是什麼都會” →剛開始學瑞典語的人,應該都會得到一個建議:「你可以看 Lättläst 的書或新聞啊!」
Lättläst 是什麼呢?lätt 是瑞典語「easy、簡單」的意思,läst 則是「read、讀」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easy-to-read、容易閱讀。
… Continue reading “Lättläst,瑞典的「國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