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判的時候怎麼辦?」一個常見的答案是:
可是啊,在自我批判的當下,如果我跟自己說「我夠好了」,常常只覺得自己在說謊,一點用也沒有。像是單聲道變成了雙聲道,一個聲音說「我好糟糕」,另一個聲音說「我夠好了」,而誰也不聽誰的話。
我的心只是變得更亂。
後來有一天,我又開始自我批判時,心裡突然出現了另一種聲音:
然後,我心裡那個自我批判的聲音停了。
這個出乎意料的答案,讓我的大腦興奮起來:「真的耶,有道理,這個答案蠻有創意的」。大腦得到了一個新的工作 —— 去思考解決現狀的創意 —— 所以就停止自我批判了。
這聽起來有點像以暴制暴,以「另一種自我批判(我好懶惰)」來抵制「一種自我批判(我不夠好)」。不過當時我不是帶著批評的心情說「懶惰」的。
這個意料之外的聲音,讓我開始更有意識地去觀察:「我如何自我批判」,並練習處理這樣的狀況。我開始去想:
觀察之後,大概有三步:觀察、接受、探索;而不一定要做到第三步。
一、觀察:描述狀況
發現自己正在自我批判時,在心裡描述察覺到的狀況,像看一部電影那樣:
就這樣。這樣就好。
感覺不好的時候也是類似的:「喔,我現在感覺很沮喪」、「我現在感覺很焦慮。我知道了」—— 把自動化的反應、念頭,想像成一個「傳訊者」,而我作為「觀察者」收到了這個訊息。
我的任務是觀察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解決。

- 「觀察」讓「我」和「我的感覺」分開,創造出呼吸的空間
- 「描述」創造出一種「被看見了」的感覺,而「被看見」會帶出一種被接受的感覺
「觀察」與「描述」,就是一種陪伴 —— 我試著帶著平靜的心,陪伴我自己;我看到我腦中的焦躁、內心亂七八糟的狀態,沒關係。
我看到了,我在這裡。
二、接受:如何接受「我正在自我批判」?
大家現在幾乎都知道「自我批判」是「不好」的,所以自我批判時,很容易就開始批判「自我批判」的自己 :
結果反而更陷入批判的泥淖。
不只在「自我批判」議題上是如此,在任何新觀念的過渡和轉變上都很容易發生。例如,以前一個朋友曾說:「大家都以為讀了女性主義就不會害怕變胖了,其實根本就沒那麼好的事,我們還是會擔心變胖,差別只在於:當這個『怕變胖』的念頭一出現,我們會繼續加碼、開始批判這個『害怕變胖的自己』。根本就是被前後包夾好嗎?!」
一個原本應該是來讓我們「跳脫」慣性的新觀念,卻反而變成我們鞭打自己的新教條。怎麼辦呢?
當我開始批判我的「自我批判」時,我知道那是因為我不想接受我的「自我批判」,我希望「自我批判」趕快消失、越快越好。但 —— 我所抗拒的,會持續存在:在「抗拒」一個念頭的同時,我也是在給予這個念頭「存在」和「影響我」的力量。
所以硬碰硬沒用。
這時候,我會用「畫一個框框在當下」的觀想練習,幫自己接受任何我不想接受的情緒、感受、狀態、念頭:

♦︎ 觀想練習:畫一個框框在當下 ♦︎
想像一個框框,把我現在所處的「現在」框起來。自我批判在框框裡。框框外面的「未來」是不確定的、空白的。
我完全承認這個當下我正在自我批判,我對自己不滿意;但我也完全承認這只是「現在」發生的事。
下一秒還會不會這樣?不知道。
明天還會不會這樣?不知道。
只要我提醒自己「這不一定會持續到永遠」,我就更能接受。
「畫框框」這個動作,和靜心冥想很像。
靜心冥想也是「畫一個框框,把現在框起來,暫時、不想框框以外的事」:明天有很多讓我壓力很大的事,我的人生有很多未解決的事,但現在、現在這五分鐘我就坐在這裡,什、麼、也、不、管,靜靜的坐在這裡。
很多事情的確還沒解決,但我可以享受五分鐘的 time out。
很多事情的確還沒解決,但現在、現在我坐在這裡,並沒有什麼真的急迫、真的要馬上去處理的事情。
我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有溫暖乾淨的衣服。我的腦袋或許有很多擔心、情緒或許不好,但我的身體和呼吸很好;
我的身體和呼吸,安住在這裡。
如果我找不到當下,我就去找我的身體和呼吸;因為我的身體和呼吸,永遠只會在當下。
三、探索:每一個批評背後,都有一個需求
每一個批評背後,都有一個需求;我對他人的批評是如此,我對自己的批評也是如此。
循著那個批判,找到那個需求。描述那個需求,而不要重複那個自我批判。
- 當自我批判說著「我不夠快」,我重述「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快一點」—— 我有一個需求,這個需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快的完成任務。
我知道了。我有這個需求。
- 當自我批判說著「我不夠好」,我重述「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人」—— 我有一個需求,希望可以獲得他人的肯定,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專業和能力。
我知道了。我有這個需求。
這樣在心裡對自己說。
用「需求」改寫「自我批判」有兩個好處:1、比「理想」真實,2、有留下工作空間。
當自我批判「我不夠好」時,硬說「我夠好了」,很難相信;相比之下,說「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人」比較容易感覺真實。
「我不夠好」是封閉的死路,直接論斷了「我就是如何」,沒有留下任何工作的空間;「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人」則是開放的 —— 「我有一個需求」這點雖然是確定的,但「完成這個需求的方法」並不是。完成一個需求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而我「能不能完成」呢?這個句子沒有說。
沒有說死的,就是可以工作的空間。
感覺下樓梯
和自我批判、壞感覺工作的過程,就像是「感覺下樓梯」:
「腳踏實地」的感覺,就是我感覺「這句話對我來說是真的」。我可以藉由試著說不同的話、找不同的樓梯下,但我不能自我欺騙。樓梯要有用,就必須踏踏實實地踩得到。
因此重點不是找一句更好聽的話來美化,或是找一個標準答案,硬塞到自己的嘴巴裡。重點是找一句「稍微令人好過一點」、「開放一點」,但同時「感覺真實」的話,來描述狀況。
找樓梯的方法
這句「剛好在下一個階梯」的話,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好找;但就像踩著石頭過河一樣,不用「馬上知道」、「第一次就知道」。我們可以東試試、西看看,測試各種不同的想法。把自我批判的邏輯資源,拿來探索自己的可能需求。

可能 1. 直接的相反
最直覺的需求猜測,就是前面提到的「直接的相反」:
- 「我不夠快」→ 我的需求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快完成事情」
- 「我不夠好」→ 我的需求是「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更好的人」
但這不是唯一的可能。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直接的相反」,而是:
可能 2. 對確定性的需求
批判有時候是對「確定性的一種需求」。
- 「我不夠努力」,說的可能是「我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可以達到目標」;我需要確定「只要夠努力,就可以成功」,於是批評自己只是「還不夠努力」,才沒有成功。
- 「我不夠好」,說的可能是「我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好,他就不會離開我」;我需要確定「我夠好」是一個「讓他不會離開」的有效方法。
藉由批判,我找到了一個「確定的因果關係」;這個「確定的因果關係」,讓我有一個「控制的方法」,可以得到我想要的結果。
這時候,一樣一人分飾二角,在心裡 OS 得到的發現:「報告,原來我有一個『想要確定的需求』啊!」
好,我知道了。
可能 3. 不能行動、不用行動、不想行動
有時候自我批判是一種思考的慣性 —— 當我遇到 A 狀況,就慣性的反應「這是因為我不夠聰明,沒辦法」。
- 而如果我什麼也不能做(我就是不夠好、不夠聰明),我就什麼也不用做了。
追根究底,我其實是「不想行動」。我在逃避。
我可以道德批判自己,也可以試著理解:我可能是暫時失去了信心、氣力,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改變。我暫時就是不想動。
理解人有時候就是會這樣,沒關係。
可能 4. 需求底下的需求
有時候,我以為的「需求」可能不是我真正的需求;它可能指向一個更深層、也更抽象的需求。
例如:
- 「我不夠好」的直接推導是「我希望自己是一個足夠好的人」。
但這個需求背後,可能是這樣的信念:我認為,自己必須是一個足夠好的人,才有資格在社會上生存/才有辦法在資格上生存。
所以我的需求可能不只是「希望自己是一個足夠好的人」,而是:
- 我希望自己無論是什麼樣子,都能夠安心地感受到自己有能力生存。
- 我希望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可能 5. 都不是
也可能,以上都不是。
我只是今天心情、狀態特別不好,所以以一句「自我批判」來表達這個感受。

測試句型整理
自我批判:我不夠 _____________ 。
→ 我有一個想要更 _____________ 的需求。
→ 如果我夠 _____________ ,我就可以 ⋯⋯
→ 只要我夠 _____________ ,我就可以 ⋯⋯
- 確定性的需求(明確的道路、方法)
- 深層的感受需求(感到安全、被喜歡、被肯定、被接受)
像試穿衣服一樣測試
自我批判的時候,我會像這樣東想想、西想想,拿不同的話來測自己的感覺、想法。就像是自己跟自己 brainstorm、腦內會議,造很多的描述句,一個個測試哪個比較接近?—— 像試穿衣服一樣試穿想法。
測試的時候,抱持著好奇的心態 —— 「我想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我為什麼會這樣想?」—— 而不要抱著「好討厭,好厭惡自己」、「好想快點解決問題啊」的心態。
如果我不能對自己抱持著好奇的心態,我就乾脆什麼也不做,抱著「反正我就爛」的心情,軟爛的停留在第一步的「描述狀況」。
也沒關係。
或是像不換睡衣一樣軟爛
探索是需要力氣的。
沒有力氣的時候,僅僅是描述「現在(我的心裡、我的狀態)發生了什麼事」,也會有所幫助。
我可能就帶著這個描述(我現在正在自我批判),繼續一日的行程;分一點點的心思,同時關照自己的狀態。
大概像我分一點點的心思,時不時留意「現在幾點了?」那樣,留意自己的狀態。
最難的是:慢下來
在「描述、接受、探索」這三步裡面,最難的是第一步。因為 —— 只要能開始「有意識地描述、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或快或慢,人都會開始探索其他的可能。然後:想法會改變、感覺會改變、關係會改變。
而要怎麼開始具備「有意識地描述」能力呢?對我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靜心冥想。
靜心冥想有很多派別、也有很多方法;但真的不需要太高深、或達到多好的靜心品質,也能感受到自我覺察能力的提升。開始的第一步很簡單:
就這樣。
乍看「很慢、很沒效率」,但上手之後,你會發現「比較快」。因為 ——
儘管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是要夠快才去得了,你心裡的那個地方,卻是要夠慢才去得了。
延伸閱讀
- 到「批判」的底下看一下 → 批判的好處是什麼?批判的人,內心在想什麼?探索:批判
- 我想看見不同的你 → 怎麼轉換對他人的批評呢?
- 其他的「感覺下樓梯」句型蒐集 → 思考的柔焦:模糊信念的句型
- 是瑞典語提醒了我,要去問「感覺」如何 → 瑞典人的感受世界:從 Hur mår du 談起
只想跟你說,你這個網站很捧!
感恩我來到這裡,
我相信你的文章幫助了很多的人。
希望你可以繼續分享和更新你的經驗及見解。
謝謝你 ❤️
你好, 謝謝你分享這篇文章
很具體地描述出我想要練習並達成的引導者角色
https://j2hongming.github.io/experience/
在貶低自己的反射性動作當中, 能夠慢下來拆解為可以幫助自己的步驟
哇!很有趣的自我剖析圖解耶,手繪的部分好可愛,好有 RPG 感!不知道可不可以再加上一點說明,有點看不懂「期待別人讓」還有版本 2 的「一條線連到一個比較低的他人」那裡的意思是什麼?是「貶低自己」→「降低對自己的期望」→「期待別人讓自己、表現得比自己弱」嗎?
「好學生模板」感覺也很有意思,我也有個我稱為「好學生病」的東西 🤣,不知道我們想的是不是一樣的症頭。
哈哈😄謝謝你的回饋,讓我有機會表達地更好
版本 1是只有自己面對事情的反射性動作,第一層是好學生模板,第二層是貶低自己
版本 2加上他人的影響
「一條線連到一個比較低的他人」這邊,想表達的是面對同一件事,我和他人有可能會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而形成不同的期待,所以使用了一副眼鏡來表示,沒有高低分別的想法XD
貶低自己 => 降低期望(期待別人讓)(有台階下) => 做到或沒做到
想了一下,貶低自己這個行為對我來說會帶來一些好處,例如面對一件麻煩或困難的事,我可能會用「我好爛,我做不到」來降低自己對事情的期望,同時,內心深處期待別人可以讓著我(因為已表明了我不行)以及希望別人也降低對同一件事的期望,如此一來,若事情有做到,我可以贏得信任,若事情沒有做到,也幫自己留了一個台階可以下,但慢慢發現一個盲點,別人為什麼一定要讓你或對你友善呢?真正的癥結點還是需要培養處理問題的方法,因此才有了版本3 XD
感覺好學生病指的是一樣症頭的機會很大XD,聽話,守規矩,較少自己的意見,我目前還沒想到一個比較精準的表達,想聽聽看soidid版主的看法
好學生是我用來面對問題的第一層反應(1歲 – 30歲),但發現隨著年紀越來越不管用,也不知道能夠使用到什麼時候
喔喔!原來「他人」那裡沒有高低關係啊 XD
我有一個問題:你說到「第一層是好學生模板,第二層是貶低自己」,「好學生模板」和「貶低自己」這兩種行為模式,有階層關係嗎?例如:自動反應就是先貶低自己 → 追溯源頭是因為內心有個「好學生模板」。
還是說,它們是分開的兩種反應模式、工具?雖然互相關聯,但沒有誰更源自於誰?
貶低自己 => 降低期望(期待別人讓)(有台階下) => 做到或沒做到
我有點好奇,通常,你會更希望別人鼓勵你(可以做得到),還是希望別人幫你把這件事處理掉?你自己是想、還是不想去做這件「麻煩或困難的事」?或是你通常沒有想/不想的偏好,反正派給你負責的就是要去做就對了(好學生 style)。
好學生病嘛⋯⋯ 如你所說,我也還沒有想到一個精準的表達。我覺得我大概是:「聽話時候很聽話,不聽話的時候誰也勸不了」這種吧。如果我內心升起真正的疑惑 ——「等等,為什麼是這樣?」,我就會內心暴走,但表面上可能還是採取保守的姿態謹慎行事(?)。
不過我有「守規矩病」沒錯,不守規矩我整個人就會很不舒服,天生的⋯⋯,有點像強迫症會想走在圈圈裡那種感覺吧。
我記得我上次和朋友聊天提到「好學生病」,好像是指:焦慮自己學新東西不夠快、焦慮要學的東西很多一直學不完、完美主義(不喜歡自己犯錯、不夠好、不夠優秀),就像好學生總是想考 100 分那種感覺。
你說「好學生是你用來面對問題的第一層反應」,然後你定義的「好學生」是「聽話、守規矩、較少意見」,意思是,當你遇到問題,你就「聽話(看別人如何指示)」、「守規矩(看社會公司學校的規定如何、看主管老闆如何指示)」這樣嗎?
這套模式為何「隨著年紀越來越不管用」呢?是你找不到可追尋的「話」或「規矩」了?還是內心越來越反叛,開始出現自己的意見,不想再「聽話」了呢?
想了一下, 應該沒有階層關係, 我覺得是分開的兩種反應模式, 慣用的是好學生, 沒有效果就會啟動自我貶低
舉例: 先用好學生保護自己(盾牌), 在學校裡或許可行, 但真實人生不吃這一套, , 他人關注和期望的點會是問題解決了沒, 於是用貶低自己(劍), 先往自己身上劃幾刀, 降低自己對事情的期望以及期待別人可以讓著我
> 通常,你會更希望別人鼓勵你(可以做得到),還是希望別人幫你把這件事處理掉?你自己是想、還是不想去做這件「麻煩或困難的事」?
這邊我剛開始覺得自己有點混亂,想不太清楚自己真正的反應, 思考了一下
恐懼焦慮時, 不想做, 害怕犯錯或者狀態不好時比較偏向希望別人幫忙把這件事處理掉, 這應該是種逃避心態, 和soidid版主提到的可能 3. 不能行動、不用行動、不想行動有點類似, 矛盾的是走這條路可能短期輕鬆, 中長期因為沒有培養處理問題的能力而走向惡性循環; 若狀態還可以時就會偏向去面對
> 焦慮自己學新東西不夠快、焦慮要學的東西很多一直學不完
非常有感XD, 之前放假都會看一些和工作有關的東西或比較硬的資訊(理財投資, 總體經濟), 電子書大部分是工具書, Hahow買了很多課程但都還沒看
> 不喜歡自己犯錯、不夠好、不夠優秀,就像好學生總是想考 100 分那種感覺。
對, 很類似的感覺, 另外還有想到其他敘述: 盡量不造成別人困擾, 怕犯錯, 害怕沒有了好學生角色, 自己還剩下甚麼, 自我價值感低, 怕被瞧不起
> 當你遇到問題,你就「聽話(看別人如何指示)」、「守規矩(看社會公司學校的規定如何、看主管老闆如何指示)」這樣嗎
對, 這樣做可以減少衝突和犯錯的空間, 依照可能 4. 需求底下的需求, 真正深層的需求應該是怕犯錯和怕被瞧不起而失去自我價值
> 隨著年紀越來越不管用
覺得隨著年紀上升, 感覺需要主導一件事情的責任和任務愈來愈多, 以開車為例, 亦即需要坐上駕駛座的機會越來越多, 但用這兩種反應模式逃避太多事情, 並沒有培養並累積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謝謝soidid版主問了很多讓人反思的好問題!
好奇版主是諮商相關的專業嗎?XD
嗯~原來如此啊~,謝謝你認真的回答,解答了我的疑惑。
我不是諮商相關的專業耶 🙃,只是喜歡探索想法。然後,因為你認真地剖析了自己,所以我也認真地提出了我不懂的地方。
後來看了一本書,書中提到的一個專注力練習和版主所描述的給自己5分鐘不用做什麼也沒關係的靜心冥想很像XD
https://youtu.be/Rif02pVoxnI
@j2hongming:哈哈,這真的是一個廣為流傳、「看起來不怎麼樣」(大腦會說:嗯?就這樣?給我再更「難」一點的任務吧),但真的去做會很有感覺的練習🕺
好開心遇見你的文章! 用「下樓梯」來比喻這個探索內在的過程,很有「往冰山水面下一層層探尋」的意象~~ 很有感!!
不經意的發現文章中這段文字裡—-「但這個需求背後,可能是這樣的信念:我認為,自己並須是一個足夠好的人,才有資格在社會上生存/才有辦法在資格上生存。」 —–你寫的是不是「必」須呀?
文章也很開心遇到你呦!「啊,原來有人跟我感覺類似啊」、「啊,原來有人跟我一樣對同樣的意象有感覺啊。」: )
你說的沒錯,我打錯了~~~銳利的眼睛!修正了,謝謝你!
接觸薩提爾之後對腦科學有興趣,搜尋關於‘’大腦‘’而遇見你豐富多彩的分享,真幸運的我呀!:)
文筆好有畫面感,圖解力也超強!排版閱讀起來很舒服!很喜歡整體的質感~ 一個優雅又活潑的少女🫧
請教你用什麼軟體繪圖呢?你有出書嗎?
哈,謝謝,很高興整體是容易閱讀的!我用的是 adobe illustrator,目前沒有出書~